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配乐

合集下载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品读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诗的开篇直接交代军中统帅的身份和大军出征一事。

"大将军"是武职中军衔颇高的一种职称,以大将军领军出征,足见朝廷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白日暗榆关",出征部队陈容庞大,行军时所扬起的尘土使关城上空日色为之变得昏暗。

出征场面的雄壮可想而知。

此句着力写王者之师的风范,堂堂正正,先声夺人,先从气势上给敌人以震慑。

"三面黄金甲","黄金甲"是铠甲的美称,这里指士兵。

此句意为:部队已将敌人三面包围,敌人已经陷入困境。

此句值得玩味,写"三面"而不写"四面"包围敌军,充分展现了王者之师的气度,给敌人留下了退路,是为了让敌人在"三面黄金甲"的赫赫威势前,知难而退,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四面包围,敌人势必困兽犹斗,必将给我军带来重大伤亡。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历来战争中的常理。

"单于破胆还","单于"是古代匈奴的首领;"破胆"是夸张的说法,形容敌人十分惊恐。

这句是说敌人见我军声势浩大,已对其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心惊胆战,仓皇夺路而逃。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古诗原文:【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

2016年第1期·110·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与李白交情甚厚。

当年,王昌龄从江宁丞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闻之,遥寄诗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可见李白与他感情之深。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

乐府诗原是和乐歌唱的,不仅有声乐,还有弦乐、管乐、打击乐等综合演奏。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至于歌行体在曲谱上演奏上有什么特点,歌与行又有什么区别,现在已无法考证。

至少从唐代开始,诗人们用乐府旧体写诗就撇开(主要原因当是亡佚、失传了)其音乐,只从题材、内容、情感上仿效。

如白雪歌、从军行。

《乐府解题》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就是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诗作善于用绝句抒情,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能用极精炼而又赋予启发性的语言把广阔的背景、深长的情感熔铸起来,具有雄浑自然、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从军行》就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将士誓扫边尘的豪情壮志。

首句即气度不凡:“青海长云暗雪山”,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 有异曲同工之妙,极致地描写了沙场的肃杀、严酷的气氛。

青海,青海湖,一个碧水连天的湖泊;在作者的笔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压压的绵长的阴云啊,使雪山都昏暗了!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时候独独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

在这样肃杀苦寒的边疆战场从军久了,自然怀念家乡,所以将士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抬头“遥望”玉门关,因为那是出入边地的必由之路。

这两句,极写了边地的苦寒、将士的思乡,收稿日期:2015-12-17作者简介:朱伟波,女,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资料处副处长。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Appreciation of Part 4 of Army Life by Wang Changling朱伟波/ Zhu Weibo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解题】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 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历任校书郎、江宁丞、龙标尉等职; 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其诗以七绝见长, 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 此诗通过描述战士所处荒凉的环境、战斗的频 繁和残酷,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 高精神 ,体现出大唐边塞诗雄壮豪迈的风格。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wuáng qiāng liãng cïng gūn xíng
王 昌
龄 【从 军 行】
suět shānún àn 青 海 长 云 暗
guō xiãng yáo muàng yùk mu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huáng shā běk jiàn quān gīn gǎp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biú 不 puà lïu 破 楼 lán jiōng biú huán 兰 终 不 还。
【注释】
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 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 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⑵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 今甘肃敦煌西。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此处泛指唐西 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 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 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 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 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 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 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 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 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 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拓展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 乡 3、景与情的关系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诗歌仍洋溢 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多些悲愤。 例句:
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从军行王昌龄注释》王昌龄的《从军行》那可是相当有名的诗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诗里写的都是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哎呀,你看这画面,青海湖上空啊,那长长的云彩就像一条大被子似的,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那雪山啊,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怪兽,在云彩下面若隐若现。

有一座孤城呢,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孤城就像一个孤独的小娃娃,在那片大地上显得特别渺小又无助。

我就想啊,这城里的士兵得多想家啊,也许他们每天都会爬上城头,朝着家乡的方向望啊望,心里想着啥时候能回去呢。

这里的“青海”啊,就是现在咱们说的青海湖那个地方,那可是个很大很美的湖。

“雪山”呢,可能是指祁连山啥的,那些山可高了,雪常年都不化,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永远不会脱的白色大棉袄。

“玉门关”就更有名啦,它就像一个大关卡,在古代的时候,是出塞的重要通道。

那些士兵们守在离玉门关不远的孤城,就好像是守着一道很重要的大门,不能让敌人进来。

再看后面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黄沙啊,漫天飞舞的,我感觉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妖怪,到处乱窜。

士兵们在这黄沙里打了好多好多仗,那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了。

这铠甲就像他们的保护壳一样,打了这么多仗,得多不容易啊。

“楼兰”呢,其实这里不一定就是指真正的楼兰古国,也许是泛指敌人吧。

士兵们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

这得多有决心啊!我就想啊,他们难道不想家吗?当然想啦。

可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保护身后的老百姓,就只能把想家的念头先放在一边。

我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瞎想的故事哈。

有个小士兵,刚到这孤城的时候,还特别害怕。

他看着那漫天的黄沙,觉得这地方就像地狱一样。

他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哭,想念家里的爹娘,想念家里的热饭菜。

可是啊,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他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那么勇敢地战斗,他也被感染了。

有一次,敌人来攻城,他的好几个战友都受伤了,他突然就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胆小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打仗都特别勇敢,心里就想着要像诗里说的那样,不破楼兰终不还。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译文] 弹起琵琶跳起舞,乐曲已换成新制的调子,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出典]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注:1、《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注释:《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3、译文: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4、王昌龄生平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5、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配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人认为,王昌龄写七绝的功力之深,只有李白才能相比。

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配乐,欢迎赏析。

类别:中国民族音乐
演奏(唱)或作曲:王昌龄
从军行简介: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拼音】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海长云暗雪山,
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
孤城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黄沙百战穿金甲,
bú pò ló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乐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