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2023年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的行业。
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
目前,轨交减振降噪行业的市场规模较大,市场需求旺盛。
一方面,城市轨交交通系统的运营越来越频繁,对减振降噪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发展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噪音和振动问题,加大了人们对减振降噪技术的关注和需求。
在市场竞争方面,目前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该行业,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都非常激烈。
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系统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新一代的减振降噪技术也不断涌现,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在技术发展方面,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正朝着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减振降噪技术主要依靠隔振和吸声材料,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减振降噪技术如减振器、主动隔振系统和智能减振降噪系统等开始应用于轨交行业,不仅能更有效地减少振动和噪声,还可以提升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对轨交减振降噪行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例如,国家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减振降噪设备的使用,促进轨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为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提供了机遇和市场空间。
虽然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前景看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轨交减振降噪技术相对复杂,企业需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
其次,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特殊性,减振降噪设备涉及到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此外,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在市场推广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综上所述,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如下:市场规模较大、需求旺盛;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保持竞争力;技术发展方向是高效、环保和智能化;政策支持给予了行业一定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应用与发展

钢弹簧浮置板系统简介
钢弹簧浮置板系统由隔而固公司原创发明!
动态激励100%
F(t)
惯性力95%
m
z
FR(t)
传递力5%
FR(t)
隔振效率95%
钢弹簧浮置板隔振轨道结构又称质量-弹簧系统,其基本原理
质量-弹簧系统
固有振动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
钢弹簧浮置板构造形式
内置式钢弹簧浮置板
侧置式钢弹簧浮置板
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的传播机理
地下线
地面线
轮轨振动
轮轨振动
高架线
一次噪声
隧道结构
一次噪声
轮轨振动
二次噪声
桥梁振动
土壤
建筑基础
建筑振动
二次噪声
轨道隔振:建筑振动及二次噪声
声屏障、阻尼轮轨等:一次噪声
2.轨道交通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轨道交通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F0(t)
M
X0(t)
M
F1(t)
X1(t)
疲劳试验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板
的设计及试验
某钢弹簧浮置板断面
FEM-model –Shear Dowel建模
动力分析
Calculation of the slab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eigenmodes
1.
0.938
0.875
0.813
0.751
0.688
0.626
质量+弹簧+阻尼 系统
运动方程:
ሷ + ሶ + =
传递至基础F1
抵消动荷载
X0 (f) / X1 (f) 效果评
价(分频段)
20 log ( X0 / X1 )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开展现状与未来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设计的相关规进展了梳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主要的轨道减振措施的特点与优缺点,对目前减振效果最好的浮置板道床进展了经济性比照分析。
关键词:轨道交通;轨道构造;减振;截至2012年12月,、某、、、、、、、、、、、、、和16个城市的70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2 081.13 km,车站1 378座;、、、和等城市逐步进入网络化运营。
随着一些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可防止地近距离下穿城市功能建筑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产生的振动污染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场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问题。
1966年,英国的阿尔贝民事法院6层建筑物即采用叠层橡胶减振技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对建筑物的影响;80—90年代德国、英国进展了无砟轨道减振降噪的大量试验研究。
我国轨道减振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修建和某地铁时未考虑环境振动问题,投入运营后减振改造工程干扰运营,浪费人力和物力。
