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腺样体肥大的中药熏蒸疗法-效果很好

腺样体肥大的中药熏蒸疗法-效果很好
也有人用小儿按摩的方法治疗腺样体肥大。这个方法比喝汤药就好一些,因为是纯物理治疗嘛,起码无毒。但是比较麻烦的事,要小儿按摩必须频繁的带患儿去诊所或者医院。并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一两次解决。
经过多种疗法对比,我发现用传统的中药热熏蒸法疗效非常好。从中国知网下载了很多关于中药熏蒸法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文章,细细研读,发现这个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不用喝药;第二,熏蒸让药气直达病灶;第三药气+水蒸气进入腺样体表面,还能给腺样体洗澡或者蒸汽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第一个回响是我亲戚的电话。这个亲戚是我家干亲,叫我父亲干爹。我比她小几个月,算是我干姐姐。她电话里说:“虎子每晚睡觉张着嘴,不能用鼻子出气,说是腺样体肥大”。我一想,正好,用熏蒸吧。于是告诉她开始了每晚的熏蒸。这个熏蒸疗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自己在家操作。一次开1-2周的药,自己回家熏蒸,不用每天跑医院。
腺样体肥大手术目前很流行,可根治腺样体肥大。什么是根治呢?就是切掉。但是有的患儿,切不干净的话还会复发。
中医怎么治疗腺样体肥大呢?一般认为用中药汤剂。但是我觉得用汤药给患儿治病不好。首先,汤药不太好喝,患儿喝药有一定抵触;其次,是药三分毒,对于小孩还是少用;第三,腺样体肥大并不容易短期消肿,且如果发生感冒发烧,则腺样体又会肿大。
具体熏蒸方法是,让患儿在卧室睡觉,关闭卧室门窗,不能有风吹进房间。待患儿睡着,开始打呼噜时,启动熏蒸锅熏患儿卧室45分钟。熏蒸锅的蒸汽不需要闷。每晚一次,即可治疗腺样体肥大,又可以预防感冒咳嗽。
目前我用此法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几十例,尚未出现无效病例。说明这个方法确实靠谱。话又说回来,即使无效,就把熏蒸当做加湿来看吧,起码可以增加室内湿度。
还是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腺样体吧。腺样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桔瓣样。腺样体肥大,就是腺样体比正常的肥大了。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坏处就是堵塞气道,导致呼吸不通畅,从而出现脑部慢性缺氧影响智力发育。鼻腔呼吸不畅通,患儿会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时间久了,就变成上齿外突,俗称龅牙,影响美观。家长一旦发现小孩打呼噜,要格外引起重视。

腺样体肥大中医最佳治疗方案

腺样体肥大中医最佳治疗方案

腺样体肥大中医最佳治疗方案第1篇腺样体肥大中医最佳治疗方案一、前言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在治疗此病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本方案旨在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一套合法合规、人性化、科学的治疗方案,以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正常生活。

二、诊断依据1. 症状:鼻塞、流涕、打鼾、张口呼吸、睡眠质量差等。

2. 体征:腺样体肥大,触诊可及。

3. 辅助检查:鼻咽部侧位片、纤维鼻咽镜等。

三、治疗方案1. 中医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症状:鼻塞、流涕、打鼾、张口呼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升清。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2)痰湿内阻证症状:鼻塞、流涕、打鼾、张口呼吸,头身困重,脘腹胀满,纳呆恶心。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和中。

方药:二陈汤加味。

(3)气滞血瘀证症状:鼻塞、流涕、打鼾、张口呼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气散加味。

2. 外治法(1)针灸治疗:选取迎香、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周2-3次。

(2)推拿治疗:采用揉、按、推等手法,按摩鼻部、面部及颈部相关穴位,每日1次。

3. 生活调护(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冒。

(2)合理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4)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四、疗效评估1. 症状改善:鼻塞、流涕、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2. 体征改善:腺样体体积减小,触诊柔软。

