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胸部摄影操作及阅片规范
胸部线摄影操作规程

胸部 X 线摄影操作规程【适应证】1.肺部及支气管病变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3.纵隔和横膈病变。
4.胸膜和胸壁病变。
5.肋骨骨折及骨质转变。
6.常规体格检查。
【摄影前预备】1.认真核对X 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依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3.X 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4.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5.去除病人胸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衣服和饰物。
6.对病人进展吸气、屏气训练。
〔一〕胸部-后前立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取后前位,两足分开,站稳。
2.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下颌略仰,暗盒上缘超出两肩。
3.双肘屈曲,手背置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贴紧摄影架。
4.使用滤线器。
5.摄影距离为 150-180cm。
6.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 6 胸椎垂直射入暗盒。
7.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留意事项】1.设备条件具备时,应承受高电压摄影,滤线栅比值不小于10∶1。
2.进展病人呼吸屏气的训练。
3.去除胸部一切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
4.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实行半卧位或仰卧正位摄影。
【评价标准】1.两胸锁关节对称;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3.两侧肋隔角显示;4.两锁骨居平与第 4 后肋重选重叠且仅与肺尖下 1/3 重选重叠;5.布局适宜。
【质控要点】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 6 胸椎达胶片。
〔二〕胸部-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被检侧靠近胶片。
2.双上肢上举,围绕头部。
两足分开,以稳定身体。
3.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长轴中线。
4.胶片上缘应超出肩部,下缘包括前后肋膈角。
5.使用滤线器。
6.摄影距离为 150-180cm。
7.中心线经腋中线第 6 胸椎水平高度,垂直射入暗盒。
胸部摄影标准1

胸部摄影标准胸部:后前位立位摄影距离——180cm体位设计——患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前胸紧靠探测器。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探测器中线,将下颌置于探测器上缘。
肘部弯曲,掌心向后放于髋部,双肩尽量内旋紧靠探测器,这样可以使两侧肩胛骨闪出肺野,不致与肺组织重叠。
中心线——对准第7胸椎(肩胛骨下角水平),与探测器垂直。
照射野——左右包括皮肤外缘,上下包括隆突和肋隔角。
屏气情况——曝光时嘱患者吸气后屏住。
这样使肺内空气量增加,可增强病灶的对比度,同时在深吸气后横隔下降肺野显示更大。
但对有少量气胸的患者,在深吸气后的摄影,反而不易发现,而在深呼气时却易于发现。
标准显示——上界包括肺尖,下界包括肋隔角。
肩胛骨内侧缘投影于肺野之外。
气管和邻近的支气管,心脏和主动脉边缘,横隔和双侧肋隔角清晰可见;心影后肺野和纵膈隐约可见;透过心影隐约可见脊柱。
可显示隔上1~9或1~10后肋。
肋骨边缘锐利无移动。
适应证——可以显示胸腔积液,肺不张,气胸,感染,隔上肋骨骨折,血气胸等。
胸部:侧位摄影距离——180cm体位设计——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患侧胸部紧靠探测器。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胸部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头部低下,下颌贴近前胸。
两臂高举,交叉放于头上,使两肩尽量不与肺部重叠。
探测器上缘需超过肩部,约与下颌相齐。
中心线——对准第7胸椎平面的侧胸壁中点(第7胸椎水平腋中线),与探测器垂直。
照射野——根据胸廓大小调整照射野,上界包括隆突。
屏气情况——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标准显示——胸廓显示清晰,双肺后缘重叠,气管,肋隔角显示。
心脏后缘,主动脉,纵膈,横隔,胸骨和胸椎清晰显示。
适应证——观察位于心脏,大血管和胸骨后方的病变。
胸骨:侧位摄影距离——150~180cm体位设计——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侧胸部紧靠探测器。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
探测器上界超出胸骨颈切迹,下界包括剑突,胸骨长轴对探测器中线。
胸部摄片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1.肺部及支气管病变
