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1)
公共经济学-非常重点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1)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一个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学科。
公共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他的别称:公共财政学。
(2)市场:广义上讲,指商品、劳务、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狭义指,某种商品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实现供求交换的场所。
(3)市场失灵: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政府:支配经济单位之间的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5)政府失灵: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当,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甚至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没能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6)私人物品:(萨缪尔森)某一私人物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的总和。
(7)公共物品:任何一个消费者实际可消费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8)搭便车:也可称为免费搭车,是它是指某些人享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逃避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一种行为。
(9)“公共的悲剧”:指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的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的话,结果最终是任何人无法享受到公共产品的好处。
(10)外部效应: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或企业,却并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即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成本或效益。
(11)外部正效应: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或企业,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12)外部负效应: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或企业,却并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
(13)公共选择理论: 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14)公共选择:是相对于的个人选择的集体选择,也叫社会决定中的非市场决定。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答:
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或者,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由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享用。
(13)消费的非竞争性
答:
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16)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17)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18)简单多数规则
(19)政治均衡
(20)xx偏好
(21)中间投票者定理
(22)互投赞成票
(23)特殊利益集团
(24)消耗性支出
(25)转移性支出
(26)创造性支出
(27)可控制性支出
(28)非均衡增长模型
(29)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
(30)公共预算
(17)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答:
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是:
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
(18)简单多数规则
答:
通过公共选择而进行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要求人们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及融资方式方面达成协议,但不能要求就这一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一般采用简单多数规则,即要求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前必须拥有半数以上的拥护者。
(8)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公共经济学考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版)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参考名词解释:1.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的时候,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在增长中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
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在动态增长中出现的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反复的周期性变化。
3.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4.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使,管理权限的划分,资产的保值增值,收益的享有、处分等进行的监督。
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PPT没有找到,这是百度百科答案,供参考)简答题:(一)简述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答: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1.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例如国防。
2.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实际上是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延伸3.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具体表现为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是指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利益集团是指一个力图对政府的公共选择活动施加压力,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的投票人组成的组织。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
公债制度公债制度是国家关于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等过程各个五一节的各种法令、执行管理办法与制度的总称,它规范公债主体行为、运行规则以及所形成的各种关系。
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景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景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
这就是“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中间投票者定理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中间投票者定理是: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根据中间投票者定理,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转移性公共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公共部门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单峰偏好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一个方案,若离开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答:帕累托效率是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也就是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2)社会边际效益答: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社会边际成本答: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4)净边际效益答:净边际效益表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只要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净边际效益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上,便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5)外部效应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6)负的外部效应答:负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物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是不会在其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中考虑那些因此而受损害的人们的利益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物品的生产往往是过多的。