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学提纲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学提纲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学提纲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造出唯物辩证法。费尔巴哈的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近代哲学界的经典之作。吸收两者精华的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启示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当塞上之人的好马刚丢的时候,其邻居“人人皆吊之”,其父却淡淡的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不久,丢失的马又带回来了一匹好马,此时邻里纷纷来贺,其父又重复了先前的话,后来的事情的确正如其父预期的那样。为何塞上之人的父亲能够预料如此之准,而邻里却没预料到?因为其父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他认识到福祸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是一种间接联系而非直接联系。通常当二者之一出现时,

不能直接显现另一个的存在,一般人容易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只有坚持了联系观的人才能看透其本质联系,做出正确的态度,不会像其邻居一样因一时的失去而感到沮丧,一时的得到而庆幸,不知其前景为何,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真心尊敬和敬佩。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前进和上升的态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在丢马、得马、儿子摔伤等事件陆续发生后,其父都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淡定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祸乎”来回应邻里的羡慕和同情,尤其是在儿子摔瘸之后仍能乐观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令邻里煞为费解,最后唯有他们父子相保,邻里莫不钦佩。其父始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坚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以暂时的失去而悲,不以暂时的获得而乐,高瞻远瞩终获邻里之尊敬。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

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福和祸作为矛盾双方,它们之间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斗争性。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福就不存在祸,没有祸就谈不上福;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表现为背道而驰。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斗争性层面,没有认识到隐藏于斗争性背后的同一性。当灾祸出现时注意力只注意到灾祸上,没有意识到福和祸之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转机随时都会出现。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启示四: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丢马与多得一匹马是一组矛盾,摔伤与免受兵役也是一组矛盾,矛盾贯穿于故事发展的始终。在丢马和儿子摔伤后其父没有像邻里那样从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从利弊共存的角度分析。当好的一方面出现时,他考虑到弊端的所在;当令人不悦的事情发生时,他考虑其积极意义所在。运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指导我们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对前景做出正确地预测,既不对前景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从而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唯物辩证法的分析,人们对它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它的指

导意义在新时期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哲学专题---辩证唯物论(含历年高考主观题命题角度)

哲学专题:辩证唯物论 高考层面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核心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对应教材单元题目是“探索世界”部分,分为第四、第五两课。在哲学体系复习时,需要把哲学体系与目录对接,且称之为“哲学双体系复习”。同时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如果能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哲学体系,效果会更好。 这里提供一个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构图,仅供参考。 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同时许多企业因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大学生眼高手低等问题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从对立统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会中,就业难和招不到人本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补充的。然而大学生多反而造成了招人市场的混乱,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拣工作,使一些普听岗位遇到人才稀缺的情况,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从以前看起,大学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市场上高科技人才紧缺,当时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当下,大学生并不罕见。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分析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学提纲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造出唯物辩证法。费尔巴哈的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近代哲学界的经典之作。吸收两者精华的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启示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当塞上之人的好马刚丢的时候,其邻居“人人皆吊之”,其父却淡淡的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不久,丢失的马又带回来了一匹好马,此时邻里纷纷来贺,其父又重复了先前的话,后来的事情的确正如其父预期的那样。为何塞上之人的父亲能够预料如此之准,而邻里却没预料到?因为其父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他认识到福祸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是一种间接联系而非直接联系。通常当二者之一出现时,

不能直接显现另一个的存在,一般人容易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只有坚持了联系观的人才能看透其本质联系,做出正确的态度,不会像其邻居一样因一时的失去而感到沮丧,一时的得到而庆幸,不知其前景为何,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真心尊敬和敬佩。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前进和上升的态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在丢马、得马、儿子摔伤等事件陆续发生后,其父都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淡定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祸乎”来回应邻里的羡慕和同情,尤其是在儿子摔瘸之后仍能乐观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令邻里煞为费解,最后唯有他们父子相保,邻里莫不钦佩。其父始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坚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以暂时的失去而悲,不以暂时的获得而乐,高瞻远瞩终获邻里之尊敬。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

高中政治复习-哲学主观题答题技巧及矛盾分析法题目详解

题型一:运用xxx原理(或所学的xx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题型二: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题型三: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原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另外,这种题型还有可能以其他面目出现:如用唯物论原理回答(这样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入手);用辩证法原理回答(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规律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等去思考);用认识论回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如历史创造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生价值观等理论)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题型五:结合材料分析XX原理(材料体现、如何体现XX原理)。 这类题型是已经告诉了我们哲学原理,然后让我们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理的内涵或方法论意义。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些题型的转化。但是回答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空谈理论,胡答一气。 题型六: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这类题型是要求我们寻找材料的哲学依据。在做这种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哲学素材,体会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哲学词汇和哲学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成语、俗语、政策等。 例六(08年全国Ⅱ卷第38题)材料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首先阐述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实际的联系,粗略点出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所在。其次阐述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进一步分析唯物辩证法,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接着分析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联系,突出唯物辩证法可以让人们科学地认识与了解实际,促进发展。然后着重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突出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总结对唯物辩证法的分析。 关键词认识意义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 所谓唯物,就是以实际为根本,以物质来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是我们实际中所存在的各种有形的事物。这些有形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持续运动、变化的。恩格斯曾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消失。”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规律。 唯物辩证法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后来又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由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得来的。因而唯物辩证法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以实际为根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做出理性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既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独立于人的思维和意志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而主观辩证法以概念为基础,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可以充分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理性、客观地分析实际的。 客观辩证法是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而主观辩证法是对支配人类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认为“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更进一步说明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统一存在的。既从实际出发,联系外部世界,又不脱离人的思维,以物质决定意识,然后意识反映物质,科学而又全面的认识实际。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只看到物质的表面就做出判断,也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就有了结论。而唯物辩证法结合了客观辩证法对外部自然界的认识和主观辩证法对人类思维的解析,避免了杜林形而上学思想中将二者对立而陷入“唯心主义”沼泽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科学认识世界。 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精神,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知道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

