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教学设计】《笔墨丹青》(岳麓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3第8课《笔墨丹青》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3第8课《笔墨丹青》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3第8课《笔墨丹青》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新设计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运用多媒体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运用多媒体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3学情分析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5教学过程
1【讲授】笔墨丹青。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8课 笔墨丹青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8课 笔墨丹青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8课笔墨丹青一、教学目标1.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3.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

4.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1、导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下面我想问同学们汉字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楷)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绘画,走进历史,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历史之美、哲学之美。

学习新课第八课《笔墨丹青》2、首先解释一下题目,重点介绍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

王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二)了解中国画:从题目中,我们也能够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画,也叫做国画。

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关于国画都知道那些知识?(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

画科/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画家阶层: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

)(三)中国绘画看样子也挺复杂,它的起源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绘画的起源、早期发展(魏晋以前)1、我们刚刚说过,“书画同源”所以绘画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没有纸、也没有帛。

他们周围常见的岩石、山壁、陶器。

所以他们经常在石头、山壁、陶器上作画。

我们来看看书中又角的那幅集体舞蹈图(我们看这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发现的,他们在手拉着手跳舞,画得很简单、比较粗糙。

但却很生动。

最有意味的是舞蹈着的两腿中间多了一个小尾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化妆舞会,人们正在扮成动物模样在舞蹈和歌唱,而这些舞蹈的人所扮演的是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这就是他们的图腾,以此表达对图腾的崇拜)。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精品教学设计(11页)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精品教学设计(11页)学习精品

岳麓版必修三《笔墨丹青》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四)学生分析高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喜欢寻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此,学习本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结合有关的史实与时事,获得感性材料,直接印证和丰富所学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五)课堂学习方式设计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2.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七)教学课时、教具:本节课所花时间为一课时,教具主要为多媒体课件。

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岳麓08版必修3)1

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岳麓08版必修3)1

第八课笔墨丹青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高中学生,应该知道这些成就。

由于中国文字的固有特色,中国古代往往书画一体,即便后来各分其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颇多,所以学习这一内容,要从汉字、绘画的起源谈起,概述其演变历程,从而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考纲解读:从高考命题的趋势看,本课中的绘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等都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所以高考时很有可能联系上一讲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一起命题,考察角度将主要着眼于对古代绘画艺术发展演变过程的背景、特征、意义等的分析。

命题题型大多以选择题为主。

备考时要准确记忆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注意归纳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发展特征,并能够分析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背景;另外还要注意识记教材中大量的图片,这经常是命题时的切入点。

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教学内容结构分为五部分,首先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的时间顺序将本课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绘画艺术的起源”,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的发展;“从顾恺之到吴道子”,讲述时间从魏晋时期到绘画全面兴盛的唐代;“文人意趣”,介绍北宋以来真正兴盛和占据了古代画坛主导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介绍宋代以来的描绘民间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和年画、剪纸画等。

课文最后总结介绍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文字介绍,使学生初步学习欣赏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同时要求学生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

高中历史教案- 笔墨丹青-“百校联赛”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案- 笔墨丹青-“百校联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一)授课题目:岳麓版必修三,第8课《笔墨丹青》(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中国绘画的基本史实,理解其中绘画与社会、绘画与生活、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实的理解,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再现中国绘画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生动性。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讲解个个时期绘画的成就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心历史,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四)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五)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理解了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里面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和书法艺术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大宗——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

欣赏画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画的重要特点——意境。

【讲授新课】一绘画的起源教师活动:设问1 新石器时代如何作画特点设问2 和新石器时代相比,战国时期,绘画工具和材料有哪些变化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讲解。

具体知识点:1 新石器时代:岩画、壁画、陶画。

2 战国时期: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

二绘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魏晋隋唐时期)教师活动:设问1 :什么是文人画?设问2:文人画在魏晋形成的原因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设问3:吴道子的绘画特点唐朝画风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由学生扮演顾恺之、吴道子,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述魏晋和唐朝绘画。

具体知识点:1魏晋出现文人画的原因:三教合一,文化多元。

魏晋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

2顾恺之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3吴道子:“画圣”作品称为“吴带当风”4 唐朝画风形成的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三绘画的转折和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教师活动:设问1:宋元时期绘画体现的时代特征设问2:《清明上河图.》的作品风格北宋民间风情画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宫廷画苑的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深山藏古寺”,体会文人画的意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导教案设计设计设计:第8课 笔墨丹青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导教案设计设计设计:第8课 笔墨丹青

第8课笔墨丹青2019.9.4【学习目标】1.知识: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要求)2.情感价值观: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使用说明】1.明确本课基础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并能够识记。

2.预习课堂合作问题,以备探究【课堂探究】【合作探究】正确认识风俗画与文人山水画的区别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说说三幅作品的风格特点。

(2)试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原因。

(3)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你能说明上面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吗?(4)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绘画?【重点阐释】1.中国绘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影响:中国绘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风俗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由于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也在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3.时代变迁对绘画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阶层,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①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②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大量出现。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8课 笔墨丹青 教案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8课 笔墨丹青 教案

第1页(总5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第1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补充第2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补第3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试用)补第4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试用)补第4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试用)补第4页(总5页)课时教学流程(试用)补谢谢,谢谢专家的精彩讲评。

主持人补充:伴随着商业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普及,民间艺术开始兴盛,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民生的写实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是这一领域的艺术精品。

