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575.12-1999T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pdf

前
言
本 标 准 系参考国内外人机工程标准化成果(见附录 B)中有关视野与视K划分的内容编制而成.是 DL/T 575.1一1995的修订版。
本标 准 在 修订时,依据新的 ISO 9335-2,对原第 4章‘.视区划分”作 r较大的改动,将“LE常视线”与 .自然视线”的定义互换,并使“正常视线”的定 义与 GJB/T 2873-1997((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_I程设 计‘准则》的规定一致 ,而相应的章条编号也作 T更动。另外,在附录 A中补充了部分有关视觉作业的
〔a 水平视线;(b)正常视线;()Fl然视线 川、孟卜姿操作视线 「图(a),(b),(c)所示的视线为 1i姿状态.它也适用丁坐姿状态
图 竺 几 种 典 型 的 常用视线 卜意图
5 视野
头部 和眼 睛在规定的条门 I-,人眼可觉察到的水平A Ej垂直而内所有的空间范I1'I 51 有接视野
本标 准 的 附录 A、附录 B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 标 准 由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 出。 本标 准 由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 自动化研究院归口。 木标 准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 自动化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劳动保护科一学研究所、中闰 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 本 标 准 主要起草人 :童时中、李志光 、张铭续、马长山、张锦华 、滑东红、刘伟 。
图 5 眼 动视 野 以 撇 处 为 双眼 )
2污7
DL/ T 575.2一 1999 5.3 观察视野
身体 保 持 在固定的位置,头部与眼睛转动注视日标时,能依次地觉察到水平面与垂 1T:面内所有的空 问范围,可分为单眼 与双眼观察视野
实 际 上 。观察视野是在 卜述姿势下所可能观察到的注视点的范围.叠加以注视点为中心的相应 肖接 视野向构成的空问范围。
DL575.5-1999T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5部分:控制中心设计原则

A 25备案号:6753—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75.5—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分:控制中心设计原则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Part5: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2000-02-24 发布2000-07-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总前言本系列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997年电力行业计划项目(技综[1995]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其内容以ISO/TC 159有关文件为基础,并参考和融入了其他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新近研究成果。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高度自动化,工业控制已由局部控制、就地控制,逐步发展为以在各类控制室的集中控制为主,而系统管理也发展为在各级调度室的集中调度管理。
生产系统的安全与效率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人和环境的协调程度。
在IEC964(=GB/T 13630—1992)《核电厂控制室的设计》中明确提出,控制室的设计和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人机工程方面。
制定本系列标准的目的,就是要求在设计电力系统控制中心时,应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准则,结合生产、运行要求,使控制中心的布局、人机界面、环境和组织等方面能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实现人、机、环境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使人能安全、健康、舒适和高效地进行工作。
目前,控制中心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协调水平,已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包括调度中心)的功能是监视和控制发电、输电或配电网的运行。
控制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要求,就是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人的因素和人的特性,例如,人体尺寸、人的反应能力和限度;把人机工程准则及所需的技术方法渗透到控制中心的设计之中。
强调以人为核心,使所设计的机器(包括设施)和环境条件适应于人,这既是对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之一。
电力行业标准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标准号 DL/T 734-2000 DL/T 5151-2001 DL/T 5166-2002 DL/T 606.3-2006 DL/T 790.4511-2006 DL/T 790.4512-2006 DL/T 860.10-2006 DL/Z 890.401-2006 DL/T 1022-2006 DL/T 860.81-2006 DL/T 860.92-2006 DL/T 1023-2006 DL/T 1024-2006 DL/T 1025-2006 DL/T 1026-2006 DL/T 1027-2006 DL/T 1028-2006 DL/T 1029-2006 DL/T 1030-2006 DL/T 1031-2006 DL/T 1032-2006 DL/T 1033.1-2006 DL/T 1033.2-2006 DL/T 1033.3-2006 DL/T 1033.4-2006 DL/T 1035.6-2006 DL/T 1036-2006 DL/T 5354-2006 DL/T 5355-2006 DL/T 5356-2006 DL/T 5357-2006 名称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溢洪道设计规范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 第4-511部分:数据通信协议 系 统管理 CIASE协议 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 