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脱肛50例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脱肛50例
脱 垂 。 I度 脱 垂 : 便 或 增 加 腹 压 时 直 晒 全 层 脱 出 , 5 排 长 ~
2 治疗及观察 方法
治疗 组给 予 脯 力 宝 丸 ( 南 省 宛 两 制 药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提 河 供 , 号 l 9 10 )4丸, . 批 9l2 , 9 次 3次/曰, 复 康 空 白 片 2片 / < 3 脑 0 ・
分 ~ 治 疗 前 积 丹 )洁疗 前 积 分 × 10 , 床 控 制 ≥6 , 教 , 0 临 0 显 ≥ 2 . 效 ≥ l , 效 ≤ l 。 0 有 2 无 2 3 3 两 组 间 用 药 后 中 医证 候 疗 效 比较 : 疗 组 4 例 , 教 l . 治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嵌 顿、 血循环障 碍 . 直肠牯 膜充 血 肿 烂、 泌物增 多 等 水 糜 分 口度 脱垂 : 管直肠全 层和部 分 状结 晒脱 出 , 1c 以 卜, 肛 长 0m 呈 圆柱形触 之有 弹性 , ¨松弛无 力。届 完垒性 脱垂 肛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根据患者局 部症状 和全 身状况 , 四诊 台参 , 临床分为“ F4 型 1睥 胃虚弱 , () 中气下 陷型 : 局部 脱肛 , 门有 下坠感 . 肛 兼 面色萎 黄 , 肌瘦体 弱 , 四肢 倦 息 , 胀食 少 . 腹 大便 溏薄 , 意频 便 频, 舌淡苔薄 白, 脉弱无力 。 治宜补 中益气 , 升举阿脱 。 方用补巾 益气汤 加减, 常用 药党 参 芪 、 黄 口术 当 归、 胡 升麻、 柴 陈皮 炙甘草 、 昧子、 子、 五 诃 垒樱 子 .( ) 2 肺气耗伤 , 大肠 失固型 :咳

1e , 0r 呈圆锥形 , a 色红 , 面呈环状有 层次 的粘 膜皱襞 , 表 触z 较
厚 韧 , 后 有 时 需 用 手 复 位 , f 松 弛 。属 完 全性 睨 垂 并伴 有 便 肛 I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人们对于脱肛很忌惮,一旦患有脱肛,将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让人们受苦,人们如何巧妙的治疗脱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之一、五倍子黄连治脱肛配方:五倍子、地偷、黄连各30克。

制用法:加水煎沸20分钟,不去渣。

熏洗坐浴20分钟,每日2次。

功效:治脱肛。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之二、五倍子艾叶治脱肛配方:五倍子15克,艾叶15克。

制用法:加水煎汤,先熏后洗肛门患处。

功效:治脱肛。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之三、鳖头冰片治脱肛配方:鳖头(干透)30克,冰片4克。

制用法:将鳖头烧灰存性,再与冰片合研成细末,嘱患者大便后用温开水洗肛门,左侧向卧位由其家属将药末撒上,再右侧向同样撒药,然后轻轻托人。

功效:用治脱肛。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之四、乌梅醋洗治疗脱肛配方:乌梅30克,米醋20毫升。

制用法:将乌梅加水煎煮,取汁放人米醋,趁热熏洗患处,用毛巾将直肠托回肛门内。

功效:敛肺涩肠,解毒散淤。

适用于脱肛。

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之五、蜣螂丸治肛门痒出脓血配方:蜣螂7枚,新牛粪25克,肥羊肉50克。

制用法:将蜣螂翅足除去,炙成水,将羊肉炒香备用,混合制成膏,做成莲子大小的丸子。

炙热后用新棉薄裹。

服后半天少吃饭,虫便随大便排出,3-5年不会发。

功效:治肛门痒,出脓血。

有虫傍生孔窍内。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讲述的是人们巧妙治疗脱肛的偏方,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治疗脱肛,脱肛的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还要保持肛门的清洁。

1、脱肛。

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

2、再方。

用无蛀的皂角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处,自收上。

收后以热水烫腰肚上下,令皂角气行,好不再脱肛。

另外还须用皂角去皮,酥乐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米汤送服三十丸。

3、再方,用楮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同时将药末敷在肠上。

4、再方。

用皂荚磨粉,和东壁土细末,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肛门突出部。

中医医案——脱肛(二)