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3.纵隔 Nhomakorabea横膈病变
4.胸膜和胸壁病变
5.胸部骨质改变
6.体检
(二)操作步骤
1.机器准备:工作前确保机器完好。
2.接诊病人、明确摄影位置:仔细阅读申请单,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申请医师要求确定摄影位置,如遇投照位置与诊断需求不符或病人有异议,请与申请医师联系,核对摄影位置。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高度)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左侧腋后线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高度)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4、胸部左前斜位
(1)病人立于摄影架前,胸部左前方贴近摄影架。
(2)右手上举屈肘抱头,左手背置于髂骨处,肘部内旋尽量贴近摄影架。
(3)人体冠状面与摄影架成45°角(观察心脏为60~65°角),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第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水平)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7)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用半卧位或卧位。
2.胸部侧位
(1)病人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贴近摄影架,两足分开、站稳。
(2)双上肢上举,屈肘抱头,肘部向前。
(3)胸部腋中线对准摄影架中线,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高度)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胸部摄片操作规范

胸部摄片操作规范(一)适应症1.肺部及支气管病变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3.纵隔和横膈病变4.胸膜和胸壁病变5.胸部骨质改变6.体检(二)操作步骤1.机器准备:工作前确保机器完好。
2.接诊病人、明确摄影位置:仔细阅读申请单,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申请医师要求确定摄影位置,如遇投照位置与诊断需求不符或病人有异议,请与申请医师联系,核对摄影位置。
3.输入病人资料、选择体位及曝光条件:确保正确无误输入病人资料,选择确定的体位及曝光条件,尽可能选用高千伏摄影。
4.摄影前的准备:在确保患者隐私的情况下,除去胸部一切影响疾病诊断和照片质量的物体。
5.体位摆放:见后边分述。
6.训练呼吸、调节球管:摄影前做好病人吸气、呼气和屏气的训练,取得病人合作。
7.曝光:曝光时密切观察病人,选择最佳时机。
8.曝光结束:技师签字,嘱病人取报告时间。
9.传输图像、打印胶片: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选择合适胶片打印图像。
(三)摄影体位操作方法1.胸部后前位(1)病人立于摄影架前,取后前位,前胸紧贴摄影架,两足分开、站稳。
(2)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摄影架并与摄影架中线重合,下颌略仰,探测器上缘超出双肩。
(3)手背置于髂骨处,肩部下垂使锁骨水平,肘部及双肩尽量向前贴近摄影架。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第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水平)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7)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用半卧位或卧位。
2.胸部侧位(1)病人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贴近摄影架,两足分开、站稳。
(2)双上肢上举,屈肘抱头,肘部向前。
(3)胸部腋中线对准摄影架中线,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
(4)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胸6/7椎间高度(相当于肩胛下角高度)垂直入射。
(6)吸气后屏气曝光。
3、胸部右前斜位(1)病人立于摄影架前,胸部右前方贴近摄影架。
(2)左手上举屈肘抱头,右手背置于髂骨处,肘部内旋尽量贴近摄影架。
胸部后前位摄影操作方法

胸部后前位摄影操作方法
胸部后前位摄影操作方法是一种常用的乳腺摄影技术,用于检查乳腺组织的情况。
以下是胸部后前位摄影的操作方法:
1. 就位:让患者站立面向摄影机,站立位置要保持稳定。
2. 调整高度:根据患者的身高,调整摄影机的高度,使其与乳房位于同一直线上。
3. 定位:摄影技师应将患者的相应侧胸固定于摄影机平台上,并确保乳房完全暴露。
4. 姿势:要求患者将手臂抬起并将手掌平放在头部后方,以便完全暴露乳房,并消除截胸肌阴影。
5. 拍摄:摄影技师应从摄影机后方站立,并使用手指轻轻提起乳房组织,确保乳房尽量展开,并确保图像质量。
6. 重复:按需要拍摄多个角度的图像来全面评估乳房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胸部后前位摄影时,摄影技师和患者都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确保操作正确,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要确保摄影设备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影像检查技术-胸部摄影