第4-512部分:数据通信协议 系 统管理 采用DL/T790.51协议集的系统管理信息库(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10部分:一致性测试 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 第401部分:组件接口 规范(CIS)框架 火电机组仿真机技术规范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8-1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对MMS(ISO9506-1和ISO9506-2) 及ISO/IEC880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9-2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映射到ISO/IEC 8802-3的采样值 变电站仿真机技术规范 水电仿真机技术规范 核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核电厂非核级设备维修质量保证 工业冷却塔测试规程 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仪检定规程 火电厂水质分析仪器实验室质量管理导则 煤的工业分析 自动仪器法 运行中发电机用油质量标准 电气设备用六氟化硫(SF6)气体取样方法 电力行业词汇 第1部分:动力工程 电力行业词汇 第2部分:电力系统 电力行业词汇 第3部分:发电厂、水力发电 电力行业词汇 第4部分:火力发电 循环流化床锅炉检修导则 第6部分:飞灰再循环、补料及石灰石 系统检修 变电设备巡检系统 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土工试验规程 水电水利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水电水利工程粗粒土试验规程 水电水利工程岩土化学分析试验规程
标准信息预警(2019年12月)

2019/12/01
62.
GB/T 24358-2019
物流中心分类与规划基本要求
2019/12/01
63.
GB/T 25024-2019
机车车辆转向架 货车转向架
2019/12/01
64.
GB/T 25070-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2019/12/01
65.
GB/T 25330-2019
2019/12/01
72.
GB/T 37364.1-2019
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导则
2019/12/01
73.
GB/T 37367-2019
岩土工程仪器 位移计
2019/12/01
74.
GB/T 37372-2019
交通数据广播通信技术要求
2019/12/01
75.
GB/T 37373-2019
2019/12/01
83.
GB/T 37381-2019
自升式钻井平台主体结构设计指南
2019/12/01
84.
GB/T 37391-2019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成套控制设备规范
2019/12/01
85.
GB/T 37392-2019
冲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2019/12/01
86.
GB/T 37393-2019
电子收费 专用短程通信 第 3 部分:应用层
2019/12/01
59.
GB/T 21682-2019
旋挖钻机
2019/12/01
60.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通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通知正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通知(2003年5月30日)为加强对出入境口岸、机场、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场所“非典”疫情的快速检测工作,有效控制“非典”疫情的传播蔓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5月29日批准发布了《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该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GB/T19146-2003《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为推荐性标准。
欲了解该标准的详细内容,可从本网站查阅或免费下载。
对于标准实施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欢迎社会各界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反映,以利于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特此通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00三年五月三十日附件: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与定义4 要求5 试验方法6 标志、标签及使用说明书前言本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归口。
本标准由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时代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翔、周鹏、谭建军、孙学明、黄曼雪、孙雪萌、成胜涛。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的术语与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该仪器用于在人流中快速对人体表面温度超过某特定温度的人员进行识别。
人因工程学信息显示装置 人机工程一般要求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JB/T 5062—91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1991—05—17批准1992—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显示装置的分类、设计、选用基本原则和人机工程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器、设备、仪器仪表、作业场所以及管理过程的操纵和监控。
本标准不适用于某些特殊规定的部门和场合。
2 引用标准GB 2682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GB 3947 声学名词术语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 5697 人类工效学照明术语ZB Y123 工业自动化仪表标度的一般规定JB/Z 308 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要求ZB/T J27 002 操纵器一般人机工程要求3 信息显示装置的分类按照人的感觉器官,信息显示装置分为视觉显示装置、听觉显示装置、触觉显示装置、嗅觉显示装置和多通道显示装置。
