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案讲解学习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 1
作者: 加入日期:06-07-25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 2 难点:目的之 3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
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
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
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
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纵观《哦,香雪》教案第二课时:带你读懂雪国美人的内心世界

纵观《哦,香雪》教案第二课时:带你读懂雪国美人的内心世界。
一、学习要点在探究《哦,香雪》的深层内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哦,香雪》教案第二课时的学习要点。
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第二集主要是关于春雪的内心世界的分析,包括春雪的性格特点,她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她的内心世界。
2、通过观察和分析春雪的行为,学生们能够了解她的心理特点,也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自己的心声。
3、掌握如何通过语言和情绪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识别文字中的情感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学能力。
4、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物的角色转换和语言的运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收获文化、人性和人生的启发。
二、《哦,香雪》的内心世界《哦,香雪》是一部关于爱情、人性和命运的小说,其中对于主人公春雪的描写尤其引人注目。
教案第二课时的主题是“带你读懂雪国美人的内心世界”,也正是通过深入挖掘春雪的心灵世界,迸发出故事的深刻含义和广泛内涵。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寻春雪的内心世界。
1、春雪的性格特点春雪是一个非常坚强却又容易被感动的女性。
她的性格既坚定又内敛,有时则又非常的柔软和情感化。
她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挫折的时候,总是有着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很快地恢复过来,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管是在面对情感上的创伤,还是在面对生活上的打击,春雪都能够在内心中保持着理性和冷静,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情感。
2、春雪的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春雪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女性,她一生都处在严峻的环境中。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家庭的阶层制约,还要面对无数的道德压力和社会阻力。
而在爱情上,她既有着渴望得到爱人的心情,又不想因为爱情而失去金钱和权利。
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挣扎和无助。
3、春雪的内心世界春雪的内心世界既坚定又内敛,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感性和柔软的成分。
在她的心灵世界中,有着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渴望,也有着对小径上的春雪的迷恋和对生命和自由的无尽向往。
《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哦,香雪》教案篇一哦,香雪【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作为北方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散曲《哦,香雪》被誉为“北方欢乐神曲”。
其曲调欢快,情感真挚,反映出了百姓的快乐与悲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个《哦,香雪》精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散曲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必修上《文艺欣赏》课程。
教案结构分为引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步骤五个部分,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哦,香雪》的内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哦,香雪》的曲调特点和文化背景,了解散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能够掌握散曲音乐表现技巧,理解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3.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阅读、演唱等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哦,香雪》的内涵及文化价值;4. 学生在欣赏散曲的同时,培养情感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哦,香雪》的前因后果和故事情节;2. 了解散曲的音乐表现技巧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3. 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现代年轻人中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在欣赏散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现代生活的积极深远影响。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首先,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哦,香雪》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曲调和节奏,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个与众不同的音乐世界中。
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散曲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以及散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Step 2 欣赏接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故事欣赏,让学生逐渐了解《哦,香雪》的情节和内涵。
无论是演唱、朗诵,还是舞蹈表现,甚至是手游征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手段,为学生带来巨大的思维启发和学习内容。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展现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体会作品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哦,香雪》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哦,香雪》这篇小说,大家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说说你们的初步感受。
(学生浏览)生 1:我觉得香雪这个人物很有意思。
师:那你说说香雪怎么有意思呀?生 1:她很单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师:嗯,说得不错。
那还有其他同学有感受吗?生 2:我觉得小说里描写的那个小山村挺特别的。
师:好,那咱们就具体来分析分析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香雪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发言)生 3:她为了一个铅笔盒,走了那么远的路,很勇敢。
师:对呀,这确实体现了她的勇敢,还有吗?生 4:她很渴望知识,想要用鸡蛋去换铅笔盒。
师:非常好,那通过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大家想想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学生思考讨论)生 5:是不是想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师: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理解吗?生 6:也表达了乡村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吧。
师:嗯,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那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小说中有哪些细节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学生纷纷发言)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哦,香雪》的文学价值。
2.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香雪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香雪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2.2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哦,香雪》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参考书籍。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朗读录音: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人物形象分析表格: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课文分析和主题探讨成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4.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1作者:加入日期�06-07-25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哦,香雪》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作品背景。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3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哦,香雪》,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作品,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5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4.2 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思考问题。
学生要求书写规范,表达清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
5.2 评价方法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哦,香雪》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前预习案】通读全文,疏通基础知识,带着下列问题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1、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2、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环境下?
