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随笔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我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 虽未有大作问世, 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 综合性学习” 之风便也随之而起, 于是, 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 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 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 能干” , 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 异彩纷呈” 。 20世纪 80年代, 一些名师以“ 大语文” 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 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 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 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 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尤其在仔细研读“ 新课标” 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 新课标” 之“ 新” ; 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 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走马观花的“ 热闹” 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 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 听说读写的训练” , “ 字词句篇的学习” ,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 ! 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 品” 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 语逻修文” 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 评价建议” 部分明确指出“ 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 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 新课标” 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 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 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 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 这种现象随着“ 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 学生便无从知道“ 短语” 、“ 句子成份” 、“ 句子主干” 、“ 复句类型” ,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 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 教给学生语法知识, 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 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 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 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 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 自主” , 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因为“ 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 。面对这样的“ 独特感悟” , 乐耶? 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 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 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 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 桥梁” ,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 桥梁” 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 自主性学习” ,教师便不敢“ 多言” ,唯恐遵循“ 陈陈相因” 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 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 扶上马送一程” 。

“ 新课标” 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 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 首席” ,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 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 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 自主学习” 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 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 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 原地打转, 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 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