3. 辅助检查:鼻咽部侧位片、纤维鼻咽镜等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五、随访及预后1. 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2.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生活。

六、注意事项1. 本方案仅作为中医治疗腺样体肥大的参考,具体治疗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2.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

3.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合法合规。

4. 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中医养生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腺样体肥大中医治疗

腺样体肥大中医治疗

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物疗法一、肺经郁热型方选:苍耳子15g,辛荑花12g,黄芩15g,菊花15g,桑白皮15g,桅子8g,金银花15g,浙贝12g,赤芍15g,路路通12g,枸杞子12g,天花粉10g,桔梗10g。

二、气滞血瘀型方选:川芎10g,红花9g,白术12g,云苓15g,辛荑花10g,泽泻15g,菊花12g,薄荷10g,黄苓12g,广地龙12g,白芷9g,桔梗10g,鱼脑石12g。

三、肺脾虚弱型方选:桔梗12g,辛荑花10g,白芷10g,苍耳子10g,淮山24g,广藿香10g,白术15g,党参15g,石菖蒲9g,黄芪24g,云苓15g,薏苡仁24g。

中医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体会【摘要】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滞血瘀3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中医药辨证论治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

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

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

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手术治疗。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

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

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儿身受腺样体肥大的困扰,因而各大医家对本病的关注度也有明显提高,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内服及外用等方法,且疗效显著。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研究进展,并且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小儿腺样体肥大;中医药;研究进展病名溯源腺样体肥大即为祖国医学的鼾眠。

鼾眠是一种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后鼾声过响,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等。

《素问·逆调论篇》中最早载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诸病源侯论·卷三十一》中有“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

小儿腺样体肥大还有的一个表现是鼻塞,《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最早有载“鼻窒,窒,塞也”,因此有不少医家将小儿腺样体肥大命名为鼻窒。

病因病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十三》中阐述:"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

"《丹溪心法附余》中也有说明:"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

"而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另一个重要医学特点,便是腺样体在炎症作用下的病理性肿大、增生,其临床表现和朱丹溪先生在原文中的描述大约相等。

张丽秀等[1]总结指出,古代医家对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包括:(1)风温热邪伤津,伤及中焦脾胃,中气运行失常,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

(2)肝肺素有火热蕴结,加之复感风寒,以致咽部肌膜水肿壅塞,筋脉不舒,故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喉闭声鼾。

(3)不节饮食,脾胃功能失常,因痰湿内生,郁积成瘀,受阻于呼吸道,因此,停在咽喉部位所发出的鼾声。

(4)久病后疲倦乏力或伤及肺脾胃湿热者,原阳虚浮,携痰上犯发为鼾声。

(5)小儿肺、脾、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郁而化火,结于气道,气机不畅,故发为鼾声。

另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述鼾的原因,乃肾经实而且热也。

中医对腺样体肥大的理解

中医对腺样体肥大的理解

中医对腺样体肥大的理解
中医对腺样体肥大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多与脾胃不和、气滞血瘀有关。

脾胃不和导致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气滞血瘀则会引起局部组织增生肥厚。

因此,中医治疗腺样体肥大需调理脾胃、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其次,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与肺、肾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肾主骨,如果肺肾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机不畅、骨质发育不良,进而引起腺样体肥大。

因此,在治疗时需调理肺肾功能,以益气补肾、通窍排脓。

此外,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与外感六淫有关。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孩子外感风寒或风热时,邪气会阻塞鼻窍,导致鼻腔内气血流通不畅,长期下来会引起腺样体肥大。