为防止环境振动超标,地铁1号线于1994年首次采用轨道减振设施——轨道减振器扣件。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立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轨道减振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开展,在人口密集、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区域,车辆噪音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轨道车辆噪音根据生源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轮轨噪声:由轮轨相互作用引起的噪音;设备噪声:由空调、电机等车辆设备工作产生的噪音;空气动力噪声:车体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噪声;集电系统噪声:由受电弓和电线相互摩擦引起的噪音;构造物二次噪声:列车振动引起桥梁、隧道或周围建筑物的二次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1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产业的一局部,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建立,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开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高等减振降噪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高等减振降噪技术应用情况分析摘要:简要叙述城市轨道交通解决车辆运行时产生振动噪音的常用措施,介绍主要控制技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Vanguard扣件、梯形轨枕、浮置板道床等高等减振降噪技术情况进行分析,对如何结合工程实际选用适当的减振降噪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减振降噪;扣件减振;梯形轨枕;浮置板道床一、前言城市轨道交通穿梭于城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居住区、办公区和工厂等人口稠密,近年由于轨道交通运行引起的振动及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对沿线居民生活及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减振降噪迫在眉睫。
广州地铁自一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先后采用了多种类型的轨道减振措施,几乎涵盖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现阶段所有轨道减振措施,对减振措施选型前期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工作、线路投入运营后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测试与检测工作。
本文以广州地铁为实例,对Vanguard扣件、梯形轨枕、浮置板道床等几个常用的高等减振措施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二、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常用措施轨道专业对振动源、振动路径采取减振、降噪及隔振处理,可使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得到有效控制。
采取的主要综合减振措施:(一)采用超长无缝线路,消除钢轨接头,减少轮轨间冲击,起到减振作用。
(二)对钢轨顶面不平度进行打磨,使轨面平顺,保证轮轨接触良好,减少振动和噪音。
(三)利用不同弹性减振扣件或减振道床型式等轨道技术设备对轨道结构进行分级减振工程实施。
(四)严格控制轨道施工质量,并对轨道进行经常性的养护维修,使轨道结构保持在良好工作状态。
(五)运营期间,对轨道进行经常性的养护维修,保持其良好状态。
(六)进一步研究轮轨关系,确定钢轨打磨方案,保证列车运行更平稳,从而减少振动。
三、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等级及分类(一)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等级划分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振动和噪音,会影响沿线环境,尤其是距建筑物较近地段,会影响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工作和休息,采取必要的分级减振措施,减低对环境振动和噪音影响,轨道专业针对轨道的振动源、振动路径采取减振、减噪及隔振处理,使列车在运行中引起的振动得到有效的衰减,满足环保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音环境治理技术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音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同时也对城市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噪声和振动。
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音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现状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问题的严重性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之初就已经得到了重视。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会产生空气振动、建筑振动和地下水振动,这些振动会传递到周围的建筑物和居民的房屋内,引起视觉和听觉上的不适。
在应对这些问题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治理还需要考虑到保证列车行驶的平稳和安全,避免因治理措施而对列车的运营产生影响。
二、解决方法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振动源通过采用新的轨道材料、提高轨道按装精度等方法减小车轮与轨道之间的冲击,以减少振动源。
2、采用降噪材料采用附件材料对隔音板和隔震板进行处理,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
3、设计合理的车站通过车站建设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加强车站和轨道之间的连接,减少振动的能量传递和回声。
4、加装隔声装置在轨道交通的列车和隧道出入口等地方加装隔声装置,以减少噪声的传播。
5、加强运营管理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中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以维持设备和车辆的正常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或车辆故障而产生噪声和振动。
三、现阶段应用情况尽管目前对于轨道交通的音环境治理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治理措施的实施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完全避免治理措施对周边环境和行车的影响。
另外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保持轨道交通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往往需要牺牲音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选择合适的应用方案。
四、未来发展趋势城市轨道交通的音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如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的争议等,同时也需要在加强噪声和振动监测、加强技术研究、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以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音环境治理方案。
