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哉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哉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哉
“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这是孔子的名言。

它既是开
朗的思想,也是一种指导群众的精神探索。

首先,“君子有三戒”提醒人们要有良好的戒律:要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约束自己遵守规则;要博得知识,学会做正确的事情;要珍惜
时光,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不浪费时光。

其次,“及其壮也”更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来源于生活,要
通过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来保持身体
健康。

此外,及时参加充满乐趣的锻炼,保持体力和壮体的运动也是
不可缺少的。

最后,“血气方刚”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自信
和勇气,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为别人的意见而动摇自己的决心,立足当下,勇往直前。

总之,“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这句话,既昭示了人们需
要时刻戒律诚实,珍惜时光,保持健康,又激励人们拥有坚定的信念,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人们过着有戒律、有法度、有勇气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

三戒

三戒

永: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畏日:怕犯日忌。 拘忌:拘泥于禁忌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正当农历子年。直,通“值”,正当。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恣:放纵。 由是:于是。 椸:衣架。 率:都 昼累累与人兼行: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行走。 窃啮:偷咬东西。 阴类:在阴暗地方活动的东西。 假:借。阖:关闭。
敌人是谁,失去了警惕性,所以说它的死也是咎由自取。从这一点看, 作者是讽刺了那些依仗权势而作威作福的人
启示:我们不能因为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失去了对危险的警惕 性,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2、从主人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主人的过度纵容,使麋 鹿得以养尊处优,使它失去了作为一只麋鹿应该具有的 对狗的警惕性,所以说麋麑之死也有主人的责任
课文分析
原文:【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 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 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 似其事,作《三戒》。
译文:【序】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 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 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 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 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 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 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 黔(qian):唐代黔中道,现为贵州省别称。 • 慭(yin)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且:将要 • 荡倚冲冒:荡,冲撞。倚,挨近 • 虎因喜:因此 • 驴不胜怒:胜,承受 • 因跳踉大㘎(han):跳踉,腾跃的样子。㘎,吼叫。 • 形之庞也类有德:类,似乎,好像。德:道行
《黔之驴》写了徒有其表的蠢驴,讽刺了外强中干 的小人。“黔之驴”从外形看是个庞然大物,神气活 现,但它愚蠢无能的真相暴露后,便难逃死亡的命 运。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 他们只能利用表面的强大吓唬别人一时,其结局是 可悲的。

三戒读后感

三戒读后感

三戒读后感《三戒》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小说家在写作过程中与太太、儿子、女工等人的亲密接触,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应该对人、对事、对自己要有更加明确的戒心。

这篇文章通过小说家的写作过程,揭露了整个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丑陋。

文章中,小说家一直在构思着他的小说,试图从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

可是他的创作,却被太太泼了冷水:“那又不是你的事!”她的一番话,直戳小说家内心最深处,让他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这样的人和事,不仅在小说家的生活中存在,在我们周围,也是屡见不鲜的。

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中的许多人总是为了利益个人而忽视他人。

这就像小说家的儿子强悍的进入自家家门,毫无隐私可言。

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让人产生了对别人的戒心。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在这篇文章中,女工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作者用短短的一段话,描绘了她怀孕六个月仍决心上班,并且勤勤恳恳工作的场景。

虽然她不会读书,但是她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个孕妇,她仍忍受着体力上的痛苦,为了给孩子良好的环境,才选择坚持工作。

而我们的一些人,却只顾着自己的享乐,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当作报告时,你应把别人的困苦和忍耐,努力争取进步,一面描绘出来。

”这一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心那些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提高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

通过《三戒》这篇文章,我深感应该对人、对事、对自己要有更加明确的戒心。

我们应该做到对人以诚,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

要善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心态。

张大千的三戒读后感

张大千的三戒读后感

张大千的三戒读后感
从张大千的《三戒》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自知之明要担当大事,成就大业,必须尽心在”明强”两字上,以明强为根本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知己长,亦知己短;既善扬己长,又勤补己短,如果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看得不明不透,如果不自量力,一味蛮横逞强定难自立于世。

二要自强不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必须要有实力;一个人要自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

因此,有志者必须自强不息不仅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和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强、自坚、自立。

三要自善其身。

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材,必须时时注重修身养性。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

一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之违,即愤然而发,一善之长,即为炫暴,一言之誉,即为动容,皆为无涵养、无作为之辈闻事不喜不惊乃可以当大事如果我们把权力看得很轻,把名利看得很淡把欲望看得很薄才能做到淡泊无争,心无旁骛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智慧地指出了人生三个不同年龄段上之慎“戒”。

少年戒色年少之时,血气还未成熟,应该力戒色欲。

年少肾气未充,骨髓未满,正是长身体、长智慧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谨而纵欲,则就像在砍伐生命之树,或戕害了身体,或败毁了德行,也耽误了大好时光,会使你一辈子一事无成。

色不仅是指色情,也包括一切人间的诱惑。

壮年戒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三十以后的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为情、为名、为利、为面子、为女人(或男人)而与别人发生争斗,这种争斗大部分是情绪化的,不是理智的,应该力戒这种争斗。