观察食管与心脏后缘的关系
胸部左前斜位
【体位】 (1)患者直立于摄影架前,胸壁 左前方靠近摄影架面板。 (2)左肘弯曲内旋,左手背置于 髋部,右手高举抱头。 (3)人体冠状面与暗盒约成 55°~65°角,暗盒上缘超肩部 上方3cm。右前、左后胸壁与暗 盒边缘等距。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 影距离为180cm。 (5)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右侧腋 后线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暗盒。
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RAO)
【体位】 (1)患者直立于摄影架前,胸壁右前 方靠近摄影架面板,两足分开,使 身体站稳。 (2)右肘弯曲内旋,右手背放于髋部, 左手上举抱头。 (3)左胸壁离开暗盒,使人体冠状面 与暗盒约成40°~60°角。暗盒 上缘超出肩部3cm,左右缘包括左 前及右后胸壁。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 离为180cm。 (5)服钡剂后,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 曝光。 【中心线】 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 线经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暗盒。
呼吸对胸部摄影影响
未深吸气
深吸气后屏气
胸部侧位
【体位】 (1)患者侧立摄影架前,被检侧胸部 紧靠暗盒,暗盒上缘应超出肩部。 (2)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中线,前胸 壁及后胸壁投影与暗盒边缘等距。 (3)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上肢上 举,环抱头部,收腹,抬头。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 离为150~180cm。(观察心脏时, 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 6 ~7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
后肋前后位
【体位】 (1)患者直立(膈下肋仰卧) 于摄影架前,双臂下垂向前旋 转,胸后壁靠近摄影架面板。 (2) 下颌上抬,向前直视, 避免与上部肋重叠。 (3)摄影距离为100cm。 (4)膈上肋吸气后屏气曝光; 膈下肋呼气后屏气曝光。 【中心线】 膈上肋 对准T7 水平 膈下肋 剑突和下肋架之间中点
胸部摄影体位1.

崔军胜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一摄、影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嘱被检者做好准备将影响X线摄影的物品 去掉。
2.观察肺组织时摄胸部后前位、右侧位或患侧侧位片; 若主要检查心脏大血管,常规摄左侧位片;
3.肺部摄影采用深吸气后屏气;心脏大血管摄影,平 静呼吸下屏气;
2.胸部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及其后方肺组织和 前后肋膈角等影像,结合正位片确定病变所在部位,了 解纵隔内病变部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身体矢状面与IR 平行,身体长轴中线对准IR中线。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腋中线第6胸椎水平射入。深吸气 后屏气曝光。观察心脏时,摄左侧位,嘱被检者吞服医 用硫酸钡。
【中心线】中心线对 准腋中线第6胸椎水 平射入。深吸气后屏 气曝光。观察心脏时, 摄左侧位,嘱被检者 吞服医用硫酸钡。
【影像显示】显示胸部侧位 影像。包括肺尖、前后胸壁、 膈肌及后肋膈角,膈肌前高 后低;胸骨及胸椎呈侧位像, 清晰显示;从颈部到气管分 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像,心脏大血管居中偏前, 心脏前后缘、主动脉、心脏 前后间隙、肺野、横膈影像 清晰显示,食管显影时位于 心影后方。
【中心线】经第5胸椎水平射入。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影像显示】显示胸部正位影 像,两侧胸锁关节对称,两侧 锁骨水平对称显示,肩胛骨内 侧缘投影于肺野之外,第1-4 胸椎清晰可见;双侧肺野对称 显示,心脏居中偏左,心脏大 血管边缘及膈肌影像锐利,肺 纹理由肺门呈放射状伸向肺野, 肋骨纹理清晰,气管和邻近的 支气管清楚显示,双肺尖显示 充分。
4.成人肺部摄影距离150cm~180cm;心脏摄影距离 200cm;儿童胸部摄影一般均用100cm;
胸部摄片、诊断及质控

5.间质性肺炎
诊断要点
6.肺脓肿
诊断要点: 咳痰、浓痰、高热、WBC及N%升高 感染途径:吸入性、血源性、附近感
染直接蔓延 X线与CT表现:
A、肺叶或肺段的大片实变 B、病变中心单或多个溶解空洞 C、空洞内有明显或较高液平 D、血源性肺脓肿:双肺结节或片影
,结节可伴有空洞,内有小液平
诊断核心: A.咳浓痰+WBC升高+痰液培养 B.影像学表现(需检查CT)
作好X线防护,特别是性腺及甲状腺的辐射防护。
5、摆位、选择焦-肢距
按部位要求选择X线管与探测器的距离,胸部为150~180.0 cm。
6、选定摄影条件 根据体厚、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机器条件,选择摄影条件。
7、呼吸控制 屏住呼吸约30s;