中医医案——脱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脱肛注射液治愈脱肛病案:艾某,男,36岁。

初诊:1959年12月30日。

主诉及病史:26年前患直肠脱出,但便后可自行复位。

1956年患肺结核后,直肠脱出逐渐加重,须用手推压复位,间歇性便中带血,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

诊查:蹲位用力解便姿势,见直肠脱出约7cm,表面有环状沟,肛门松弛,可容2指。

辨证:完全性直肠脱垂。

治法:“脱肛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

入院后第2天,取截石位,距肛缘3cm的3点处、10点处作局麻后,用“脱肛注射液”在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紧靠直肠壁呈扇形作3条线状注射。

3天后,大便时未见直肠脱出,术后第7天作第2次注射,住院23天,痊愈出院,信访6年无复发。

按语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彭老于1968年选用中药明矾为主,研制成脱肛注射液。

在研究直肠脱垂的病因病理和明矾药理作用的基础上,采用低浓度、大剂量明矾注射液,注射到紧靠肠壁- 1 -的骨盆、直肠间隙,呈扇形3条线状分布,使直肠外的疏松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致结缔组织增生,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柱状疤痕,从而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40-441,彭显光医案。

彭显光,1928年生。

四川省安岳县人。

主任中医师。

中学时代随叔父学习中医,后就读于四川巴县高级农校,因家境困难中断学业,于1946年拜重庆名老中医学医,1950年至1951年在重庆市开业行医,1951年入西南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53年毕业后到贵州工作。

1958年获卫生部嘉奖,1959年及1960年分别出席贵州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曾先后3次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

几十年来,彭氏注重中医典籍及肛肠疾病的研究,善于膏丹丸散的炼制,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因此在治疗上采取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内外兼治的原则,疗效颇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脱肛的症状与治疗的方法

脱肛的症状与治疗的方法

脱肛的症状与治疗的方法脱肛又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壁部分下移,那么,发生脱肛后该怎么办呢?别走开,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脱肛的症状与治疗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脱肛的症状(1)部分性脱垂: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

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

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

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

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脱肛的西医治疗的方法1.非手术疗法(1)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治疗慢性咳嗽和腹泻,去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3)防止脱垂黏膜受损:直肠脱出后需立即托回,防止脱垂黏膜受损,复位后可用纱布卷堵住肛门,也可用丁字带压紧肛门以防脱出。

(4)局部注射法:用5%~10%酚甘油经肛门注射于直肠黏膜下,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作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在儿童多为部分脱垂,不严重,一般可采取非手术疗法。

引起脱垂的一些原因如营养不良、慢性咳嗽、腹泻、便秘等都应予以治疗,不少患儿经治愈这些疾患后,直肠脱垂可以自愈。

此外还可练习在平卧位排便,即使蹲位排便也嘱病人不宜过分用力,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

便后如有脱垂应即时复位,然后用胶布将两侧臀部拢紧固定。

如经上述治疗不见效时,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例如可用5%石炭酸花生油按前、后、左、右四个点注射至直肠黏膜下,每点注射1~2ml。

必要时1~2周后可重复注射一次。

如病期较长,肛管括约肌明显松弛,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采用肛门周围皮下埋入支持环的简单手术。

这种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在肛门前后各作一小切口,用血管钳环绕肛门游离皮下,使两切口相通,然后穿入一金属线,环绕肛门作成环状,在肛门后方将两端拧紧以缩小肛门,至能容一指通过即可。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在中医的领域中,肛肠科疾病的治疗并非简单的对症处理,而是遵循着辨证论治这一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肛肠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肛肠科疾病,这一原则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医会对肛肠科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

了解患者的大便情况,是干燥还是稀溏,排便是否困难,有无便血,便血的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以及排便时是否伴有疼痛等。

同时,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情志状态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肛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比如,对于痔疮患者,如果其便血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回纳,伴有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中医认为这多属于风热肠燥证。

治疗上应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常用的方剂如凉血地黄汤加减。

再如,肛裂患者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疼痛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缓解,伴有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多属于燥热内结证。

