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南方丘陵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我国地形格局对我国交通分布的影响 1、我国地形特点
2、我国地形分布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探索问题
比较中国地形和铁路线的分布。
中国地形
中国铁路分布
活动 1
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 最小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疏东密的特点. 因为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以平原与丘陵为主因而交通线路线 较多,密度也最大; 第一第二阶梯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因而为交通线路 图4-9 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稀疏。 图4-8 中国地势三大阶梯 想一想: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其原因。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四川省地形分布及对交通线路布局影响
思考: 西部山地高原
四川省大致 东部四川盆地 可分为哪两 个地形区? 地形有何特 点?
东部四川盆地
思考: 盆地中部平原地 区交通线路形态 特点?
川西山地高原地区
思考: 多山地区交通线 路形态特点?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 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 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活动2
1.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 布
2.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 网状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平原地区聚落多,聚落规模大,聚落分布集中; 山区聚落少,聚落规模小,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2.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作业
1. 联系家乡的实际情况,说明所在地区聚落 分布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地形对聚落分 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2. 围楼是分布 在闽东南山区的 一种聚落,请收 集有关围楼的资 料,说明其分布 的特点并简析原 因。
制作群
刘 金 李琼婵 陈敏玲 廖丽鹏 林 彦
蔡信涛 叶 青 沙少芳 姚丹虹
翁信聪 柳 斌 吴夏雯 潘齐云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生产设施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生活设施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3. 聚落的分类:
地形对聚落分 布的影响
►乡村 ►城市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乡村
城市
人口
规模 联系
农业人口
较小
非农业人口
较大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案例1 半坡原始村落
窑址 地形对聚落分 布的影响 公共墓地 壕沟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课堂测验
地形对聚落分 布的影响
3. 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中最主要 的影响因素是( C )
A.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B.气候条件恶劣 C.地块小,耕作距离远而不便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课堂测验
地形对聚落分 布的影响
4. 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 B
居民点 地形对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河流
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示意
活动:
1)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2) 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 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案例2 平原和山区 聚落的差异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交通 便利,有利于
经济发展
河谷地区:河 流沿岸经济发 展较快,其他 地区发展较慢
盆地地区:四 周高、中间低, 交通不便,经
济发展受限
地形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山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隧道 和桥梁
平原地区:交通 发展便利,有更 多的道路和铁路 建设
高原地区:交通 发展较为困难, 需要建设更多的 高原公路
土地改造:人类通过工程手段改变 地形
地形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山区聚落分散,平原聚落密集。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例如河流冲刷形成的河谷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交通和通讯,例如山区交通不便,平原交通便捷。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山区经济落后,平原经济发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汇报人:XX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下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形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与聚落的相互作用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与聚落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规模较大 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分散,规模较小 高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少,多呈点状分布 丘陵地区:聚落分布较为广泛,多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带状或团状分布,沿着河流、道路等方向延伸,形成较为明显的聚落走廊。
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例如,靠近河流、水源地 等自然条件的聚落数量较多,而靠近城市、交通要道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聚落数量也较多。
平原地区的聚落建筑风格较为单一,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排列较为整齐,形成较为 统一的聚落景观。
盆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地下 通道和隧道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一、知识要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便利灌溉,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大河冲积平原地区: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现代城市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仍然很大,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例如: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在地形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地形上的城市数目比例大致是1%、32%和67%。
而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形。
美国的三大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也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2)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山区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如巴西高原比亚马孙平原的城市要多。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很大: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2.地表形态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乡村形态的影响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
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
(2).地表形态对城市形态的影响①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二、疑难解析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平原地区――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2.冲积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不是。
(七).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轮复习)

追问:那青藏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特征 又如何呢?原因呢?
题3: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特征如何?原 因是什么?
分析:
1、聚落分布的特征? 2、为什么这样分布? 3、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聚落如何迁移? 4、水源的补给类型如何?
结论:
聚落分布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或串 珠状分布),盆地边缘水资源较丰富,形 成面积大小不同的绿洲。
水文 地质 气候 社会经济 因素 经济 社会 科技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大势影响交通线路密度
(二)、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 (三)、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 (四)、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 的限制不断降低
西部山地高原
东部四川盆地
思考:四川省大致可分为哪两个地形区?地形有何特点?