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Unit 11、Government Goods and Services: Items provided by government, such as roads, schooling, and fire protection, that are not usually sold in markets.2、Government Purchases: Those that require productive (land, labor, and capital) to be diverted from private use by individuals and corporations so they can be used by the government.3、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that redistribute purchasing power among citizens.4、Mixed Economy: One in which government supplie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significantly regulates private economic activity.5、Nonmarket Rationing: Rationing of goods and services by any means other than pricing.6、Political Institutions: Rules and generally accepted procedures that evolve in a community for making collective choices.7、Private Goods and Services: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benefits that are shared by large groups of consumers and are nonrival and nonexclusive.8、Public Finance: Field of economics that studies government activities and the alternative means of financing government expenditures.9、Pure Market Economy: One in which virtually all goods and services would be supplied by private firms for profit and all exchang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would take place through markets, with prices determined by free interplay of supply and demand.Unit 21、Compensation Criteria: Criteria used to recommend change in resource use if the value ofthe gains to gainers in dollar terms exceeds the dollar value of the losses to losers.2、Efficiency Criterion: Benchmark criterion for resource use that is satisfied when resources areused that is satisfied when resources are used over any given period of time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it im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well-being of any one person without reducing the well-being of any other person.3、Equity: Judgment about the fairness of an outcome.4、Marginal Conditions for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Conditions that are satisfied whenresources are alloca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each good over each period so that MSB=MSC.5、Marginal Net Benefi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rginal social benefit and the marginal socialcost of a good or service.6、Marginal Social Benefit: Extra benefit obtained by making one more unit of a good availableover any given time period.7、Marginal Social Cost: Minimum amount of money that is required to compensate the ownersof inputs used in producing a good for making an extra unit of available.8、Normative Economics: Evaluates alternative policies and actions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underlying value judgments.9、Positive Economics: Scientific approach to analysis that establishes cause and effectrelationships among economic variables.10、Total Social Benefit: Amount of satisfaction provided to consumers by any given quantity of an economic good available over a certain time period.11、Total Social Cost: Value of all resources necessary to make a given amount of an economicgood available over a given time period.12、Utility-Possibility Curve: Curve that illustrates efficient combinations of well-being between two individuals.Unit 31、Coase Theorem: States that governments, by merely establishing the rights o use resources,can internalize externalities when transaction coats of bargaining are zero.2、Command-and-Control Regulation: A system of rules established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that requires all emitters of wastes to meet strict standards and requires the use of specific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3、Corrective Subsidy: Subsidy designed to adjust marginal private benefit in such a way as tointernalize a positive externality.4、Corrective Tax: Tax designed to adjust the marginal private cost of a good or service in such away as to internalize a negative externality.5、Externalities: Costs or benefits of market transactions not reflected in prices.6、General Theory of Second Best: States that when two opposing factors contribute toefficiency losses, they can offset one another’s distortions.7、Internalization of an Externality: Occurs when the marginal private benefit or cost of goodsand services is adjusted so that the users consider the actual marginal social benefit or cost of their decisions.8、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 (MEB): Benefit of additional output accruing to parties other thanbuyers or sellers.9、Marginal External Cost (MEC): Extra cost to third parties other than buyers or sellers of agood resulting from production of another unit of a good or service.10、Marginal Private Benefit (MPB): Marginal benefit that consumers base their decisions on.11、Marginal Private Cost (MPC): Marginal cost that producers base their decisions on.12、Negative Externalities: Also called external costs, costs to third parties other than the buyers or the sellers of an item not reflected in the market price.13、Pollution Abatement: Reduction in pollution that results from reduced emissions.14、Pollution Rights: Transferable permits to emit a certain amount of particular wastes into the atmosphere or water per year.15、Positive Externalities: Benefits to third parties other than the buyers or the sellers of a good or service not reflected in prices.16、Small-Number Externalities: Externalities involving few enough parties so that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bargaining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are negligible.17、Transactions Costs: Value of the time, effort, and cash outlay involved in locating someone to trade with, negotiating terms of trade, drawing contracts, and assum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acts.Unit 41、Congestible Public Goods: Those for which crowding or congestion reduces the benefits toexisting consumers when more consumers are accommodated.2、Free Rider: Problem that exists when people seek to enjoy the benefits of a benefit of apublic good without contributing anything to the cost of financing the amount madeavailable.3、Lindahl Equilibrium: Exists when the voluntary contribution per unit of the public good ofeach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equals his or her marginal benefit of the public good at the efficient level of output.4、Lindahl Prices: Equilibrium contributions per unit of the public good that equal the marginalbenefit received by each consumer.5、Nonexclusion: Property of a pure public good that exists when it is infeasible to price units ofa good in a way that prevents those who do not pay from enjoying its benefits.6、Nonrival in Consumption: Property of a pure public good that allows a given quantity of thegood to be consumed by an entire population.7、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 Goods with benefits that can be priced.8、Private Goods: Items such as food and clothing that are usually rival in consumption and aremade available for sale in markets because people easily can be excluded from benefits if they do not pay.9、Public Goods: Goods with benefits that are shared