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谈谈中医现代化

谈谈中医现代化
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
通过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方式,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 等学科进行融合。
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
积极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中医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中医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数字化中医
运用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中医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提高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标准化建设
制定中医标准体系,规范中医的诊疗流程和操作,提高中医的国 际影响力。
传承和创新
中医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 持传统特色,又要不断创新发展。
03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和案例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
针灸和推拿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之一是针灸和推拿的运用,通过刺激身体的穴 位和经络,调节身体功能,缓解疼痛和不适。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包括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 、中药制剂的标准化生产等。
中医现代化的思路
保留传统中医特色
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保留传统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如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等。
与现代科技结合
将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借鉴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和方法,丰富中医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 。
中医现代化的方法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对中医进行研 究和创新。
03
加强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
秀的中医药人才。
THANK YOU.
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是在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药理论 和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发展中医药科技产业

中药现代化必要性【最新】

中药现代化必要性【最新】

中药现代化必要性摘要:当今,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热潮正处于火热阶段,作为一个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是很兴奋而又期盼的。

但是,何为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哪?中药现代化应该如何发展?中药现代化的前景又是如何?为此,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发展;前景一、中药的发展概况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

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

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

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

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1、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2、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

2014.07医苑纵横283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

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

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王 亭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岳池县 638300【摘 要】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医药界的共同认识。

(完整版)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完整版)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转发评论2010-01-09 21:54中药现代化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历代中医药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数百种野生药材被培养成家种品种。

在经济全球化、回归自然的热潮涌动的今天,中医药更以独特的方式,以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治疗疑难杂症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又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领域。

众多事实表明,以现代化和高技术为特色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传统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方法以及经营模式,必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种种变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专家认为中药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

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二、中药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改造和重组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建立国际认可和广泛接受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能够极大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性产业方向发展。

在化学药品研究与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准规范,并争取成为国际公认的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研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中药现代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医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中药现代化旨在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药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行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

为了使中药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

中药现代化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科技的引入有助于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现代化的中药生产方式还可以实现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药现代化对于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积极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药现代化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福利。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和措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中药理论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不稳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中的结合不够紧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中药基础研究,发掘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其次,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最后,加强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生产和应用中的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例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进行标准化提取和制备,可以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利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对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掘中药的治疗优势和作用机制。

这些措施将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我们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浅析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析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析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摘要:针对中医是否应该现代化、中医应该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从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对中医现代化进行思考,并对中西医结合中应该遵守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认为中医现代化不仅没有必要性,而且缺乏可行性,对两种医学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两者在临床实践这个层面的结合。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宇宙观;文化;科学;中西医结合关于是否应该废除中医、中医是否应该现代化、中医应该如何现代化的争论可以追溯到清末维新变法时期。

随着争论的继续,到建国前后,要求用西方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进行改良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争论的热点也逐渐由要不要废除中医转变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的问题上面。

在这种形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要求对中医进行改造的政治背景下,国内对中医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研究,而研究方法正是民国年间丁福保等人提出的中医科学化的方法。

回顾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所走的道路,可以发现,虽然我们在这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的鸿沟随着研究的深入似乎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关于中医的验证性研究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令人沮丧的,中医理论的内核始终未被真正触及,它依然是毫不妥协地、倔强地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本色[1]。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站在与几十年前不同的视角对近现代关于中医现代化的争论以及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进行一个探讨,或许对于中医今后的发展会有所助益。

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中医为什么能现代化?回答不外乎:中医缺乏科学性,应该用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中医晦涩难懂,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中医固步自封,发展缓慢,应该给其加入现代科学的因素进而加快发展。

中西医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可以用西方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进行解释。

笔者从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方面针对以上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肤浅看法。

1 中医现代化确有必要吗?1.1 中医的科学性中医现代化最主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中医学缺乏科学性,应该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造。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6、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产学研 一体化合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 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成功率.另外可以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或成立行业协会等方 式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市场拓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 展潜力.
7、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中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同时应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中药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医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 的药物研发技术和经验,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使中药在国 际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1、重视人才培养:中药新药的开发现代化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才支持。因此,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内容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 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复方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思考和探讨。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复方研究进行思考。
一、中药复方的科学性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多种中药按照 一定的比例和炮制方法配伍而成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 定是由阴阳五行学说所描述的,而中药复方的配伍也是根据这个学说来进行的。 因此,中药复方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其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上。
3、现代剂型与制剂工艺:针对传统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发新型的中 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制剂工艺,如控释 技术、纳米技术等,以提高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姓名:饶亚学号:5801309025 摘要:多年来,中西药的相继发展,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于是社会大众日渐走上老化。

