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之第八章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详解

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防护措施
01
02
03
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剂量计、穿戴防 护服、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等。
患者防护措施
优化治疗方案、减少照射 时间、佩戴防护用品等。
安全教育与培训
医护人员和患者需接受辐 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 安全意识。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型放射性核素研发进展
新型放射性核素种类
利用心肌灌注显像剂(如Tc-99m MIBI),可观察心肌的血流灌注 情况,评估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常见疾病治疗应用举例
1 2 3
甲状腺癌治疗
通过口服或注射放射性碘(如I-131),利用其 在甲状腺组织中的高度摄取和滞留特性,对甲状 腺癌进行治疗。
骨转移癌治疗
通过注射放射性药物(如Sr-89、Re-186等), 直接作用于骨骼中的转移灶,缓解疼痛并控制病 情发展。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引起物质的电离、激发、散射和吸收等效应。
相互作用机制
不同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不同,如α射线主要通过电离作用,β射线通过 电离和激发作用,γ射线则主要通过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等作用。
02
放射性核素诊断技术
体内诊断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03
放射性核素治疗技术
靶向治疗原理及方法
原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与特定生物分子(如抗 体、多肽等)结合,形成具有靶向性的 放射性药物,通过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 瘤细胞表面的标志物,实现对肿瘤细胞 的精准杀伤。
VS
方法
首先进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鉴定, 根据标志物类型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和 生物分子,制备成靶向放射性药物。然后 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将药物导入患者体内 ,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 瘤细胞,释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核素检查

XXX,男,32岁”声音嘶哑2+年,双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甲状腺全 切术后1月。病检:滤泡状甲癌
03年10月X胸片 阴性
04年3月X胸片 肺纹理增多
04年3月二疗程后131I潴溜显 像肺及颈淋巴结转移仍有摄 取, 放射性较前减弱
李某,女,75岁.右颈前无痛包块渐进性增大(1-8cm)30年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病例分析:患者胡某,女性,25岁,病史6年
症状:典型高代谢症群。 体征:甲状腺明显肿大(重量估计约
280克),轻度眼突,心率118次/分,
手震颤(+),Wt 46Kg 实验室检查:T3、T4增高,TSH降低。
既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含碘中药。
Tc、 Tc
99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数目(贝可、居里)
射线的种类
α衰变(Alpha decay ) β衰变(Beta decay):-β衰变和+β衰变。 γ衰变(Gammar decay)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2.131I剂量确定
固定剂量法
公式法
甲状腺重量×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的剂量
131I剂量=
甲状腺最高(或24小时)吸碘率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3.给药方法
一般采用一次口服法(空腹),服131I 后2小时进食,对剂量较大的也可采用分 次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给药。
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在肾脏病中的临床意义---PPT精品课件

概念:是核医学显像中的一项常用技术,在高压下将高浓
度的放射性药物注射入静脉,然后迅速减压,小剂量的药物
将以团块状进入待检测部位。
弹
丸
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射显像剂,选择近心端要穿刺的血管,根
式
据情况嘱咐病人配合好,嘱病人握紧拳头,尽量系紧止血带,
注
常规消毒好,见有回血,针头有落空感,确定针头在血管内
射
即刻推注药物,推完后松拳头和止血带,手臂迅速上抬;同时
GFR测定示踪剂
• 99mTc-DTPA
• 经肾小球滤过 • 不被肾小管分泌 • 无肾小管重吸收 • 不参与体内代谢
肾动态显像(Gates法*)
患者检查前 20-30min 饮水 300~500 mL,测量 身高、体重,检查前排空膀胱。
先对预装99mTc-DTPA的注射器计数6s。受检者取 卧位\坐位,后位采集,脊柱对准探头中线,视野包 括双肾和膀胱。一侧肘静脉“弹丸”式注射 99m TcDTPA 后即刻行动态图像采集。
另一操作者启动SPECTD的采集程序
概念: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从被处理的
图像以方框、圆、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方式勾
感 兴
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称为感兴趣区域,这个区
趣
域是图像分析所关注的重点
区
(
ROI
标准Gates法: 距双肾边缘外2~3个像素勾画肾
脏ROI(包括肾盂在内) , 沿肾脏 ROI 下侧并外 侧
放射性核素
• 99mTc——DTPA(锝-99m-二乙三胺五 乙酸\亚锡喷替酸盐,99mTc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 (肾小球滤过型)——GFR测定 • 缺点:经尿排出慢,体内存留时间长 ;
放射性检测原理