by large groups of consumers and arenonrival and nonexclusive.10、Pure Private Good: Good that provides benefit only to the person who acquires them and not to anyone else after producers receive compensation for the full opportunity costs of production.11、Pure Public Good: Good that is nonrival in consumption for an entire population of consumers and has nonexclusionary benefit.Unit 51、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Stat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public choices to meet a set ofconditions for rationality when some voters have 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s.2、Bureaucracy: Group of agencies in charge of implementing collective choices made throughpolitical institutions.3、Constitutions: The generally accepted set of rules by which decisions are made in a society.4、Implicit Logrolling: Occurs when political interests succeed in pairing on the same ballot orthe same bill two (or more) issues of strong interest to divergent groups.5、Logrolling: Trading of votes on issues of great interest to voters.6、Median Voter: One whose most-preferred outcome is the median of the most-preferredoutcomes of all those voting.7、Median Voter Rule: Political equilibrium is the median most-preferred outcome of all voterswhen collective choices are made under majority rule and all voters have single-peaked preferences.8、Most-Preferred Political Outcome: Quantity of the government-supplied good correspondingto the point at which the person’s tax share is equal to his marginal benefit of the good.9、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s: Imply that persons who move away from their most-preferredalternative become worse off at first but eventually become better off as the movement continues in the same direction.10、Political Equilibrium: Agreement on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of one or more public goods, given the specified rule for making the collective choi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ax shares among individuals.11、Political Externalities: Losses in well-being that occur when voters do not obtain theirmost-preferred outcomes, given their tax shares.12、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similar idea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other issues.13、Political Transactions Costs: Measures of the value of time, effort, and other resources expended to reach and enforce a collective agreement.14、Public Choice: A choice made through political interaction of many persons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rules.15、Rational Ignorance: Voter ignorance of either the benefits or costs of government activity stemming from the positive cost of attaining information.16、Simple Majority Rule: Rule under which a proposal is approved if it receives more than half the votes cast in an election.17、Single-Peaked Preferences: Imply that individuals behave as if a unique most-preferred outcome is available, and that the individuals are always made worse off when they move away from the outcome.18、Special-Interest Groups: Lobbies that seek to increase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that benefit their constituents.19、Tax Shares: Preannounced shares of the unit costs of a public good to be provided by government assigned to citizens voting in an election.。
公共经济学 名词

1.公共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2.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3.公共产品: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4.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负外部性。
5.科斯定理: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的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8.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为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9.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10.寻租: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下,供需关系的平衡会自动产生一种竞争价格。
在垄断的条件下,垄断价格会比竞争价格高。
垄断价格造成产量减少,消费者剩余损失,生产者则从中获得垄断价格下的租金。
11.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12.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
13.PPBS方式:由计划制定,方案评估和预算编制三阶段组成的体系。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1、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经济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简单地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2、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3、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4、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5、支付能力原则是指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不与社会成员对该物品或服务享用的收益和联系,而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的联系。
6、成本-效益分析是从全社会角度衡量政府项目或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做出支出项目决策的一种系统方法。
7、影子价格是指政府向项目中产生的边际支付,愿意投资的社会边际成本。
8、税收的资本化也叫“税收还原”,既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既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9、外部性 10、帕累托效率11、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的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12、自然垄断是指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13、市场失灵当竞争性制度不能实现帕累托结果时,称之为称之为市场失灵。
14、洛伦兹曲线15、相机抉择政策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意识的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
16、纵向公平如果纳税人因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或牺牲是均等的,则纳税人就得到了公平的对待,税收就实现了纵向公平。
17、非竞争性18、税收的超额负担指由于课税引起的相对价格的改变,从而引起私人对消费、生产和投资动机的改变,因而减少了课税以前经济选择所能取得的经济福利。
19、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20、财政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三个乘数的统称,乘数就是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帕累托效率是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也就是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2、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即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决策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MSB,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MSC。
结果:价格失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
3、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4、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指政府部门在一个财政年度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耗费的资金总和及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过程。
公共支出数额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反映公共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5、预算决策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指因这样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
