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 • • •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和 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深厚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绪 论
• • 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文化,必须是人化,有人的活动痕迹,是与“自然”相对而 言的概念。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把自然加工 改造成为物质或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是文化。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本来不属于文化 范畴,但面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云雷电的变幻,人们一方面 感到惊恐惶惑,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控制它们的愿望,于是在想 象中把它们人格化,创造出有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的神话, 则就是文化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本来也不属于文化,但 人们在一些高山峻岭上刻字作画,建寺造观,甚至美其名曰“ 神女峰”、“仙人洞”,编出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也就 是文化了。
第一节 绪 论
• 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 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 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是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就世界而言,东方文化、西 方文化、非洲文化迥异;就亚洲而言,大陆文化、 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各具特色;就中国 而言,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香港文化千差 万别,这些都是因特定的地域条件而产生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绪论
•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 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 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 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 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实际上,文化是 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 实存在,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 的文化史,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 服饰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一章)

(二)、西方词汇“文化”的定义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 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通过符号与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
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既是人类行 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
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即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即 “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
▲ “文化”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如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读书识字、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文博、 图书等。
◆其它:企 业文化、 “社区文化”、“商业文化”、 “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 文化”等等。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 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 园。 ”(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 的造血供血系统 )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 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 社会层面: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 社会功能: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等。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二)、文化的功能(价值)
1.满足需要功能(记录、传播等)。 2.认知价值。 3.教育、教化功能。 4.规范调控功能。 5.凝聚功能。 6.应用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福寿书法家吕国明 于2008年国庆创作 的《中华盛世平安 福》字(作登字: 08-2008-f-163号): 此“福”字借鉴唐 太宗“平”字和王 羲之“安”字书法 笔意,保持传统 “福”字原形,符 合书法和汉字规范, 由“平、安”二字 组成。
脸谱
(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一词的历
史
《易经・彖传》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之语。以“人文”、而“化
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 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
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
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 化”所指之意。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
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捏泥人
所用“泥人”所用材料是 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 胶泥,经风化、打浆、过 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 砸柔而成为“熟泥”,其 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 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 纸张、绢花等。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 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 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 的“福寿”碑前往 祈年殿拜祭天神。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 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你所知道的中国和日本
对于茶,一百个中国人的一百种说法。 而每一种茶又都有自已的风范:绿茶有夫子 的练达,红茶是妇人的安宁,花茶像市井百 姓的精巧,乌龙茶却透着老者的智慧。虽然 这都是细节,而生活原本是许多细节构成, 错过了也太过可惜。所以,重新围坐在一起, 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 三流皇上四流官, 五流阁老六宰相, 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国传统文化1-绪论

13、“孝”的文化
14、“隐士”文化
季羡林(一点)
综合思维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 其时,惜哉!”
2012年 5月8日,西 安翠华山, 一位名为道 任的隐士在 西峰上吹箫, 他前面便是 万丈悬崖。
2012年2月26日,终南山大峪西翠花,一处 隐士修行的房子就建在这个整块的石头之下。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创时地 造间域 主上上 体
是以限 中古于 华代中 民为国 族主境
内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3、我们的划分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按时间、空间、信仰、适用人群、社会功用划分 我们介绍按逻辑层次划分的观点
二、文化的结构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人伦型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 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
融合型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1985年,传来美国著名激流 探险家肯·沃伦准备漂流长江 的消息,西南交大电教室摄 影员尧茂书决定漂流长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 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 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 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贰 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会做人,提升整体素质
“学会做人”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人的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使受教育 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 忽视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所谓学会 做人,就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 中国就是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有高尚的道德 情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毛泽东同 志的话说,就是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五、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为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
从古今中外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除老师的 教导和课堂学习外,无一不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 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那些 宝贵的经典能给予人无尽的滋养。了解这些经典, 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它们多是开放的体系而非实证 的结论,是关于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的论述, 因而既是超越时代限制的,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 对后来者极富启迪作用。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四、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推动经济快 速发展
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认识前提就是要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 国情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的需求。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 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 们吸取得还不够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 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总结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者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所以要 “尊老尚古”,以孝为本。儒、墨、法、道各派皆以“法先王” 的方式来推行其政治理想,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语, 意为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 西),一切可能给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东西都不想、不说, 更不做。 (四)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中国人历来认为,只有包容、兼容,吸纳不同的意见,汇集 不同的声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正是由 于不断地吸纳和兼收周边各少数民族或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中 国传统文化才更加丰富。
第
壹 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人文”、“化成天下”和“以 文教化”之意。 我国最早将“文化”合而用之的人是西汉时的刘向,他在 《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大意是:圣人治理国家要先利用文化和道德,然后才 运用武力。用武力得到国家的人,难以使人降服,如果不能使 其内在发生改变,以后也会像这样被别人动用武力。这句话说 明了人文教化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 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 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 的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 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 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秦汉实现统一后,特别是汉代董仲舒对“大一统”观念的理论 阐述,使统一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 们民族的独特政治思维定式——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 忧,这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历朝历代 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 治、繁荣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二)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父子、长幼、上下、尊 卑等人伦关系上,对人伦关系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 技术的探索,重伦理、轻自然的特点非常显著。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 论源自壹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贰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 了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和基本精神。 3.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观看张艺谋执导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一个节目,都在向我们呈现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绚 烂的,同时也完美体现了当代中国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增强文化 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过断层的古老文化。它是 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 国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光芒四射,而且至今 仍有重要价值,有的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即使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 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 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 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 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汇集出一个民族自我 认同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