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初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答案

(一)手不释书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波折③;或与平常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神,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忘记,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说明】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峻的地方。
③波折:详尽状况。
④即:凑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查对校订。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样经典着作的讲解疏证。
1、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⑶或.与平常所闻不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⑷发书而对勘之.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波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先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联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此后这句话演变成哪句名言?(二)反复无常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说明】①狙 (j ū) 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少。
⑥驯( xùn) :驯服,服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气帖。
⑦诳(ku áng ) :欺诈,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 ( x ù) :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狙亦得公之心 ( ) (2) 损其家口 ( )(3) 充狙之欲 ( ) (4) 与若芧 ( )2.以下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两项是()A. 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 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智慧哲思[一](9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惠:同“慧”,聪明。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正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甚.聪惠甚:(2)乃.呼儿出乃: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的精妙之处。
(3分)4.读完文章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二](10分)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
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不满。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
⑤屏(bǐng):退避,这里是使动用法。
⑥孰:同“熟”。
⑦从:同“纵”。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恒.置帐中眠恒:(2)大将军尝.先出尝:(3)既.闻所论既: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4.选文刻画了王右军怎样的儿童形象?(2分)[三](13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一)(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卧席。
④濡(rú)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以()从()及()患()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xx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①神:灵性。
②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我若居眼鼻之下()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6.用“/”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xxxx,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二)(三)xx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11.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1 】一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类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前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阎(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写.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起源基础因是:( )3分 A.欧阳修愚蠢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阎士人家大方借书D.欧阳修耐劳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多诵前人篇章.(2)唯念书是务.二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缺少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4.扼要剖析魏王是个如何的人.(3分)5.“捉刀”传播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拟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推敲]传奇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迟疑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解释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方推敲字句,重复揣摩.例:重复推敲/推敲词句.[捉刀]6.用“人不成貌相,海水不成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适当?为什么?(3分)7.用匈奴使的眼力,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述.(4分)只见那床头捉刀人,三浏览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6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4分)11.探讨: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随意率性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化.(只许可答复三个)(6分)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浏览下面文段,答复12——14题(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来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成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成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分离举“贫者”“富者”的例,采取的是一种________办法,如许写,是为了解释人之为学,症结在____________.(4分)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斯,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狂暴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5.联合辞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斯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16.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有名的画家.诗人,其根起源基础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六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1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吾欲之楚.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19.(6分)①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答:七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边,席上食菱,并壳进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2强不知认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20.懂得文中加点词语,完成标题.(6分)(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强不知认为知也.22.浏览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认为知”的意见. (3分)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参考答案1.C 2.D 3.多读前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念书.4.他狡猾,怕本身形陋,叫人扮本身招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新闻;他残暴,怕匈奴使对本身晦气,派人追杀.5.曹操叫崔琰代替本身接见匈奴青鸟使,本身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青鸟使:“魏王何如?”答复说:“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他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6.不适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边幅上看出“此乃豪杰也”的;而“人不成貌相”经常应用在外表上看不出,现实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蔼势,就是佳作.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本身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本身的座位上.10.这则寓言讥讽了那些处事过于逝世板,只信教条,讲情势,不信任现实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克不及过火拘泥情势,要重视现实.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①边疆.②到.③反而.④所以.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比较,立志.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不雅:不雅看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离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同伙了.”17.略.言之成理即可.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①背道而驰或各走各路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认清尽力偏向.假如行为与目的完整相反,即使有很多长处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1)吃(2)除失落.去失落21.菱角发展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发展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症结词:曰,本地货,强,知)22.略.言之成理即可.。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少时读书不遗余力,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
有一次,他在家中读书,因为太专心,不知道家里起了火。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司马光听了,才发现屋子已经着火了,于是才逃出来。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2)着火了着了火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1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司马光成为杰出学者和政治家的原因。
10.(1)不辞辛劳(2)起了火11.他的母亲发现屋子着火后,赶紧跑进去看他还在读书,就告诉他快点逃生。
12.因为他善于研究,并且非常努力,所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8.(1)将要建房子 (2)匠人没有话可说,就照着高阳应的意思做了。
9.意思是因为木头还没完全干燥,如果现在涂上漆,以后一定会变形。
但是高阳应认为,如果用生木来建房子,木头会越来越坚固,而漆会越来越轻,这样就不会失败。
10.高阳应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训。
10.高阳应的想法是错误的。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负笈:背着书包去拜师研究)2)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题:在衣服上写下记忆的内容)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如果不好好研究,怎么能有所成就呢?)10、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是。
要勤奋好学,不怕遇到困难和阻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昔有医人(昔:古代)2)延吾治而夕如矢(治:治疗)夕如矢:当天晚上就痊愈如箭一般快)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有人相信他的话,让他治疗驼背。
)2)其子欲鸣诸官。
(他的儿子想要告诉官方。
)1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治驼人”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讲教条而不求实际的人,以及那些自负、主观臆断的人。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2018部分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履:(2)而置之其坐坐: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何不试之以足?译文:15.请简要分析郑人买履的故事讲述的道理。
(2分)答案:13.(1)鞋子(2)同“座”座位(译为“座位”也可)(每空1分,共2分)14.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2分)15.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或遇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大意对即可)(2分)二.(2019部分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患记问不若.人若:()(2)乃.终身不忘也乃()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力多者收功远。
15. 请简要阐述你从本文中所感悟的道理。
答案:13.(1)如,比得上(2)于是,就(每空1分,共2分)14.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
(意对即可,共2分)15.示例:要有好学,不甘落后的精神;读书最优是要能成诵;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生不忘;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练习内容预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以()从( ) 及 ( )患()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我若居眼鼻之下()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三)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11.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者()以()从()及()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xx徙衽以从阴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①神:灵性。
②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故吾位居汝上()我若居眼鼻之下()
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xxxx,而位居吾上?
译文:
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二)
(三)xx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11.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六一居士传(节选)xx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
【注释】①颍水:地名。
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2、翻译句子
六一,xx也?
1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14、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的用意是什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三)
(五)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
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
河东:郡名。
②邓羌:人名。
③御史中丞:官职名。
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
④王猛:人名。
⑤太后:符坚的伯母。
⑥豪横:恃强横暴。
⑦收:拘捕。
⑧报:答复。
⑨同志:志趣相同。
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
⑾刑免:判罪免官。
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xx坚自xx还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河东还( ) (2)为百姓患( ) (3)坚驰使赦之( )
17.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1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19.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20.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六)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注释:①质:做人质。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xx乎?()xx恭从xx反()
2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四)
(七)《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
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方()雨()故()愿()
舍()并()为()乃()
24.翻译句子
渔者得而并禽之
2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xx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皆()xx()遂()
27.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8.这个故事表现了xx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1、的人用来跟随等到担心
2、又移动卧席,来跟随树阴
3、死搬教条,不知变通
4、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5、所以如果
6、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7、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处在我上面?
8、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9、就离开等到长大10、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11、(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2、六一,为什么这样说?
13、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14、聊以志吾之乐尔。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15、xx坚/自xx还
16、(1)做、担任(2)祸害(3)集市
17、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18、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
19、xx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0(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21、距离同“返”,返回
22、“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23、正,刚下雨所以希望放弃一齐成为于是,就
24、打鱼的人见到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
25、两者相持不下,就会让第三者得利。
必要的时候要懂得退让。
26、却都指有人不敢借车于是就
27、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28、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