放射性检测原理
放射性检测原理是通过测量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衰变活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会自发地发射射线,例如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
这些射线有足够高的能量可以穿透物质并与探测器相互作用。
探测器可以测量射线的能量和通量,从而确定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和浓度。
放射性核素衰变的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衡量。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活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衰变活度越高,射线通量就越大。
在放射性检测中,常用的探测器有闪烁体探测器、电离室和半导体探测器。
闪烁体探测器通过射线与闪烁体碰撞后释放的光信号来测量活度。
电离室测量射线通过物质后所产生的电离,而半导体探测器则通过测量由射线产生的电荷来确定射线的能量和通量。
放射性检测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核能科学、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
通过准确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可以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同时,放射性检测也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如肿瘤。
虽然放射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当在安全操作和监测下进行时,放射性检测是一项有益的技术。
通过遵循适当的安全规程和使用经过校准的仪器,可以确保放射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注射或摄入放射性核素,利用核素自然衰变放射出的γ射线,从而对人体进行成像分析的一种方法。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用于检测肿瘤、骨科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固有的放射性衰变性质。
核素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其半衰期以及放射射线的能量和对人体的辐射剂量。
在放射性核素显像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铊-201(201Tl)、锶-89(89Sr)、骨闪烁素(99mTc-MDP)等,它们具有适宜的能量和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过程主要包括核素注射、图像获取和图像分析三个步骤。
首先,核素注射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需要检测的器官或组织,医生将适当的放射性核素注射到患者体内。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亲和力,可以选择不同的核素用于不同的疾病诊断。
例如,铊-201主要用于心肌灌注显像,而99mTc-MDP则用于骨闪烁显像。
其次,图像获取是根据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进行成像的过程。
患者需要放置在一台专门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设备上,这台设备可以探测到核素散发的射线。
患者需要在设备中停留一段时间,以保证核素有足够的时间分布到身体的目标器官或组织中。
然后设备会记录核素产生的射线信号,生成一幅二维或三维的核素分布图像。
最后,图像分析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结果的解读和诊断。
医生会对得到的图像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或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分布和程度,对于一些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肿瘤诊断方面,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内部组织分布,辅助医生判断肿瘤的生长和浸润情况,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骨科疾病诊断中,骨闪烁素显像可以检测骨折、骨肿瘤、骨关节炎等疾病;在心血管系统诊断中,铊-201显像可以评估心肌的血管灌注情况,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解读

定期体检:监测辐射暴露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未来发展
结合PET技术:提高代谢活性评估,实现多模态融合诊断
结合超声技术:提高血流动力学评估,减少操作风险
结合MRI技术:提高软组织对比度,减少伪影
结合CT技术:提高定位准确性,减少辐射剂量
技术进步: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降低辐射剂量
成像原理:放射性核素在骨骼中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反映骨骼的健康状况
伽马相机:检测放射性核素的伽马射线,形成图像
伽马相机:用于检测放射性核素发出的伽马射线
放射性核素注射器:用于将放射性核素注入患者体内
计算机:用于处理和存储扫描数据
显示器:用于显示扫描图像和结果
注射放射性核素:将放射性核素注射到患者体内,使其在骨骼中聚集。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优势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通过扫描结果,医生可以判断骨折是否愈合
扫描结果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舒适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原理
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难点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骨关节炎诊断中的优势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骨关节炎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骨转移瘤的诊断:通过骨扫描可以发现骨转移瘤的部位和范围
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骨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感染性疾病的部位和程度
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骨扫描可以评估骨代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骨肿瘤的诊断:骨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恶性程度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解读方法
骨扫描图像的特点:黑白对比,清晰度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

显像方式: 静态显像 在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一定时间之后进行 脏器或病变的显像,主要是观察脏器的形 态、大小、位置和病变的有无、数量和大 小。 动态显像 在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后连续地或多次间 断显像,通过一系列的影像来观察放射性 在脏器或病变部位聚集和排出的速度和量, 据以了解脏器和病变的血流灌注、血容量、 脏器功能等情况,并可通过计算机处理获 得很多参数
可编辑PPT
2
把放射性同位
素制剂用于脑 扫描的依据
(1)正常血脑屏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许多脑部病变如肿瘤、脓肿、梗塞或外伤等能使血管通 越性增加。这种情况下放射性物质进入病变中, 引起病 变区的放射活性增加 因而与放射活性很低的脑组织形成明显的对照
(2)没有血脑屏障的脑外组织与肌肉相仿, 能迅速地把 示踪剂传递到细胞外间隙,而使病变区细胞外间隙中的 示踪剂增加。 故当脑膜和颅骨有病时亦可出现异常脑扫描。
可编辑PPT
13
Hale Waihona Puke 图像重建三维重建1、滤波反投影法 2、贝叶斯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3、基于重组技术的近似算法
可编辑PPT
14
可编辑PPT
7
闪烁探测器
构成:主要由闪烁体、光导、光电倍增管、放大器、 脉冲高度分析器,定标计数器
可编辑PPT
8
Γ闪烁照相机
早期成像用的是同位素闪烁扫描机,它 采用单探头对人体逐点进行二维扫描, 产生一幅图像通常要半个小时以上,而 且图像非常粗糙。
与之相比,γ照相机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借 助机械扫描装置,即可同时观察整个被 研究区域 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扫描
可编辑PPT
5
放射性核素显像 应用
各种肿瘤和转移灶的探测和性质鉴别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病变显示 心功能测定 局部脑血流、脑功能受体功能和密度的测 定 肺栓塞诊断,分肾功能和尿路通畅情况的 观察,和器官移植监测等方面
放射性核素检查

