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阅读中的“课程创生”(正稿)

合集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内容提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培养,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然后通过多维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浮现新形象、描述新情景、阐述新思想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在阅读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这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阅读创造能力联想想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明确的是着重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程目标强调“在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培养,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然后通过多维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浮现新形象、描述新情景、阐述新思想的创造能力。

一、在阅读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实践,离不开对句、段、篇的理解和感悟、内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一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地段,并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去读懂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这就是分析思考,进而综合概括的互逆思维过程。

二要让学生自己划分段落。

因为划分逻辑段的过程,要经历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考,这是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借鉴创新的过程。

三要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进而归纳出自然段的段意,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方式。

四是要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思维活动。

它需要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借助内部语言的程序组合概括出主要内容。

而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概括就是从文章整体上认识、掌握作者“为什么写”的过程。

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重要训练,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在阅读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节下,头脑已有表象经过组合和改造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读

现了关联词的重要作用,理解了句子的
对称美。
2 教师给出情景,让学生创作两两 、
相称的句子。如放映风景图画让学生描
绘、 给出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学生有的 写:春天 , 草青了,叶绿了,花儿色彩
我 在讲读 《 》 散步 一文时, 从内容、 语言、 写法上对文本进行了创读。既训
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 运用能力, 可谓一箭双雕。
勇气、 磨炼……
通过这样一个拓展练习,学生学到 了一种新的 写作方法。
这样问题已经超越了 文章中心观点。
我就顺势引导 , 把学生要拆散一家人与
创读是文本思想内容上的延伸提升,
也包括语言写法上的拓展迁移, 在教学
作者煞费苦心要一家人同行的不同做法
对比 讨论,思考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同时也肯定学生平等民主的建议,建议
他们思考如何将新型的家庭观念如何与 传统美德融合起来。
二、 语言创读: 文章语句优美简练 , 特别是两两对
例如 : “ 把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
的 精美之处。
理解找出 文章的空白 点并创读之, 另外,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 , 应该给他们 充分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 驰骋想象 的空 间, 学生完全有能力结合 自 己的生活经 验填补文本的空白, 创读属于他们每个
生动个体的形态万千的 文本理解。 0 高丽, 教师, 现居广东深圳。


内容, 花也慢 慢凋谢了。有的写:高山挺拔苍翠 , 象 位坚强的小伙 , 溪水清冽宁静,象一 位温柔的姑娘…一 通过创读 , 学生对文 章语言精美的特点体会得更深入了。

《 散步》讲的是一家人在散步途中 发生分歧解决分歧的事情, 提倡尊老爱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教版新课标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

然而目前,传统阅读教学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排斥创新和多样性。

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清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

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理论依据。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

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是想象的放飞,智慧的畅发,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与激活的产物。

1.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造思维品质所制约,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

因而培养创造能力,首先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着手。

2.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想象力对学生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一种心理机制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它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

3.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

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为对现实,对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具体做法。

(一).发散性阅读,诱导发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章,仅供参考。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的最直接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选择的吸引力。

教师应该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俱乐部,举办阅读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定期阅读,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每周阅读一定的篇幅。

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听读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听教师朗读文章,然后理解故事情节和含义;教师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故事的不同视角。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故事中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联想,猜测故事的发展;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故事中的补充情节,鼓励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延伸。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阅读,相互讨论和交流;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让学生根据所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写作比赛,评选优秀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
摘要:
1.背景介绍:高中语文课的整书阅读材料
2.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3.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重组运用
4.效果:创生新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建议:推广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文:
在我国高中语文课程中,整书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让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阅读材料进行重组运用,创生新的作品。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为整书阅读的材料。

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供学生发挥。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解析,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人物的性格,领悟作者的创作手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重组运用,创作出新的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创作出一部新的小说;也可以根据《西游记》中的故事,创作出一部新的话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重组运用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更全面地掌握创作技巧。

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创作中得到乐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议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议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议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阅读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导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多种形式来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参与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课文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跳跃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跳跃。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教师还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跳跃,可以让学生克服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写作、创意绘画、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写作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或改编,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创作。

在绘画方面,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在小组讨论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探讨和交流,促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

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最新版)目录1.导语:介绍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2.重组运用的定义和意义3.重组运用的方法和策略4.创生阅读材料的实施步骤5.总结:对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的评价和展望正文一、导语在现代教育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正是一种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深入培养的有效方式。

二、重组运用的定义和意义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是指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通过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重组,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理解和表达。

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重组运用的方法和策略1.分析:学生首先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其中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

2.整理: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将阅读材料进行整理,提炼出关键的信息和知识点。

3.重组:然后,学生需要对整理出的信息进行重组,形成新的阅读理解和表达。

4.创生:最后,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生出全新的阅读材料。

四、创生阅读材料的实施步骤1.选择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作为阅读材料。

2.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3.重组运用:学生需要运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和策略,对阅读材料进行重组运用。

4.创生阅读材料:最后,学生需要将重组运用的结果,形成为全新的阅读材料。

五、总结高中语文课整书阅读材料的重组运用创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要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尤其是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要引导学生整体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容,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

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再通过精读、研读,感悟文章内涵。

2、领悟文章的精妙写法。

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可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文章以条理性见长,有的以思维严密著称,有的语言较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章,体会文章精妙写法。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反观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占据主要地位,课文作为阅读的唯一内容,单纯灌输和机械训练成为阅读教学的全部,这必然使学生缺乏主动积极性,变成被动学习者。

因此花时多而收效少成为阅读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学的痼疾。

新课标的出台,明确了阅读教学到底该走向何方。

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当前的阅读教学,其中有一点,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意识到的,那就是:阅读教学,它要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自主的阅读。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疑问,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质疑,这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阅读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产生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课程创生”
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陈家尧
“教学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制度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由此,课程内容除了有预先设计的静态的文本内容,还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的内容。

