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法治在“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新方略中的地位

01234567819:;$<=>?@A李 小 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立足经济社会和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面向实践提出了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中央委员会决定,成为全党的意志,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主线。
在这个战略布局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法治建设起到了依托和保障作用。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发展,而且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成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为什么法治是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呢?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必然体现一个成熟定型、和平理性、文明有序的社会发展特征,而法治所具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手段、思想意识等就成为小康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没有法治为小康社会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有序地建设与和谐地发展。
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举措

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举措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法治建设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关键环节。
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举措,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治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政府和各级部门积极推进法治改革,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以建设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全面推进立法工作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覆盖面日益广泛,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改革,需要加强立法规划,健全立法机构,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确保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科学性、合宪性和有效性。
二、全面完善司法体制三、全面提升执法水平执法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法律有效实施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管机制,提高了执法水平和执法效能。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改革,需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健全执法制度和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公正和执法监督,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业务水平和执法质量。
四、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法治宣传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国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民法治意识,增强了全民法治观念,推动了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改革,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营造尊法守法、法治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治国是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 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 审计职业化建设。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 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 有致命破坏作用。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 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三)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 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 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
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文化个性→法律文化个性→法治个性→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新加坡乃举世闻名的“法治国家”,其令 人拍案叫绝的法治模式背后的价值基础糅 合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儒家的价值观念以 及类似于法家思想的价值观念。
挪威的监狱
全球法治指数 挪威2011年排第一 2015年排第二
结束了,谢谢!
贵阳市委党校 贵阳行政学院 王天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家
以法治国 刑无等级
儒家
以德治国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禁恶于未然
禁奸止过, 莫若重刑
法家(商鞅、韩非子)与儒家(孔孟)之争 德主刑辅、以德服人。
(三)法治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共性:如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追求法律秩序、尊重和保障人权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依法治国改革举措。
为了加深理解和落实这180多项举措,理论工作者分四个方面20个大项做了梳理和解释。
(一)有关宪法、立法和人大的新举措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的法都要跟宪法保持一致。
每年12月4日为宪法日。
2.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违反法律,违宪是最大的违法。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有宪法实施和监督这样的职权,可以考虑至少要先搞一个宪法监督委员会。
3.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对于宪法,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执行,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解释宪法的权利。
4.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我们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机关来进行立法,当然,要让人民群众参与人大的立法活动。
(二)有关执法和党、政府实施法治的新举措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7.健全依法决策的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8.健全执法体制机制――行政执法要跟刑事司法衔接起来,也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纠错问责制。
(三)有关司法和司法系统与法治队伍的新举措9.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牢牢树立“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的意识,自觉地把它作为一个要求。
10.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这一条能够保证我们司法公正。
11.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要建立追究制度――有了这样一个制度,谁再打电话、递条子,都要进行责任追究。
12.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机制。
13.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14.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5.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富国强兵的宏伟蓝图。
依法治国的措施旨在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首先,加强依法执政,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循序渐进地完善法治体系,坚持公正之星贯穿始终,实现依法执政为民服务。
一是要加强行政监督,改进行政程序,严格落实政府职责;二是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思想教育;三是要加强法律工作,完善立法工作程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信任法治意识;四是要加强司法体系改革,完善司法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保障社会公正公平。
其次,更好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建立健全民间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有效社会监督机制。
要推进社会公正,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坚持社会公正和正义,让普通百姓获得公正对待,健全社会公益维权机制,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世界。
最后,法治建设也要通过司法信息化和刑事司法公开,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应用,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形成全社会的反违法文化,努力建设法治中国,让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总之,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实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社会监督,推进刑事司法公开,深入推进司法公正和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公平的社会梦想。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在于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健全法律体系。
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健全执法体制和提高执法能力。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能力培训,推动执法公正、高效、权威,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依法行政。
四、加强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司法独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司法权益,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五、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公民的自觉遵守法律。
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构建法治社会。
六、加强法治监督。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健全法治监督体系。
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七、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八、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有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将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

委员会和地 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 文化 ,构建不敢腐 、不能腐 、不想腐 的长效机制 ;明
级 监 察委 员 会是 国 家 的监 察机 关 ,监察 委 员 会 由主 确 规 定监 察机 关 对 中 国共 产 党机 关 、人 民代 表 大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开启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
以此为起点,我们党和中央政府对于现代法治同国家治理及社会管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契合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反复被突出、强调。
四中全会的召开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期待,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是‘做样子’,而是反映了中国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确立依法治国的新高地“全面推进”是此次全会对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定调。
所谓“全面推进”,不仅是指依法治国本身的全面性,更将依法治国放在了完善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到改革全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中的表述可以发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在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决定》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意味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一体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层面不断推进。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