因此,在治疗时需疏风散寒或疏风清热,以通畅鼻窍。

最后,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多有正气不足的表现。

由于腺样体肥大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睡眠,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引发疲劳、乏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正气不足所致,因此需在调理脾胃、行气活血、益气补肾等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补益正气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对腺样体肥大的理解主要从调理脾胃、行气活血、益气补肾、疏风散邪和补益正气等方面入手,旨在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化、促进气机通畅和骨质发育,从而达到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目的。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治疗更加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点。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诊疗进展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诊疗进展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诊疗进展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儿童腺样体肥大是指腺样体因为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的生病理性增生,并引起相应症状者[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近来年来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约为1%-4%的患儿深受本病困扰[2],促使医者不断投身于腺样体肥大诊疗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综述如下:关键词:儿童腺样体肥大中医药诊疗腺样体又被成为咽扁桃体,在生理条件下,腺样体在出生时存在,6~7岁时增殖最明显,12岁以后逐渐萎缩。

儿童腺样体与耳、鼻、咽喉等相通,会引起中耳炎、鼻窦炎等局部病变。

若治疗不当,可能会造成“腺样体面容”,甚至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以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虽然短时间得以缓解,但易反复发作,且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近几年中医中医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有较大的进展。

1.中医病因病机儿童腺样体肥大在中国古代书籍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按照其临床症状及病机特点,在古代可将其归于“鼾眠”范畴,“鼾眠”首次记载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

古代中医认为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病因病机多归结为内因与两个方面。

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和饮食劳倦,外因多与感受外邪有关,大多以感受风寒、风热为主。

在治疗上,以肺、脾、肾为基础,辨寒、热、需、实而随症施治。

1.辨证分型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症状类型主要分为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气血痰阻证、痰凝血瘀证四个证型,基于邪犯鼻咽窍这一共同发病机理上,与寒、热、虚、实,肺、脾、肾相结合,辨证分型,标本兼治。

2.1肺脾气虚证:《灵枢》中可见:“肺气虚则鼻塞不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位居于上,与鼻咽相通,肺主通调水道,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日久成痰,从而阻塞气道,而且患儿肺脾气虚,皮肤腠理不固,极易感受外邪,儿童耳鼻咽相通,在上则会出现鼻塞,气道不通,从而导致鼾眠的发生。

《解毒清鼾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的临床观察》

《解毒清鼾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的临床观察》

《解毒清鼾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由于风热郁结而引起,临床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鼻塞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并非无创且风险较大。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解毒清鼾汤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观察解毒清鼾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患儿60例,年龄在5-12岁之间。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清鼾汤。

解毒清鼾汤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打鼾、张口呼吸、鼻塞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腺样体大小的变化。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儿的打鼾、张口呼吸、鼻塞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表现为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一周内,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一个月内,大部分患儿症状基本消失。

而对照组患儿在相同时间内,症状改善程度相对较慢。

2. 腺样体大小变化治疗前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治疗组患儿的腺样体大小明显缩小,而对照组患儿的腺样体大小变化不明显。

3.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然而,对照组有部分患儿出现复发情况,而治疗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四、讨论解毒清鼾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风热郁结型)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解毒清鼾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缩小腺样体大小,降低复发率。

这可能与解毒清鼾汤中的中药成分有关,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病情。

张素芳推拿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经验

张素芳推拿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经验

张素芳推拿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经验张素芳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小儿推拿名家,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专家。

其从事小儿推拿50 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治疗上,以三期分治、远近结合为特点,显示出小儿推拿独特的优势,临床上收到良好疗效。

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三期分治”为治疗总则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因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增生,阻塞小儿鼻腔,导致通气不畅,临床表现为呼吸气粗、睡眠打鼾、憋闷、睡眠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张教授认为腺样体肥大应属于中医学“痰核”范畴,痰浊和按血为主要组成成分,其形成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即邪著期、痰凝期、成核期。

因此治疗时应就三期不同的病机特点加以防治,即“三期分治”。

1.1邪著期邪著期病机特点为肺牌不足,邪著“顽额”,经脉不畅。

《灵枢· 百病始生》载:“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而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腺样体肥大在早期因如咽部受邪所引发。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鼻部属脾,咽部属胃。

