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学提纲
辩证法提纲1

辩证法一)两大观点之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4、因果关系 5.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二)两大观点之二- -发展的观点1. 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5、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一大核心--矛盾的观点1. 矛盾的普遍性2. 矛盾的特殊性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4.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53.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四)三大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2.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3、否定之否定规律--------复习主线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否定--------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间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3、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法唯物论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提纲
一、辩证法唯物论的基本概念
1. 辩证法唯物论的定义是什么?
2. 辩证法唯物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3. 辩证法唯物论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二、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原理
1. 辩证法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2. 量变和质变在辩证法唯物论中有何意义?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原理在辩证法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三、辩证法唯物论的社会历史观
1. 辩证法唯物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哪些?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四、辩证法唯物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辩证法唯物论如何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活动?
2. 在经济建设中,如何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思想?
3. 在政治斗争中,如何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思想?
五、辩证法唯物论的现实意义
1. 辩证法唯物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是什么?
2. 辩证法唯物论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启示是什么?
3. 辩证法唯物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六、结语
辩证法唯物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应用。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辩证法唯物论,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

第一讲唯物主义和辨证发展规律(提纲)教学内容:(七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及其能动作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含义:字面意义、牛津字典的解释、教科书的解释、我的看法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黑格尔、爱因斯坦、毛泽东、冯友兰的说法3、哲学的基本问题图表哲学基本问题是探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前提。
基于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回答,哲学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分。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外在事物是观念的集合)注:习题找学生回答。
二、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的含义(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性——物质性的认识1、物质的定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3)物质具有可知性。
2、物质范畴的意义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1、运动的含义它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同具体的运动不同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具体举例)3、静止(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A、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比如人,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状态的话,那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将不是一个人)(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分析问题(找学生回答)分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答案,说明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析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找同学回答“刻舟求剑”的哲学原理。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的含义和特性(2)空间的含义和特性(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4)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补充材料: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一、辨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
(两方面的辩证关系)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唯物辩证法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矛盾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 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二、讲授新课1.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矛盾分析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 联系分析法:从联系的角度分析事物,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发展分析法: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案例,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案例。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核心观点?2. 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发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1、哲学是人类精神领域的特殊部门,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人生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对实际生活起指导作用。
3、哲学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一定阶级的地位、眼界和利益的理论表现,没有超阶级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5、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1、唯物论的基本论纲: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社会存在时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论的基本论纲: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存在.客观唯心论代表:柏拉图、黑格尔、宋代程朱理学.主管唯心论代表:十八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二十世纪奥国哲学家马赫、宋代哲学家陆九渊3、二元论和折中论是不彻底的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二者同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十七世纪发过哲学家笛卡儿。
4、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史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
在现代,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5、唯心论的认识根源:第一,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被移植于人脑中并在人脑中被改造过的物质现象,意识的内容和泉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态是主观的.第二,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的目的又是改造客观世界。
6、唯物论在自己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科学结成联盟的。
唯物论不能离开科学,科学也不能离开唯物论.首先,唯物论的实质就在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而不给以任何虚构的附加,那么,它就必须依赖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发现,从这些发现中汲取材料.其次,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唯物论的指导。
唯物辩证法大纲.doc

唯物辩证法大纲.doc唯物辩证法大纲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1、哲学是人类精神领域的特殊部门~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人生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对实际生活起指导作用。
3、哲学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一定阶级的地位、眼界和利益的理论表现~没有超阶级的。
哲学4、马克思主义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5、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1、唯物论的基本论纲: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社会存在时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论的基本论纲: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存在。
客观唯心论代表:柏拉图、黑格尔、宋代程朱理学。
主管唯心论代表:十八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二十世纪奥国哲学家马赫、宋代哲学家陆九渊3、二元论和折中论是不彻底的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二者同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十七世纪发过哲学家笛卡儿。
4、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史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
在现代~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5、唯心论的认识根源:第一~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被移植于人脑中并在人脑中被改造过的物质现象~意识的内容和泉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态是主观的。
第二~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的目的又是改造客观世界。
6、唯物论在自己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科学结成联盟的。
唯物论不能离开科学~科学也不能离开唯物论。
政治复习提纲: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及方法论

政治复习提纲: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造出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近代哲学界的经典之作。
吸收两者精华的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在新时期的中国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启示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
当塞上之人的好马刚丢的时候,其邻居“人人皆吊之”,其父却淡淡的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不久,丢失的马又带回来了一匹好马,此时邻里纷纷来贺,其父又重复了先前的话,后来的事情的确正如其父预期的那样。
为何塞上之人的父亲能够预料如此之准,而邻里却没预料到?因为其父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他认识到福祸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是一种间接联系而非直接联系。
通常当二者之一出现时,
不能直接显现另一个的存在,一般人容易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只有坚持了联系观的人才能看透其本质联系,做出正确的态度,不会像其邻居一样因一时的失去而感到沮丧,一时的得到而庆幸,不知其前景为何,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真心尊敬和敬佩。
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
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前进和上升的态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在丢马、得马、儿子摔伤等事件陆续发生后,其父都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淡定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祸乎”来回应邻里的羡慕和同情,尤其是在儿子摔瘸之后仍能乐观的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令邻里煞为费解,最后唯有他们父子相保,邻里莫不钦佩。
其父始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坚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以暂时的失去而悲,不以暂时的获得而乐,高瞻远瞩终获邻里之尊敬。
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
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福和祸作为矛盾双方,它们之间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斗争性。
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福就不存在祸,没有祸就谈不上福;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表现为背道而驰。
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斗争性层面,没有认识到隐藏于斗争性背后的同一性。
当灾祸出现时注意力只注意到灾祸上,没有意识到福和祸之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转机随时都会出现。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启示四: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丢马与多得一匹马是一组矛盾,摔伤与免受兵役也是一组矛盾,矛盾贯穿于故事发展的始终。
在丢马和儿子摔伤后其父没有像邻里那样从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从利弊共存的角度分析。
当好的一方面出现时,他考虑到弊端的所在;当令人不悦的事情发生时,他考虑其积极意义所在。
运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指导我们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对前景做出正确地预测,既不对前景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从而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唯物辩证法的分析,人们对它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它的指
导意义在新时期会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