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优秀教学设计2(精品)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优秀教学设计2(精品)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葬”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4、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主题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8课。

(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小结:能抓住课题进行思考,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

2、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第一组:新疆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垦区第二组:沙枣树白杨树白蜡树柳树榆树第三组:伤痕累累苍劲威武屈指可数屡立战功并肩拉犁风餐露宿枝繁叶茂婀娜多姿3、汇报初读收获理清文章脉络板: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三、精读课文1、指名分层朗读课文。

2、学生细读课文。

要求:请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看到底是哪些句子、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用笔做上记号。

汇报交流:A、老班长与白杨树a理解句子:“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

”比较:连续三年他都没有完成任务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b助视频资料了解塔里木垦区的环境。

结合环境想象老班长的劳累。

c指名读老班长的话,体会老班长的心声。

相机学写“葬”d自由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交流感受。

B、军马与沙枣树了解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老兵们的战友、伙伴,是塔里木垦区,是新中国的一位最无私的建设者。

C、女知青与柳树结合句子交流感受指导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垂柳,与女知青有什么联系?四、夯实文本感受1、读作者采访的线索。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是棵普通的白杨树。

树下长眠着一位老班长,他叫赵喜顺。

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是棵树冠很大的沙枣树,树下掩埋的是一匹军马。

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是棵枝繁叶茂的柳树,栽下它,是为了纪念一位上海女知青,她的名字叫李月娥。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各位亲爱的学友,上节课我们随作者艾山江一起,到那遥远的地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垦区采访。

一路上,我们既领略了浩翰壮丽的边疆风光,也被边疆建设者那不畏艰苦、任劳任怨、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品质所深深感动。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采访”,去寻访英雄的足迹,聆听英雄的故事,感受心灵的震撼······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品读文本,领悟内涵。

(先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讨论再展示)1.品味美句:这棵树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垦区第一树。

“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一树”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真”字表达了作者被老班长用尸身肥沃一方沙土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动;“第一树”从侧面体现了垦区的环境是极端恶劣的。

2.品味美句:这棵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

尽管是深秋9月,片片柳叶依然鲜绿翠嫩,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这段描写,抒发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树如其人,垂柳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仿佛是女知青的化身。

对树的赞美,不正是表达着人们对这位边疆奉献出青春的英雄的深深的怀念和无限敬意吗?3.请画出文中能显示作者行文顺序的语句,思考: 这是按什么顺序行文?“驱车赶到”------“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沿着防风林向前-----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课设计湘教版采访对象是棵树【教课目的】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驱车”、“垦区”、“树冠”、“跋山涉水”、“枝繁叶茂”、“万马奔跑”、“婀娜多姿”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人(物)的崇敬精神。

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迹的先后次序组织资料的方法,叙事详略有效的办理资料的方法。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人物精神质量。

【教课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学具】字幕投电影,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

【讲课种类】新讲课。

【教课方法】指引研究、议论沟通。

【课时安排】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觉人(物)的崇敬精神,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树,我们随地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要种活一棵树特别简单,或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境,今日,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境,去采访采访那边的树。

(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出示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简介塔里木垦区简介:西部建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沟通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许多,资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绝不觉凌乱无章,这是为什么?生自学检查学习状况1)对于生字垦---恳树冠担负2)沟通不理解的词语遍体鳞伤驱车树冠寥寥可数万奔餐露宿曳枝繁叶茂婀娜多姿(3)解决研究本文的写作序划出文中能示作者行文序的。

——我采的第一——我采的第二棵——我采的第三棵——按采序及行迹的先后序行文研究本文资料的理迅速全文,哪些内容写,哪些内容略写?(老班和的事略写,上海女知青的事写)作用:有有略,方能使文章构得疏密有致,富于化。

三、再文自由研究文内容。

2015春湘教版语文六上采访对象是棵树word教案【可编辑】

2015春湘教版语文六上采访对象是棵树word教案【可编辑】

。 ” 这样的句
式来交流。 2、你看,在林带的另一头,一棵白杨树,不又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吗?请大家 说说,少年在临行前种下的这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巩固案
四、当堂检测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时棵 ,长眠在这棵树下的是 ,从 他的事迹中我体会到他 的精神品质; “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是 棵 ,树下掩埋的是 ,从它的事迹中我感受到它 的 精神;“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是棵 ,这棵树是为了纪念一位 , 从她的事迹中我体会到她 的精神。
如对你有帮助,《采访对象是棵树》导学案
主备人:曾闰土 审核人: 班级: 学生姓名:
学 习 目 标
1、学会 7 个生字,理解词语,能复述文中树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 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习 2、明白作者采访的对象其实是与树有关的人。 重 点 难 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 点 高精神。
【第二课时】
学 学 习 习 内 过 容 程
学习笔记
预习案
一、预习导学 1、本文中作者一共采访了 采访对象 棵树,它们分别是什么树以及对应那些人或物? 与之相关的人(或物)
2、作者详细写了那些树和人或物 。
教学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二、自主学习 1、 “我”着重采访了的树是什么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些树的句子,用 “ ”标出,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作者采访的真是树吗? (提示:回答方式为“作者着重采访的第 棵树是 。 。 ” ) 。 ”画 我的理解: 作者采访的不仅仅是 ,更是 三、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找出文中那些看似平淡而又能让你感动的句子,用“ 出来,再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跟大家交流交流。 请用“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我的理解: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精品教学设计2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精品教学设计2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葬”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4、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主题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其实是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8课。