3.1 视觉显示是由光源、物体或发光标志组成的信息类型,通过操作者的视觉器官传递各种信息。
3.2 听觉显示是由纯音或复音组成,通过操作者的听觉器官传递信息,操作者不需在某一固定位置也能听到的信号。
3.3 触觉显示是由操作者的触觉器官尤其是手指接触物体的轮廓、表面、几何形状而传递的信息。
3.4 嗅觉显示是由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散发的介质气味(芳香、臭味),操作者不需在某一固定位置,即使在从事其他工作也能感受到的信息。
注:嗅觉显示器用于特定或专门的场合,本标准不涉及此项内容。
3.5 多通道显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显示,例如视觉显示同时伴随听觉显示,嗅觉显示同时伴随听觉和灯光显示等。
4 对信息显示装置的一般要求4.1 选用信息显示装置要求:a.需要操作者接受的信息型式;b.传递信息的合理方法、数量和经济性;c.接受一定类型的信息,感觉器官要选择合理;d.保证迅速显示量值或判辨信息,以便操作者及时采取措施。
4.2 设计信息显示装置要求:a.应对控制过程的重要参数进行显示(次要参数多,会增加操作者的心理负荷);b.没有特殊原因,同一信息或数据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显示;c.显示的信息和数据不应超过操作者的观察范围和注意力(工艺过程中重要显示信息量不应超过7个);d.应考虑人体各种器官接受信息的能力和特点,在一种器官(例如视觉器官)过大负荷的情况下,必须用另一种器官(例如听觉器官)来接受信息;e.显示装置的结构应保证在任何规定条件(例如照明、噪声、振动和气候条件等)下的功能和作用,但首先必须规定对操作者有最佳的工作条件;f.最重要的或常用的显示装置必须布置在操作者易接受信息的最佳位置;g.信息显示装置显示的量值应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的显示;h.力求造型美观,安装和维修方便。
HQS质量系统使用手册

目录第一章系统管理 (1)1.1初始化管理 (1)1.1.1公司资料 (1)1.1.2部门资料 (2)1.1.3员工资料 (3)1.1.4标段资料 (4)1.1.5签字项目资料 (5)1.2权限管理 (6)1.2.1操作权限 (6)1.2.2标段权限 (7)1.2.3签字权限 (8)1.3业务流程管理 (9)第二章质量标准管理 (12)2.1功能说明 (12)2.2工程质量标准/规范 (12)2.2.1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2)2.2.2试验规程 (14)2.2.3单位分部分项范本 (14)2.3工程质量监理程序 (15)2.4工程质量表格 (16)2.4.1工程质量表格 (16)2.4.2设置表格组、表格组中的质量表格 (18)2.5检验/评定项目范本 (20)2.5.1评定项目范本 (20)2.5.2检验项目范本 (22)2.5.3设置评定项目与工程质量表格的关系 (23)2.5.4设置检验项目与工程质量表格的关系 (24)2.6试验范本 (25)2.6.1试验范本 (26)2.6.2设置试验与质量表格的关系 (27)2.7工序范本 (28)2.7.1工序范本 (28)2.7.2设置工序中表格组 (29)2.7.3工序组、工序组中工序设置 (31)2.7.4设置分项工程中的工序组 (33)2.8质量体系范本 (34)2.8.1质量体系范本 (34)2.8.2设置分项工程评定的实测项目 (36)2.8.3质量体系浏览 (37)第三章业务管理 (38)3.1标段质量体系 (38)3.2开工报告 (41)3.2.1开工准备试验/测量(承包人) (41)3.2.2开工准备试验/测量(监理) (44)3.2.3开工准备试验/测量(总监办) (44)3.2.4开工报告管理 (44)3.2.5开工报告查询 (47)3.3试验 (48)3.3.1承包人试验 (48)3.3.2监理试验 (50)3.3.3指挥部(总监办)试验 (50)3.3.4试验室管理 (50)3.3.5按试验范本查询 (51)3.3.6试验台帐 (51)3.4质量检验 (52)3.4.1自检 (52)3.4.2抽检 (58)3.4.3巡检 (58)3.5质量评定 (58)3.5.1自检评定 (58)3.5.2交工验收评定 (64)3.6质量事故处理 (64)3.7交工证书 (68)3.7.1中间交工证书 (68)3.7.2工程交工证书 (72)3.7.3工程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 (72)3.8质量报表 (72)3.8.1承包人质量报表 (73)3.8.2监理质量报表 (74)3.9质量查询 (74)3.9.1开工报告查询 (75)3.9.2质量检验查询 (75)3.9.3工程质量事故查询 (75)3.9.4中间交工证书查询 (76)第四章事务管理 (79)4.1任务管理 (79)4.1.1任务栏 (79)4.1.2任务跟踪 (79)第一章系统管理1.1 初始化管理设置系统基础资料。
电力行业标准列表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电力系统远方跳闸信号传输装置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 烟囱混凝土耐酸防腐蚀涂料 电站钢制对焊管件 软母线固定金具 硬母线固定金具 电力物资编码 第1部分:材料产品 电力物资编码 第2 部分:机电产品 电力物资编码 第3部分:备品配件 矿物绝缘油中糠醛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中T5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液 相色谱法) 运行中氢冷发电机用密封油质量标准 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 水轮机运行规程 汽轮机调节控制系统试验导则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规程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12kV-40.5kV高压真空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330kV及500kV交流架空送电线路绝缘子串的分布电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 农村小型化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验收 规程 电站隔膜阀选用导则 火力发电厂铸造三通、弯头超声波探伤方法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102篇 : 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 户内绝缘子运行条件 电气部分 进口水轮发电机(发电/电动机)设备技术规范 电能表测量用误差计算器 电能表测量用光电采样器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及评 农村电网节电技术规程 LW-10型六氟化硫断路器检修工艺规程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 冷却塔塑料部件技术条件 电能量远方终端 复用型单边带电力线载波机远动信号接口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 第1部分:总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575备案号:6760—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75.12—1999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Part12: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2000-02-24 公布2000-07-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总前言本系列标准是按照原电力工业部1997年电力行业打算项目(技综[1995]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其内容以ISO/TC 159有关文件为基础,并参考和融入了其他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新近研究成果。