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优秀教案设计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 1
作者: 加入日期:06-07-25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 2 难点:目的之 3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
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
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
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
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哦,香雪》教案篇一哦,香雪【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哦-香雪--详细教案

《哦,香雪》课时计划一、课题《哦,香雪》二、授课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诵读法三、板书形式:ppt演示、黑板板书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目标: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赏析作品纯朴、优美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六、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角度欣赏人物,分析人物。
七、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于生活在深山里的姑娘们来说山就是世界。
然而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留让小山村台儿沟和台儿沟的姑娘们尤其是香雪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香雪和台儿沟的其他姑娘们在知道外面还有更精彩的世界时,她们各自关注的是什么呢?她们又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铁凝: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其代表作有《哦,香雪》、《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识字记词1、读准字音(认读之后,带读两遍)皱褶(zhě) 嘟囔(dū nang) 吮吸(shǔn) 捂(wǔ) 瞥(piē)怂恿(sǒng yǒng)娇嗔(chēn)辗轧(niǎn yà)搡(sǎng)窸窸窣窣(xī sū)隧(suì)道2 、积累词语(讲解之后再齐读)刻意:用尽心思。
惆怅:伤感,失意。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通常是不好的事)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荆棘: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哦,香雪》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作为北方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散曲《哦,香雪》被誉为“北方欢乐神曲”。
其曲调欢快,情感真挚,反映出了百姓的快乐与悲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个《哦,香雪》精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散曲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必修上《文艺欣赏》课程。
教案结构分为引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步骤五个部分,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哦,香雪》的内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哦,香雪》的曲调特点和文化背景,了解散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能够掌握散曲音乐表现技巧,理解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3.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阅读、演唱等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哦,香雪》的内涵及文化价值;4. 学生在欣赏散曲的同时,培养情感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哦,香雪》的前因后果和故事情节;2. 了解散曲的音乐表现技巧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3. 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现代年轻人中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在欣赏散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现代生活的积极深远影响。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首先,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哦,香雪》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曲调和节奏,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个与众不同的音乐世界中。
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散曲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以及散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Step 2 欣赏接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故事欣赏,让学生逐渐了解《哦,香雪》的情节和内涵。
无论是演唱、朗诵,还是舞蹈表现,甚至是手游征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手段,为学生带来巨大的思维启发和学习内容。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展现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体会作品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哦,香雪》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哦,香雪》这篇小说,大家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说说你们的初步感受。
(学生浏览)生 1:我觉得香雪这个人物很有意思。
师:那你说说香雪怎么有意思呀?生 1:她很单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师:嗯,说得不错。
那还有其他同学有感受吗?生 2:我觉得小说里描写的那个小山村挺特别的。
师:好,那咱们就具体来分析分析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香雪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发言)生 3:她为了一个铅笔盒,走了那么远的路,很勇敢。
师:对呀,这确实体现了她的勇敢,还有吗?生 4:她很渴望知识,想要用鸡蛋去换铅笔盒。
师:非常好,那通过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大家想想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学生思考讨论)生 5:是不是想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师: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理解吗?生 6:也表达了乡村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吧。
师:嗯,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那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小说中有哪些细节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学生纷纷发言)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哦,香雪》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哦,香雪》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哦,香雪》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近年来,优质课的概念在教育界日益被重视,它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主动性。
其中,一节好的优质课不仅要有严密的教学计划,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习体验。
本文将围绕着《哦,香雪》这一文学经典作品,为大家提供一篇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哦,香雪》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情节框架等基本内容;2.通过阅读与分析,体会小说呈现的人性真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启发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受与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名片,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好。
然后,根据《哦,香雪》的主题和人物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
2.学习环节(40分钟)(1)阅读与分析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重要要素,梳理小说的结构和内涵。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练习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文本分析能力。
(2)思维拓展通过提出问题、设定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探讨小说中表现的人性真谛。
例如:香雪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体现了哪些价值观念?主人公的励志精神和人格魅力在今天还有何种借鉴意义?学生们可以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自由思考和讨论,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归纳总结人性现象的目的。
3.巩固环节(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感受,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例如:以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收获的知识体会,回顾课堂上的探讨和思考。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1作者:加入日期�06-07-25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哦-香雪》精品教案

3. 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 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点拨:作者在刻画香雪这个人物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心理的方 法。 小说主要重点描写了香雪这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其中有丰富的 心理活动,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 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她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的将 来,还想到了爹和娘……作者对这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香雪对山里 人命运的思考,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这些 心理活动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 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 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 用。
课堂活动
你喜欢香雪吗?请选择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 小结: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 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是小山村台儿沟 的一个十七岁女孩子,“美得叫人心疼” ,像大山里面的精灵。她是台 儿沟唯一的初中生,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 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她是纯净无瑕的、明 净秀丽的、不掺杂质的、看人看生活的眼光一直是透明 的、纯净的。 这篇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以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用环境描写 来烘托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时,主要抓住语言、动作、细节、肖像和 直接心理描写,而且还使用了衬托手法和对比法,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 形象特点。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点拨: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 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 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 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 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 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 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哦,香雪》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教授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提问: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众说纷纭)2.教师:一分钟,我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我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我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三、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铁凝眼中的《哦,香雪》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
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老作家孙犁给铁凝的一封信)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四、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背景+人物+情节=小说(一)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主要描写了那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明确: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二)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明确: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三)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四)“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明确:“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五、赏析人物形象(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
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
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
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她们有共性,都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但又有差异:凤娇等姑娘的关注点是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香雪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越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3.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明确: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4.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
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5.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
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6.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明确: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7.在这一群女孩中有一个作者着墨较多是香雪,香雪是这群女孩中的一员,她有同伴们的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1)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
“咱们的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
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2)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
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3)她渴求进取。
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4)她淳朴自尊。
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因为凤娇好像有点单恋着“北京话”);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5)她坚毅执着。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
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二)鉴赏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1.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