3、你认为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鉴赏心理活动描写语段,学习刻画第三者“他/她”心理活动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理解文本,在朗读品味中学习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香雪向善向美的品性,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整体理解小说的基础上,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尝试长文短读,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现场片段创作,实现一课一得。
【教学创意】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但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就犹如徜徉在一幅纯净的图画中。
因此,这是一篇具有很高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小说。
而且该小说篇幅较长,可挖掘的角度很多。
如何实现长文短读,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能有所收获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
基于此,我选择了这篇小说并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哦,香雪》发表于年,叙写了一个
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的大山中,此时的大山受到了
的冲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姑娘。
二、主题阅读:
环节一:问题辩论:
香雪本来有一个父亲亲手做的木质铅笔盒,她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地去追求一个塑料自动铅笔盒呢? 这是不是一种虚荣心?(教学方法:老师的立场是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并说明自己
的理由,请同意我的同学和我并肩一起与不同意的同学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学生解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
我的观点:
1、木质铅笔盒与塑料自动铅笔盒功能一样,只不过塑料铅笔盒更漂亮一些,刻意去追求一个漂
亮的铅笔盒,难道不是一种虚荣吗?(引出笨拙、陈旧的木质铅笔盒让她饱受嘲讽,感受到贫穷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情。
)
情景对话:公社中学同学与香雪的对话。
(请同学模拟现场,读出语气语调)
同学:嗨,你们那一天吃几顿饭啊?
香雪:两顿,你们呢?
同学:我们?三顿啊!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香雪:那不是吗?(指指桌角)
同学:这就是你的铅笔盒啊,哈哈——
(目的:香雪是贫穷封闭的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笨拙、陈旧的木质铅笔盒让她饱受嘲讽,她第一次意识到贫穷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情——梦想的起因。
)
2、就为了让同学们瞧得起,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就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追求一个塑料铅笔盒,这难
道不是一种虚荣吗?(追求一个塑料铅笔盒,不仅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更是在维护台儿沟的自尊,表达了自己及家乡渴望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因此铅笔盒不仅是一个铅笔盒,更是一种象征。
)
重点语言品读:解读塑料铅笔盒的内涵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塑料铅笔盒:象征着知识文化,象征着现代文明。
总结:由此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巨大的勇气去追求铅笔盒,其心理动力不仅来自于维护个人的自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台儿沟的尊严,还有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
所以,这一举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满足虚荣心的表现。
(幻灯片展示)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
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三、升格阅读:香雪在本文中无疑是一位勇敢的追梦人,是美的化身。
从香雪在小说中出场的那一刻起,她的身上就透露着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这个追梦的
过程中,香雪什么时候身上美的光环最耀眼呢?(同学们自由回答,老师引导: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描写的那个部分自然是香雪最美的时候,即香雪下火车后。
)
同学们默读“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思考:这个部分写了香雪的什么,是怎样刻画的?(同学们回答)
环节一
分组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结合上下文,分别朗读四段环境描写的语段:该怎么读,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的。
A.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C.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环节二:学生朗读并总结
心路历程:害怕——不怕——犹豫——坚定
这种心理变化过程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来的?
环节三:品读正面描写心理的语段:
A.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B.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
C.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句式特点:利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直接描摹香雪的内心独白,逼真而富有感染力。
作者不愧为描摹美的高手,她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将这种美逐步推向了高潮。
一位追梦者经过了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终于从恐惧怯弱中勇敢的走了出来,她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于那温厚的大山中,演绎着一曲美的乐章,作者此时此刻,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激情,发出了这样的赞美(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个部分,并点名“哦”的朗读及含义。
)
总结: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善良、纯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女孩,塑造了一位极具审美价
值的艺术形象(板书:形象美),而且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的语言对香雪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环境烘托和内心独白的手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语言上,孙犁评价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
四、学以致用(时间允许,课堂完成;时间不允许,作为作业。
)
运用环境烘托和设问独白的手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续写下面这段话。
她,走进了这个陌生的教室。
……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