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大轨道工程复习解析
轨道工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轨道结构1、轨道技术要求:高平顺性、高强度、易维修性、减振性2、轨道的作用:①总作用:行车的基础;②导向:引导机车车辆平稳安全运行;③承力: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④传力:把荷载传布给路基或桥隧建筑物。
3、轨道的工作特点:①结构的组合性和散体性:多种材料部件组成且为松散配合、道床为散粒体道砟、纵向组成长大工程结构物;②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道床不断沉降、部件不断损伤、定期更换轨道部件;③荷载的重复性和随机性:每个车轮均对轨道施加作用力、每个车轮对轨道作用力不同、每个车轮在轨道不同部位作用力不同4、运营条件:用行车速度、轴重、运量来描述5、速度与轨道的关系:①速度越高,振动越大,动轮载越大,轨道变形越大;②平顺轨道的动轮载增加量低于10%,轨道不平顺时、钢轨接头、车轮不圆及扁疤时,动力作用大幅增加,接头冲击可达3-4倍;③速度越高,轮轨横向力越大,磨耗及伤损越大;④速度越高,振动越大,乘坐舒适性越差,要求轨道越平顺,基础越稳定。
6、轴重与轨道的关系:①轴重越大,荷载越大,疲劳损伤越严重;②钢轨疲劳伤损主要是由轴重引起的,与轴重的2-3次方成比例;③道床及路基累积变形也主要是由最大轴重引起的,与大轴重的平方成正比;④低速重载较高速铁路动作用力大;⑤车轮直径D对轴重与轨道关系影响极大,P/D不宜大于142-162kN/m,车轮不能增大时,需采用重型钢轨或改善钢轨材质以提高轨道强度。
7、运量与轨道的关系:①运量是反映轴重、速度、行车密度的一项综合指标;②速度和轴重决定了荷载强度,行车密度决定了荷载和应力作用的频度;③运量越大,行车密度越大,单位时间内应力循环次数越多,整个轨道的永久变形积累及其部件的疲劳伤损越快,轨道的维修周期越短;④运量越大,可用以维修的作业时间越少;⑤要求轨道具有高的耐久性、较少的维修工作量。
8、轨道设计原则:等强度原则、弹性连续原则、等寿命原则轨道选型原则:与运输发展相适应,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经济、适用、标准化;轨道各部合理匹配;与线下基础及信号配套。
《轨道工程》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轨道工程》重点整理《轨道工程》重点整理题型:选择(10×10'=10')填空(15题,20×1'=20')名词解释(5×3'=15')简答(6题,5×6'+1×5'=35')计算(2题,6'+14'=20')第一章绪论1、欧美铁路运输1838年,第一条市郊铁路在伦敦市郊开通;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6km,蒸汽驱动)在伦敦开通;1868年,第一条城市高架铁路(蒸汽)在纽约的格林威治街开通;1890年,第一条电力驱动地铁在伦敦开通;1895年5月6日,第一条由布达佩斯、格拉斯哥开通的电力高架线在芝加哥运营,它用一台带电机车牵引1~2台无动力拖车。
1897年,芝加哥南部当局决定将高架铁路电气化,并与当时的工程技术专家斯卜拉格(Sprague)签订了合同。
斯卜拉格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多单元动车系统(动车组)。
这种系统中,每辆车均有电机,但全部由第一辆车的驾驶员操纵。
同年7月,斯卜拉格在南部官员和工程师之前示范了由6辆车编组的列车。
1898年8月南部线淘汰掉了所有的蒸汽机车。
2、我国铁路运输(1)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762mm);(2)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1435mm);(3)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1905.9.4开工,1909.8.11建成,10.2通车,用银500万两);(4) 旧中国铁路(1881-1949)总共计21800km(台除外),发展速度慢,分布极不合理,设备简陋、标准低。
3、五大交通运输特点(1)公路运输设施:公路、公路车站和车辆优点:①对于小、中批量商品的近距离运输,运费较便宜,而且经济②可以做到“门到门”③包装成本低缺点:①运输能力低;②单位运费高;③易遭偷盗;④加剧拥挤与污染(2)铁路运输设施:铁路、火车、车站及辅助设备优点:①运载能力较大,适用于大宗货物的集中、迅速运输②中、远距离运输时,运费比较便宜③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④在轨道上运输,安全性好⑤为中长距陆上运输骨干地位缺点:①灵活性差;②对包装的要求较高;③基建成本大(3)水上运输设施:天然水道、港口和船舶优点:①高运输能力;②低廉的单位运费缺点:①速度慢;②路线迂回;③受天气影响大,可靠性差(4)航空运输设施:航空港、飞行器和航管设施优点:①速度快;②受地形条件限制小缺点:①运输成本高;②运载量有限;③受气候影响大(5)管道运输:集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于一身的运输方式,货物凭借高压气泵压力在管道内移动。