如果刚勇斗狠,则或一朝之忿而死于非命,或甚至弄刀动枪而祸及社会。

老年戒得年老之时,血气已衰,在这个阶段,人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得与失。

因为人一生的辉煌阶段已慢慢过去,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辉煌中,应平淡对待利益得失,快乐生活,颐养天年。

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孜孜图利,结果往往晚节不保,人生的句号没有最后圈好,还丧失了自己一生的作为,输光在终点上。

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会感到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我们去实践。

问题在于,怎么戒?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

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

”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柳宗元三戒中的寓言

柳宗元三戒中的寓言

柳宗元三戒中的寓言
柳宗元的《三戒》是寓言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

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作,通过麋、驴、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借题发挥,揭露了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得意小人的丑态,并预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

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

《论语》智慧:君子有三戒。

《论语》智慧:君子有三戒。

《论语》智慧:君子有三戒。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释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备:少年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惕争强好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今解:人要学会依时而动,依势而行。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

当你还小的时候,你没有抵御诱惑的能力,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此时要学会隐忍,不要冒进,否怎容易夭折。

当你慢慢长大,有了能力抵御诱惑,承受压力,可以获取更多利益,此时要学会知足,知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当你进入老年期,时代已经不属于你,你不再有能力去承受更多压力,所以要学会舍弃。

柳宗元三戒读后感

柳宗元三戒读后感

柳宗元的《三戒》是他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时所写的,讲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临江之麋》:临江有一个猎人,得到一只麋鹿,带回家养。

家里的群狗想吃掉麋鹿,主人不许,还要群狗和麋鹿一起玩耍。

时间久了,麋鹿误以为群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

三年后的一天,麋鹿自己出门,看到别家的狗,也去一起玩耍,结果被狗吃掉了。

第二个故事《黔之驴》:贵州从前没有驴,一个好事者把驴带到这里。

当地的老虎之前没见过驴,以为很厉害,所以很害怕。

时间久了,老虎发现驴没啥特别的技能,就开始接近驴,后来开始冒犯驴。

驴用脚踢老虎,被老虎发现驴无法伤害自己。

于是老虎吃掉了驴。

第三个故事《永某氏之鼠》:永州有个人,因为属鼠,所以非常纵容老鼠,也不许下人伤害老鼠。

搞得家里老鼠肆虐。

老鼠们相互转告,都来这家偷窃事物、毁坏物品。

几年后这个人搬到了其他州。

新屋主来了之后,老鼠还是一样猖獗。

于是新屋主杀光了屋内所有老鼠,老鼠的尸体堆成小山。

柳宗元通过这三个故事,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个人依靠组织或扯起来的虎皮获得的荣光不是自己的,误以为是自己的下场会很惨。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不要盲目自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古往今来,皆倡导固木先固本,做事先做人。

读柳宗元的《三戒》,当有新的教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无能而仗势,假威且作福:或如临江麋,依势忘本,乘物以逞;或如黔之驴,身无真技,外强中干;或如永州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

其共同特点是,不知推己之本,只是倚仗人势依凭外力,作威作福甚至欺弱霸市。

人们厌恶这种人——在权势面前,他们既无灵魂,亦无人格,极尽阿谀奉承,奴颜卑膝;在权势之外,他们又仁心不在,诚意不留,极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人们又可怜这种人——既可怜他们在权势面前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在拉关系、找门路时一脸乞求、一味巴结的奴才之相;又可怜他们对“靠山”是否稳固,“关系”是否变化而朝夕不能踏实、平和,惶惶不可终日的丧魂之态;更可怜他们一朝大树倾覆,猢狲猝散甚至厚颜攀新主的那种可气复可恨的无赖之状。

人们更鄙视这种人——乘物以逞之流,无真才可言,无实学可道,无品德可称,无人格可论,其全部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关系的寻找和人身的依附。

这种人实际上已蜕变成行尸走肉,无骨、无魂、无神,虽耀武扬威有时,但谁能保证他们不步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之后尘而赤条条一身遁无影呢?冷静想一想,临江麋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麋,黔之驴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驴,永州鼠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鼠,原本有着三条深层的原因:其一,有势可仗。

麋、驴、鼠的悲剧,首先源于为“乘物以逞”之流提供可仗之势者。

我们有些人,或出于自身的心理缺陷,或出于自信心的缺乏,或出于对权力的迷恋或推崇,热衷于营造小圈子、小团体,一遇附势之流,则欣然接纳,在用人上,有意无意地“关系高于一切”,甚至于纵容“乘物以逞”之流打旗号以谋私惠。

可以说,是提供可仗之势者促成了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而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悲剧之元凶乃提供可仗之势者。

其二,攀势以仗。

导致“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乘物以逞”者自己应负不可推卸之责。

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寻仕途不循正道,求功名不择手段,寄希望于走捷径,以至于弃人格廉耻于不顾而趋炎附势。