2023年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不断迎来新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峰,预计各地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激增,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发展现状如下: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轨道交通线路修建,也促使了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发展。
现如今,中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规模已经达到了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并且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发展。
二、技术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升级。
目前,许多公司正在研发新型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产品,包括各种新型减振垫、减振支架等,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减振降噪效果,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新方向。
三、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市场的扩大,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内,一些大型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小型企业也进入了这个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四、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为了促进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对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总之,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政策的不断支持,这个行业将会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规模与上下游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是最主要下游应用市场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规模与上下游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是最主要下游应用市场一、行业基本概述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便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轨道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目前,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主要包括一次噪声、振动及由其引起的二次辐射噪声污染。
①轨道交通的一次噪声污染。
主要包括牵引机车噪声、轮轨噪声、受电弓及车辆空气动力性噪声等,根据环保部2013 年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高铁列车运行的噪声污染源的强度大约为130~140 分贝,大部分地铁、轻轨列车运行的噪声污染源的强度大约为90~100 分贝。
②轨道交通的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污染。
列车运行过程中,由于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振动,振动又通过轨道及其下部结构传播至土壤,从而对沿线建筑物的平稳性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精密仪器、仪表的精度和灵敏度。
此外,振动及其引起的二次辐射噪声也会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行业市场规模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国轨道交通减振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轨道结构减振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
与此同时,在国家战略和利好政策的双重支持下,我国轨道交通配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达到197.26亿元,同比增长75.08%,2020年以来,随着轨道交通投资的下降逐步下滑,2021年市场规模下滑至98.44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其中2021年我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分市场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规模为17.41亿元,具体如下:资料来源:中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2021年我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细分市场铁路市场规模为81.03亿元。
2024年轨交减振降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轨交减振降噪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减振降噪技术在轨交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振降噪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列车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减少周边居民的噪声干扰。
本文将介绍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规模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轨交减振降噪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对减振降噪技术的需求量巨大,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技术发展1. 主动减振技术主动减振技术是一种通过激振器主动控制列车振动的方法,以降低振动的水平。
该技术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主动减振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列车振动,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激振器的工作状态,可以有效地控制列车振动的幅度。
2. 被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是利用减振器等装置来吸收或隔离列车振动的技术。
被动减振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资成本低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地铁、轻轨等轨交系统中。
常见的被动减振技术包括弹性材料减振、悬挂系统减振和承载结构优化等。
3. 噪声控制技术除了减振技术外,轨交减振降噪还需要兼顾噪声控制。
目前,轨交减振降噪的噪声控制主要通过优化轨道和列车结构、改进轨道连接方式、增设隔音设施等手段来实现。
此外,一些高端技术如主动消声技术和声学透明障屏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轨交减振降噪领域。