轨道工程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轨道工程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14. 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泛指城市中在不同形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独轨交通、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15.查照间隔:护轨作用边至心轨作用边的距离叫查照间隔D1(1391~1394mm);护轨作用边至翼归轨作用边的距离叫查照间隔D2(1346~1348mm)。
16.伸缩附加力:因温度变化梁伸缩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17.挠曲附加力:因列车荷载梁的挠曲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18.前后高低: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称为前后高低。
2、填空题1.铁路轨道由钢轨、轨枕、道床、联结零件、道岔、防爬设备等主要部件组成。
2.我国铁路使用的主要钢轨类型是75,60 ,50 ,43 kg/m等类型。
3.描述直线轨道几何形位的五大要素是指轨距、水平、方向、前后高低和轨低坡。
4.曲线轨道上的钢轨磨耗主要有侧磨、头部压溃和波磨三种形式。
5.我国道岔号数主要有6、7、9 、12 、18 和24号等。
6.我国正线铁路采用的道床边坡为1:2.0 。
7.我国铁路轨道按照运营条件划分为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五种类型。
8.轨道结构中的联接零件可分为接头联结零件和中间联结零件两类。
9.我国铁路轨道接头联结形式一般采用相对悬空标准形式。
10.重型轨道结构采用的钢轨类型为60kg/m 。
11.曲线轨道的道床厚度指内轨中轴线下轨枕底面至路基顶面的距离。
12.钢轨的寿命决定于钢轨磨耗和疲劳伤损。
13.普通碎石道床断面的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是道床厚度、道床顶宽和道床边坡坡度。
14.轨底坡用1:n表示,它反映了放置钢轨时倾斜的程度,n越大,则倾斜越小。
15.我国Ⅰ级干线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为400m,其曲线轨距加宽量为0 mm。
16.直线轨道标准轨距是1435 mm,在轨顶下16 mm处测量。
17.我国规定的曲线轨道最大外轨超高值为150 mm。
轨道工程期末考试复习

轨道工程历年期末考试综合复习(兰州交大土木工程)一、 简答题1、什么是三角坑答:其含义是在一段规定的距离内,先是左股钢轨高于右股,后是右股高于左股,高差值超过容许偏差值4mm ,而且两个最大水平误差点之间的距离,不足18m 。
称为三角坑。
2、什么是道岔?单开道岔由那几部分组成?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时必不可少的线路设备,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分和岔枕组成。
3、无缝线路有何优点?理论上为什么无缝线路可以铺设成无限长?无缝线路由于消灭了大量的接头,因而具有行车平稳、旅客舒适,同时机车车辆和轨道的维修费用减少,使用寿命延长等一系列优点。
无缝线路一根钢轨所受的温度力为:F t F P t t ⋅∆=⋅=50.2σ由公式可得知:在两端固定的钢轨中所产生的温度力,仅与轨温变化幅度有关,而与钢轨本身长度无关。
因此,从理论上讲,钢轨可焊成任意长,且对轨内温度力没有影响。
控制温度力大小的关键是如何控制轨温化幅度t ∆。
4、什么是无缝线路?什么是锁定轨温?无缝线路也叫长钢轨线路。
就是把若干根标准长度的钢轨经焊接成为1000~2000m 而铺设的铁路线路。
无缝线路中,将长轨条始终端落槽就位时的平均轨温称为锁定轨温,又称零应力轨温。
5、轨道几何形位主要包括哪些?一、轨距轨距是钢轨顶面下16mm 范围内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二、水平水平是指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
三、前后高低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称为前后高低。
四、轨向轨向是指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
五、轨底坡钢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应形成一个横向坡度,称之为轨底坡。