马原论文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此我就对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进行剖析。 关键字: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根本方法,如何,应用,大学生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何能更好的运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

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要求人们要克服依赖心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能把物质与精神人为的隔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力图使物质与精神形成促互动的良性制约关系,而不是相反。要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物质财富,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 (一)唯物辩证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真正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高三政治唯物辩证法主观题专题训练(珍藏版1)

高三政治唯物辩证法主观题专题练习 1、材料:创立于1998年11月的腾讯公司,曾经举步维艰。马化腾带领他的团队四处寻求出路。“高交会”及时为企业发展解困,为“小企鹅”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公司紧盯市场,通过革新技术,让QQ登陆手机等无线即时通讯设备,拓展QQ的生存空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公司市值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腾讯公司是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的。 1、①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腾讯公司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为“小企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腾讯公司从创立到抓住“高交会”的机遇,促进自身成长壮大,成为市值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 2.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2.(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物的辉煌。要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2)“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3.材料一:几年前,中国铁路还以100公里左右的时速“匍匐前进”,现在中国高铁最高运营试验时速达到486.1公里,堪称“陆地飞行”!从零到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四年实现了“梦幻跨越”。 材料二: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说:“我们在武广高铁上反复试验改进了多次,现在可以自豪地说,仅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中国的机车装备制造业就领先日本和欧洲10年。” (1)结合材料一,用发展的实质来分析中国铁路的“梦幻跨越”。 (2)结合材料二,从事物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中国高铁成功的历程。 3.(1)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中国铁路由几年前的“匍匐前进”,到现在中国高铁的“陆地飞行”,这种“梦幻跨越”体现了我国铁路运输的飞速发展,是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2)①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②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的各种困难。 ③我国高铁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多次,最终达到了领先于日本和欧洲10年的成效。 4、某厂是一个国有企业,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一方面有质量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社会负担,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新班子上任后,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一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的结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跟踪一代。二是狠抓营销,实施名牌战略,建立销售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精简管理人员,扩大营销队伍,他们还借鉴了外地模拟市场核算经验,使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利税连续多年以50%以上的速度发展。在此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也马上就要毕业。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所以,用马克思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会发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因素。由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由时代的客观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发展观点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另辟蹊径更是具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创新。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联系、发展的层次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方法论的最高代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锐利武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论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发挥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唯物辩证法主观题训练(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主观题训练(发展观) 1.材料:我国广大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奋力拼搏、集智攻关,迎难而上,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七”的研制。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2分) 【答案要点】①材料中“我国广大航天人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 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并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4分) ②材料中“我国广大航天人在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奋力拼 ③材料中“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 “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请把题中答案改成先写原理+后写材料分析的格式。 2.(2010高考·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

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1分)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1分)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2分)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1分)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2分)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1分)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2分)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2分) 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2分)。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2分) 3.材料二: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峰会指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是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要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市场体系、科技要素等方面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发展的实质是什么?(4分)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12分) 2)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立足实践,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的,这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按客观 规律办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把握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4分)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4分 三.巩固提高,要求严格按照格式、语言表达规范 1.2009年4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对提振市场信心和扩大内需发挥了积

O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O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8.O1[2012· 全国卷]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 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 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 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 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C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通过物联网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 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也深刻地说明 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带有“人化”的特点。 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为根本前提的,绝不是凭主观愿望创造的结果,因此也就不 具有主观性。①③排除。 33.O1[2012· 广东卷] “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 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 A.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系统优化的方法 33.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系统优化的方法。 材料中强调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 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0.O1[2012· 江苏卷]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 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30.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是人为的联系,是客观存在 着的,说明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故选 D,B 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客观性,而不是普遍性、多样性, A、C 不选。
1 / 17

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执意“走钢丝”,必将寸步难行! 最近,国际社会讨论最多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人民普 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可知,任何一个事物 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最客观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有其相应的问题,而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我们先 从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时间段是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取得了许多令全世界人民骄傲的 成就,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知,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取代旧的事物。随着经 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 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 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 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 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 一定水平的必然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 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挑战性,三 是普遍性,四是敏感性。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 具体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一、冷静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 冷与热是相对的,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态度: 一方面, 不能回避,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勇于触及, 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切不可头脑发热, 凭一时主观冲动, 为其推波助澜, 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响社会稳定。对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美国国内以及部分国外相关新闻报道,奥巴马此举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牵制中国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亚太地区的不稳定现象,以愚弄不知情的国内和国外人民。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美国政府自己的说法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掩饰,不能反应事物的客观性。所以对于人们议论纷纷即使是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与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褒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用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