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普通高考大事记

普通高考大事记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1977年~2012年)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考试》2007年第8期普通高考大事记整理而成。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山西太原召开“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8月4-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8月8日,邓小平讲话:“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他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讨论招生办法。
会议期间(9月19日),邓小平对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指出:“为什么要直接招生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
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
这次谈话给了参加会议的同志极大的鼓舞。
会议最终决定,恢复“文革”前行之有效的高考制度。
9月30日,教育部再次向中央呈报招生工作的《意见》。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部起草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指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1-12月,1977年高考陆续进行。
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
考试办法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由于高考中止10年,历届考生集中,出现了两代人同时参加考试的现象。
当年高考共有57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1.5万人,后增加6.3万人,共录取27万人,录取率4.7%(27∶1)。
历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

1.第六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成功召开2.第五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温州大学成功召开2012年10月26日-2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在温州大学召开。
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温州大学承办,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6家IT企业的近90多位专家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蒋宗礼教授致开幕词,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徐明伟教授代表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致辞,温州大学叶世祥副校长致欢迎词。
“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是以探讨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年度教学会议。
自2008年以来,“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已经分别由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举办了四届,其成效受到众多高校与教师的认同。
本次大会探讨了不同类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科学与工程思维训练、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构建等。
来自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温州大学的八位专家以及来自思科系统、思博伦通信的企业代表带来了精彩的大会专题报告;来自一线教师的20多篇教研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专家和代表们还就“网络工程专业规范与核心课程体系”、“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两大主题进行了Panel研讨。
大会期间,还发布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
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高校与企业间的对话与互动,必将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发布将对我国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新-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及会议重点 精品

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及会议重点篇一: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专题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党的生日为7月1日)上海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上海内容: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内容: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5、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延安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文

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文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文: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大会现在开始。
本次大会是全国教育系统的一次重要会议,旨在总结过去五年来的教育工作,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确定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教育条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做好教育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
我们深感敬佩和感谢。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依然较大,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他们的教育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内容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决定在今后五年内,围绕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一、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要加大。
要打破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对接,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二、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注重素质教育。
我们要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师资培养和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闯关检测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
这说明我国( )2.(2017北京西城期末)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此规定意在( )3.(2016北京海淀期末)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选项事件影响“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A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B提出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4.(2016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次讲话(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5.(2017北京海淀期末)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 )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②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③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④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2016北京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7.(2017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对下图成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B.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革命8.(2016北京石景山期末)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2篇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上)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以其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决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进行一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49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的各级领导,并通过了国家计划、土地改革等重要决议。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2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换届选举。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的领导地位。
会议还讨论了国民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问题。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9年3月17日至4月1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问题。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正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调整。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3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8年12月20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决议》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3年6月1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一次重要会议。
历届中央会议及相关文件

附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重大法律通过、颁布和生效时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04.3 宪法修正案三次会议 05.3 反国家分裂法五次会议07.3 物权法——2007.10.1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 03.8 行政许可法——2004.7.115次 05.4 公务员法——06.1.117次 05.8 治安管理处罚法——06.3.123次06.8 监督法——07.1.128次07.6 劳动合同法——08.1.129次07.8 反垄断法——08.8.130次07.12 劳动争议仲裁法——08.5.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次08.4 残疾人保障法 08.7.14次 08.8 循环经济促进法 09.1.15次08.10 消防法——企业国有资产法——09.5.16次08.12 防震减灾法 09.5.17次09.2 食品安全法 09.6.1刑法修正案(七)公布之日保险法 09.10.18次09.4 邮政法 09.10.19次09.6 统计法 2010.1.110次09.8.27 人民武装警察法公布之日11次会议:2009.10国家赔偿法侵权责任法附2:历次中央全会及文件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前序: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四中全会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五中全会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六中全会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二中全会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 1985年9月1 ·关于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六中全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 1989年6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文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参加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代表全国教育部向大家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教育大会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能够促进全国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本次大会我们将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为此,我将在本次大会上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分享我对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摇篮。
只有加强教育,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要求我们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我们要加大对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投入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学校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我们要改革教育机制,推动教育创新。
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育创新,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要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好经验,拓宽教育渠道,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
在教育大会上,我们还就未来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举措做了讨论和规划。
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统筹全国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全国教育的共同发展。
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把本次大会的精神和成果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出席,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
·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
·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
·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
·十八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中广教育 2010年07月16日 16:01
中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 (1999年06月23日第5版)在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中,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结束了。
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将中国的教育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的历史。
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领导下,党中央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参加讨论的约有1万人次以上,曾十易其稿。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在短短的13分钟里,他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
会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
这次会议和《决定》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对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落后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985年到1992年,短短7年间,社会各方面集资办教育就达1062亿多元,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的破旧危房,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为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
如果说第一次全教会使教育战线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教会,使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90年代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大因此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
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90年代的战略任务,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90年代和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蓝图。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第二次全教会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到1998年,全国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5%。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有了显著发展,5年来有1.8亿职工和近3亿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与文化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在校生总数已达643万人。
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大提高。
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历史进入1999年,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卓著,但不容回避的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等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升学竞争不断加剧,使青少年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各地也进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开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方向和任务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是否定过去教育的成绩,而是在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基础上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的改革。
正是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这次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300名代表对他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央决策的拥护、赞同之情。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教会到第二次全教会,再到第三次全教会,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量的
积累,而是质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跨越。
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1999年06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