语文的阅读教学,因为文本自身的“召唤结构”和意义空白,更为“课程创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课程创生”的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实践中存在随意性大、缺乏生成意识或盲目生成的现象。

如部分教师为创生而创生,导致了一些游离文本的现象发生:教学《土地的誓言》,让学生发出对土地的誓言;教学《心声》,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学《母亲》,让学生大谈特谈母亲的教育问题等等。

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源于对“课程创生”的认识不清。

这种偏颇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认为阅读中的“创生”只存在于人文领域,只存在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之中;二是认为“创生”是课堂上学生的灵光闪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到底应该怎样理解阅读教学的“课程创生”,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创生”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力图对此作一个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课程创生”的内涵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着这种“课程创生”的理念,阅读教学不应只是对预设的静态的文本内容的学习,不应是对编者意图的绝对执行,不应是对专家解读结论的机械传递,而应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既读出作者,同时又读出自己。

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说:“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与文本的对话者。

……‘这个文本是什么’的问题被‘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取代。


阅读教学中的“课程创生”,有几点认识应该清楚:
、基于“对话”的阅读课堂。

没有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就没有“课程创生”。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你讲,我听;你念,我记;你写,我抄”是无法创生课程内容的。

只有对话,才能创生。

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成对文本内容与言语形式的认识;通过与同伴、老师的对话,修正自己关于文本的错误的或是片面理解,合理生成,同时在智慧共享中受到启迪。

可以说,只有“对话”的课堂,才能激活思维,才能有效创生。

、“课程创生”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晶。

阅读创生不是神来之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教学的预设中孕育着部分创生。

那种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预设,课堂上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创生。

因此教学预设要为学生预留创生的空间,预设的问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八年级《旅鼠之谜》一文中,文中明确指出旅鼠有三大奥秘,其实细读起来,旅鼠的奥秘远不只这几个?一老师在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文中明确指出的这三大奥秘之外,你还发现了哪些奥秘?这样的预设必然带来丰富的创生。

、阅读教学中的“课程创生”是文本解读的通幽曲径。

课程创生并不是外在于文本的拓展,而是内在于文本的解读,伴随着阅读过程的始终。

课程创生立足于文本,是对文本的质疑、探究,是对文本蕴涵的人文精神、精妙构思、语词运用、手法表现等方面的品析鉴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感悟、运用。

因此“创生”是高层次的文本解读。

也许有的“创生”的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些差异,如文本改写、排练课本剧等表面看似乎并不直接指向文本解读,但它其实是通过曲径通幽的方式来促进解读。

、课程创生的核心是语文知识的创生。

目前在语文学科,教材体系更多是从主题的角度
来建构的,可以说还没有建构起真正有效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

一是知识量少,二是现行的语文知识多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的掌握并不能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

课标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强调语文知识与言语的合二为一,正是基于对目前知识的教学现状而提出的。

从阅读、写作的实践中创生具体、实用、有效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传达,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语文能力知识化”,是我们课程创生的核心。

如何在阅读中生成有关“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知识,这是必须要思考的。

如比喻,我们应该是通过对文本经典比喻的揣摩,生成有关比喻的形似、神似、比喻的陌生化、比喻的诗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懂得比喻是用一种事物的感受、体验、想象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掌握具体的比喻技巧,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们就可以生成描写的知:描写的细节化、描写角度的变换、人物语言的典型化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创生首先是教师的阅读创生。

要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程创生,需要教师的引导;而要实现有效的引导,教师自身要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

只有教师在阅读中大胆质疑,真正做到“站着”读书,以一种创生的意识和习惯去阅读,获得自身的体验,才能在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创生。

如果老师都是“跪着读书”,学生也就只能是“趴着读书”了,教学就只能是按部就班,就只能是机械传递教师用书关于文本的解读,就不可能在阅读中实行“课程创生”。

二、阅读创生的实施方法
阅读创生有多种途径,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的探索:
、转换视角,实现阅读的“陌生化”。

之所以在阅读中我们不能生成更多的内容,许多时候是因为阅读视角的单一,如果转换阅读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一个新奇的天空,会发现我们原来熟悉的文本一下子变得“陌生”。

阅读的视角包括哪些:
——读者视角的转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理解。

对一些看似简单的文本内容,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读者角度来解读,从而获得全新的感受。

《背影》一文是一篇老文章了,“父亲买橘”是全文的精萃部分,关于这一段的内容大都抓住其中的一些动词,引导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

但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却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它:
假如你是作者朱自清,你怎样来诵读这段文字?
假如你和朱自清一样,只是一个儿子,一个还在父亲呵护下渴望长大的儿子,你怎样来诵读这段文字?
假如你是朱自清的父亲,你会怎样来诵读这段文字?
假如你是一位写作爱好者,你怎样来读这段文字,你会特别关注其中哪些内容?
这种因读者角度的转换,拓展了文本的张力,使有限的文本就生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时代视角的转换。

“知人论世”固然是文本解读之必须,但文本的意义更在于“古为今用”,读出其“时代精神”,彰显作品的时代意义更显重要。

对《海燕》一文的解读,我们对海燕形象的理解就不能只限于“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更应读出“海燕”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意义,对我们的启迪。

——文化视角的转换。

课标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现行的教材中,外国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读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们习惯的解读是揭露“金钱的罪恶”,“金钱泯灭了人的亲情”;如果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保护私有财产是天经地义的事件,我们对于勒夫妇的看法就会有些不一样。

、以写促读,引导生成。

过去我们的“写”更多集中于课文同类主题的练笔,其实写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