(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小结:能抓住课题进行思考,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

2、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第一组:新疆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垦区第二组:沙枣树白杨树白蜡树柳树榆树第三组:伤痕累累苍劲威武屈指可数屡立战功并肩拉犁风餐露宿枝繁叶茂婀娜多姿3、汇报初读收获理清文章脉络板: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三、精读课文1、指名分层朗读课文。

2、学生细读课文。

要求:请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看到底是哪些句子、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用笔做上记号。

汇报交流:A、老班长与白杨树a理解句子:“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

”比较:连续三年他都没有完成任务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b助视频资料了解塔里木垦区的环境。

结合环境想象老班长的劳累。

c指名读老班长的话,体会老班长的心声。

相机学写“葬”d自由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交流感受。

B、军马与沙枣树了解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老兵们的战友、伙伴,是塔里木垦区,是新中国的一位最无私的建设者。

C、女知青与柳树结合句子交流感受指导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垂柳,与女知青有什么联系?四、夯实文本感受1、读作者采访的线索。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是棵普通的白杨树。

树下长眠着一位老班长,他叫赵喜顺。

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是棵树冠很大的沙枣树,树下掩埋的是一匹军马。

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是棵枝繁叶茂的柳树,栽下它,是为了纪念一位上海女知青,她的名字叫李月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20190806393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20190806393
采访对象是棵树
课题:18采访对象是棵树第1课时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问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身子此,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五、课堂小结
六、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18采访对象是棵树第2课时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组材方法及对材料剪裁的方法。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关于军马的精神,一下语句是品味重点:
“它屡立战功。”“到塔里木后,它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它屡立战功,加上年岁已大,照说可以退下休息或少干活,但它为什么还要拼命地干,直到倒下?从中可以看出这匹军马的什么精神?
(3)关于女知青的精神品质,以下语句是品味重点: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这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女知青冒着生命危险去追赶那口行军的锅值得吗?(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牌代表发言。对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猜想女知青当时的心里活动,以求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给予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湘教版 (2)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湘教版 (2)

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西部建设者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文按照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播放《小白杨》这首歌曲师:今天让我们来做一次小记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采访以“白杨树”为代表的几棵树。

昨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采访对象是棵树》。

2、学生齐读生字表中的词语二、精读课文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读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第一棵树:白杨树——老班长第二棵树:沙枣树——军马第三棵树:柳树——女知青师:作者采访的这三棵树,每棵树下都埋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学生再读课文。

(1)请学生复述有关白杨树的故事,越感人越好,越催人泪下越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2)师简单概括故事;学生齐读;教师解析课文。

(3)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老班长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学生交流讨论,请代表回答,教师板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用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来形容这个老班长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个老班长他充分的相信用自己的尸身一定能肥沃一方沙土,种活一棵白杨树,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建设者们治理沙漠、征服沙漠、绿化沙漠的坚定决心。

也正如一句歌词所唱的:一人栽下一棵树,沙漠也能成绿洲。

(5)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

(6)面对这样的老班长,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学生自由发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2、作者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一棵树,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我们一起去采访采访。

(1)学生齐读课文(2)请学生复述有关沙枣树的故事,越感人越好,越催人泪下越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2)师简单概括故事;教师解析课文。

采访对象我是一棵树教案

采访对象我是一棵树教案

18.采访对象是棵树(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字生词2、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懂得作者采访树的原因-那树背后的故事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品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些西部开发的内容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一提到我国西北部的新疆你们想到了什么?(雪山、丰富的水果、成群的牛羊等)。

那你们知道新疆南部有成片的沙漠吗?(知道、不知道)。

沙漠地区气候恶劣,水源奇缺,绿色稀少,风沙猛烈,你看(播放塔克拉马干沙漠视频)问:“看了视频你的体会是什么?”(荒凉、艰苦)2、可就是有这样一群人,在这种环境下,把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片热土,才有了今天的塔里木垦区。

(出示塔里木垦区图片)。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塔里木垦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18课《采访对象是棵树》(二)引出课题,学生质疑1、(师)大家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

生答:采访的对象为什么是树呀?树又不会说话(师板书?)生2答:作者采访了哪些树呀?(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提出要求(灯片出示要求)(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并理解生字、生词生字:“驱”(qu)“垦”(ken)、“犁”(li)、“葬”(zang)、“榆”(yu )、“蜡(la)”生词:“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婀娜多姿”、“屡立战功”“树冠”2、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灯片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并正音,让学生谈收获与疑惑,我收获了哪些词语,哪个词语还没理解。

)3、那“我”到底采访了哪些树?重点写了哪些树?整体感知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写“我”去塔里木垦区采访到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重点写了三位))师过渡:它们分别是棵怎样的树。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描写树的外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