此外,大量的年画、剪纸等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祥和的艺术气氛。

经过对今天4件珍贵藏品的鉴赏,我们享用了一道古代绘画艺术的盛宴,最后我们请专家组对今天的藏品做总的评价,有请专家代表、XXXXX好,谢谢专家的精彩点评。

广告之后我们回来。

本期有奖收视问题:同时期的中西方绘画艺术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 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 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 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 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 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专家代表总结:今天这几件藏品正好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特点:1、起源较早,显示自然崇拜;2、发展时期以文人绘画为主,突显个性内涵;3、儒道释思想融合在绘画艺术中;4、随着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宫廷与民间两支画派;5、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与民族心性。

第4页(总5页)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太太第5页(总5页)。

【教学设计】笔墨丹青_历史_高中

【教学设计】笔墨丹青_历史_高中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标要求:①概述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课标解读:①掌握魏晋、唐代、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代表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并学会分析作品的特点和时代的关系。

②理解中国绘画的魅力,体会其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历史之美和哲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文艺长廊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以时间为顺序,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清晰的阐述了中国古代绘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以及成因,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并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文人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介绍吴道子以及隋唐时期绘画的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文人画注重意境的特点和成因。

依据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以“印象—绘画之美”和“探究—绘画之趣”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次要线索是中国绘画在几千年间慢慢形成了两大流派:注重意境的文人画(特别是山水画)和注重写实的风俗画(典型代表是《清明上河图》)。

本课的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重难点突破】重点突破: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更直观生动,分析古代各个时期绘画的特点和成因。

难点突破:教师讲解、百度搜索、新情境创设来分析绘画的意境,体会意境是绘画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墨丹青》◆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要围绕本课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

”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辩证法原理,正确对待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从之宝。

它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写意传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的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①代表:集体舞蹈图、人面纹岩画②内容画面或为远古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动植物形象及其抽象化的表现,或为远古人类的各种庆典仪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记录了远古人类的情感。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的岩画。

而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是狩猎场面的刻画,其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霎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对获得猎物的强烈愿望。

此外岩画少不了的还有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

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

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

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

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③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④历史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2.战国秦汉的帛画①形式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

结合教材小字部分介绍《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汉墓帛画》两幅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品②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③历史原因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是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

二、从魏晋到隋唐的绘画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期。

因为这个时候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著名画家成批涌现,并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做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

而汉代以前,绘画创作是由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担任的,因而画家的名字极少记载流传下来,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士人阶层乃至帝王本人也加入到绘画的创作队伍中来,于是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并得以留名青史。

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分裂时代中,士人更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传作中,于是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②代表人物——“画祖”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划时代的著名画家(喜欢),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他也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

教材介绍他画的维摩诘像的神似吸引大量观摩者和《女史箴图》是对其“以形写神”的例证《女史箴图》(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歌颂古代妇女的贤德,为后世借鉴。

作品绢地设色,共分9段(原本11节),每一节均有小楷字体的箴文,图文互显。

2、唐朝时期①背景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这一时期的绘画淋漓尽致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的特征。

②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继承了张旭的笔法,在美学趣味上他也和李白、张旭一样,属于浪漫型、开拓型、力量型的一派。

苏轼对他评价很高,认为“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天神庙朝拜天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此作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土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

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

另一部分内容是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

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

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文人画)1、两宋时期文人画虽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潮流还是在北宋中后期。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即讲究神似和意境,崇尚写意重于写实。

①文人画兴起的原因:A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优渥文人的国策,大量增加科考的录取名额,打破贵族限制、不问门第的科考日益成为促成社会秩序流动的重心,而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由此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文人阶层不断扩大。

B理学的兴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重在向内心求索、以“天理”来制约“人欲”,进而稳固统治的理学的兴起,也促使士人更加注重哲理思考、注重内心情趣的修养。

反映在绘画上,使得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向更加注重意境、注重寄托和宣泄作者自己的意念志趣的转变。

C绘画艺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无不以写真为能、写实为尚,被称为“院体”的宫廷画更为细腻工整、富丽堂皇。

而宫廷画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僵化保守,民间绘画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则有粗制滥造的弊端。

针对这些弊端,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士人主张“能文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我意”的自由创作,强调将艺术创作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手段而非升官发财的工具,蔑视职业画家刻意为画而画的创作动机。

文人画的兴起是对于北宋宫廷画和民间绘画的拨乱反正和更高层次的提升。

②特点:注重意境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③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夏圭(夏半边)《山水十二景》南宋马、夏,故意避开一览无余、开门见山绘画的传统山水画格式,开创了“残山剩水”,固然与描绘对象由雄健壮阔的北方高山大川转变为秀丽的江南景色有关,但更主要是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马、夏在画面一角、一边的大胆构思,用笔疏朗,创造出了一种以无为有、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意境,引发了绘画审美由繁至简,由实及虚的重大变迁。

2、明清时期①背景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②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③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教材小字部分以明宗室画僧朱耷及其《松鹰图》为例,十分形象地讲述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清初遗民画家群体。

朱耷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著美于世,所画花鸟造型夸张、奇特险怪。

在他画中出现多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或栖息于岩隙,或独立于危石,拱背缩颈,表情冰冷,眼珠向上,“白眼看清天”以示与清廷誓不两立,这些禽鸟已被赋予人格内涵。

四、民间风情画1、背景宋代以来,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传统政治城市的经济职能和娱乐服务色彩空前加强,并形成了大量纯粹的经济市镇;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书籍的普及和民间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戏曲的形成和兴盛,民间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荣。

2、题材和绘画代表①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以长卷式的构图(L528.7cm,H24.8cm),描绘了北宋都成汴梁的生活场景。

整副画分为三个部分:郊外的村野风光、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赶集的场面,以及城内的繁华街市。

“恍然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的评语,可谓形象鲜明。

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