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解读
鲁迅散文秋夜 概括

鲁迅散文《秋夜》是一篇充满感伤气息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秋天的一个夜晚独自徘徊在街上,感受到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冷清孤寂。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用了很多描写手法来展现出秋夜的感觉。
他描述了街上的树叶已经掉落,露出了疲惫的枝干,街灯下的人们也显得格外孤独。
鲁迅还描述了街上的店铺窗户都已经熄灭,只有路边的小吃店还有些温暖的灯光。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例如,他把街上的树叶比作被人遗弃的儿童,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孤寂与凄凉。
此外,鲁迅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街灯比作孤独的小孩,让人感受到街上的寂寞与悲伤。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用了许多情感词汇来描述他对秋夜的感受。
例如,他用"寂寞"、"孤独"、"凄凉"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在秋夜中的感受。
这些词汇不仅让文章更加生动,而且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秋夜的感伤。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长途旅行,我们会有无数的停留,也会有无数的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欢乐的时光,也会有悲伤的时光。
但是,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境况,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现实。
总的来说,鲁迅的《秋夜》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不仅通过描写秋夜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秋夜的感伤,而且还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面对欢乐与快乐,还要勇敢地面对悲伤与寂寞。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散文《秋夜》开篇的第一句,许多人觉得不解:为何不直接写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呢?这样写似乎有语意重复之嫌,更有九零后的小朋友认为作者为赚稿费刻意增加字数罢了,呵呵,这话说出来就贻笑大方了!鲁迅乃一文学斗士,连死都不怕,还怕穷不成?这种写法确实有意思,值得深究!如果撇开通篇主题不谈,这句话有些累赘,现实生活中也少有人这样说话。
可正是这样一句看似累赘不合逻辑的话,才构建出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
在我看来,如此遣词造句至少有四个妙处。
第一,这是一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推拉、摇移且广角度地描述了后园墙外的全貌。
将视线慢慢地从一株枣树推转到另一株枣树,用递进的手法反映出作者烦闷孤寂的心情。
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树,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单调且孤独。
这种孤寂的感觉,若用“院子外面有两株枣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如此效果。
第二,隐含了作者对这种孤寂现状的不满,鲁迅先生渴望新鲜的生命,作者很期待,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于是渐次加重了失落之感。
这就好比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偏有一对女儿,当别人问起时,他若回答有两个女儿,这话听上去稀松平常。
但如果他说: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千金,老二还是个千金。
其求子得女的失望之情于话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第三,需结合作者对景物描写所赋于的象征意义来解析,此散文写于1924年12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同鲁迅先生自己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且压抑的,但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枣树在文中即暗喻了同作者一样清醒韧性战斗者的形象,为何不写一株?那样不成力量;为何不写三株,三谓多,而当时的革命势力还远没达到多的地步。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时代背景:《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
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
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
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
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
《秋夜》鲁迅赏析

《秋夜》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赏析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秋夜》的主题、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杰作。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秋夜》的主题。
《秋夜》是一篇描写秋夜景象的散文,通过对秋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鲁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同时,他也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其次,让我们来分析《秋夜》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秋夜》采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秋夜的细腻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美丽与神秘。
