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合集下载

奇简冷逸,奔放自如——浅谈《荷石水禽图》 高鹏超.

奇简冷逸,奔放自如——浅谈《荷石水禽图》 高鹏超.

奇简冷逸,奔放自如——浅谈《荷石水禽图》高鹏超摘要《荷石水禽图》是一副典型的中国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中国花鸟画不只是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画家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奇简冷逸奔放自如《荷石水禽图》羞答答的夜雨衬托着寂静的夜,昏暗的灯光映衬着寝室的每一个角落,六月的重庆依然阴雨绵绵,带着一份寒气。

低头看书的我不禁的打了一个寒颤。

白天的那份喧闹与繁杂让寂静的夜洗刷的使之悄然的溜走。

有点累了,但是我选择了坚持。

舍友周末回家小憩,留下了独在异乡上学的我,寝室多了那么一份孤寂荒寒之感。

台灯旁的那个时钟已经显示了1点。

我翻看着《中国美术简史》,一副《荷石水禽图》让我精神抖擞,困意全解,兴趣盎然。

一、朱耷的生平及艺术风格《荷石水禽图》这幅作品的作者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孙权的后裔,明代的灭亡使年轻的他毅然决然的出家做了和尚。

面对国破家亡的痛苦,他把所有的感情寄托于书画之中,发泄满腔悲苦。

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最能代表他个性的是水墨淋漓的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徐渭等人的技法又吸收了董其昌淡泊闲和的气格,构图简练、笔法柔韧、风格独具特色。

朱耷爱画禽鸟,他画的禽鸟一般是眼睛半开,四肢萎缩脖子紧缩。

有一种忍饥耐寒,艰苦自持的状态,让欣赏着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他的身世处境。

八大山人的悲苦愤懑都寄托在了他的花鸟画的笔墨当中,心中对民族的那份感情念念不忘,民族自尊心不可辱。

(一)八大山人爱画荷,他画的荷叶往往是修长的荷梗上缀以三五笔荷花,以荷梗为骨、荷叶为肉。

他所画的荷梗极具弹性,总是充满着向上的精神,而荷叶则有不堪重负之感。

(二)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荷石水禽图》以写意的创作手法呈现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整个画面看似寥寥几笔,少而不单调,恰恰展现了画家挥洒自如地运用线条和水墨的深厚功底,布局疏密恰当,用墨浓淡相宜,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感。

整副画面的右下角有两只水鸭站在顽石之上,线条粗狂,造型夸张,两只水鸭高低错落,一只扬脖仰视,另一只相对站立,一浓一淡,一动一静相结合,形与趣,巧与寓的完美结合。

图画上方的那枝荷花箭。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以荷花象征清纯高雅的君子之风,己蔚然成风,在朱耷笔下,似乎又有其特殊意蕴。

画中的左上角伸出数支荷叶, 形态各异,疏密和虚实运用巧妙,其中一朵含苞小荷微微绽放,透露出盎然生机,既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未开满月未圆”的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也许还隐约表达了一种意愿: 暂且隐忍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机缘来临,其生命之花将轰然绽开。

妙趣横生。

画面最生动之处就是水鸭的眼睛,简练勾笔,生动传神。

荷花象征清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画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借助笔墨淋漓抒发。

朱耷本是明末王孙,1644年(甲申年) 清兵入关,明朝覆亡,给他带来了国破家亡之痛。

入清后,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遁迹空门,隐居山野。

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造成了他的艺术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情调。

他虽然“泪点多”,但读书人清高孤傲的精气神并没有消减一分。

辛苦遭逄的磨难,使他文人的风骨愈挫愈硬,雨打飘萍的摧残,使他身上的高洁本色愈洗愈纯。

他用昂然挺立含苞欲放的荷花象征自己的君子风骨,他用白眼向天的水鸭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

