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其次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必备学问基础练学问点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读我国四大地区划分图(下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工业化水平较高B.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C.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其次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D.东北地区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2.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实力较强B.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实力较强C.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D.区域开放程度高,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阅历,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缘由是( )A.人才、技术、资金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峻D.自然资源不足4.我国政府为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应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①赐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爱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主动引进人才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学问点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5~7题。
5.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优势条件是(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B.地跨我国三大地区C.改革开放起步早D.交通便利6.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要优先考虑( )A.生态爱护 B.经济建设C.灾难防卫 D.城市建设7.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B.武汉比南昌供应的服务种类多C.成都和拉萨的城市规模相同D.上海和杭州的城市等级相同学问点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完成8~9题。
8.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A.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B.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9.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A.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B.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C.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本刊特稿】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刘应杰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10-04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刘应杰,男,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几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特点与趋势_杨风

2010年第6期兰州学刊N o.062010总第201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杨风1陶斯文2(1.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历程;特点;趋势[中图分类号]F29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6-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杨风,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陶斯文,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CRK008)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 seph E.Sti g litz)教授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0。
[1](P168)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一)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就是原始社会的遗址。
新型城镇化简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 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 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 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在现有体制改 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 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 镇化有可能陷入如下误区,需要提前予以警示。 1、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 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 2、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 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3、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 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4、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 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蔡继明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落后,原因是 大量人口还滞留在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 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蔡继明特别提到 天府新区的巨大作用:天府新区规划有利于推动 成都聚集千万城镇户籍人口。“我说的城市户籍 人口,没有户籍也行,但是一定要真正享受城市 居民的待遇。”蔡继明认定,“在变成千万(城 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
新型城镇化 以成都经验为案例
四川加快建设“四大城市群”促跨越发 展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九届四次全 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 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 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 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 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 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最重要 的是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等)、川东北 (达州、南充)城市群,同时应把乐山、 雅安、广元发展成大城市,构成“一带 (成德绵乐)、两群(川南、川东北)、 三点(广元、雅安、攀西)”城市格局。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新“突破口”引领东部率先发展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改革发展。
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将有效拉动环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进而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进程,使我国东部地区更有能力支持推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形成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若干意见》指明中部崛起发展方向2006年,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
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
交通部联合中部6省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铁道部也明确,到2020年,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总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新建铁路6500公里。
十二项工程力促西部开发再升温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06年,西部地区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1654亿元。
这12项重点工程,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决心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这 将 更加 有利 于推 动城 镇化 进 程 。
“ 二 五 ” “ 三 五 ” 时 期 ,是 十 、 十
中国区域 经济协调 发展 。新型 城 镇化稳妥推进
世 界城 市化 普 遍 规 律 表 明 .当城 市 化 率 达 3 %至 7 %时 .城 市 化 步 伐 0 0 处 于加 快发 展 阶 段 。19 年 ,中 国城 98
耗 、低 污 染 、低排 放 、高 效 率 、和谐 有 序 的新 型 城 市 发 展模 式 转 变 :城 市
从 过 去 城 乡分 割 向 城 乡统 筹 发 展 、城
区域 发展 差距 .对 转变经 济发 展方 式 .
