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考古. 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思维导图
“夏商周断代工程:商周分界标准考古地层”发掘回望

2021.09(下)黄河黄土黄种人大家期待已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即将出版了。
作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自启动以来,就备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该书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终成果,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规划、目标、技术路线、各学科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多学科的整合及其所得出的最终结论等,呈现了整个项目的全貌。
笔者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有机会参加这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有荣焉。
具体来说,笔者承担的是“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课题中的“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并主持发掘以97SCMT1H18为代表的“商周分界标准考古地层”,迄今已20余年。
回望当年的经历与收获,的确感慨良多。
一、机遇与幸运1989年,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队调到丰镐队,此后,一直作为丰镐队的一员参加丰镐遗址的考古工作。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笔者被聘为“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课题下“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负责人。
参加该专题田野工作的还有杨国忠先生和技师李智凯、闫松林和师孝明。
该专题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在文献记载和前人考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建立丰京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标准,为确定文王建都于丰和武王伐纣的绝对年值,以及为建立西周各王的绝对年代标尺提供考古学基础和背景清晰的14C 测年样品。
专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周文王迁都于丰至西周末年平王东迁之间各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并通过对这些遗存的科学发掘,提供出土背景清晰、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明确的14C 测年样品。
再通过对这些样品的科学测年,建立西周时期政治中心———丰镐遗址的绝对年代标尺,为武王伐纣和西周列王年代研究提供一条时间主轴和时段范围。
其中,武王伐纣的年代不仅是“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是整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键节点。
与之相应,寻找与武王伐纣并建立周王朝的时间点相关的古代遗存,是“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核心目标。
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中国古史的一部传世著作_读_华人_龙的传人_中国人_考古寻根记_

经
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即在苏秉琦 85 岁寿辰 体现在该书所分四个章节的各篇论文中,是
之际出版。16 开,精装,文字及随文插图共 苏秉琦晚年进行学术探索的主体内容,也是
典 262 项,彩色图版 6 页 15 幅。
我们阅读这部文集、了解苏秉琦晚年学术思
重
该书是一部论文集,收集苏秉琦于 1984 想与研究成果,以便指导我们进行考古学文
读
成,以及“古文化、古城、古国”理论概念突破 提出的探索“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
的基础上,苏秉琦开始全面探索中原与北方 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学
地区文化交流、以及以陶寺文化为主要基点 术研究主线的继续,而只是将文明起源研究
的“中国”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在 1985 年 调整到他的学术研究主线中,实质没有变
国”概念,并作为揭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开始的,后于 1986 年 8 月论述了《中华文明
经
中华国家起源和形成具体过程的方式。
的新曙光》。但实际上这是苏秉琦晚年学术
典
在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研究主线的继续,即 1979 年 4 月在“全国考
重
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成果的形 古学规划会议、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上
考古》(1988 年 10 月)、《重建中的“中国史前 的分析,并引发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起
史”》(1992 年 5 月)、《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座 源问题的全新认识。
谈会上的讲话(提纲)》(1992 年 8 月)、《迎接
苏秉琦对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文化区
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1992 年 9 月)、《中国 系的研究,特别注重这两个文化区系的文化
南方文物
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中国古史的一部传世著作
大学历史,夏商周(思维导图)

夏商周1夏禹是奠基者,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姒姓,在建立夏朝以后的称呼。
在此之前,被称作有崇氏(崇伯鲧禹的父亲)建立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禹确立王权即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禹在会稽举行会盟,定都阳城。
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满,启讨伐有扈氏被剿灭后“甘地之战”,后举行“钧台之会”,启的地位得到巩固发展和巩固1.夏朝得以巩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夏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得到加强。
很多族都接受过夏朝的任命或委派,与夏朝保持密切关系。
2.就夏朝本身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夏族也在不断繁衍,分出的支系可以建立新的方国。
3.夏朝时期,国家形态有了初步发展。
夏朝已有刑法,出现了关于贡赋的具体规定,已经分官设职衰落和灭亡孔甲继位后,夏朝开始衰落1.孔甲加强了对天神的崇拜。
2.在孔甲时期,夏与许多方国部落关系趋于紧张,但尚未众叛亲离。
3.孔甲以后三世即夏桀,他在位时夏与诸方国部落关系恶化。
最终失去诸方国部落支持才导致夏朝灭亡。
桀的对内政策也是错误的。
用人不当、贪图享乐、统治残暴; 夏后期,商族强大 起来。
商汤联合诸侯势力先剪除韦、顾、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进军腹地,桀仓皇应战,在有娥之墟被打败,逃往鸣条,又败,退于三變。