让我们不由不想起“董道而不豫”的屈原大夫; 不愿向乡里小儿低头,挂冠而去,回归乡野的五柳先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青莲居士谪仙人。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品鉴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品鉴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八大山人,本姓朱,原名朱统,后改名耷,乃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九世孙。

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81岁。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亡。

八大山人时年19岁,不久父亲患暗疾去世,其内心极度愤恨、悲伤,他便装聋作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隐居山野,以保护自己。

“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沦为落魄遗民,亡国破家之痛,隐于心田,在清朝思想专制极端严酷的情况下,不敢公开发泄,只能转弯抹角地旁敲侧击。

画上签名,八大二字连缀,山人二字连缀,写成‘哭之’或‘笑之’二字,表露了亡国的隐痛。

有时在画上题写‘九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日,用意乃是喻不忘亡国之痛。

”[1]八大山人对画面的安排和布局非常独到,这幅《荷花水鸟图》是他的代表作品,融入了画家很多的心思和创造力。

1 动感的画面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首先会注意到画面左侧的那片墨色浓重的荷叶(图1)。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

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2]。

而人们在阅读时的习惯,大致可分两类。

以时间为顺序,在东西方文化中,其共性是从原始的从右至左、由上至下,或用其他“犁田式写法”,经长期发展演变才形成今天约定俗成的由左至右、从上至下。

所以,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们的视线会很自然地顺着画家事先为我们安排好的观察轨迹游走,当注意力顺着荷叶下降到画面下部附近的时候,猛地会发现那只站在石头顶端几乎和石头融为一体的浅色小鸟(图1)。

然后顺着深色的荷梗慢慢“攀爬”,视线来到了上方那一大团如云朵般蓬松的花头和叶盖的集合处。

最后,我们注意到了那支伸向天空精道生动的荷苞。

正是这一段深V字形的大距离跨越给观赏者带来了视觉上飞跃般的体验。

如此大幅度的起越和折返,让观赏者在欣赏这样一幅内容以静为主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运动感:那垂下的浓重到刺眼的荷叶像一把大铁锤,将画中的石头深深地砸入土中;右侧那条一跃而起的荷梗,似乎要在荷苞的带领下拼命挣脱束缚,向高空飞去;右侧的大团叶盖犹如汹涌的浪花,不停地上下翻滚,为荷叶、为荷苞摇旗呐喊。