见呼吸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循环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消化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检立起这项技术,对临床诊断确有价值的项目已达百余种,放射性核素检查需要良 好的放射性药品、竞争放射分析试剂药盒和医用核仪器。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分为三大类。
功能测定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用放射性探测仪器在体表测得放射性在脏器中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计算机对此时间 -放射性曲线进行分析,获得定量参数用于评估脏器功能和诊断疾病。本法简便价廉,最常用的有肾功能测定和心 功能测定。
放射性核素检查
临床诊断
01 应用
03 显像
目录
02 功能测定 04 分析结果
放射性核素检查是近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于临床检查和研究一些肺部疾病和测定肺的灌注及通气功能的方法。 肺放射性核素检查有下列方法:①肺灌注扫描:常用99mTc-大颗粒聚合清蛋白(99mTc-MAA)或99mTc-蛋白微粒 (99mTc-HAA)静脉注射。②肺通气扫描:常用放射性药剂为133Xe气体。③亲肿瘤放射性核素检查:用67Ga亲肿 瘤的性质作肺扫描诊断肺癌,对原发病灶诊断阳性率在90%左右。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灶或远处转移病灶的阳 性率也可达50%左右。肺部非癌性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化脓性感染等可能呈现假阳性结果。
显像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后,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差别为基础,利用显像 仪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常用的显像仪器为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 ECT ),后者又分为正 电子类型的 PECT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显像的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两种。由于病变部位摄取放射性药物 的量和速度与它们的血流量、功能状态、代谢率或受体密度等密切相关,因此所得影像不仅可以显示它们的位置 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它们的上述种种状况(可以统称为功能状况),故实为一种功能性显像。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疾病的早期,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上述功能状态已有改变,因此放射性核素显像常常能比以显示 形态结构为主的 XCT、MRI、超声检查等较早地发现和诊断很多疾病。但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如上述其他医学影像 方法,清晰度较差,应根据需要适当选择或联合应用各种显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训练
1.常用诊断放射性药物有哪些? 2.放射性核素检查前有哪些准备工作?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主要内容
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 常用诊断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临床应用 放射性核素检查前的准备
思考与训练
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
将放射性药品引入体内,由于其放射性核素 与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行为同天然元素或其化 合物一样,能够参与机体的正常或异常代谢过 程,可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的脏器、组织或病 变部位,此时用扫描机和γ照相机就可以在体外 探测并显示出器官的影像及放射性核素分布的 规律,从而获得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 以及血流、代谢、功能的变化。
常用诊断放射性药物
❖ 99mTc 标记放射性药物 99mTc 核性能优良,为纯γ 光子发射体,方便易得、几乎可用于人体各重要 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显像。99mTc 是显像检查中最常 用的放射性核素。
❖ 131I、201T1、67Ga、111In、123I等放射性核素及其 标记药物 这类γ光子的核素及其标记药物也有较 多应用,在临床中发挥着各自的特性和作用。
放射性核素检查前的准备
❖ (四)甲状腺显像、吸碘率测定:病人在检查前需停 用含碘食物和药物、抗甲状腺药物2~4周,做吸碘率 测定检查当日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空腹。
❖ (五)脑平面显像:检查前给患者口服过氯酸钾400mg ,以封闭脉络丛、甲状腺、唾液腺等吸收示踪剂的组 织,以免影响结果。
❖ (六)肝胆显像:检查前禁食2小时以上,如需检查胆 囊收缩功能,于胆囊显影后摄入煮鸡蛋或炸鸡蛋2个。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临床应用
❖ (一)心血管系统:主要用于心肌显像和心功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显像、血清强心苷浓度监测等。
❖ (二)神经系统:主要有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局部脑 葡萄糖代谢显像和神经受体显像。
❖ (三)肿瘤显像:主要有放射免疫显像、其他特异性肿 瘤显像、骨转移灶显像、淋巴显像和胚胎性抗原、肿瘤 相关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测定。
❖ (七)内分泌系统:有甲状腺功能测定,如甲状腺摄131I 试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内 分泌系统显像,如甲状腺显像、肾上腺皮质显像、肾上腺 髓质显像、甲状旁腺显像;内分泌系统体外放射分析等。
❖ (八)其它:放射性核素显像还可用于骨骼系统和血液系 统疾病的诊断。
正常全身骨显像
❖ (四)消化系统:主要有肝血管瘤显像、肝胆显像、异 位胃黏膜显像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显像。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临床应用
❖ (五)呼吸系统:主要用于早期诊断发病2~3日内的肺栓 塞,也可用于局部肺功能测定。
❖ (六)泌尿系统:主要有泌尿系动态显像。利用 99mTcDMSA 可以显示肾实质影像,能灵敏地发现肾脏瘢痕。
肺癌、全身多发骨转移影像
放射性核素检查前的准备
❖ (一)骨显像:自带饮用水1000ml,于注射显像剂后 多饮水、多排尿,显像前排空膀胱;取下身上的金属 物品。
❖ (二)肾动态显像:自带饮用水300~500ml,于显像 前30分钟饮完,检查前排空膀胱。
❖ (三)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当日停用硝酸酯类、茶碱 类、β受体阻滞剂;晨起进素食,自带油煎鸡蛋两枚 和250ml牛奶,于注射显像剂后30分钟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