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课件 石头城2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第十七页,共33页。
• 【小结:朗诵与赏析】2′09″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登 池 上 楼
2023/5/14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还望峰相连而得名。
•京还望,回头望。
2023/5/14
21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 【基本解读】
• 灞涘望长安, •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 河阳视京县。 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 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 山回望京城。
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晚 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
登 三 邑山
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 以王粲、潘岳比自己,用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
还 望 京
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从而为全诗定下了情 感的基调。
“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2023/5/14
22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 白日丽飞甍, •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
参差皆可见。
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 齐,历历在目。
2023/5/14
15
第十五页,共33页。
• 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
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
低沉哀伤。虽然结句勉励之志
登尚在,然而这种遁世无闷的人 池生哲学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上
楼• 全诗层次分明,描写工细,旨在
从外物远累的角落寻求自我解脱。
粤教版精品教案 石头城教案2

《石头城》教案教学要点: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又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最辉煌的顶点。
昨天我们才刚刚领略了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悲凉,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唐风宋韵,去看看刘禹锡感慨不已的那一轮多情的明月.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
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三、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作者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4,齐诵全诗。
四, 鉴赏1、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
刘禹锡《石头城》(课件PPT;14页)

阅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试用现代汉语阐释大意。 2.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的初步认识。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在 山围故国周遭
首句借山写故国。 “在”有“江山依旧在” 的意味。江山如旧,而石 头城已荒芜。
石头城
- 刘禹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中唐诗人。与柳宗元并 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 “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 等名篇。
写作背景
“金陵的残破”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大臣相互排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 头。因此这首诗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希望君 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淮水东边旧时月
淮水,即秦淮河。它是六朝王 公贵族们游乐的场所。暗示石头城 昔日的繁华,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 生活。
还 夜深 过女墙来
“还”,表明明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 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可过去的繁华却一去 不复返了。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群山、潮声、月 夜中写,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诗中句句是景,表达诗人对故国萧条、 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潮打空城寂寞回
次句借助水写故国。 “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石头城历经六代 豪奢,而今城已荒废,昔日的繁华难觅踪影。写 潮水的“寂寞”,实际是写人心的悲凉。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两个字起到了动静、虚实结合,前后 呼应的作用。突出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1小石城山记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歌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倘若能够把自己身子割成千亿份,撒落在峰头上眺望故乡。
赏析:此诗作于贬谪永州期间。
题作“看山”,心实无意欣赏山景,由看山引发的是无比的内心苦痛与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剑铓”描状山峰,已觉构思奇特,而以山峰“割愁肠”形容看山之感受,尤可见刻骨之痛。
后二句更是幻出奇想,欲化身千亿散上峰头,使本已强烈的思乡之情倍增千亿。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以情感表达的激烈程度成为柳宗元谪居酸楚心态的突出代表,而且以其富含哲理的构思方式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苏轼“割愁还有剑铓山”(《东坡题跋》)本此前二句,陆游“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则本此后二句。
文言积累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译文: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
匡衡于是就在墙壁上凿穿了一个洞来引邻居家的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
主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逾.越(yú)睥.睨(bì)窥.视(kuī) 偃.仰(yǎn)B. 伎.俩(jì) 夷狄.(dí)嘉.树(jiā) 无垠.(yín)C. 径.直(jìnɡ) 堡坞.(wù)贬谪.(dí) 傥.荡(tǎnɡ)D. 安慰.(wèi) 疏数.(shǔ)施.设(shī) 更.换(ɡēnɡ)解析:A项“睥”读pì,C项“谪”读zhé,D项“数”读cù。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石头城刘禹锡最新PPT课件

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 古都吗?
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 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 13个王朝在 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 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 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 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 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并以此 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 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简而言之:借六朝的覆灭 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 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Page 34
Page 35
?小结鉴赏 :
? 这首唐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 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 覆为鉴的愿望。
Page 36
Page 37
Page 10
Page 11
Page 12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Page 13
(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 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 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称“刘白”。 世称“诗豪”。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 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 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 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 《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 《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 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唐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

