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哦,香雪》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哦,香雪》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

4.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评估。

3.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表现。

2.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同伴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哦,香雪》的文本。

2. 作者相关作品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哦,香雪》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5.1 教学时间1. 本章节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5.2 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引入新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5篇

《哦,香雪》教案 1
作者: 加入日期:06-07-25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 2 难点:目的之 3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
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
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
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
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

《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哦,香雪》教案篇一哦,香雪【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展现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体会作品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哦,香雪》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哦,香雪》这篇小说,大家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说说你们的初步感受。

(学生浏览)生 1:我觉得香雪这个人物很有意思。

师:那你说说香雪怎么有意思呀?生 1:她很单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师:嗯,说得不错。

那还有其他同学有感受吗?生 2:我觉得小说里描写的那个小山村挺特别的。

师:好,那咱们就具体来分析分析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香雪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发言)生 3:她为了一个铅笔盒,走了那么远的路,很勇敢。

师:对呀,这确实体现了她的勇敢,还有吗?生 4:她很渴望知识,想要用鸡蛋去换铅笔盒。

师:非常好,那通过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大家想想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学生思考讨论)生 5:是不是想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师: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理解吗?生 6:也表达了乡村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吧。

师:嗯,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那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小说中有哪些细节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学生纷纷发言)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3.2 哦,香雪教案教学目标凝及其文学成就;2.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3.鉴赏小说诗化语言和结构;4.感受小说人物内心的青春悸动,体会生命的美好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感受小说人物内心的青春悸动,体会生命的美好。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

二、写作背景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人的觉醒”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开成了新文学的创作的强烈的文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新文学在以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人道主义始终是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情感依托。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被不加区别地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理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都不得被否定,他们必须在政治斗争中被各种大一统的思想与思想模式所改造和取代。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惟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惟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盛行。

而作为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的关注。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哦,香雪》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作品背景。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3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哦,香雪》,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作品,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5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4.2 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思考问题。

学生要求书写规范,表达清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

5.2 评价方法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哦,香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结合课后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心得。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意义、比喻等。

(2)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哦,香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哦,香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哦,香雪》的背景知识2.学会朗读表演《哦,香雪》3.培养学生语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感知段落意境,掌握朗读表演技巧。

2.借助朗读《哦,香雪》,感悟爱情真谛,提高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2.理解不同段落的表达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对《哦,香雪》背景知识的了解1.老师向学生介绍《哦,香雪》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及产品形式。

2.口述内容辅以图片、音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体验。

3.自由讨论一下各自对《哦,香雪》的感受或理解,明确感性认识。

二、初读《哦,香雪》1.让齐桓公说起故事,介绍《哦,香雪》。

2.整个文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倩女离魂的爱情传说;第二部分,陌生人之间浅谈,表扬和赞美的话语;第三部分,情侣之间片刻的无言。

3.让学生快速阅读整篇文章。

4.整体感受:抒情、美丽、即兴。

应该说,整篇文本是低语、轻轻呢喃,是俯在泉边抚摸着碧水,是秋夜中jazz乐的旋律。

5.初读后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情感体验,共同探讨。

二、重读《哦,香雪》1. 分段朗读: 大约每个小部分设一个小队,让学生负责穿插旁白,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故事的情境表现。

2. 初步归纳:读完每段,让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感受,并让每组根据段落内容建立自己的表情、语调和点题,使每个小组拥有自己的特色。

3. 合作排练:每个小组排练自己的部分,准备合成全文。

三、朗读《哦,香雪》1.前言:主持人对全体参与者进行述明:朗读的演讲分段分发,每段6秒钟的设定时间。

2.朗读表演:各小组依次朗读自己的部分,黑板上计时器驱动大家争分夺秒,紧张但又充满趣味。

有时,为了更好的表现情感,适当停顿、低语是非常必要的。

3.展示互动。

展示自己排练内容,让每个人给出分析、表扬和建议,给予互相借鉴和砥砺的心理暗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中国的汉字丰富多彩,一个字有好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包含了说话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铁凝的一篇抒情小说,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

首先,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课题。

标题中的“哦”,读什么音?怎样理解?
明确:标题中的“哦”:
(1)ò表示领会、醒悟,包含有赞叹:哦,我明白了,香雪原来是这样一个执著的女孩子!
(2)ó叹词,表示惊奇。

哦,香雪,真是个执著的女孩子啊!
“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标题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赞叹、喜爱之情。

2.赏析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香雪,你认为她身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并用小说中的具体内容来说明。

腼腆、纯朴、诚实、自尊、执著、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
变家乡面貌……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3)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4)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

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

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
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5)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

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

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追问:既然香雪已经拥有了一个铅笔盒并且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

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6)提问:在作者看来。

铅笔盒象征着什么?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正因为如此香雪才会成为第一个走出台儿沟的人,登上火车换取她渴望得到的铅笔盒,集体朗读小说结尾香雪回家这部分,体会香雪的情绪变化和她眼中景物的变化,并想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香雪情绪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
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4.拓展、讨论,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

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

你更赞同哪种观点?你觉得“香雪”的未来更可能是怎样的?你觉得未来的“台儿沟”是什么样子?
六、小结课文
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哦香雪教案2
【学习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
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段落较多,标号段号。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积累
语音字形
词义
小说的相关知识、作者简介
阅读时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厚积薄发,展我风采
交流小说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铁凝,()人,()代()家,现任()。

2.读准黑体字字音
皱褶嘟囔吮吸捂怂恿娇嗔辗轧搡2、练会下面字的字形嗔怪黯然挟持粟米皱褶蠕动熠熠儒家3、词义刻意:惆怅:悸动:怂恿:蠕动:撼天动地:斟酌:
三、导入新课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五、深入探究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6.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说说其作用。

七、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八、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从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九、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