因此,脾胃失常最易使且咽部气血不畅,营血失和。

腺样体又是主要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从中医学角度来讲,腺样体司职卫护于外,因此应归属于肺脏。

肺气充盛,则腺样体防御功能良好,虽有一过性的炎性肿大,但不久便恢复正常形态;若肺气不固,则腺样体卫外功能下降,频繁遭受外邪侵犯,客于“颃颡”,着而不去,导致经脉气血不畅,不易恢复正常形态,为痰核形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邪著期既以肺牌不足,邪著“颃颡” ,经脉不畅为主要病机,临床表现为腺样体尚未形成肥大,仅有反复感冒、具塞流沸,应“未病先防”,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为治法。

1.2痰凝期痰凝其病机特点为痰浊内生,凝于患处。

鼻咽部屡受邪侵,致使局部经脉不畅,为痰浊停滞创造了条件。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可造成,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物疗法一、肺经郁热型方选:苍耳子15g,辛荑花12g,黄芩15g,菊花15g,桑白皮15g,桅子8g,金银花15g,浙贝12g,赤芍15g,路路通12g,枸杞子12g,天花粉10g,桔梗10g。

二、气滞血瘀型方选:川芎10g,红花9g,白术12g,云苓15g,辛荑花10g,泽泻15g,菊花12g,薄荷10g,黄苓12g,广地龙12g,白芷9g,桔梗10g,鱼脑石12g。

三、肺脾虚弱型方选:桔梗12g,辛荑花10g,白芷10g,苍耳子10g,淮山24g,广藿香10g,白术15g,党参15g,石菖蒲9g,黄芪24g,云苓15g,薏苡仁24g。

中医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体会【摘要】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滞血瘀3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中医药辨证论治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

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

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

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手术治疗。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

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

根据导师俞景茂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下3型较为常见。

2.1肺脾气虚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黄芪6 g、党参6 g、太子参9 g、炒白术6 g、防风4.5 g、半夏6 g、陈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浙贝母9 g、僵蚕3 g、山海螺12 g、茯苓3 g、甘草3 g。

腹胀纳呆、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鼻塞重、涕色白者加细辛、白芷、辛夷花。

2.2肺肾阴虚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9 g、怀山药12 g、石斛6 g、茯苓9 g、牡丹皮6 g、玄参6 g、麦冬6 g、桔梗4.5 g、百合9 g、炒酸枣仁9 g、川贝母9 g、地骨皮6 g、山海螺12 g。

鼻塞重者加白芷、细辛、辛夷花;健忘者加益智仁、女贞子、枸杞子;头痛者加川芎、杭菊花。

2.3气滞血瘀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方用会厌逐瘀汤加减:赤芍9 g、生地黄9 g、川芎6 g、丹参6 g、柴胡6 g、桔梗6 g、枳壳4.5 g、皂角刺3 g、山海螺12 g、僵蚕3 g、甘草3 g。

咯痰量多者加浙贝母、玄参、天花粉;有中耳积液者加泽泻、茯苓;涕黄者加黄芩、连翘。

3验案举例沈某,女,7岁。

鼻塞,涕多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泻。

查体: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耳鼻咽喉科检查示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软,分泌物色白量多。

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腺样体肥大(肺脾气虚型)。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党参、石斛、陈皮、半夏、升麻、桔梗、柴胡、辛夷花各6 g,黄芪、炒白术、茯苓各9 g,白芷、细辛各3 g,山海螺12 g,炙甘草3 g。

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

7 d后复诊:鼻塞减轻,涕少,睡时仍有鼾声。

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芷、细辛、辛夷花,加僵蚕6 g、川贝母3 g、夏枯草6 g、生山楂9 g,以助化痰散结。

7剂后再诊: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呼噜声渐消。

继服2周后,渐趋康复。

4临证体会六七岁时腺样体发育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部分成人仍有残留[1]。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出生3 d即可发病[2],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有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患儿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患儿头颈成角增大,硬腭变长,前中切牙间角变小,上、下颌角成角增大,审美线失衡[3],可见腺样体肥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诸多不利影响。

