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教案)(3)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6.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夜的月亮、清晨的露水和壮丽的山川,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画面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随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你们知道这些景象是如何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4.赏析解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古代诗人及其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创作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结合诗词内容,讨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感受美好,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其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3. 课文讲解:(1)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写作手法。

(2)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三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不少于4句。

2. 答案示例:(1)仿写《宿建德江》:江水悠悠绕芳甸,月明如昼照人闲。

两岸垂杨阴绿意,夜深风轻送蝉鸣。

(2)仿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烟雨朦胧罩远山,狂风卷起千层浪。

惊涛拍岸船家梦,醉卧孤舟听雨眠。

(3)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沙漠苍茫月如钩,夜行风雪断归途。

马蹄踏碎星辰影,孤灯独照征人愁。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德、鹊、蝉、稻”这四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内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介绍作者,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三、初读感知(1)(2)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四、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五、总结学法。

1.总结学习方法: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2.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一)介绍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3)(4)(5)(7)(8)(17-29)(9-12)(13)(14)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初读感知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③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④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第二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忽:突然。

③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5)(16)(17-29)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指导朗读(指名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一些。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七、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课前导入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3)(4)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

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1.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方法指导: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

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

追忆、幻想、联想、代拟是古诗词中的四种想象艺术手法,联想是其中之一。

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联想到数百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

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

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

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6)(7)(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1.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学习写作方法1.学一法: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

特别是“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8)(9)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举一例: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

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示例: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