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璧、臣”等生字,会写“召、臣”等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宽阔胸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释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3、思考: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完璧归赵”默读课文 1-10 自然段,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完璧归赵?他是怎样完璧归赵的?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归纳。

2.能够独立完成课文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2.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两个人相遇时的情景,引入将相和这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情节。

2.导入生字词:将相、和、相逢,讲解词语含义。

3.分组讨论,在小组内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课文解析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台词及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四、课文扩展1.学生自主构思并书写一个“将相和”故事,培养学生创造力。

2.探讨“将相和”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复习开展课文相关的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板书设计生字词拼音释义将相jiāng xiàng古代将领、相国和hé结合、团结、融洽相逢xiāng féng相遇、碰见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代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下一步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灵英勇、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化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缘由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2)男生读,指名读(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4.讨论、交流、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6.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
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本课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方法
学生质疑,讨论释疑。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四、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将相
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
勇猛善战渑池之会才智过人
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勇敢无畏
保卫赵国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