(一)、地形大势影响交通线路密度
思考:川西和川东交通线密度有何差异?
(一)、地形大势影响交通线路密度
川东: 以平原与丘陵为主 因而交通线路较多, 密度也最大
川西: 高原山地为主,地 表起伏大,因而为 交通线路稀疏。
中国地势与交通密度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二)、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
课时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试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试说明解读】 1、识记:不同地形状况下聚落的分布形态。 2、应用: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等资料分析聚 落的分布状况。 3、外延:聚落分布的其他影响因素(聚落 的区位条件分析)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题1:看下图,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 城镇的分布特征。
东部四川盆地
思考:
盆地中部平原地区 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交通线路稠密, 基本呈网状分布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规模
形态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地 域
丘陵 山区
地形
平坦 广阔
规模
形态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地 域
丘陵 山区
地形
平坦 广阔
地形 复杂
规模
形态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地 域
丘陵 山区
地形
平坦 广阔
地形 复杂
规模
一般 较大
形态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地 域
丘陵 山区
地形
平坦 广阔
地形 复杂
规模
一般 较大
一般 较小
形态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地 域
丘陵 山区
地形
平坦 广阔
地形 复杂
规模
一般 较大
一般 较小
形态
多呈团聚型 棋盘式格局
人口
小结:平原和山区旳聚落差别
•地 域
•平 原
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乡旳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 么关系? 2、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旳原因还有那些?
小结:塔里木盆地旳绿洲分布
地形条件
洪积扇
冲积扇
地形平坦
水源条件好
土壤肥沃
人口集中
农牧业生产
聚落形成
举例阐明: 你所在地域旳聚落分布旳特点,并简要 分析其原因?
影响聚落分布旳原因
地形对聚落分布旳影响
巴西亚马孙雨林,探险队发觉原始部落
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03
案例分析
山区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案例
聚落分布特点
山区地势起伏大,聚落多位于山谷地带,沿河流 或山脊呈条带状分布。
交通线路分布特征
受地形限制,交通线路多呈带状或树枝状分布, 以适应地势变化,连接不同聚落。
影响
山区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聚落 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但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态。
平原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案例
为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提供 参考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水网地区
交通线路较为密集,主要沿着河流和湖泊发展。由于水网 密布,交通线路的布局相对较为复杂,以桥梁和水上交通 为主。
气候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寒冷地区
冬季漫长且寒冷,对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抵御寒冷 ,一些地区的交通线路采用了地下方式或者特殊的保温技术。
热带地区
气候炎热多雨,对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应对高温 和降水,一些地区的交通线路采用了高架方式或者特别的排水系统。
河流流域
聚落分布沿河流两岸较为 密集,交通线路也相对较 为稠密。
气候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温暖湿润地区
聚落分布较为密集,且规模较大 ,交通线路相对较为稠密。
寒冷干燥地区
聚落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 ,交通线路相对较为稀疏。
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资源丰富地区
聚落分布较为密集,且规模较大,交 通线路相对较为稠密。
度较短。
平原、盆地等平坦地形地区的聚 落规模较大,交通线路密集且长 度较长。
03
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的影响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密切相关。
04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内容索引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检测 巩固反馈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预习
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__屋__建__筑__ 1. 聚落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_设__施___
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__市__和乡__村__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主要影响聚落的 类型 、 分布 、规模和发展。
运输
好的地方
点的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
区位
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舶的出入和停泊
12
迁移应用
1.四川省西部交通线路稀少,东部交通线路密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
因是东西部( B )
A.经济条件的差异
B.地形条件的差异
C.科技水平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解析 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四
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 型、棋盘式的格局 (2)典型 丘陵和山地: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答案
思考 1.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 答案 平原地形给城市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在河谷地带及条件较 好的高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些城市,如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墨西哥城位 于墨西哥高原上。 2.河流阶地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在河谷两岸形成的台 阶状地貌。如发生多次地壳升降,会出现多级阶地。这样的居住环境, 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答案 近水源易取水和灌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同时不易被洪水 淹没。
的选择、交通运输___线__路___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功能差异 3.景观差异
4.联系
功能多样,以第二、 功能单一,以第一
三产业为主
复杂,建筑密度大
产业为主
单一,建筑密度小
道路交错、设施齐全 道路单一,设施简单
城市一般由农村发展而来,乡村为城市提供基 本生活资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常用品。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的影响
西北地区盆地
规模较小,分散型、 条带状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读下图,分析哪一种地形是最理想的聚落区位?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
结论:平原是城市的理想发源地
因“地”制宜,尊重大自然、利用大自然
影响一个聚落形成 的因素还有哪些?