中医学认为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所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在窍为鼻。

”肺与鼻关系最为密切。

另外,因脏腑的经络所属、表里关系、功能配合等因素,还与脾胃、肾等关系密切。

鼻咽同司呼吸,由肺维系,共御外邪。

儿童为稚阳之体,脏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若失治或治疗不当,邪留鼻咽交界之处,痰气结聚,腺样体增殖,咽喉不开,堵塞鼻窍而为病。

幼儿期卫外不固,体质不坚,为抵御外邪入侵,腺样体自然增大,以防病抗病,此为生理性肥大。

但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经常受到附近器官及组织的炎症影响和急性传染病的感染,腺样体又出现病理性肥大。

肥大后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鼻腔空气交换不利,副鼻窦发育不良出现颌面及口腔的发育障碍,形成“腺样体面容”。

清阳不升,呼吸不利,故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记忆力差。

由于阻塞咽鼓管,故有导音性听力下降。

咽淋巴环受感染传给环外,故颌下淋巴结、颈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平时肺部扩张不全,久而出现“漏斗胸”。

鼻分泌物长期刺激,故前鼻孔及上唇发红浸渍。

因西医学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扁桃体和腺样体对儿童特别是3~5岁的小儿咽部和整个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患儿手术后还可能出现寰枢关节脱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颈椎稳定性丧失,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

此外,不少家长和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并且手术多采用刮出术和非摘除术,存在手术后腺样体还有可能继续肥大的隐患。

故而运用中药内服治疗,也不失为治疗本病的另一蹊径。

【摘要】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滞血瘀3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中医药辨证论治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

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

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

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手术治疗。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

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

根据导师俞景茂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下3型较为常见。

2.1肺脾气虚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黄芪6 g、党参6 g、太子参9 g、炒白术6 g、防风4.5 g、半夏6 g、陈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浙贝母9 g、僵蚕3 g、山海螺12 g、茯苓3 g、甘草3 g。

腹胀纳呆、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鼻塞重、涕色白者加细辛、白芷、辛夷花。

2.2肺肾阴虚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9 g、怀山药12 g、石斛6 g、茯苓9 g、牡丹皮6 g、玄参6 g、麦冬6 g、桔梗4.5 g、百合9 g、炒酸枣仁9 g、川贝母9 g、地骨皮6 g、山海螺12 g。

鼻塞重者加白芷、细辛、辛夷花;健忘者加益智仁、女贞子、枸杞子;头痛者加川芎、杭菊花。

2.3气滞血瘀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方用会厌逐瘀汤加减:赤芍9 g、生地黄9 g、川芎6 g、丹参6 g、柴胡6 g、桔梗6 g、枳壳4.5 g、皂角刺3 g、山海螺12 g、僵蚕3 g、甘草3 g。

咯痰量多者加浙贝母、玄参、天花粉;有中耳积液者加泽泻、茯苓;涕黄者加黄芩、连翘。

3验案举例沈某,女,7岁。

鼻塞,涕多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泻。

查体: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耳鼻咽喉科检查示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软,分泌物色白量多。

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腺样体肥大(肺脾气虚型)。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党参、石斛、陈皮、半夏、升麻、桔梗、柴胡、辛夷花各6 g,黄芪、炒白术、茯苓各9 g,白芷、细辛各3 g,山海螺12 g,炙甘草3 g。

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

7 d后复诊:鼻塞减轻,涕少,睡时仍有鼾声。

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芷、细辛、辛夷花,加僵蚕6 g、川贝母3 g、夏枯草6 g、生山楂9 g,以助化痰散结。

7剂后再诊: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呼噜声渐消。

继服2周后,渐趋康复。

4临证体会六七岁时腺样体发育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部分成人仍有残留[1]。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出生3 d即可发病[2],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