即事抒怀诗 羁旅行役诗 赠友送别诗
谈禅说理诗 悼亡游仙诗
讽喻谒进诗 题画遣兴诗
• 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 主要内容,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 光的喜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 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以及对现 实的不满。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 淡远闲适。
思想情感: ①热爱自然,热爱田园, ②厌倦官场,向往隐逸, ③(隐居的)恬淡宁静、闲适 自得 ④ 孤独寂寞,彷徨苦闷(假隐士)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 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 年(698年),约卒于玄宗 天宝十五年(756年)。
他擅长七绝,可与李白 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 圣手”的名号。他的边塞 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 深受后人推崇。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锦 瑟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 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 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 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 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 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 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009年广东卷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 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 故:常常,频频。
石头城、锦瑟和书愤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一家之言
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 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 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 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 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 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 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 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 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 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萦而把 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
写作背景
•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 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 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 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
写于此时。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为 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此志始终未能如愿。
鉴赏要点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
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 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 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 是自己做梦变成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蝶,还 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
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 常见内容: • 感慨历史,刻画人物,描绘景象,发表议论。
•常用手法: •以小见大、寓虚于实、今昔对比 •鉴赏方法: •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 •抓住所咏史事与现实的联系
意象——意境赏析
“这首诗借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石头城——故国——空城
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水,朦胧的月夜 昔日繁华富贵,而今没落荒凉 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 子曰:“何陋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 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 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 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 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 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 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 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 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 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 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 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 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1,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2、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 境 1: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 么?
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 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 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 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 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用写景寄寓感慨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 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 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 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 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 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 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 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 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 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 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 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 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全诗句句写景,句句 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 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 在“只个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 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 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 中。而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 写,放到蒙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 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 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 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 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 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 《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石 头 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诵读指导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 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 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 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 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 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 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石头城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 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 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 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 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 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 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 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 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 地。此后数百年间,这 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 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 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是建康西面最重要的军事堡垒,依山而建,西、北两 面濒临长江。自三国至六朝时期,长江成为了保卫都城的重要防 线,凭恃长江天险的优越地势,敌人难以进攻。这里又曾是孙吴 的水军驻所,沿江的最大港口,可以停船舶千艘。 石头城因清凉山、长江为城池,城中设有仓库储存军械、粮 食等,可见这里以防守及军需补给为要;同时在城西南段设烽火 楼,与沿江各要地的烽火台攀目相望,一昼夜间,军情已可传遍 长江沿线所辖各地,直达西都武昌,构成江沿线的重要警报系统。 石头城作为守卫都城的军事城堡,棰尧有名。唐朝诗人刘禹 锡有一首提及石头城的诗:“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颈。”描述了西晋灭吴的情景, 传诵一时。在唐朝由于全国一统,石头城已不起作用;到了五代, 因江岸变迁,石头城失去天然险势,也就逐渐荒芜了。 石头城建筑于山岩之上,最初应是土坞,后来才加砖累甓, 现在西、北沿江一带垒石所筑的城墙仍清晰可见,原是六朝的遗 迹,砖墙石块可见的部分最厚达十二层,高5.5米。城墙上凸起的 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当地人称此部分为“鬼面”。
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 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 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 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 (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 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 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 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所 以他写诗的目的是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 国运衰微的感慨。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 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 寞地退了回去。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 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 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
鉴赏
主
旨
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 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 深 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 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 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 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 李白 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 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 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 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 战士还家尽锦衣。 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 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 宫女如花满春殿, 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 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 只今惟有鹧鸪飞。 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 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 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 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 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 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 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 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 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比较阅读 《越中览古》与《石头城》
《越》着力写昔日繁华,以此来反衬今日的 凄凉。《石》则主要写今日之凄凉,无今昔 之对比。 《越》有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主要却是借此 寄寓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石》并无对怀 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都熔铸在具体意 象中,意境更浑厚深远。
熟读这首诗,力争 背诵。
唐诗五首
之
《石头城》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 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 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 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 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 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 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鉴赏
3 、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 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 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 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 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 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 默退去
物是:
山
潮 月
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 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 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 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 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 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 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 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 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 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 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 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