自然环境因素:河流、资源、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宗教、旅游...
1.人口差异
非农业人口 为主
人口密度 小 , 规模 小 ,
农业人口 为主
2.功能差异
功能 多样 , 以第二、三 产业
功能 单一 ,
以
第一 产业
3.景观差异
景观 复杂 ,建筑
密度大 交错 物 齐全 ,道路 ,
设施 。
景观 单一 ,建筑物
密度小 ,道路 单一 设施 简单 。
1.人口差异
非农业人口为主,人 农业人口为主,人 口密度大,规模大 口稀疏,规模小
河流- 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资源- 攀枝花:铁矿
气候-巴西利亚
交通- 石家庄、郑 州
宗教- 麦加:伊斯兰教圣地
旅游- 黄山市
总结
宗
交 旅
教
通 游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聚落
自 然 环 境 因 素
河
流
资
气 地
源
候 形
类型 城市和乡村
分布 规模 形态
南北方聚落差异、丽江 古城、塔里木盆地聚落
集中, 多团聚型、棋盘式
山区地区 较小
分散, 分散型、条带状
聚居人口
聚落产业
较多 种植业
较少 畜牧业
2. 山区地形较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小, 且分散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受地形的限制小, 且耕地广而集中,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
如果让你在下图中为甲村的建造 选择一个地点,你会选择哪里?
C
B
第
四
章
•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分析:本课时属于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相 对比较独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阐述聚落 的概念和类型,二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规模、 形态的影响。 教材对前者的叙述非常简练,主要为后者做 铺垫。“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教材没有直 接叙述,而是安排了一个活动,活动由三个案例 组成,各有侧重,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形对聚落的 影响。本节课要注重带领学生进行活动探究。
教学重点
不同地形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和形态产生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类型
(一).什么是聚落?
聚落: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组成:房屋建筑、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集合体。
下图分属哪类聚落,二者有何差异?
城市
乡村
(二).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与联系
人口密度 大 , 规模 大 ,
练习
C D
B
D
谢谢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阅读P90材料,思考: 分析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 么关系?
城镇、乡村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绿洲上,且大多 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 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各城镇 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西北地区盆地 多分布在绿洲上 规模较大,集中, 团聚型、棋盘式 北方平原 南方丘陵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并能说出两种类型聚落 之间存在的差异;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规模、形态的影响, 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课时相关案例进行活动探究,提高从 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地理思维,并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到 探究世界的乐趣,通过学习,树立因“地”制宜的 科学观念,还要培养自身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 热爱家乡的情感。
渭河谷地
南方丘陵 北方平原
云贵高原
半坡村落 读P88材料,思考:
1.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半坡村落分布在河流阶地上,特点为为呈阶梯状 2.半坡氏族选择这样的
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 三级阶地
二级阶地
浐河
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 面的好处?
一级阶地
河漫滩
河谷阶地的的优势:
①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 .接近水源:②.不会被洪水威胁;③.可以利用水
丽江古城 阅读P89材料,思考如下问题: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地形条件?
象山、金虹山
狮子山
夏无酷暑: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势较 2.1. 地处丽江坝子,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东 高,夏季气温较低。 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地势北 高南低,三股干流随地势流入城中,便于取水。 冬无严寒:纬度较低和地形的阻隔,受冬季风的 地形→小气候→聚落 影响小。
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 运;④ .地形平坦;⑤.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坡的地形。
读下图(P89图4-3、4-4),探究:
A
B
1. 图A、B,哪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个是平原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提示:从规模、形态、人口、产业等方面考虑)
1.山区和平原乡村聚落对比 比较项目 聚落规模 聚落形态 平原地区 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