(四)再读课文生汇报:作者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是棵普通的白杨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对象是棵》
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驱”“垦”、“犁”、“葬”、“榆”、“蜡”6个生字;理解新词如“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
“摇曳”、“树冠”“屡立战功”、“婀娜多姿”;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
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2、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2、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一提到我国西北部的新疆你们想到了什么?(雪山、丰富的水果、成群的牛羊等)。

那你们知道新疆南部有成片的沙漠吗?(知道、不知道)。

沙漠地区气候恶劣,水源奇缺,绿色稀少,风沙猛烈,我们今天就随作者一同赶往位于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

(1)、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析题,质疑
“采访”是什么意思?谁去采访?到哪里采访?树会说话吗?那为什么标题为“采访对象是棵树”?
“采访”是指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影等活动。

作者采访;去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

树不会说话;作者采访的是树背后的英雄人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理解新词,标好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并理解生字、生词
生字:“驱”(qu)“垦”(ken)、“犁”(li)、“葬”(zang)、“榆”(yu )、“蜡(la)”
生词:“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婀娜多姿”、“屡立战功”“树冠”
(2)学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知道的学生代为解答,教师总结。

驱车:驾驶车辆。

垦区:规模较大的开荒生产的地区。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

渠埂:水渠边搞起的地方。

摇曳:摇荡。

树冠:乔木树干的上部及其枝叶。

屈指可数:屈指,板着手指。

板着手指就可以数清。

形容树木很少。

风餐雨宿:在风口中吃饭,在露天过夜。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劳累。

万马奔腾:非常多的马在奔跑跳跃着。

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或发展迅速。

本课是指沙尘暴的声势浩大。

婀娜多姿:婀娜,柔软而美好。

形容各种轻盈美好的姿态。

伤痕累累:很多的伤痕。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大意?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课文写“我”去塔里木垦区采访到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重点写了三位),表现出垦区建设者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及为了集体利益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略、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

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3)老师:文章可以划分几个自然段?怎样划分?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第一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交代采访地点
2、第二部分(2—10):采访的树及代表故事。

第二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写我不远千里来塔里木垦区采访。

2、第二部分(2—8):叙写三位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第三部分(9—10):介绍其他树的来历,重点介绍林带尽头的一棵白杨树的来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检查学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老师检查学习情况。

(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
的白蜡树。

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讲解第一棵树—白杨树“老兵”(2-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

用“——”线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读一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体会“高大粗壮”,“伤痕累累”,“茂盛”,“伫立”,“劲威武”等词语。

并讨论这是什么句式(比喻句)及含义
“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3)、“连续三年”、“屈指可数”、“果真”“第一棵树”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沙漠栽树的困难,体会到第一棵树是老班长用生命换来的。

(4)、老班长临时前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感受到了建设者为治理沙漠,征服沙漠,绿化沙漠的坚定决心。

(5)、分小组或男女朗读第2—4段,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

讲解第二棵树—沙枣树“军马”(5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

用“——”线画出描写沙枣树的句子
(2)、读一读描写军马的句子,体会“屡立战功”,“危机关头”,“两天两夜”,“并肩拉犁”,“风餐雨宿”,等词语,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边疆的建设,连一匹军马都同人性,和老兵们一起作战,最后劳累而倒,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3)、指明朗读第五自然段
讲解第三棵树柳树“上海女知青”(6-8自然段)
(1)、默读第6—8自然段,这个部分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上海女知青所代表的柳树及女知青的英勇事迹
(2)、找出这部分特别句式,说明其好处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比喻句
这一句是对沙尘暴骤然来临的环境描写,分别从形、色、势三方面描写了沙尘暴来时的恶劣环境。

“黑色的墙”写沙尘暴的色和形,“墙”言其体形之大,“犹如万马奔腾”写出了沙尘暴声势浩大的特点。

如此恶劣的环境有力地反衬了上海女知青为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拟人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怀念,敬仰的感情。

(3)、找出描写女知青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的动词,及其好处。

“发现”、“越过”、“追赶”,说明女知青迅速敏捷,突出女知青那种毫不犹豫,奋
不顾身的精神。

讲解第9—10自然段
(1)、作者还采访了哪些树?
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


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2)、少年大学生临行前种下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情感?
代表着大学生立志要建设边疆
(3)、比较一下两个句子
1、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2、我来到了另一头。

“终于”说明树很多,有很多人为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

(4)、为什么要写少年大学生的故事,什么深刻的含义?
说明边疆建设后继有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投身边疆建设的热情,并深化了主
题。

(三)、通读课文,体会升华
1、说说“是”、“也是”、“还是”、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详写了三棵树(白杨树、沙枣树、柳树),略写了四棵树,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你认为采访的对象是树吗?
(四)、扩展延伸
防治造林,保护植被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结语:作者通过采访树的形式,表现了一代又一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军民
用生命和汗水创业的艰难历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牺
牲,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启迪了我们要绿化世界,珍爱人类共存的
环境。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成
为祖国新的“树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