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高度自动化,工业操纵已由局部操纵、就地操纵,逐步进展为以在各类操纵室的集中操纵为主,而系统治理也进展为在各级调度室的集中调度治理。
生产系统的安全与效率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人和环境的和谐程度。
在IEC964(=GB/T 13630—1992)《核电厂操纵室的设计》中明确提出,操纵室的设计和评判,应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人机工程方面。
制定本系列标准的目的,确实是要求在设计电力系统操纵中心时,应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准则,结合生产、运行要求,使操纵中心的布局、人机界面、环境和组织等方面能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实现人、机、环境间的和谐和整体优化,使人能安全、健康、舒服和高效地进行工作。
目前,操纵中心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和谐水平,已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力系统操纵中心(包括调度中心)的功能是监视和操纵发电、输电或配电网的运行。
操纵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要求,确实是设计时应专门注意人的因素和人的特性,例如,人体尺寸、人的反应能力和限度;把人机工程准则及所需的技术方法渗透到操纵中心的设计之中。
强调以人为核心,使所设计的机器(包括设施)和环境条件习惯于人,这既是对一些体会教训的总结,又是提升人的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猎取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之一。
将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进行标准化,是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
197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设置了“Ergonomics”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59)。
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相应的“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动支持并参与了本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
DL/T575.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DL/T575.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DL/T575.3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3部分:手可及范畴与操作区划分;DL/T575.4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4部分:受限空间尺寸;DL/T575.5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分:操纵中心设计原则;DL/T575.6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6部分:操纵中心总体布局原则;DL/T575.7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7部分:操纵室的布局;DL/T575.8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分: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DL/T575.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相互作用;DL/T575.10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DL/T575.1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1部分:操纵室的评判原则;DL/T575.1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本系列标准差不多上涵盖了操纵中心各个层次设计所应考虑的人机工程学的差不多原则。
但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科学,涉及众多技术领域,不可能在一个系列标准中给出全部的具体参数,对各专业或专题性咨询题的解决,可参考列在各子标准中相应的附录“要紧参考文献”。
本系列标准所给出的人机工程学差不多原则,是一些通用原则,它适用于电力行业,也可用于其他行业的操纵中心的设计。
本系列标准差不多上能满足大中型操纵中心设计的需要,关于小型操纵室或就地操纵点,可视具体情形,简化设计步骤,选用有关内容进行设计。
本系列标准中所列的原则和参数,是人机工程学研究成果的浓缩。
然而,考虑到某些设计准则还比较笼统,给出的某些具体参数也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测量统计值,并非是严格的数值界定,在应用各种设计准则与参数时,必须具体考虑其相互阻碍和制约,不应过于强调单个原则和单个参数,而应全面懂得;再者,人机工程学准则在电力系统操纵中心设计中的应用,是对现有技术设计的一种补充,可按照实际情形综合和谐,以取得系统整体的优化。
鉴此,本系列标准在名称中加入了“导则”二字,即《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并作为举荐性标准提供使用。