桀在惨败后被放逐。
关于夏代的考古学探索1.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专家们进行了关于“夏墟”的调查。
2.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 型”;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3.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其中以第三期内涵最丰富,其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和玉器。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属于早期阶段。
夏朝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启死后,太康继位,太康只顾田猎游玩而不体恤民事,使得东夷势力西进。
东夷首领羿率众夺取了夏朝政权,称有穷氏,后羿被寒浞所杀。
太康→中康→其子(想)→少康。
商起源与发展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汤时期,商的重心南移,汤率众南下,积极与有莘氏联合。
考古学 夏商周文档

一、夏商周考古概论1、夏商周考古概念:指夏、商、西周、春秋这一阶段的考古,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
2、阶段考古特点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成熟文字体系;大量珍贵历史文献②社会大变革时期: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转变③城市及大型建筑的兴起:规模宏大、布局复杂、功能齐全④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时代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革3、夏商周考古分期(1)初期奴隶社会①年代: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约相当于夏代②代表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③特征a.开始出现青铜器b.农业与手工业存在一定分工c.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作为货币的贝币d.对立阶级:奴隶主与奴隶e.国家政权已形成f.产生奴隶社会的礼制(2)中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约为商代前期②代表遗址:黄陂盘龙城早期、殷墟一期、二里岗上下层等③特征a.青铜器进一步发展,出现陨铁与青铜的复合武器b.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扩大,产生手工业内部分工c.商品生产发展d.奴隶制的礼制发展,阶级矛盾加深,人殉普遍(3)中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约为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②代表遗址:殷墟文化2、3、4期;沣西、东西周早期③特征a.青铜器制作到达高峰b.手工业内部分工与协作发展到新阶段,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得到发展,普遍使用贝币c.人殉、人祭盛行,不断兴建宫殿陵墓;礼器增多;大量甲骨文发现d.宗法等级关系形成,国家机器日益完善(4)晚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约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②代表遗址:沣西、东中晚期遗址、虢国墓地等③特征a.青铜冶铸技术衰退,发现铁器材料b.礼制出现僭越现象c.人祭、人殉减少d.奴隶制开始动摇,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5)晚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约为春秋中晚期②代表遗址:侯马东周遗址早期、中州路东周墓2、3期、东周及列国遗址和墓葬等③特征a.冶铁技术发展,出现铁制工具b.东周王室逐渐没落,列国兴起c.新兴城市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金属铸币产生,青铜礼器普遍出现僭越现象d.奴隶社会“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二、夏代文化1、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夏文化的界定: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2)相关地区:颍水上游;伊河、洛河下游;汾水下游;涑水下游2、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分布①命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②分布a.位置:偃师县商城西南b.包含部分: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村、辛庄5个自然村c.分布地区: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d.重要遗址: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e.类型第一,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第二,东下冯类型: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遗存(2)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内涵①年代分期:公元前2010至公元前1625,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文化之间,一般分为四期②居民文化a.农业经济为主(粟作+稻作)b.农具主要为石器c.饲养猪狗牛羊马鸡等家畜d.盛行饮酒之风③陶器(分4期)a.一二期器形多为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一期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纹饰篮纹为主;第二期黑陶数量减少,细绳纹为主b.三四期陶器颜色多为浅灰,绳纹为主:第三期沿用鼎、甑等,局部有变化,出现鬲、斝等;第四期出现更多新器物④居住a.半地穴式、地面式、窑洞式三种b.附近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c.出现大型宫殿建筑⑤墓葬a.分类第一,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墓主为新兴奴隶主第二,墓室小,随葬品只有陶器,墓主为平民第三,没有随葬品,多无墓坑,墓主为奴隶b.与同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制的区别第一,开启用青铜礼器随葬之先河第二,随葬的陶器组合中酒器占了很大比重第三,无墓圹无随葬品,葬式凌乱的死者数量增多⑥青铜器a.种类:兵器、容器、工具、铜饰件b.特点:数量种类不多,质量较差,铜锡合称,形式固定,制作粗糙,多素面三、商代文化1、商代文化的年代与分期(1)年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2)分期①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a.命名: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b.分布:河南最密集,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c.分期第一,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为代表,陶器壁薄,器形有鬲、斝、甗、豆等;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第二,晚期以二里岗上层、济南大辛庄早期为代表,陶器壁厚,多折沿,刻纹白陶开始兴起;常见成套青铜礼器,个别陶器、骨器上有文字;卜骨大多有灼有钻②晚商文化(小屯文化)a.早期第一,以殷墟第二期为代表,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夏商周考古(第三节 青铜器)