8、曝光 以上步骤完成后,再确认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无误,然后曝光。
(2)胸壁右前方贴近探测器,使人体 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4)焦-肢距为180.0 cm
(5)中心线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 线经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显示: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 血管投影于胸部左侧,不与 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部 右后1/3处;
胸部摄片、质控及诊断
一 、 数字X线摄影检查步骤
1、阅读申请单
认真核对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明确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确定患者联系 方式。
2、确定摄影位置
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 Nhomakorabea3、衣着的处理
摄影前除去衣物或身体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异物(如发卡、纽扣、胸 罩、饰物、膏药等)。
4、辐射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胸部摄影操作及阅片规范
一、胸部X线摄影常用体位
一)胸部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同时了
解心及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
2.胶片及放法:12×15英寸,瘦长者暗盒竖放,矮胖者暗盒横放。
3.摄影距离:150㎝(肺)或180~200㎝(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立于摄影影架前,面向胶片,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胸紧贴暗盒,身体
正中矢状面对准胶片中线且垂直;
②头稍向上仰,下颌置于暗盒上缘,双手向内翻转270°,手背放在髂骨处,
双侧肘部向前移,将肩胛骨拉向外侧;
③肩部下垂使锁骨呈水平位,有发辫者将发结置于头上或暗盒背后;
④胶片上缘超出锁骨2㎝~6㎝,两侧腋部皮肤与胶片边缘等距,下缘包括第
十胸椎。
5.中心线:
①观察肺部中心线对准第五胸椎,水平投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②观察心、大血管时,中心线对准第七胸椎(肩胛下角)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
心。
6.屏气方式:
①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②心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7.标准片显示:
(1)空气曝光区深黑,两侧膈肌以下透明;
(2)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以外;
(3)第1~4胸椎显示清晰,其余胸椎隐约可见;
(4)肺门到肺外带纹理清晰,心脏边缘清晰;
(5)心脏边缘、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两侧膈肌边缘锐利,肋骨骨小梁清晰可辨;(6)锁骨与第4后肋重叠,胸锁关节左右对称,肺尖充分显示;
(7)标记无误,排列整齐,照片内无伪影。
二)胸部侧位
1.摄影目的:
①观察病变侧肺组织和心影后方肺组织及前后肋膈角的病变。
②观察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及心脏与食管之间的关系。
2.胶片及放法: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50㎝(肺)或180~200㎝(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垂直;
②肺部摄影将病变侧贴近胶片,心脏摄影时将左侧胸部贴近胶片;
③双足轻度分开稳定身体,两臂上举屈肘前臂交叉抱头,肘关节向前,将肩胛
骨拉向上后方,前胸壁及后背包入片内;
④暗盒竖放于摄影架上,胶片上缘平第七颈椎,下缘达第十二胸椎的高度,摄
取心大血管时,曝光时需口服硫酸钡使食管显影。
5.中心线:
①水平投照,对准第五胸椎的高度侧胸壁的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②摄取心大血管时,中心线经第七胸椎的高度侧胸壁的中点水平射入胶片。
6.屏气方式:
①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②心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7.标准片显示:
①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无双边影。
②两侧后肋、两侧膈肌重叠良好,肺尖部清晰显示,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③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可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④心脏、主动脉移行部及降主动脉走向清晰显示,如吞钡则钡剂充分显示在食
管上,边缘锐利。
⑤空气曝光区深黑,标记无误,排列整齐,照片内无伪影。
