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72页PPT
合集下载
历史选择题及应试技巧-PPT精品文档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熟,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以下关于苏俄(苏联)工业政策,按先后顺序
排列为( ) 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②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 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
2.概念混淆不清。 例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
选择题的基本类型
1.最佳(程度)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
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 思维能力。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 主要、重要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 最大的类型。
例:某论文把巴பைடு நூலகம்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
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 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2.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 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解
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 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 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 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等。 例: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 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三、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4.认真细致审题。
题干一般有限定词和中心词组成。其中中心词是核心, 是正确答案的内容。限定词则是对中心词的时间、地点、范 围、程度等外延进行限制,从而确定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最符合题意。对中心词的限制不同,答案就大相径庭。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PPT

第68页,共68页。
[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jīhū)每年都有类 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 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 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第68页,共68页。
6、正逆颠倒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
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 (yīxiē)考生失误。
第68页,共68页。
[解析]该题B项题肢的设置,命题者就运用了 “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B项题肢增加了 修饰、限制的词——“消除(xiāochú)”,使观 点趋向绝对化,其实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 ‘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 存在,故B项错误。
第68页,共68页。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 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 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 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 必然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 “任何”、“一定”、“都”等具有 (jùyǒu)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 敲,慎重选择。
第68页,共68页。
[例7](上海历史卷·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 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 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 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hòufāng)紧 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 “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 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68页,共68页。
9、因果倒置(dàozhì)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
置(dàozhì),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 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 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jīhū)每年都有类 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 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 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第68页,共68页。
6、正逆颠倒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
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 (yīxiē)考生失误。
第68页,共68页。
[解析]该题B项题肢的设置,命题者就运用了 “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B项题肢增加了 修饰、限制的词——“消除(xiāochú)”,使观 点趋向绝对化,其实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 ‘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 存在,故B项错误。
第68页,共68页。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 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 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 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 必然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 “任何”、“一定”、“都”等具有 (jùyǒu)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 敲,慎重选择。
第68页,共68页。
[例7](上海历史卷·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 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 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 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hòufāng)紧 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 “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 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68页,共68页。
9、因果倒置(dàozhì)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
置(dàozhì),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 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 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高中历史 高考专题训练选择题解题技巧与思维(共26张PPT)

1980年——1989年,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
1990年——1999年,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
2020/7/6
11
(3)一个世纪的阶段划分
一个世纪前30年一般称作早期(前期),后30年称 作晚期(后期),其余的称作中期。如1937年,称为20 世纪中期。
公元前是倒着来的,因而它的早期应该是年份十位 上的数字应在7-0。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应为 公元前21世纪早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应为公元前 3世纪晚期。
江宁、镇江、连云港(江苏) 、 虎门(广东)、马尾(福建)
京沪、沪杭、豫北、 晋北、绥东(内蒙 古)
(二)第二步 析选项 (快排“错误”和“无关”,细辨“干扰”定 答案) 1、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符合考生的 认知规律,先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可以缩 小筛选范围,提高选择题解答的正确率。
高考专题训练
选择题解题技巧与思维
2020/7/6
1
回顾解题经验?
2020/7/6
2
一、选择题解题步骤和方法
(一)第一步 审题干(定时空,抓关键)
审题干是指对题干中明确体现或隐含的时间、 空间等限制条件看懂审清,抓好关键,避免落 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造成失分。
1、定时空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 的,时空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因素。 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 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
2、抓关键 在诸多材料中,往往某一句话、某几个字就是 关键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 解。
[补充讲解]搞清几个历史时间概念
1.理清历史中涉及的几种纪年法
(1)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 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 年为公历元年。中学历史教材上的历史时间, 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 纪年是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
1990年——1999年,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
2020/7/6
11
(3)一个世纪的阶段划分
一个世纪前30年一般称作早期(前期),后30年称 作晚期(后期),其余的称作中期。如1937年,称为20 世纪中期。
公元前是倒着来的,因而它的早期应该是年份十位 上的数字应在7-0。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应为 公元前21世纪早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应为公元前 3世纪晚期。
江宁、镇江、连云港(江苏) 、 虎门(广东)、马尾(福建)
京沪、沪杭、豫北、 晋北、绥东(内蒙 古)
(二)第二步 析选项 (快排“错误”和“无关”,细辨“干扰”定 答案) 1、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符合考生的 认知规律,先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可以缩 小筛选范围,提高选择题解答的正确率。
高考专题训练
选择题解题技巧与思维
2020/7/6
1
回顾解题经验?