由于人的老化而引起的老年病,加上与生俱来的慢性病和目前日趋复杂的疑难病等等,已使得长久以来能够做到“药到病除”的西药,有些招架不住,人们就又想到中药,这正与由发展新的西药日渐难而引发的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呼声相应,世人再度开始重视中药。

中药现代化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振兴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造福全人类,是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措施中西药的相继发展,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但是中西药有所不同,西药是分子结构明确的化合物,经筛选有效者,再定安全性,最后经临床试验,达到“对症下药”的药效。

中药则是复杂的混合物,先用于临床,证明安全效再谋求改善,取材和炮制成了最重要的环节,“道地取材”和“遵古炮制”成为中药有效的法宝,前者保证有效成分,后者保证中药疗效。

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复方,方剂的配伍和炮制增加了单味药的疗效,也减低了单味药的毒性。

要了解中药,必先懂得复方经炮制而产生的特性。

随着西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对历经千百年考验的中药产生了质疑。

当然,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而是怀疑中药的安全性。

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最新的技术来研究中药,使中药走向现代化,振兴中药。

一、何谓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

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这完全是误解。

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

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

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方法探讨与思考姓名:钟华锋学号:2010010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 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本文在讨论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 着重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入手,讨论单味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研究、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就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现状与方法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学思考,对中药和复方药理研究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方法学探讨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 3 个方面, 即: 1、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

2、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 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

3、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

基于此, 中药药理学不仅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高层次课题,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 中药课题事实上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 、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及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

中药药理对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合理用药以及为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80年代进行的主要为单味中药药理研究,如人参、青蒿、大黄、丹参和三七等,近年来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以往对中药的研究主要以探讨药效学为主,目前已开始向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方向发展,在药效方面研究也由过去的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发展。

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敏感性和对胃肠粘膜保护作用,从而发挥止吐作用[1]。

但是这种研究未能把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联系起来,无法解释中药具体的作用机制,要得到国际上认可还有待努力。

基于中药药理学的特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最基础的工作,它的深入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它既有利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方剂理论、配伍规律,也对优化制剂工艺、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中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中药化学成份与药理药效研究思路上主要有三个方面:1.1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单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是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它在指导临床配伍、方剂调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还很难与中药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联系起来。

目前这方面研究开展较少。

初步实验认为,辛味药含挥发油成分者具多;苦味药中苦寒药以生物碱或甙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多含挥发油;甘味药大部分含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咸味药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酸味药大多含酸性成分。

升浮药大多为辛、甘味,属温热性,沉降药大多为酸、苦、咸味,属寒味性[2,3]。

温热药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或者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能量。

寒凉药则相反,它所含的物质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机体对病原体刺激的反应能力。

归经可能与中药所含微量元素有关[4],认为是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

“七五”以来,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5,6,7]。

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

如麻黄素,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8,9],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10]、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11]、驱绦虫药鹤草酚[12]、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13]、抗肿瘤药紫杉醇[14]、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15、16、17]、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18、19]、砒霜治疗白血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等。

对中药鉴定由依靠感官发展到应用显微鉴定、理化鉴别,对中药炮制方法与原理、中药成分及中药药理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有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可指导实际应用的系统理论,以致现代中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屈指可数。

1.2复方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有别于化学药的重要特点。

按照中医理论组成的复方有君、臣、佐、使之分,各味药之间的作用有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它们相辅相承,起到扶正祛邪,治病防病的作用。

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关系也极为复杂,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相加。

自90年代以来,虽然这方面工作还不深入,但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方法,如三元设计方案[20]、中药复方霰弹理论[21]和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22]。

总结归纳起来,目前,这方面研究有两种途径。

以单味中药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效成份作为定性定量指标进行研究。

对复方中药采用各种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以选定有效成份为指标,进行包括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的研究。