同时,鲁迅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考究,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力。
此外,鲁迅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使《秋夜》成为了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佳作。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秋夜》的思想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敬畏生命;自然是美丽的,应该赞美和保护自然;社会是复杂的,应该深入思考和批判社会现实。
同时,鲁迅也在《秋夜》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和自然。
通过对《秋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生命、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秋夜》鲁迅赏析

写作手法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 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 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 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 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 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 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 体现出来。
附录:
梁秋实:关于鲁迅 陈燕生:故事新编组画
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 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 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 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 —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 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 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 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 安宁! 鲁迅先生借景抒情, 寄托着对当时黑暗. 现实的愤 怒与抗争,对被压迫者向往光明未来的愿望充满同 情,对那些. 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作了 热情的赞颂。 而枣树就是战士形象的代表 因此 不 说“两棵都是枣树” 更能表现出枣树孤独, 借此 烘托出枣树“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秋夜的写作背景
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 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 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 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 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 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 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 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 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 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赏析鲁迅的《秋夜》

赏析鲁迅的《秋夜》如下是有关赏析鲁迅的《秋夜》:《秋夜》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也是《野草》的首篇,在整体的精神脉络和美感氛围上几乎浓缩了整部《野草》的全部信息,预示了《野草》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一句为界,《秋夜》在文本结构上大致可分为2个部分。
恶鸟的“哇”声打破了第1部分“秋夜”幽暗静谧的氛围,从而转入第2部分鲜明的动而有声的世界。
第1部分,似乎是随着一个夜半醒来的夜游者的视角,作者描绘了“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非常之蓝”、“鬼眨眼”的“奇怪而高的天空”、“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瘦的诗人”、“蝴蝶”、“蜜蜂”和“打枣子”的“孩子”,展开了一个“秋夜”的流动的夜的幕景首先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幽暗隐秘的“野草”氛围。
由“恶鸟”的叫声引出了“夜半的笑声”挂在英雄嘴角的微笑终于爆发出来。
第2部分动而有声的世界由此打开。
因为被“笑声”赶进房间的梦游者旋高了“灯火的带子”幽暗的梦境被彻底打破。
灯光下一个鲜明的有声有色的现实世界展开在读者面前: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多么清晰、具体、细密甚至繁琐的写实主义描写与第一部分素淡朦胧的抽象之笔相比完全是另一付笔墨。
神来之笔不见了只剩下事无巨细的写实主义的平凡。
残梦碎影似乎尚在对枣树的想象刚刚又要出现就被作者马上砍杀把目光聚焦在“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身上。
在细密的现实主义的描绘中随意点染的“一枝猩红色的栀子花”、“苍翠得可爱的小青虫”使幽暗的夜景顿时更加鲜明恰如在第一部分幽暗朦胧的夜的幕景上赫然点上两笔鲜明的色彩《秋夜》的描绘终告完成。
浅论鲁迅《秋夜》中的思想与自我形象

浅论鲁迅《秋夜》中的思想与自我形象鲁迅的《秋夜》是一首充满思想的诗歌,它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诗中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秋夜漫步,孤鸟悲号,满天星斗,落花飘零”。