荷花翠鸟图

荷花翠鸟图

荷花翠鸟图这幅画构图险怪,背景压抑,传递了一种复杂的情绪,耐人寻味。

朱耷,明朝皇室后裔,字个山,晚年以八大山人名号为著,是清代初期“四画僧”之一。

他的山水花鸟笔情纵逸,为清初写意画风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朱耷和李苦禅简介朱耷简介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存世作品
《孤禽图》
《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103.5×44 公分,铃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题 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 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 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 向天的神情,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 弓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 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 构图巧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 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透露 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 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 色,乃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枯木寒鸦图》
清朱耷枯木寒鸦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178.5cm,横:91.5cm,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识:“八大山人写。”钤“可得 神仙”、“八大山人”二印。鉴藏印 “遥”一方。 本幅为对角式构图,表现隆冬季节,残 石败枝上栖息着4只落寞的寒鸦。寒鸦 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 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 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睛表现得最有特点, 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上眼眶处 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冷漠 孤傲的神色顿现笔底。此鸟的神态最能 象征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眠鸭图》
朱耷的图绘眠鸭一只,四周空无一物, 仅在画幅右上方署“己巳闰三月,八大山 人画”,铃“八大山人”,“口如扁担”, “八大山人口如扁担”印,通观全幅,书, 画,印均安排得恰到好处,不可做丝毫移 动或增损,可谓笔墨洗练而神完气足的精 彩之作,眠鸭回脖闭目,缩成一团,状如 浮出水面的礁石,沉稳而内敛,一副于世 无涉,孤傲自守的精神,寥寥数笔逼真的 画出了眠鸭绒绒细羽蓬松的质感与立体感。 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无际水面着添 空旷孤寂的情调,作此画时朱耷64岁,以 至暮年,反清复明无望,年轻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不平 的火气渐消,心态平和无争,“眠鸭”似 乎正是这种无奈心情的写照。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责任 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画面 左 上 角 ,画 家 用 草 书 书 写 的 “八 大 山人 ”字 样 ,乍一看 ,像“哭之”,又像 “笑之”,这特 有的落款方 式 ,是 他 依 恋 旧王 朝 而 哭 笑 不得 的痛 苦 心情 的 表达 。
纵观《荷花水鸟 图》,笔墨挥洒老辣 ,浓淡有度 , 错 落 有 序 。朱 耷 用 作 品 表 达 了对 故 国 的 思 念 ,国 破 家亡 但 复 国 无 望 的痛 苦 ,以及 对 清政 府 的藐 视。
压 境 之 势 。整 个 画 面 中 一 石 ~ 鸟 一荷 ,墨 色 由浅 到 深 ,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画面 右上 角 ,几株荷 花随风 摇 曳 ,肃 穆 的寒风 下 ,枯 黄 的荷 叶 虽 已被 风 吹得 破 败 不 堪 ,但 它还 尽 力 呵 护 着 几 朵 盛 开 的 荷 花 。其 中 ,有 一 朵 纤 弱 的 小 荷 花 ,没有荷叶 的衬托 ,却傲 然挺立在凄冷 的秋风 中 , 显 示 出 它 勃勃 的 生命 力和 对 命 运 的抗 争 。
视线继续上移在鸟儿的头顶之上一片残荷从画面的右上方斜插而下乍一看有遮风挡雨的感觉但当你停下视线细细品味又有泰山压顶乌云压境之势

铁梅 说 画
墨点 无多
朱耷《=荷花黄水 鸟图=》赏析



■ lll

墨 点无 多泪 点 多 , 山河 仍是 旧 山河 。 横 流乱 石枯 槎 树 , 留得 文林 细 揣 摩 。 这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画 家朱 耷 为 自 己 的作 品 《荷 花 水乌图》题写的题 画诗。 朱 耷 ,号 八 大 山 人 。 他 是 明 朝 皇 室 后 裔 ,明 灭 亡后 ,国毁家亡 ,心情 悲愤 ,落发为僧 。《荷花水鸟图》 是 他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画面 由下 而 上 ,首 先 是 浅 水 露泥 的潭 底 ,画 家 用 随 性 的枯 笔横 向急 速 拖 动 ,偶 有 几 处 落 下 长 短 不 一 的墨 点 。 随 着 视 线 渐 渐 往 上 推 移 ,画 面 中突 兀 的 怪 石 ,显得 特 别 扎眼 ,只 见 它成 倒 立之 势 ,头 重 脚 轻 ,在 松 软 的 泥 潭 中 ,有一 种 摇 摇欲 坠 的感 觉 。 在怪 石的上面 ,孤独地站 立着 一只水鸟 。它全 身蜷 缩 ,背 部 隆 起 ,为 了 保 暖 ,单 脚 站 立 。让 人 感 觉 不可思议 的是 ,小 鸟竟然是微眯着眼 ,似乎你我都不 能入 了它 的 眼 ,又似 乎 随 时 准 备 仓 皇逃 窜 。 视 线 继 续 上 移 ,在 乌 儿 的 头 顶 之 上 ,一 片 残 荷 从 画面 的 右 上 方 斜 插 而 下 ,乍 一 看 ,有 遮 风 挡 雨 的 感 觉 ,但 当你 停 下 视 线 细 细 品Hale Waihona Puke 味 ,又 有 泰 山压 顶 ,乌 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
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

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

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

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

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

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

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

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
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

在画作中,八大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以画抒情,予画于情,将一幅画真正的画活,变得有生命,有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