九 连 墩 战 国 大 墓 出 土
铜 人 擎 灯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三、三代青铜器鉴赏
(一)铜器的鉴定 1.铜器鉴定的出现与发展 2.铜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3.三代时期的铜器特征 (二)三代精美铜器欣赏
三、三代青铜器鉴赏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
战国
形用 成蜡 空制 腔模 ,, 浇模 入外 铜作 水范 ,, 冷加 却热 后将 成蜡 型融 。化 ,
失 蜡 法 :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图陶模
陶范 网络截图
陶模、内范、外范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3.装饰花纹
(1)装饰工艺 (2)花边和纹样分类
现商铜安高司 藏代器阳 母 于青。武 :铜为官厘戊 中铸商村米大 国造王商,方 历的祭王重鼎 史最祀陵 ( 博高亡。 商 物水母是千 馆平所我克后 。。铸国。期 祭已 ) 器知 ,最年 代重出 表的土 了青于 133 832.84 1939
2 51 35.5kg
事父 铭 。亲 文 因铸 伐于 戎内 有壁 功, , 受行 到计 周 王 册字 封, 、记 奖述 赏逨 之及 其 25 280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什么是青铜? 青铜的优点?
A.熔点低 B.硬度大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1.铜矿的采掘与冶炼
文献记载: 《管子· 地数》:“出铜之山476山,出铁之山3609山。” 《山海经》:出金之山139处,银20处,铜30处,锡5 处 。 考古发现: 矿冶遗址主要有内蒙林西大井、湖北大冶铜绿山和阳新 港下、湖南麻阳九曲湾、江西瑞昌铜岭、安徽铜岭和南 陵等。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中国历史思维导图-中国封建社会: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炎黄子孙:中国封建社会顺序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三皇五帝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十六国中华民国夏朝商朝周西周东周周文王姬昌春秋战国周平王姬宜臼三皇:五帝: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创立八卦,伏羲八卦A.始造文字,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B.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茶叶的发现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黄”:黄帝,有熊氏/轩辕氏,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A.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华夏炎黄子孙于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
2006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B.我国著名的三陵C.嫘祖D.太昊(hào)陵黄帝陵大禹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也是著名的“天下第一陵”。
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
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
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炎黄:其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夏朝:时间:约公元前21世纪1.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2.传承的方式: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事件:禹死启继;事件:启继承王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核心人物:3.夏禹(建立者)夏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划九州,立九鼎;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被舜禅让而继承了帝位,他将天下分为九州。
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尚书·禹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出自《荀子天论》鸣条之战:商汤灭夏桀重要文明:4.二里头文化 (河南省洛阳市)战争E.阪泉之战 : 炎黄上古之战涿鹿之战: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

中央与地方: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央官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检查制度:大多沿用汉制。
御史台仍为最高检察机关全国经济: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业手工业土地制度:孝文帝(冯太后掌权)推行均田制耕作方法:(北)耕耙耱技术、(南)耕耙技术灌溉工具:翻车冶金:南北朝的灌钢法(綦毋怀文)制瓷:北朝有成熟的白瓷纺织:民间手工业曾遭摧残商业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思想文学:乐府、骈俪文盛行,志怪小说书法绘画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家有新的发展;且三教之间相互融合北方游牧民族也大力崇儒兴教楷书定型,行书、草书产生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钟繇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宗教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发明与发现选修:孝文帝改革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白度增加,纸取代竹简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农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历法:《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祖冲之创制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采用391年置144闰月,求出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日,和今天仅差46秒,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总体:南北对峙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南方稳定,经济发展,士族占有特殊地位总体: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南方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年+南宋1127~1276))政治文化央地关系经济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皇帝得以总揽大权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选官成为主导收精兵