本系列标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归口。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负责起草,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劳动爱护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编写。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负责讲明。
目录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总前言DL/T575.1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前言本标准系参考国内外人机工程标准化研究成果(见附录A)中有关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的内容编制而成。
其中与人体尺寸有关的数据,均按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确定。
本标准全面地规定了对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的设计和使用中的人机工程学要求,是诸多人机工程学准则在VDT工作站上的综合运用。
DL/T575.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DL/T575.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DL/T575.3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3部分:手可及范畴与操作区划分;DL/T575.4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4部分:受限空间尺寸;DL/T575.5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分:操纵中心设计原则;DL/T575.6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6部分:操纵中心总体布局原则;DL/T575.7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7部分:操纵室的布局;DL/T575.8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分: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DL/T575.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相互作用;DL/T575.10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DL/T575.1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1部分:操纵室的评判原则;DL/T575.1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要紧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目次前言1 范畴2 引用标准3 定义4 概述5 工作环境6 视觉显示器7 输入设备8 人机对话原则9 工作台及座椅附录A(提示的附录) 要紧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75.12—1999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Part12: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02-24批准2000-07-01实施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操纵中心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差不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VDT工作站的设计和使用,以及以VDT作为要紧设备的坐姿工作岗位的设计。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T575.1-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DL/T575.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DL/T575.8-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分: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DL/T575.9-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相互作用DL/T575.10-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3 定义本标准采纳的定义见DL/T 575.1—1999。
4 概述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是现代操纵中心的要紧设备,是人机界面各要素的集成,是人监视和操纵系统运行工况的要紧工作岗位。
视觉显示终端(VDT)作为一组设备,通常包括显示器、键盘和有关的电子操纵线路,能够有或没有中央处理单元(CPU);还能够包括其他的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
VDT能够是某一大系统的终端,也能够是自成系统的一台运算机。
至于打印机和通信设备等,则既可安置在VDT处;也可安装在他处,进行远程操纵。
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是以上述VDT为主体,加上一些选用的附件或辅助设施(如工作台、座椅、文件柜等)组成,还应包括周围的工作环境。
本标准要紧考虑了基于阴极射线管(CRT)的显示器,也考虑了基于平面屏的显示器。
关于后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拟定更详细的标准(见附录A之[3])。
5 工作环境本章规定了使用VDT进行文本处理、数据输入以及数据查询等作业的工作岗位的照明、噪声水平和热环境的要求,有关原则见DL/T 575.10。
5.1 照度照明应足够明亮、平均,同时没有眩光和闪耀。
环境照度应保证图像质量要求。
工作需要的照度取决于所进行的视觉作业。
关于使用VD T的工作岗位,其工作台台面上测得的照度通常应在200lx至500lx范畴内。
关于有源(发光)显示器,至少应能达到6.13条所规定的对比要求(某些显示器在专门高的环境照度下,仍能保持可同意的图像质量)。
对某些无源(吸光)显示器,环境照度可能需大于200lx的才能达到6.12条所规定的亮度要求。
环境照度系由一样照明和作业照明共同构成。
在确定两者的比例时,应考虑工作岗位所使用的显示技术,例如是使用CRT(阴极射线管),依旧使用LCD(液晶显示),或者使用EL(场致发光),或者混合使用以上各显示技术。
5.2 眩光眩光随着光源的尺寸、亮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光源至眼睛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对任何视觉显示器表面,都应尽量幸免或减少反射眩光所产生的不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