6、轨缝预留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为适应钢轨热胀冷缩的需要,在钢轨接头处要预留轨缝。
预留轨缝应满足如下的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大于或等于零,使轨端不受挤压力,以防温度压力太大而胀轨跑道;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使接头螺栓不受剪力,以防止接头螺栓拉弯或拉断。
铁路轨道工程知识点详解

绪论我国铁路的基本建设程序:(1)预可行性研究(2)可行性研究(3)初步设计(4)施工图(5)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6)验交投产(7)后评估轨道1.轨道的组成: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联结零件及防爬设备。
功用:引导机车车辆运行,承受车轮传来荷载,并把它传布给下部建筑。
钢轨引导机车车辆行驶,并将荷载传布于轨枕、道床及路基,同时为车轮的滚动提供阻力最小的接触面。
轨枕承受来自钢轨的压力,使之传布于道床,同时利用扣件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
联结零件用于有效地保持钢轨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防爬设备能有效地防止钢轨与轨枕之间发生纵向的相对移动,制止轨道爬行。
道床是轨枕的基础,用以增加轨道的弹性和纵、横向移动的阻力,并便于排水和校正轨道的平面和纵断面。
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时的线路设备。
2.轨缝的设置目的与条件: 为了满足钢轨热胀冷缩和便于更换钢轨的需要。
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大于或等于零;(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
轨道几何形位1.直线轨道的几何形位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轨距:指钢轨顶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标准轨距1435)。
水平: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
轨向: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
前后高低:指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
轨底坡: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所形成一个横向坡度。
作用:轨道几何形位正确与否,对机车车辆的安全运行、乘客的旅行舒适度、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养护费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曲线轨距加宽的确定原则:保证占列车大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
3.外轨超高的作用、设置方法及计算方法定义:外轨超高度是指曲线外轨顶面与内轨顶面水平高度之差。
作用:使机车车辆的自身重力产生一个向心的水平分力,以抵消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使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和垂直磨耗均等,满足旅客舒适感,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华东交大轨道工程复习.

说明:以下是根据书上内容和老师PPT整理而成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全部内容。
若发现错误,请及时在群里吱声。
以下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1.铁路、轨道结构的未来发展轨道结构:高速道岔、重型钢轨、高弹性扣件、新型轨枕铁路:高速、重型、城轨高速铁路的优缺点,对轨道结构的三大要求、概念重载铁路2005年标准:(至少达到两条)①列车质量至少达到8000吨②轴重达27吨以上③在长度不小于150km线路区段上,年计费运量至少达4000万吨2.有砟轨道的工作特点P11(1)荷载的随机性和重复性(2)结构的组合性和散体性(3)养护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无砟轨道工作特点: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强度、少维修)第二章有砟轨道1.组成P35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2.作用和特点轨道作用: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并把它分布传递给路基或桥隧构筑物。