预算决策的效率评估就是要以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即评估和比较同样一笔资金由公共部门和由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
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这笔资金的预算决策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效率的。
6、公共收入(Public revenue)公共收入又称财政收入、政府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
是政府将私人部门的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公共部门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公共收人也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公共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价值。
公共收入的原则把政府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分配给社会成员是公共收入的基本问题。
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
7、税收原则是同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现代税收原则理论主要渊源于凯恩斯主义及福利经济学,基本上围绕税收的经济职能作用立论。
比较一致的是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两大原则。
8、扩性的财政政策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的财政政策称为扩性政策。
在衰退期,GDP小于充分就业均平,总需求不足,执行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增加政府对物品或服务购买,增加政府对个人转移性支出,一方面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提高,从而直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增加总需求。
在政府支出乘数作用下,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引起GDP和就业量一轮又一轮的增长。
GDP 增加额可以达到政府支出增加额的数倍。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经济繁荣期,GDP高于充分就业均平,存在过度需求,应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开支,减少政府对物品或服务购买,减少政府对个人转移支出。
一方面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降低,直接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减少总需求。
在政府支出乘数作用下,减少政府支出引起GDP一轮又一轮减少。
GDP的减少额可以这到政府支出减少额的数倍。
9、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10、正的外部效应(Positive Externality),也称为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买卖双方均未意识到其间交易会给其他人或企业带来益处,如消防设备。
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交易量不足。
11、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将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和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视作一个封闭区间的两个极点,居于它们之间的显然就是既带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又带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的物品或服务。
12、政治均衡,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这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税收份额也称税收价格,是事先公布的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投票者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大小,是由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或提供成本所决定的。
13、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商品、公共工程和劳务的方式占用和消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各种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它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的购买使这些社会资源流入到公共部门,意味着私人部门将无法使用这些资源,产生了所谓的“挤出效应”——公共部门的支出替代或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14、税收中性,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其一,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其二,政府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15、税收公平原则(principle of tax equity)是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
税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
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悬殊差距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爆发革命或社会动乱也是不可或缺的。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各个纳税人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是相对于纳税人的纳税条件而言的。
16、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即找到了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可以分为两类:•直接负担:纳税人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自己负担,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
间接负担: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纳税人不是负税人,或不是全部的负税人。
17、社会边际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MS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可以用为补偿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所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18、负的外部效应(Negative Externality),也称为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买卖双方均未意识到其间交易会给其他人或企业带来损害,如工业污染。
在存在负的部效应的情况下,交易量过度。
19、混合物品或服务居于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纯粹私人物品或服务之间,既非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又非纯粹私人物品或服务,兼有公共物品或服务以及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
20、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对于这个惟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21、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自身并不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将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再分配,它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只是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加以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大的特点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政府支出没有对应的商品和劳务补偿,而是将资金直接划拨给受益群体,是社会财富在不同人群间的再分配。
22、税收效率就是政府征税,对于社会资源配置,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影响,和税务行政和管理的效率,可分为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判断标准是,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查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其检验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
23、拉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和税收收入关系的曲线。
基本涵: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少。
“拉弗曲线”原理,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少。
但是税率提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税基减少的幅度大于税率提高的幅度,税收收入反而减少。
24、自决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消除经济波动,实现无失业无通胀的稳定增长目标。
自决指人为。
任务是:需要反经济衰退时,扩大总需求,执行扩性财政政策;需要反通货膨胀时,抑制总需求,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25、外部效应的在化可用以解释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措施。
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的非一致性,那么,政府的矫正措施应当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的调整。
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被调整到足以使得个人或企业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考虑实际的社会效益或成本时,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在化。
26、效用的不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说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社会成员也不能拒绝这种消费。
私人物品或服务则是效用可分割的(divisibility),即它可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效用单位,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谁付款,谁受益”。
27、多峰偏好(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