2020/7/6
2
一、选择题解题步骤和方法
(一)第一步 审题干(定时空,抓关键)
审题干是指对题干中明确体现或隐含的时间、 空间等限制条件看懂审清,抓好关键,避免落 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造成失分。
1、定时空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 的,时空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因素。 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 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
2、抓关键 在诸多材料中,往往某一句话、某几个字就是 关键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 解。
[补充讲解]搞清几个历史时间概念
1.理清历史中涉及的几种纪年法
(1)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 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 年为公历元年。中学历史教材上的历史时间, 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 纪年是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PPT课件 通用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吻合度定位 例2】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
同愿望 B.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偷梁换柱、添枝加叶】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 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 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 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
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9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素养类 例3】(2007年广东卷)右图所示 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 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备选项常用的干扰方式
张冠李戴 因果倒置 答非所问
添枝加叶 主次颠倒 ……
偷梁换柱 以偏概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张冠李戴】(2008年广东卷)与《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吻合度定位 例2】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
同愿望 B.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偷梁换柱、添枝加叶】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 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 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 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
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9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素养类 例3】(2007年广东卷)右图所示 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 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备选项常用的干扰方式
张冠李戴 因果倒置 答非所问
添枝加叶 主次颠倒 ……
偷梁换柱 以偏概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张冠李戴】(2008年广东卷)与《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PPT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 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比如: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也 可能是外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 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和部分等。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 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例题(2017·全国1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 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答: 案李解世民析患病D导项致述绝对 题型解读: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 过程,历史结论一般有程度性的限制,表述绝对的历 史结论一般是错误的,此类选项设置陷阱往往会出 现完全、普遍、彻底、最……等形容词。但是, 如果题干材料能够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得出绝 对化的结论。
答案解析:B项, D项史实错误。C项,因果倒置。
六、选择题选项设置陷阱——违背常理类 题型解读:现在的高考试题常常考查史料与结论 的匹配性,进而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我 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1)史无定论。随着新史 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拘泥 于教材结论;(2)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 证据链方可成立,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必须建立在 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又不能轻易推翻教材结论。此类题的干 扰性主要体现在题中背景材料和考生平时所学的 内容不符,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就是认真解读背 景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论从史出。
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 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比如: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也 可能是外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 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和部分等。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 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例题(2017·全国1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 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答: 案李解世民析患病D导项致述绝对 题型解读: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 过程,历史结论一般有程度性的限制,表述绝对的历 史结论一般是错误的,此类选项设置陷阱往往会出 现完全、普遍、彻底、最……等形容词。但是, 如果题干材料能够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得出绝 对化的结论。
答案解析:B项, D项史实错误。C项,因果倒置。
六、选择题选项设置陷阱——违背常理类 题型解读:现在的高考试题常常考查史料与结论 的匹配性,进而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我 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1)史无定论。随着新史 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拘泥 于教材结论;(2)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 证据链方可成立,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必须建立在 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又不能轻易推翻教材结论。此类题的干 扰性主要体现在题中背景材料和考生平时所学的 内容不符,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就是认真解读背 景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论从史出。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春 风 得 意 马 蹄 疾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图表类型的题
1看表头 2看突出点(数字)
唐宋明清
河 南
15 16
2
1
江 苏
7
8
17 49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 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排除法应用
判断标准
01 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 大
03 3、太过绝对的语句
[绝对化词语]慎重选择!
