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 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6.“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7.“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8.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C2.C3.A4.C5.D6.B7.B8.C9.A 10.D 11.D 12.D 13.A 14.C 15.D16.B 17.A 18.D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万物皆备于我19、《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
大一马哲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和本质是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A、共性和个性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C、整体和部分关系D、一般和个别关系E、本质和现象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A、冰——水——汽B、光微粒说——光波动说——光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5、运动和静止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关系B、普遍和特殊关系C、质和量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E、内容和形式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7、世界统一性在于A、它矛盾性B、它可知性C、它物质性D、它存在性E、它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因为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运动C、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产物C、人类特有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主观映象E、人脑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物质手段12、发展实质是A、事物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D、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发展方向、趋势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精髓是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问题C、矛盾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关系是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18、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环节D、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物质定义理论意义是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条件B、是认识事物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物质关系是A、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关系C、一般和个别关系D、整体和局部关系E、不可分离关系25、意识是社会产物,是指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26、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可能和发展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矛盾是指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本质联系B、事物必然联系C、事物稳定联系D、客观E、事物本身固有30、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以观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现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等同的B、一致的C、可相干的D、整体和部分关系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B )A、剖析它的根源,从局部上保留它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以它为对立面,作为批判的靶子D、它是根本错误的,要全部抛弃它的内容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B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思想C、共产主义精神D、无私奉献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支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31、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A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B、既有剥削阶级的哲学又有被剥削阶级的哲学C、只有劳动人民的哲学D、哲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二、多项选择题1、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ABCD )A.能高瞻远瞩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E.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ABCDE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D )。
马哲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单选1、B2、A 3 、D 4、 D 5 、B多选:1、AC2、ABDE3、ABC4、 ADE5、 BD判断分析:1、该说法是错误的,答案要点: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还是辩证的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
2、该说法正确。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其中材料1、2、3是因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要么事与愿违,要么令人啼笑皆非;材料4,5则生动揭示了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从而要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要么取得了实践的巨大成功。
【答案要点】(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会使实践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
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堂测试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唯意志论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A 唯心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二元论D 辩证唯物主义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7、发展的实质的是(D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A 普遍有效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直接现实性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A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 激变论的观点D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1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B)A 可知性B 客观性C 偶然性D 随机性1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16\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说明了(A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 规律的能动作用17“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8、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这说明了( C )A 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 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 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19、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
这种说法违背了(C)A 社会规律的可知性B 社会规律的属人性C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D 社会规律的差异性20、“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D )A 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 人的个体差异性C 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21、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2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3“假象与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存在”,这个命题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折中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是(A )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D 实践到认识25、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B)A 把个别当做是独立的存在B 把一般当做是独立的存在C 认为个别就是一般D 认为一般不是个别2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 思维生产现实具体的过程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二、多选题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ACD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不依赖于前者C 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意味着(ABCD )A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D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纯粹运动是不可能的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 )A 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4、新事物是()A 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B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C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 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5、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蟹、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BC)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6、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 意识的创造性B 意识的目的性C 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 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B )A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B 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C 人的意识的创造性D 人类活动的受动性8、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ABCD)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C “尚和去同”D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D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 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1、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1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CD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D )A 水往低处流B 日出于东落于西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格言中或者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AD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15、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 和实生物1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D )A 生产实践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 道德实践D 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