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
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
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
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2、安慰诗人: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名读,师生评价。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
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
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
(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韩偓《洞庭玩月》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李端《宿洞庭》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