这里,鲁迅用孤独的鸟来比喻自己,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他觉得自己孤独而无助,像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鲁迅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秋夜漫步,孤鸟悲号,满天星斗,落花飘零”。
这里,鲁迅用孤独的鸟来比喻自己,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他觉得自己孤独而无助,像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鲁迅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秋夜漫步,孤鸟悲号,满天星斗,落花飘零”。
这里,鲁迅用孤独的鸟来比喻自己,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他觉得自己孤独而无助,像一只孤独的鸟,在秋夜里漫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他还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自信,他认为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可以把自己的孤独感变成一种力量,去抗争和奋斗:“若有力量,抗争奋斗,若无力量,悲叹沉默”。
这里,鲁迅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自信,他认为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孤独感变成一种力量,去抗争和奋斗。
总之,鲁迅在《秋夜》中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我形象的思考,他觉得自己孤独而无助,但又充满自信,可以把自己的孤独感变成一种力量,去抗争和奋斗。
鲁迅秋夜赏析11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
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
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
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
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
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秋夜解读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鲁迅《秋夜》解读(题解:秋夜指新文化运动后的退潮期。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墙外的两颗树分别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科学和民主及其成果。
科学和民主的本质在那时的中国是一样的,都在于反对腐朽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
本文的场景一:墙外,表示与社会相关的。
)(本句为一个多重的说明复句。
在我的后园,||(说明)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说明)一株是枣树,||(并列连贯)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它用说明的方式说明树是枣树,又用并列连贯的方式说明两棵树是一样的枣树。
强调了两颗树的本质的一致,并引起对枣树的本质的思考。
)(或者墙外的两颗枣树分别代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本身及其成果,两者在社会革命的意义上是一样的,两颗落光了叶子的枣树实际上指代了失败的革命运动所仅留存的精神。
这种指代为复杂指代,需要人们用心去思考,所以作者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方式。
在那样充满繁霜和恶鸟鸣叫的社会,作者为了自我保护的需要,写下了这一系列的隐晦象征式的文章,这种特殊的句式会引导有心者去努力思考,从而明了作者的用意。
)(另外本文的场景一墙外,也可能表示与鲁迅无关。
鲁迅自认为他并不积极参加这两场革命运动,革命的成果与他无关。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夜的天空指代政府和统治集团。
奇怪而高指统治的虚伪性,每一届的政府在它们刚开始统治的时候,往往要打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号去做一些罪恶的事情,这时一般还没有暴露出它们罪恶的本质。
奇怪指所说与所为的不同与矛盾,高指打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号。
“离开人间”和“仰面不再看见”都指旗号打的太美好太高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冷眼指对社会疾苦的漠不关心。
微笑指迷惑和别有用心。
繁霜指表面柔和而实际阴冷的统治。
“我的园里的野花草”指鲁迅的写作成果,既指作品本身也指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场景二:我的后院,表示与鲁迅相关的。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是说不知道作品的原本意义是什么,因为鲁迅的写作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是勉力为之的,他原本是要做启蒙者的,要揭露民众的黑暗面引起革命者疗救的注意的,而在革命中也不得不去揭露社会的黑暗鼓励民众去革命,这种矛盾的主题正是鲁迅作品的特色。
我不知道“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是指不知道人们是怎么理解这些作品的。
小粉红花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细小是说对人们的影响小,更极细小了是说影响越来越小,这里所说的影响是指鲁迅所想要的启蒙主义的对民众黑暗面的疗救。
瑟缩地做梦指苦苦地追求启蒙的作用。
花瓣的凋落指影响的无用和失败。
瘦的诗人指和我一样的启蒙主义者,他们在困苦中不停地鼓励我,让我相信会有成功的一天。
“她于是一笑”既指残存的影响也指鲁迅继续努力的决心。
从这一点上看小粉红花也可以就指代作者本身,但主要还是指作品本身和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有一点要大家注意,小粉红花是喜欢秋的到来,因为她“梦见春的到来”后没有停下,就“梦见秋的到来”。
有些花只在秋天开放,冬天这些野花草虽然死亡,但春天会新生长出嫩叶,夏天会变的茁壮,秋天才开出美丽的花。
然而瘦的诗人却不能完全理解她,说什么“秋虽然来”,好像她不喜欢秋是的。