⑴弹性好⑵施工方法⑶养护维修方便,但易于变形3.钢轨损伤和防治措施、接头P31-32、轨缝P30钢轨伤损种类:钢轨磨耗、接触疲劳伤损、剥离及轨头核伤、轨腰螺栓孔裂纹。
减缓钢轨伤损的措施:净化轨钢,控制杂物的形态;采用淬火钢轨,发展优质重轨,改进钢轨力学性质;改革旧轨再用制度,合理使用钢轨;钢轨打磨;按钢轨材质分类铺轨等。
:为适应钢轨热胀冷缩的需要,在钢轨接头处在预留轨缝。
预留轨缝构造轨缝:指受钢轨、接头夹板及螺栓尺寸限制,在构造上能实现的轨端最大缝隙值。
接头布置:钢轨接头相对于轨枕的承垫形式可分为两种:悬空式和承垫式。
按两股钢轨接头位置可分为相对式和相错式。
我国一般采用相对悬空式。
即两股钢轨接头左右对齐,同时位于两接头轨枕间。
4.轨枕P42分类:按材质分:木枕、钢枕、混凝土枕按使用部位分:普通枕、桥枕、岔枕等按结构形式分:整体式、组合式、半枕、宽轨枕等依其构造及铺设方法可分为:横向轨枕、纵向轨枕、短枕作用:支承钢轨,保持轨距和方向,并将钢轨对它作用的各向压力传递到道床上。
铁路轨道工程知识点详解

绪论我国铁路的基本建设程序:(1)预可行性研究(2)可行性研究(3)初步设计(4)施工图(5)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6)验交投产(7)后评估轨道1.轨道的组成: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联结零件及防爬设备。
功用:引导机车车辆运行,承受车轮传来荷载,并把它传布给下部建筑。
钢轨引导机车车辆行驶,并将荷载传布于轨枕、道床及路基,同时为车轮的滚动提供阻力最小的接触面。
轨枕承受来自钢轨的压力,使之传布于道床,同时利用扣件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
联结零件用于有效地保持钢轨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防爬设备能有效地防止钢轨与轨枕之间发生纵向的相对移动,制止轨道爬行。
道床是轨枕的基础,用以增加轨道的弹性和纵、横向移动的阻力,并便于排水和校正轨道的平面和纵断面。
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时的线路设备。
2.轨缝的设置目的与条件: 为了满足钢轨热胀冷缩和便于更换钢轨的需要。
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大于或等于零;(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
轨道几何形位1.直线轨道的几何形位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轨距:指钢轨顶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标准轨距1435)。
水平: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
轨向: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
前后高低:指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
轨底坡: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所形成一个横向坡度。
作用:轨道几何形位正确与否,对机车车辆的安全运行、乘客的旅行舒适度、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养护费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曲线轨距加宽的确定原则:保证占列车大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
3.外轨超高的作用、设置方法及计算方法定义:外轨超高度是指曲线外轨顶面与内轨顶面水平高度之差。
作用:使机车车辆的自身重力产生一个向心的水平分力,以抵消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使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和垂直磨耗均等,满足旅客舒适感,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轨道交通信号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1.简述道床的功能:道床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框架的基础应具有以下功能: (1)承受来自钢轨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到路基面上(2)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距的稳定(3)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 (4)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及减少基床病害(5)便与轨道养护维修作业,校正线路的平纵断面。