促 进 经济 结 构战 略 性 调整 优 化 .全面 建 设小 康 社 会 .推 进现 代 化 建 设具 有
重要位 置
力 度 :东 部地 区在 产 业结 构 调 整 优化
和升 级 上率先 发展
当今 中 国 .城 市规 模 呈 多 样化 发 展 ,大 城 市 圈 、城 市 群 、城 市 带成 为 中国城 市 化 的 主导 。除继 续 发 展长 江 三 角洲 、珠江 三角 洲 、京 津冀 经济 圈 、 胶 东半 岛 、辽 东半 岛五大 城市 密集 区 、 城 市 群外 .在 中西 部 地 区 围绕 几 座 大
以城 市 发 展转 型 为 核 心 .加 快 向 低消
城 市 经济 实力 增 强 .产 业 结 构 不 断 调
整 优化 :城 市基 础 设 施 逐 步 完 善 .投 融 资 渠道 趋 于 多 元化 :城 市 人 居环 境
协 调 、可 持 续发 展 。加快 推 进 区域 经
济 协调 发 展 和新 型 城 镇化 .逐 步缩 小
镇化 率达 3 .%。从 那时起 .中央将积 04 极 稳 妥地 推 进城 镇 化 .提 高 城 镇 化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又要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 和专业化发展,使南部的区域优势与北部的资源 优势相结合,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 城市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椅相结合,促进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解决农村空心化应以解决人口空心化为核心, 以解决农村科技空心化、农村工作社会服务空心 化和资源空心化为突破口,逐步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西部城镇化:
西部地区环境条件有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水平均较低,且不协调,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 化。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难以适应西 部大开发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西部城 镇化数量较少、人口比重偏低,基础设施落后, 而且城镇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对地区经济发 展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随着国家 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的 过程,东北地 区在经济社会 背景和较雄厚 的工业基础条 件的支持下, 其城镇化率相 对较高,2011 年全国的平均 城镇化率已经 达到51.27%。
二.四大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为研究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 发展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选取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 代表性指标。运用SPSS软件拟合回归 方程,得出结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的人均GDP随着城镇化率的提 高而增加较快,而中部地区的人均GDP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呈现出稳步增长 的趋势。
1.各区域城镇化发展趋势及比较
1.1城镇体系及基本形态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 围内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既相 互分工、又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 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多层次、开 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78—1998 1999—2004
小城市
中等城市
59%
28%
49%
34%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文章框架
文章概要
四大区域城镇化发 展趋势及比较
城镇化与经济 发展关系分析
城镇发展趋势及预 测
城镇化问题 的思考
文章概要:
以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 四大板块为对象,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对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 势进行比较,定量分析了四大区域城 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对未来四大区 域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 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预测
1957年
1979年
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2%,已 达到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遇见在未来的 几年将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并在一段时期 内有可能呈现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趋势,特 别是西部地区。
4.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1)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 区正在形成多中心的巨型城市区域 。在城 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 展 城镇化理念,城镇规划、设计和建筑必 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协调城镇化与支撑城 镇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 结构优化、合理布局、人口容量适当、城 镇功能协调,与区域发展相适应。
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地域范 围之内,享受着城镇服务,以从事二三产 业为主的特定人群,不仅包括城镇中的非 农业人口,也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或城 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 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
1.3四大区域城镇 化发展特征
东部城镇化:
东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 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 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地理和经济 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展城市群 和大都市圈。改革开放后,东部对 人力、资源、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 大,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人口聚集,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 区。
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 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过上小康生活。城镇体 系发育不全,缺乏大城市,中小城镇尚处于起步 阶段,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全国的平均城镇化率为51.27%。
东北城镇化: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资 源分布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按照优势互 补与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
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于科学发展、改善 民生的巨大作用,应着力推进城镇转型创新,在一些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结构合理、 功能提升、特色彰显、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创新发展。长三角地区城镇应把创新发展放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立足 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实现科学发展,着力进行城镇管理体 制、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城镇品质、城镇精神的塑造。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城镇永续发展的重要条 件。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低 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 集约紧凑、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现代绿色城镇。
中部城镇化:
中部城镇 化水平总体一 般,且内部不 同区域城镇化 差异相当明显, 城镇辐射能力 偏弱,农村 “空心化”的 现象已较为普 遍。
7%
4%
2%
10%
4%
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政 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到1998年后,各级城市不断发 展,小城市在比重和绝对量上 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发展中等 城市和大城市。
1.2城镇化水平及比较
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 的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世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 方法。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 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 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 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 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 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 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 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 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 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 市。
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 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 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 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 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 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 空心分布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 向城市转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