三)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1.摄影目的:用于观察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及肺动脉段的形态。
2.胶片及放法: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80~20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面向胶片站立,身体向左旋转至冠状面与暗盒呈45°~55°角;
②右侧前胸壁紧贴暗盒,左臂上举屈肘抱头,右臂内旋,伸向后下方,手背置
于髋后;
③曝光时口服硫酸钡,以显示食管;
④暗盒竖放于摄影架上,胶片上缘超出锁骨上5㎝~6㎝,下缘包括第十二胸
椎,左、右缘包括左前和右后胸壁。
5.中心线:水平投照,中心线对准第六或七胸椎水平线,经左侧肩胛骨下缘垂直
暗盒射入胶片。
6.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1.摄影目的:用于观察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及胸部主动脉的形态。
2.胶片及放法: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80~20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面向胶片站立,身体向右旋转至冠状面与胶片呈60°~65°角;
②左前胸紧贴暗盒,左臂内旋,伸向后下,手背置于髋后;
③右臂上举屈肘抱头;
④暗盒竖放于摄片架上,胶片上缘超出锁骨5㎝~6㎝,下缘包括膈肌以下,
两侧缘包括右前及左后胸壁。
5.中心线:水平投射,经第六或七胸椎水平线,经右侧肩胛骨下缘垂直射入,垂
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6.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
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
6)心脏位置用四点表示:
A点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中线3.5,
B点在左侧第5肋间距中线8,
C点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中线3,
D点在第6胸肋关节。
7)主动脉弓在第2胸肋关节与第4胸椎平面,肺动脉位于心底上方。
三、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正确选择摄影体位,胸部常规为站立位后前位,病情严重可采用半坐位或卧位。
2)胸部摄影采用远焦片距摄影成人肺像为150~180,心像为180~200,小儿为100。
3)肺像及膈上肋骨摄影为深吸气后屏气,心像为平静呼吸下屏气。
4)肺部摄影要求摄影时间尽量缩短,以免心脏.跳动产生模糊。
5)两肺密度差别较大时,可采用高千伏摄影。
6)常规胸片如观察肺像曝光条件要用较小的条件,心像则采用较大的曝光条件。
7)胸部主要检查肺脏时,常规取后前位与侧位;主要检查心脏时常规取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与左侧位(称“心脏三位片+左侧位片”),为观察左心房与食管的关系,须口服医用硫酸钡。
8)胸片摄影一般用滤线器,如为高千伏则不需要使用。
9)成人摄影用胶片为12×14英寸、14×14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酌减。
10)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四、X线片诊断原则
1、掌握解剖知识:掌握正常解剖结构
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
其与X线片相对的空间关系
正常变异的X线表现
2、熟悉病理生理:掌握病理解剖
病理生理改变在X线片上的投影
3、密切结合临床:疾病在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
五、胸片读片方法
1、察看胸壁、胸膜、肺实质或纵膈有无阴影。
应该察看的具体部位为:肋骨及胸膜;胸壁;横膈;肋膈角;肺野(肺段);
肺门;纵膈(前后纵膈);气管及气管隆突;心影及大血管;所见颈部;胸椎;膈下。
2、察看两侧膈平面水平。
注意其外形、轮廓、位置及邻接处改变情况。
3、察看肋膈角及心膈角。
注意其清晰度及锐利度判定有无胸膜病变。
4、察看肺野。
首先两侧对比,次将肺野分区域察看。
注意有无阴影,注意阴影
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边缘,以及邻近病变组织改变情况。
5、察看肺尖。
注意与骨骼重叠处,不要忽略异常肺纹理。
6、察看肺门及纵膈。
注意肺门与纵膈形态、大小及位置情况。
7、察看胸廓及肋骨。
注意肋间隙的形态及宽度。
同时注意察看锁骨、肩胛骨及
颈部、胸椎等骨骼结构。
8、察看胸廓软组织情况。
判定乳房、乳头、肌肉影像。
特别是胸大肌与胸锁乳
突肌情况,其容易造成假象。
9、察看是否有胸膜影,正常胸膜在X线片不显影。
偶尔在肺尖及心膈角尖后纵
膈胸膜反折条影。
10、查看膈肌下方结构。
注意膈下病变。
有无膈下游离气体或膈肌形态、位置
改变。
11、观察侧位片注意判定纵膈阴影。
12、侧位片注意查看胸骨后间隙、后心后间隙。
六、阅看胸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胸片表现正常,不能否定胸部疾患的存在;
如早期结核、炎症。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面积肺栓塞以及2以下病变等。
2、单独一张胸部正位片容易遗漏心影后病变。
对怀疑占位的病变或要求严格定位病变应加摄侧位、斜位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