发展趋势1. 技术整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轨交减振降噪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技术的整合。
将主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和噪声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更为完善的减振降噪方案,提升整体的减振降噪效果。
2. 绿色环保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绿色环保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减振降噪产品将更加注重环保性能,采用环保材料和低能耗的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设计的相关规范进行了梳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主要的轨道减振措施的特点与优缺点,对目前减振效果最好的浮置板道床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
关键词: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减振;截至2012年12月,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长春、大连、沈阳、重庆、成都、南京、武汉、杭州、苏州、西安和昆明16个城市的70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2081.13km,车站1378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等城市逐步进入网络化运营。
随着一些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可避免地近距离下穿城市功能建筑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产生的振动污染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问题。
1966年,英国的阿尔贝民事法院6层建筑物即采用叠层橡胶减振技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对建筑物的影响;80—90年代德国、英国进行了无砟轨道减振降噪的大量试验研究。
我国轨道减振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修建北京和天津地铁时未考虑环境振动问题,投入运营后减振改造工程干扰运营,浪费人力和物力。
为避免环境振动超标,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4年首次采用轨道减振设施——轨道减振器扣件。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轨道减振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在人口密集、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区域,车辆噪音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轨道车辆噪音根据生源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轮轨噪声:由轮轨相互作用引起的噪音;设备噪声:由空调、电机等车辆设备工作产生的噪音;空气动力噪声:车体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噪声;集电系统噪声:由受电弓和电线相互摩擦引起的噪音;构造物二次噪声:列车振动引起桥梁、隧道或周围建筑物的二次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1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产业的一部分,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建设,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环境振动污染,我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振动标准。
现行《地铁设计规范》[2]规定,地铁振动污染防治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环境评价预测超标地段应采取减振措施,以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规范要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源和振动问题,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更为严格,尤其是在夜间,对于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响应更为敏感。
研究发现,即使振动水平处于65dB“特殊住宅区”振动限值之下,人们仍能感到振动并产生厌恶感;当振动水平处于62dB以下时,大部分居民感觉不到振动。
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一些计权方式和测量方法严重滞后于相关学科研究发展。
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环境振动标准》(征求意见稿)。
修订后其紧密结合国际现行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现状特征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领域现状特征是需求总量大、产品种类多、占全线比例高、减振要求复杂。
2.1产品种类多轨道减振技术的通常做法是在组成轨道的各个刚性部件之间插入弹性层,按插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扣件减振、轨枕减振和道床减振。
弹性层所处的位置越靠下,悬浮的质量就越大,越能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
根据减振效果的不同,《地铁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5]将减振措施分为一般减振措施、中等减振措施、高等减振措施和特殊减振措施4个等级。
(1)一般减振措施。
2012年4月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6]对Z振级插入损失作出定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减振措施与使用普通扣件(DT-Ⅵ2)线路,隧道壁Z振级之间的差值记为△VLZmax;单位为分贝,dB。
这里提到的普通扣件即一般减振措施,其主要作用是固定钢轨,以及在列车运行时为轨道提供必要的缓冲,包括广泛应用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DT-Ⅵ2型和DT-Ⅶ2型扣件、在上海地铁与北京地铁普遍使用的WJ-2型扣件及广州地铁普遍使用的单趾弹簧扣件。
(2)中等减振措施。
中等减振措施的减振能力(即使用减振措施与普通扣件线路隧道壁Z振级插入损失)为5~10dB,常用的中等减振措施主要有双刚度剪切型轨道减振器扣件(Ⅲ型、Ⅳ型轨道减振器扣件)、压缩型轨道减振器扣件(ALT.1扣件、Lord扣件)、Vanguard扣件、弹性短轨枕和弹性长枕式等。
(3)高等减振措施。
高等减振措施的减振能力为10~15dB,主要减振原理是在轨枕下或道床下铺设弹性垫层,形成质量弹簧体系,通过增加参振质量,降低轨道结构的自振频率,从而得到较好的减振效果。
高等减振措施有梯形轨枕轨道结构和纵向轨枕轨道结构,以及橡胶浮置板道床和固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
梯形轨枕由PC制成的纵梁和钢管制成的横向联结杆构成,轨枕下放置弹性垫层起缓冲减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铁;纵向轨枕利用横向混凝土纵梁代替梯形轨枕的混凝土钢管结构。