殊不知,有无相生,高下相倾,炎攀势附之日,亦即祸生灾降之时,悲剧的制造者,原本是悲剧的主人。

然而,正如柳公所言,这类人中,许多仍是“至死不悟”!其三,畏势纵仗。

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酿成,有“有势者”的原因,有“攀势者”的责任,但是,与芸芸众生的“畏势”不无关系。

如若这个世界十分地洁静,如若有势者不势,无势者不畏势,虽有“有势者”提供前提,“攀势者”极尽内因,也难得“以逞”。

从这种意义讲,社会对“乘物”行为的沉默、认同、纵容,也为“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从柳宗元的《三戒》中,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自知之明。

要担当大事,成就大业,必须尽心在“明强”两字上,以明强为根本。

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知己长,亦知己短;既善扬己长,又勤补己短,如果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看得不明不透,如果不自量力,一味蛮横逞强,定难自立于世。

二要自强不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必须要有实力;一个人要自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

因此,有志者必须自强不息。

不仅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强、自坚、自立。

三要自善其身。

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材,必须时时注重修身养性。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

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一善之长,即为炫暴,一言之誉,即为动容,皆为无涵养、无作为之辈。

闻事不喜不惊,乃可以当大事。

如果我们把权力看得很轻,把名利看得很淡,把欲望看得很薄,才能做到淡泊无争,心无旁骛,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柳宗元寓言《三戒》辨析日期: 2005-09-12 08:52:00 浏览次数:78 字体:[ 大中小 ]高国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很多寓言,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等等。

这些寓言往往是做为议论的手段运用的。

柳宗元的寓言,虽然只有寥寥数篇,却对先秦寓言有新的发展:一是他的寓言有了全新的情节,二是有了典型化的形象,三是十分讲究语言表现形式。

有此三点,说明柳宗元的寓言成了有意识的创作,使寓言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样式,这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柳宗元寓言的内容是“高度的哲理性与强烈的政治性相结合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往往是对当时重大政治问题之讽喻”(孙昌武著《柳宗元传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

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

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

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

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一)》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

”“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

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

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

”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黔之驴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

有的虽然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但立刻又转到别处去了。

那么,《三戒》的内容和它嘲讽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要弄清《三戒》内容所嘲讽的事物的真相,先要从观念上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先要承认本人开头说的,柳宗元的寓言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形象(不管是人是物),都有典型性,是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类型人物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化;艺术创作的原型(或模特)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

第二,我们要摆脱柳宗元创作的寓言特别是《三戒》一定是针对政敌或坏人、恶人的,因为他有很多直接抨击政敌的论文、散文、诗歌,他不一定非要再用“寓言”来比较曲折隐晦地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和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有时是不便明说或不想直说甚至连作者当时都处在矛盾中说不清楚的。

于是他便“托物言志”,让读者驰骋自己的想象,想类似的事物,类似的现象,类似的感情。

这种不能一下指实的艺术形象,却能通过读者的想象发展为很多类似的形象,从而使人们受到警策和借鉴,这便是柳宗元寓言不同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的奥秘所在。

第三,我们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象,究竟是紧紧抓住这个内容和形象本身进行研究,还是主观地按自己先已确定的结论(如《三戒》是讽刺敌人或坏人的)去进行研究呢?我认为应取前一种。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来研究柳宗元的《三戒》(原文略)。

我们反复阅读《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发现小鹿、驴、鼠都不象是敌人、恶人或罪恶事物、人物形象的代表,而且也不是作者嘲讽的对象。

“临江之麋”是被人“畋得"(打猎得到)而蓄养的,本身也是受害者,身不由己,只不过它“乘物以逞”,在主人的关心、保护下失去了警惕性,以为一群“外犬”(野狗)也可以象主人家的犬一样“狎戏”,结果被野狗“杀食之”而“至死不悟”!“至死不悟”,是它不知道同是狗,为什么家里的狗能“狎之”而野狗却要吃它!黔之驴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

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

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

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

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永某氏之鼠”的矛头所向也不是“鼠”。

永州某氏属鼠,便以为鼠是神,因而“爱鼠,不畜猫”致使鼠忘乎所以。

当然永某氏之鼠也有不是,无远见,以为“饱食无祸”的日子可以永远过下去。

结果当然不是这样,换了一个主人(这个主人不是死掉了,而是徙居他州),新主人对他们下毒手,一网打尽!回过头来再看作者的小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小序是柳宗元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说明。

他说他“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世之人”不能直接解释成政敌或敌人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说世上有这么一些人,柳宗元常常对这么一些人感到厌恶。

厌恶他们什么呢?他们“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即是不从自己的实际(实力)出发,依仗外力(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逞”,不少书中都注成“逞强”,但从三篇寓言看,麋、驴、鼠都没有逞强,只是不谙世事,不知对手的厉害不切实际地想达到目的。

柳宗元对麋、驴、鼠“卒迨于祸”的原因认为是“依势干非其类(依靠某种势力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一起干事)。

上文说过他在三篇寓言的评论文字中也表现了对麋、驴、鼠的同情。

他本身的看法就是前后矛盾的,至少在感情上是如此!“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柳宗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人跟他谈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情况,他觉得“似其事”,所以才写了《三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