2.道岔有哪些种类?分为连接设备、交叉设备和连接与交叉组合设备主要有普通单开道岔、单式对称道岔、三开道岔、交叉渡线、交分道岔3.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扣件异同?由于无砟轨道取消了有砟轨道中起弹性、减振和调整轨道变形作用的道砟层,所以轨道所需弹性和调整量主要由扣件提供。
此外,在有减振降噪要求的地段,无砟轨道扣件系统还要考虑减振降噪要求。
因此对无砟轨道扣件的要求比有砟轨道高得多。
4.无砟轨道选型基本原则::施工性、动力性、适应性、可维修性、经济性。
5.与有砟轨道结构相比,无砟轨道结构有哪些优缺点?优点:1.整体性强,稳定性好;2.轨道几何形位易于保持;3.有利于铺设无缝线路及高速行车。
4.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改善劳动工作条件。
5.可减少隧道的开挖面积,增加隧道或桥梁净空,外观整洁美观,坚固耐久。
缺点:1.整体道床工程投资费用高; 2.要求较高的施工精度和特殊的施工方法; 3.对扣件和垫层也有特殊要求; 4.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病害,整治非常困难; 5.振动噪声大。
6.缓和曲线设置的目的:在直线和圆曲线轨道之间设置一段曲率半径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目的:使未被平衡的离心力平稳变化,超高和轨距加宽逐渐变化,保持列车在曲线运行的平稳性。
7.确定轨距加宽必须满足什么原则?保证占列车大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的形式通过曲线; (2)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形式,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 (3)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值8.曲线轨道设置超高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设置?目的: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保证两轨受力比较均匀;保证旅客舒适、货物稳定,保证行车平稳和安全,设置方法:1外轨提高法:保持内轨标高不变而只抬高外轨2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内外轨分别各降低和抬高超高值一半而保证线路中心标高不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以下是根据书上内容和老师PPT整理而成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全部内容。
若发现错误,请及时在群里吱声。
以下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1.铁路、轨道结构的未来发展轨道结构:高速道岔、重型钢轨、高弹性扣件、新型轨枕铁路:高速、重型、城轨高速铁路的优缺点,对轨道结构的三大要求、概念重载铁路2005年标准:(至少达到两条)①列车质量至少达到8000吨②轴重达27吨以上③在长度不小于150km线路区段上,年计费运量至少达4000万吨2.有砟轨道的工作特点P11(1)荷载的随机性和重复性(2)结构的组合性和散体性(3)养护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无砟轨道工作特点: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强度、少维修)第二章有砟轨道1.组成P35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2.作用和特点轨道作用: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并把它分布传递给路基或桥隧构筑物。
⑴弹性好⑵施工方法⑶养护维修方便,但易于变形3.钢轨损伤和防治措施、接头P31-32、轨缝P30钢轨伤损种类:钢轨磨耗、接触疲劳伤损、剥离及轨头核伤、轨腰螺栓孔裂纹。
减缓钢轨伤损的措施:净化轨钢,控制杂物的形态;采用淬火钢轨,发展优质重轨,改进钢轨力学性质;改革旧轨再用制度,合理使用钢轨;钢轨打磨;按钢轨材质分类铺轨等。
:为适应钢轨热胀冷缩的需要,在钢轨接头处在预留轨缝。
预留轨缝构造轨缝:指受钢轨、接头夹板及螺栓尺寸限制,在构造上能实现的轨端最大缝隙值。
接头布置:钢轨接头相对于轨枕的承垫形式可分为两种:悬空式和承垫式。
按两股钢轨接头位置可分为相对式和相错式。
我国一般采用相对悬空式。