国内外常用的橡胶浮置板道床有整体支撑、线性支撑与点支撑等支撑形式。
橡胶浮置板道床减振材料除了传统的橡胶材料外,还包括阻尼橡胶材料及聚氨酯微孔弹性材料,其减振性能和工作年限与材料性质密切相关。
图1梯形轨枕轨道结构图2纵向轨枕轨道结构(4)特殊减振措施。
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见图3)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内公认减振性能最好的轨道形式,是现行唯一的特殊减振措施。
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利用液体阻尼钢弹簧隔振器支撑钢筋混凝土道床板,形成一个高质量、低刚度的“质量-弹簧”系统,其固有频率为5~7Hz,减振能力在15dB以上。
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成本和工程造价很高,不具备大面积铺设条件,目前大多应用于线路近距离下穿建筑物,以及对减振要求较高的古建筑、研究机构、医院、博物馆和音乐厅等场所。
图3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2.2占全线比例高近年来,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各等级减振措施区段占总线路比例逐步升高,这与人们对控制地铁振动产生的环境影响需求密不可分。
2.3要求复杂现代城市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休闲、疗养的综合功能区,密集的轨道交通线网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功能建筑产生环境振动影响。
因此,要将敏感目标Z振级控制在标准限值内,并对低频段振动控制提出严苛的复杂要求。
《环境振动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实施后,轨道减振应用范围将调整,原采用中等或高等减振措施的地段,将采用高等或特殊减振措施,以满足综合功能区振动限值,高等级减振措施所占全线比例将会继续增加。
3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存在的问题3.1轨道减振产品设计缺乏技术储备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的设计总体沿用铁路轨道结构设计标准。
而城市轨道交通减振型轨道结构设计仅注重产品自身的技术性能,缺乏对整个减振型轨道结构系统性能的认识,特别是在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不能满足铁路轨道设计标准要求,造成投入运营后因轨道结构稳定性差、耐久性低、刚度不连续等问题引起轨道病害频发。
轨道减振设计单位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对轨道减振原理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部分设计人员陷入了轨道刚度越低减振性能越好的误区,未认识到质量、刚度、阻尼等指标的合理匹配,使大量低刚度减振扣件使用后导致钢轨非正常波磨严重。
轨道减振设计单位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轨道减振产品时,过分依赖研究单位的技术和生产厂商的制造经验,缺少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点和施工质量等国情的考虑,并未将产品制造、施工与维护纳入设计阶段进行全过程分析,致使先锋扣件、减振器扣件、弹性短轨枕等许多国外成熟的轨道减振产品在我国应用中出现各种问题。
3.2缺乏统一的轨道减振产品评价体系和认证机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的标准与规范是轨道设计、施工、验收和维修养护的重要依据。
我国在制定轨道减振产品标准工作上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检测与评价方法,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减振产品标准体系尚未形成。
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认证体系及机构缺失,且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导致新型减振产品往往没有经过严格质量检验和性能评定即投入使用。
由于缺乏对运营线路采取减振措施后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轨道减振工程是按普通整体道床轨道工程竣工进行验收,没有考核减振设计的关键指标,无法通过标准化工作验证轨道工程是否满足减振设计要求。
3.3环境评价工作局限性我国于200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提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项目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评价报告结论是轨道减振设计和选型依据,目的是确保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不会引起沿线居民的投诉,满足国家环境保护部对轨道交通项目环境保护批复要求。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经验链式公式作为环境振动预测计算方法,由于全国各地地质差异及沿线建筑物结构动力特性千差万别,经验链式公式得出的环境评价预测值与实际环境振动值偏差较大;线路及沿线敏感目标环境振动要求发生变化时,补充环境评价工作不到位,造成轨道减振设计选型与实际环境振动要求脱节,线路运营后振动超标问题严重。
4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发展趋势4.1加强轨道工程整体安全性利用轨道系统解决环境振动问题的同时,不应忽视轨道稳定性及耐久性。
在经济允许情况下,建议优先选用安全等级与减振效果好的道床减振形式。
为了提高线路平顺性,线路中相同的轨道减振等级宜采取相同的减振形式,全线减振轨道形式不宜超过3种。
减振地段应建立长效检测机制,跟踪产品减振效果,掌握轨道减振产品使用年限和维护周期等,确保轨道减振效果与行车安全。
4.2建立轨道减振产品评价体系和认证机构研究制定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尽快改变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工作滞后现状。
开展轨道减振产品减振性能认定研究工作,统一产品减振性能测试方法及减振性能评价指标,划分轨道减振产品减振等级,确定减振产品适用范围,以适应环境评价工作及对振动频谱有特殊要求的振动敏感目标需要。
建立行业认可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产品认证检验机构和城市轨道交通减振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督促生产厂商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轨道减振产品性能,重视自主创新,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减振产品和产业链发展,降低轨道工程建设成本。
4.3研究切合实际的环境振动预测方法精确预测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方法应从理解振动传播方式出发,全面考虑振源特性(车辆、轨道类型、隧道结构)、地层特性(岩土类型、线路埋深、水平距离)、建筑物动力特性(整体固有频率、各层楼板结构的局部振动特性)对振动产生和传播影响,可以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得到振源与敏感建筑物内振动响应传递函数,结合实测的地铁运营振源数据,预测地铁运营引起的敏感建筑物振动响应5.城市轨道减震降噪的新技术5.1车轮降噪技术5.1.1弹性车轮弹性车轮能明显降低轮轨噪声,主要是通过橡胶能吸收高频振动、降低冲击,并使轮轨问的摩擦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