如发现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小檗碱含量较单味黄连煎煮时降低37%,是由于小檗碱(生物碱)和吴茱萸中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成分)生成沉淀;甘草和甘遂配伍是“十八反”之一,原因为中药皂甙类成分有助溶作用,甘草皂甙的存在,增加了甘遂有毒成分甾萜的溶出率,使毒性增加;这方面研究开展较多,已取得较大成绩。

以中药复方有效部分进行研究。

中医治病强调辩证施治,即将疾病以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归纳为“证”,根据“证”这一整体水平认识,从脏腑的联系,人和自然关系,采用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多靶点、多环节(途径)调节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产生协同效应。

如枳实,将其按所含大类化学成分分成挥发油、甙类和生物碱三个部分。

选用镇痛、镇静、血压和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四项药理指标,研究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

实验结果发现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中枢抑制作用,再对挥发油作进一步分析,确定其主要有效成分为d柠檬烯(d limonene)。

黄酮甙部分对离体肠平滑肌的收缩呈抑制作用。

生物碱部分有明显升高血压作用,进一步分析得出主要成分为辛弗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 methyltyramine)。

这样通过枳实一味药材、三个有效部位,多种有效成分就可把该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基本讲清,同时为复方中说清枳实配伍的情况提供了可能。

但是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种认为除蛋白质及大分子鞣质、树脂、重金属离子、草酸等小分子外都是“有效成分”,所谓“全成分论”或“多成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和少数的,并提出真正吸收入血后的成分才真正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

面对这一问题,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有数种研究策略。

一是回避这个难题。

认为中药血清成分定性定量没必要进行,或难以进行,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太繁杂,不清楚,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

故采用非血药浓度法研究,即将中药复方看作一个整体,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它是某个复方中所有药味含某类化合物的总和。

将其分离成为多个有效部位(如挥发油、生物碱类、黄酮类、皂甙类、多糖类等),结合整个复方的药理研究和君、臣、佐、使药物关系,进行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四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和作用机理研究。

如有必要可将有效部位再行分离到各个化学成分,配合药效、药理研究进一步确定君、臣、佐、使的有效成分。

这样在药物(复方、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之间的三个化学层次,采用四个药理水平,可对整个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基本讲清,同时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是以提取单体的效应与原方的活性相似来判定该单体母方的效应。

一般先分离提取单味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单体),再研究单体的活性,并与母方比较,根据二者活性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推测。

这一研究方法并未证明分离提出的单体随母方口服进入了血清。

但这种研究方法能阐明中药中存在哪些化学成分,各种成分有什么生物活性,确认中药的药效,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重要的线i索和数据。

三是对中药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认识中药进入血清的化学成分。

中药体内成分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方法,优先开展方剂吸收入人体内的成分分析研究。

或者结合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考察口服中药胃肠动力学、血清药化学等有效组分动态变化的主要过程,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的表达。

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手段方面,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已得到普遍使用,还包括超临界色谱、高效逆流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HPLC/MS)、X 射线衍射光谱、超微量结构分析、拉曼光谱等先进检测和手段也在中药研究中得到一定的应用[23,24,25]。

近年来,随着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和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简称KDD)技术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渗透,它们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

数据库知识发现研究是在中药化学数据库、中药方剂数据库、天然活性成分数据库、生物活性数据库、中医知识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化学动力学、分子图形学和数据库知识发现数据库数据中内在的、潜在的非平凡知识,探讨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和作用机制[26,27]。

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方面。

如对中药石斛和厚朴的质量鉴别方面已取得满意结果[28,29]。

1.3 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临床是中医药学的根本, 实验药理研究将给临床提供大量卓有价值的信息, 但动物与人间的差异是随处可见的, 中医药学说到底是针对人的科学, 因此, 中药的药理研究自当以临床效应为本,这就是中药临床药理学。

中医治病是以“证”为对象,但由于建立中医“证”的动物模型难度较大,虽然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证”的动物模型,如脾虚证、血淤证等,但符合中药研究的动物模型尚不成熟。

病理模型的制备和遗传性病理动物的使用开始受到重视。

如天津中医学院已从日本引进快速老化小鼠(SAM),并开发出如老年性痴呆、白内障等10多个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