治疗则以清热润肠通便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

在肛肠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舌象和脉象的观察也非常重要。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能提示体内有湿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细微征象的辨别,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除了内服中药进行治疗,中医肛肠科还会运用外治法来配合辨证论治。

对于内痔出血,可采用栓剂纳肛、中药熏洗等方法。

如果是肛周脓肿,未成脓时可外敷金黄膏消肿散结;已成脓则需要及时切开排脓,并配合中药坐浴以清热解毒、祛湿消肿。

对于肛肠疾病术后的患者,辨证论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气血亏虚、伤口愈合缓慢等情况。

此时,中医会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给予益气养血、托里生肌的中药内服,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中医还强调情志因素在肛肠疾病中的作用。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熏蒸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熏蒸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熏蒸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诊治肛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和中药熏蒸疗法备受关注。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六淫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肛门部位的病变。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肛门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湿热下注型:多因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门。

表现为肛门红肿疼痛、灼热坠胀、便血色鲜、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炽盛型:多由外感热毒之邪,或体内湿热蕴结化毒而成。

症见肛门剧痛,持续不减,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伴有恶寒发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气滞血瘀型: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久坐久立,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于肛门。

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有肿物脱出,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4、中气下陷型: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体弱,导致中气不足,升举无力。

常见症状有肛门坠胀,肿物脱出需用手回纳,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熏蒸疗法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外治法。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肛门局部,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达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目的。

在进行中药熏蒸时,需要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例如,对于湿热下注型,常用的中药有黄柏、苦参、苍术、薏苡仁等,以清热利湿;对于热毒炽盛型,可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气滞血瘀型则可选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中气下陷型可选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之药。

中药熏蒸的操作方法较为简便。

首先,将选好的中药加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煮沸,产生蒸汽。

患者坐在专门的熏蒸器具上,使肛门部位充分暴露在蒸汽中。

中医外科学的肛门直肠疾病(下)【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11】

中医外科学的肛门直肠疾病(下)【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11】

中医外科学的肛门直肠疾病(下)【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11】❄肛痈⑴肛痈的定义①定义: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②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形成肛漏。

⑵肛痈的辨证论治①热毒蕴结证❶辨证要点: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舌红,苔薄黄,脉数。

❷治法:清热解毒。

❸名方加减: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若有湿热之象,合萆薢渗湿汤。

②火毒炽盛证❶辨证要点: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❷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❸名方加减:透脓散。

③阴虚毒恋证❶辨证要点:肛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舌红,苔少,脉细数。

❷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❸名方加减: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⑶肛痈的外治法①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

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③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

日久成瘘者,按肛瘘处理。

⑷手术方法①脓肿一次性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③分次手术: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肛漏⑴肛漏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概念: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

临床表现为:为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直肠。

⑵肛漏的分类①单纯性肛漏❶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一个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件。

❷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一条管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②复杂性肛漏❶低位复杂性肛漏:漏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中医肛肠科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学科。

在治疗肛肠疾病时,辨证论治的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对疾病症状、体征等的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肛肠科,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因此,准确的辨证论治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肛门局部的形态和色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等气味。

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肛门疼痛的性质、便血的颜色和量、大便的情况等。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摸肛门局部的肿块、压痛等。

以痔疮为例,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等因素有关。

如果患者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回纳,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多辨证为中气下陷证。

治疗上应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法,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对于肛裂患者,如果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疼痛剧烈,伴有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多辨证为燥热内结证。

治疗应以清热润肠通便为主,方选麻子仁丸加减。

肛瘘的辨证则较为复杂。

若局部红肿疼痛,脓液黄稠,伴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多为热毒炽盛证,治疗当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若瘘管日久不愈,脓液稀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多为气血两虚证,治疗宜益气养血、托里生肌,常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肛周脓肿在未成脓期,若局部红肿疼痛,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多为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已成脓者,则应及时切开排脓。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整体观念。

肛肠疾病虽病位在局部,但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

例如,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而便秘又可能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肾阳不足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治①脾虚气陷证证候: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程度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升提,收敛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脱垂较重而不能自行还纳者,宜重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芪;腰酸耳鸣者,加山萸肉、覆盆子、诃子。

②湿热下注证证候: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出血多者,加地榆、槐花、侧柏炭。

(2)外治①熏洗: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2次。

②外敷:以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