即两股钢轨接头左右对齐,同时位于两接头轨枕间。
4.轨枕P42分类:按材质分:木枕、钢枕、混凝土枕按使用部位分:普通枕、桥枕、岔枕等按结构形式分:整体式、组合式、半枕、宽轨枕等依其构造及铺设方法可分为:横向轨枕、纵向轨枕、短枕作用:支承钢轨,保持轨距和方向,并将钢轨对它作用的各向压力传递到道床上。
混凝土枕:I型、II型、III型(强度逐渐加强)I型、II型长度2.5m,III型2.6m(有挡肩、无挡肩两种)功用P48:(1)机车车辆的荷载通过钢轨、轨枕传递给道床,道床将荷载扩散,然后再传给路基,从而减小路基面上的荷载压强,起到保护路基顶面的作用。
(2)道床为轨排提供纵横向阻力,起到保护轨道几何形位稳定的作用,这对无缝线路尤为重要。
(3)道床具有良好的排水作用,减少轨道的冻害和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
(4)道床的弹性和阻尼可吸收轮轨之间的冲击振动。
(5)此外,由于道床的易作业性,使得轨道行位的调整较为方便。
三个特征P50:道床断面包括道床厚度、顶面宽度和边坡坡度3个主要特征。
道床厚度是指在直线上钢轨或曲线上内股钢轨中心线与轨枕中心线相交处,轨枕底面至路基顶面的距离。
顶面宽度为轨枕长度加上两倍的道床肩宽,道床宽度与所要求的轨道横向阻力、轨枕长度有关。
自道床顶面引向路基顶面的斜坡称为道床边坡,其大小对道床的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床边坡的大小与道砟材料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有关。
6.扣件(不考)、连接零件第三章无砟轨道1.背景无砟轨道的概念:无砟轨道是利用混凝土板体基础取代传统轨道中的道床(或道床和轨枕)的新型轨道结构,将轮轨力分布传递到桥、隧、路基等结构上。
2.特点(与有砟轨道相比)(1)轨道稳定性好,平顺性高,舒适性好(2)养护维修工作量小,使用寿命长(有砟轨道需要经常养护维修)(3)外形整洁美观,利于环保(4)初期建设投资相对较高(5)轨道必须建于坚实、稳定、不变形或有限变形的基础上,一旦下部基础变形下沉超出轨道可调整范围或导致轨道结构损伤等,其修复和整治是十分困难的(6)弹性差(现可通过减振降噪扣件改善弹性) 3.国外常见(了解)4.国内常用(掌握)(Ⅲ型)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再创新攻关,我国确定了以下几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形式:CRTS Ⅰ型板式轨道——板式轨道(秦沈)CRTS Ⅱ型板式轨道——博格桥上纵连方案基础上的创新方案,带滑动层(京津) CRTS Ⅲ型板式轨道——板式轨道(遂渝) CRTS Ⅰ型双块式轨道——雷达2000(武广) CRTS Ⅱ型双块式轨道——旭普林(郑西) 长轨枕埋入式5.Ⅱ型板在桥上应用的创新和发展 京津城际铁路桥上纵连板轨道方案特点:(1)预制轨道板和底座板为跨过梁缝的连续结构(2)底座板与梁面设置滑动层解决桥梁纵向变形对轨道系统的影响 (3)桥梁固定在支座上方设置剪力齿槽传递纵向力(4)梁缝处设置硬泡沫塑料板减弱梁端转角对轨道结构的影响日本板式道床 德国博格板PACT(5)侧向挡块限制轨道板和底座的垂向、横向变形(6)台后路基设置摩擦板和端刺避免桥上轨道系统作用力传递至路基6.城市轨道中常用类型(减振降噪)包括整体道床式轨道、弹性支撑块式轨道、梯形轨枕、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等。
其中后几种主要用于减振降噪要求较高的地段。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浮置板系统,即弹簧—质量—隔振系统。
是将轨道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上,道床再放在主要有钢弹簧组成的隔振器上组成系统。
是目前减振轨道系统中最先进的一种,适用于地铁中减振等级要求较高的地段。
第四章几何形位1.直线上几何行位的概念及要求、量测(三角坑空吊板暗坑)直线的几何行位包括轨距、水平、轨向、高低和轨底坡。
曲线轨道还有外轨超高、缓和曲线和轨距加宽等特殊的几何行位要求。
轨距P123:轨距是钢轨顶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直线轨道的轨距规定值为1435mm。
轨距变化率:正线和到发线不应超过2‰(规定递减部分除外),站线和专用线不得超过3‰,高速铁路不超过1‰。
量测:道尺(静态);轨检车(动态)水平:水平是指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
《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规定:两股钢轨顶面水平的容许偏差,正线及到发线不得大于4mm,其他站线不得大于5mm。
两股钢轨顶面水平偏差沿轨道方向的变化率不可太大,要求在1m范围内,变化不得大于1mm。
量测:道尺(静态);轨检车(动态)三角坑P124:在延长米不足一定基长(如18米)的距离内出现水平差超过一定值(如18米对应的4mm水平差)的三角坑(未必先高后低)。