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制)制钱谷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全国经济:南宋迁都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形成,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商业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提高谏官地位,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设监察区、路设监察御史土地制度: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订立契约)耕作制度: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江南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甚至一年三熟制灌溉工具:水利的高转筒车(60米高地)制瓷纺织制瓷技术大放光彩磁窑遍布全国五大名窑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除了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空前繁荣,环境相对宽松,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坊市制度被打破,早夜市昼夜相接外贸:同十几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思想文学书法:宋四家(黄米苏蔡)个性化绘画戏剧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王安石,陈亮,叶适等反对理学空,谈经世致用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词成为主流形式和标志,散曲出现供说话人用话本,小说新阶段宫廷画最为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最大亮点文人画:马一角(马远)夏半边(夏圭)瓦舍(瓦肆)(浙江温州)南戏科技发明与发现选修:王安石变法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11世纪中叶,毕升(970~1051)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央地关系:行省制,土司制度,少数民族中央官制监察制度只设中书省蒙汉官制中央御史台地方设御史台,22个监察区农业:棉花从边疆传到内地手工业商业制瓷:青花瓷纺织: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贸易大都会外贸: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立7个(后并为3个)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文学:元曲繁荣,关汉卿、马致远书法:赵孟頫戏剧:元杂剧绘画:王冕《墨梅图》数学:算盘出现历法:郭守敬《授时历》农书:王祯《农书》政治经济文化央地关系:结束分裂局面,一统天下中央: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形成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洲县监察农业:开通大运河商业:开通大运河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绘画:展子虔《游春图》央地关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完善选官制度:科举制完善(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科举取士占少数,中第者须吏部考察监察制度唐代中期设置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制度沿袭隋制,中央御史台,唐朝另建立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做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依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地方设监察区,道设监察御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全国经济: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农业手工业土地制度:前中期实行均田制(租佣调制,780杨炎两税法)、土地私有制耕作方式:曲辕犁(江东犁,配有犁评、犁梢)灌溉工具:筒车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唐三彩(陶)纺织:丝织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唐代朝廷赋税户调多数出自民妇商业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邸店、柜坊和飞钱涌现坊市制度,唐后期扬州出现夜市外贸:广州成为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思想:唐代实行三教并行,韩愈复兴儒学文学:唐诗繁荣,词出现,传奇出现书法绘画张旭,怀素楷书步入盛世,颜体、柳体、欧体成为范式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壁画敦煌莫高窟戏剧:(唐玄宗时宫廷设立)梨园发现与发明选修:唐太宗四大发明1四大发明2:出现雕版印刷术,作品《金刚经》天文药王孙思邈《丹经》记载了硫磺伏火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书籍记载了《石氏星表》僧一行、梁令瓒创制了黄道游移,发现恒星位置有变动,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大衍历》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170万年~前2070前1600)政治经济文化禅让制、公天下部落联盟农业手工业商业:物物交换,原始商业经济形态: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北粟麦南稻)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刀、石斧水利:大禹治水制陶(黑陶、彩陶、白陶、)养殖并有丝织品书法绘画:鹳鱼石斧图戏剧:傩戏仓颉造字结绳记事原始文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世袭制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占卜来神话王权农业手工业:青铜铸造村社结构虽保留,但公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出现书法:象形文字历法:《夏小正》前1046)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外服制度,地方封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央官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相、卿士,相权力大,甚至可以放逐王(伊尹放逐太甲)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井田制发展,村舍结构仍有保留生产工具技术少量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打草区制肥料,治虫灭害冶金:后母戊鼎制瓷:原始瓷器纺织: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商人善经商,名称由来书法:甲骨文,文字成熟历法:殷历干支纪日法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一年12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制包土地国有制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时期被官府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