在小红花的形象上,充分体现了鲁迅的孤独感,不被人理解。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落尽了叶子”表示革命的退潮和社会的影响的失去,叶子指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孩子指无知的青年,枣子指革命的实际的果实,无知的青年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果实而毁掉了革命的一些小果实。
小粉红花的梦是总有成功的一天,落叶的梦是总有退却的时候。
革命就是这样起起伏伏。
单剩干子是指单剩了革命的精神成果。
“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指革命的实际成果和社会影响的广大。
皮伤指革命在精神层面所受到的伤害,比如对革命的不信任和怀疑。
护定指革命精神的自信。
欠伸得很舒服指革命理想在落潮时反而更加明确。
直刺天空指革命精神对背叛革命的统治者的反抗和嘲讽。
月亮指统治者虚伪欺骗的面目。
窘得发白指统治者自知骗人被揭穿后的无奈和无助。
其实可以看出,在鲁迅眼里,新文化运动对统治者的反抗是无力的,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单剩杆子的枣树你直刺天空能有什么用。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离去人间和避开都指统治者面对革命的一定的退缩和不敢用强。
革命的思想已被社会理解,对腐败的统治者有一定的威压作用,有时不免要露出虚伪的面目。
月亮的躲避指统治者隐去了虚伪的面目,他们也觉出了自己面目的虚伪而不敢正面革命运动。
“一意要制他的死命”指革命的精神与统治者的不可调和,不受统治者的蛊惑的欺骗。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夜游的恶鸟”指统治者的冷箭或指所谓学者的帮腔文人。
“哇的一声”指大喊大叫吓人的反革命宣传。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我的笑声和四周的应和指对统治者和帮腔文人的反抗和讽刺,四周的应和指同道中人的帮助。
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是指不想为之而不得不为,激情所致,身不由己。
笑声驱遣指写作辛辣文字的内在本性的驱使,笑声既可以指对敌人的讽刺,也可以指揭露黑暗的鲁迅的精神,在这里指后者。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指激情被燃烧。
本文的场景三:屋里,指鲁迅的精神的世界。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2〕。
(灯指人的光明的本心,它所放出的光既指对社会的光明的激情也指对个人幸福的激情,它的代表就是爱情,爱人之情,爱自己和爱它人。
灯罩是加在本心之外的,是对本心的保护和掩饰,但有时越掩饰越显出它的本心,比如爱情,那朵猩红色的栀子花,越掩饰越显出它的美丽。
小飞虫们对光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光明的本心的追求,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因为社会的追求太渺茫而看不到前途,枣树怎么能斗败天空,四周仍然是寒冷,不如屋内灯光的温暖,就是鲁迅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灯光的照明。
然而爱情有时却要毁灭一个人,正如回归本心你就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上存活。
撞进去的小飞虫变成了火,它牺牲了生命,但它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生命就是一团火,至少这一团火会给别人带来一丝光明。
其实很多人连对爱情追求的勇气都没有,就比如鲁迅自己,紧守着母亲所给予他的他与朱安的无爱的婚姻。
我们试想一下,鲁迅在日本的七年生活里为什么没有爱情的产生,为什么他的弟弟刚去日本两年就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什么这个日本女人后来又拆散了他们几十年的兄弟之情,也许这里就有因爱成恨的原因。
鲁迅在这里进行了反思,所以才有“我以为这火是真的”的断语。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
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指激情和爱情绽放的时候,是春天的时候。
枣树的做梦是指再一次的革命,此时在南方的广东新的革命正在酝酿中。
“青葱地弯成弧形”指革命的再次的蓬勃发展。
“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是指对敌人的斗争。
“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既指又害怕对革命再次退潮的担忧,也指从社会革命回归到人的本心。
启蒙主义实际上不就在点燃人的本心。
那苍翠可爱的小青虫不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虽然它们还显得很幼稚,或者只仅仅是对爱情的追求,做着无畏的牺牲。
既可爱又可怜,这是对爱情追求者的形象写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要经历磨难和拿出勇气的。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指依然固我地,做着独自的战斗。
“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指以尊敬的心来祭奠为革命和爱情牺牲的或准备牺牲的人们。
鲁迅已往是躲避革命和爱情的,此时他受到青年们的影响,打开了对革命爱情的企盼之心。
在女师大的教学中所见的女学生们对革命与社会责任的激情,使鲁迅受到了很深的影响,使他最终走出了困顿,走向了思想革命的前列,走向了对革命爱情的追求。
)(关于枣树、小粉红花和小青虫三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我的解释和传统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当然,首先是对枣树的理解。
传统的解释认为,枣树是鲁迅韧性战斗者的象征。
但我觉得这种认识可能是不对的。
其一,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他怎么会在第一篇文章中就作了枣树,他当然应该是小粉红花。
其二,鲁迅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写信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如果他是枣树,就显得没有那么黑暗,而只有是小粉红花才显出了绝望的抗战。
其三,我想鲁迅不会那么无聊在这样的文章里自吹自擂吧,说什么自己是韧性的战斗者,而别人都是脆弱的做梦的可怜虫,他只会正相反。
其四,就是枣树在园外,而小粉红花在园里,怎么园外的成了自己,而园里的成了别人。
其五,用枣树来表示韧性的战斗的形象似乎不太妥当,因为枣树具有的是斗争的精神,可它对夜空的斗争能有什么成果呢,我想韧性的战斗不会是指无用的战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