●[冲破] [得到] [反映] [革除] [规避] [结束] [控制] [切断] [取代] [缺乏] [确定] [失去] [实现] [突破] [推 翻] [完成] [削弱] [抑制] [挣脱] [阻碍] [阻止] [趋于]
3、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 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 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法辅导.ppt

本例经抽象后,把试题简化成了对形式和内容、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原理进行辨析的题目,即A为斗争方 式,B为斗争目的,C为对国王的态度,D为政体形式。 这样难度便大大降低了。
三、特征法 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质 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
生产力标准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应用——
[例4]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 有利C、 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 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再现
评价任何一个经济政策的得失成败,关键看其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政策能够被肯定,其根源就在此, 因此,A为正确选项。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本例经抽象后可以提炼出:A为客观原因,B为外部原因, C为内在因素,D为外在因素。实际上把试题简化了成了 一道辨析内外因关系的试题,答案一目了然。
[例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 采取武装斗争打败了王军 B、 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 义务 C、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生产力标准在评价社会政治状况方面的应用——
[例3] 秦朝暴政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中最根本的表现 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治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破坏严重
一个政权政治状况的好坏,关键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所起 的作用,推动则好,阻碍则坏。 暴政之所以为暴政,实际上就是统治者的政策行为超越了 生产力所能提供的限度,受其伤害最深的必然是生产力, 因此,D是正确选项。
三、特征法 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质 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
生产力标准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应用——
[例4]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 有利C、 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 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再现
评价任何一个经济政策的得失成败,关键看其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政策能够被肯定,其根源就在此, 因此,A为正确选项。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本例经抽象后可以提炼出:A为客观原因,B为外部原因, C为内在因素,D为外在因素。实际上把试题简化了成了 一道辨析内外因关系的试题,答案一目了然。
[例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 采取武装斗争打败了王军 B、 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 义务 C、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生产力标准在评价社会政治状况方面的应用——
[例3] 秦朝暴政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中最根本的表现 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治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破坏严重
一个政权政治状况的好坏,关键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所起 的作用,推动则好,阻碍则坏。 暴政之所以为暴政,实际上就是统治者的政策行为超越了 生产力所能提供的限度,受其伤害最深的必然是生产力, 因此,D是正确选项。
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Step1:看材料,学会分层,(不会分层就数逗号和句号)把长材料划分几个短 句子。找出①时空、②对象/主体,③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内涵外延、态度立 场。
定位时、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 明确对象:中国共产党;富农地主
1.(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1947年9月,党中央指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
• 3、只有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方法,特殊情况得特殊处理,要 理解其内涵而不是只看形式,不能生搬硬套,得灵活运用。
• 4、方法要在做题过程中多想、多用、多总结归纳,做到熟 能生巧。
三段肢解选择题
•题干
• 材料 • 设问
•选项
材料
时空第一;主旨高频;逻辑最难
设问
选项
提高正答率三步走战略
时空第一;主旨高频;逻辑最难
A.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
B.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C.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
D.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图片题
报纸图片
时空第一;主旨高频;逻辑最难
22.(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创刊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杂志是共青团中央 机关刊物,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依据图,可见当时《中国青 年》杂志( ) A.通过时政述评引导青年运动 B.探索工农结合的革命新道路 C.促进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题目类型 原因类 目的类 特殊类
特征类
时空第一;主旨高频;逻辑最难
选择题解题步骤
Step2:看设问,明确题型。
1.特征类:依材料概括特征或得出结论,重点找准“对象”,比较择优。 2.目的类:①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和所处的历史环境 等方面出发;②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根本目的比直接目 的重要。 3.原因类: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来判断因果;②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 系,是否构成因果;③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④通常“内因”是主要原 因。 4、特殊类:“绝对选项”不选。“开启、消除、实现、确立、避免、保证、保障、建立”等 程度词一般不选。 5、无定向设问:可能提问特征、原因、目的、影响、认识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