如果在延长米不足18米的距离内出现水平差超过4mm的三角坑,将使同一转向架的四个转轮中,只有三个正常压紧钢轨,另一个形成减载或悬空。
如果恰好在这个车轮上出现较大的横向力,就可能使浮起的车轮只能以它的轮缘贴紧钢轨,在最不利的情况下甚至可能爬上钢轨,引起脱轨事故。
因此,一旦发现,必须立即消除。
轨向:轨向是指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
(直线笔直,曲线圆滑)直线轨道上的偏差是用10米弦量得的偏离直线方向最大矢度,正线不得超过4mm,站线和专用线不得超过5mm;曲线轨道上的偏差是用20米弦量得的圆曲线或缓和曲线上的正矢与计算正矢之差。
高低: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称为高低。
前后高低用10m弦测量时,最大矢度值不应超过4mm量测:一米长的轨道不平顺仪;10(20、40)m弦等;轨检车或轨道不平顺检测小车。
高低产生的原因:1.线路基础沉陷—桥头过渡段…2.道床沉陷或密实程度不均匀3.轨道结构和基础及部件弹性不一致4.轨底和铁垫板或轨枕之间存在问题空吊版—轨底与铁垫板或轨枕之间存在间隙(间隙超过2mm时称为吊板)暗坑—轨枕底与道砟之间存在空隙(空隙超过2mm时称为暗坑)5.钢轨表面的不平顺—钢轨磨耗(波磨)焊缝、轨面擦伤…6.……轨底坡:指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形成的横向坡度。
直线地段轨底坡1:40,曲线地段因超高影响,需加大内轨轨底坡。
在任何情况下,轨底坡不应大于1:12,或小于1:60。
根据钢轨顶面由车轮踏面碾磨形成的光带位置来判断轨底坡设置的正确与否,一般情况下,要求光带宽度一致,并稍偏向轨头中心内侧。
如光带偏向钢轨中心内侧较大,则说明轨底坡不足;如偏向外侧,说明轨底坡过大。
2.加宽填空3503.超高(定义、作用、公式推导) 定义:为抵消机车车辆通过曲线时的离心力,应使外轨顶面略高于内轨顶面,形成适当的超高。
作用:1.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保证两轨受力比较均匀2.保证旅客舒适、货物稳定3.保证行车平稳和安全 曲线轨道的最高(低)行车速度:[]()R v h h s /8.112max =∆+曲线最高行车速度:[]()8.11/max R h h v s ∆+=[]()R v h h s /8.11-2min '=∆曲线最低行车速度:[]()8.11/'min R h h v s∆-=4.缓和曲线 概念:为保证行车平顺,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应设置一段过渡曲线——缓和曲线,适应直线与圆曲线几何行位的变化,使车辆和轨道所承受的作用力不致突然发生或消失。
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半径和外轨超高均逐渐变化的曲线。
曲率和超高逐渐变化的空间曲线。
作用:1.半径逐渐过渡2.离心力逐渐变化3.外轨超高逐渐变化4.轨距逐渐变化 几何行位要求P134: (1)坐标要求在ZH 处,0,0==y x 在HY 处,00,y y x x == 两者之间连续变化 (2)偏角要求在ZH 处,偏角0=ϕ 在HY 处,偏角0ϕϕ= 两者之间连续变化 (3)曲率要求在ZH 处,曲率01==ρk在HY 处,曲率Rk 1= 两者之间连续变化 (4)超高要求在ZH 处,超高0=h 在HY 处,超高0h h = 两者之间连续变化(5)dldk的变化率22dl k d 的要求221222dl kd S Ev dt d =ψ 因为要求缓和曲线始终点处022=dtd ψ,故而022=dl k d ,在缓和曲线范围内连续变化。
常用缓和曲线方程P136:三次抛物线:036Rl x y最小缓和曲线的长度0l : 1.按行车安全条件确定 2.按旅客舒适条件确定2.1外轮升高速度(超高时变率) 2.2未被平衡的加速度(欠超高)变化率取上述三者计算出来的大值,并取10的整倍数。
公式见书P138—P140第五章 力学分析1.两个模型P160连续弹性基础梁模型:就是把钢轨视为一根支承在连续弹性基础上的无限长梁,分析梁在受垂向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挠度、弯矩和基础反力。
该法所求得的解析解是严密的理论解可将轨道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布写成函数的形式,这一经典理论在目前轨道强度计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这一模型进行垂向力受力分析时,作如下一些假定: (1)轨道和机车车辆均符合各项规定标准的要求。
(2)钢轨是一根支承在连续弹性基础上的无限长梁。
连续基础有路基、道床、轨枕和扣件所组成。
作用与弹性基础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和弹性下沉成正比。
(3)作用于钢轨的对称面上,两股钢轨上的荷载相等。
钢轨的垂向抗弯刚度EJ 和连续基础刚度均对称于轨道的纵向中心线,因此,可把两股钢轨分开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