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记忆层面,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以生活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物态变化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培养其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对于提高层学生,则引导其探究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秀层学生,鼓励其开展物态变化相关的创新实验,提高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如熔化、凝固、蒸发、凝结等,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冰熔化实验、水蒸发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态度,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其观察力、洞察力,提高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雕、融化、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如分析冰雪融化、饮料冒泡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实验,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详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变化;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4)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将物态变化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难点:
(1)学生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尤其是升华、凝华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物态变化现象,至少列举三种,并简要说明其物态变化类型及能量变化。
2.完成教材第三章《物态变化》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确保答题质量。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章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四季图片】【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温度计【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

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用寒暑表【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掌握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规律;•了解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等;•教学素材:液体、固体、气体的实例描述、图片、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例如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会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质的不同状态。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与学习•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解释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对物态变化起到的作用。

•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描述物质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否有规律?对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水的变化作为实例,让学生分别观察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状态转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 拓展与应用•使用情境设计或问题解决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将一块冰放在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凉下来,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加深了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拓展与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压强的关系;3.理解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物态变化以及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1.物质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条件;2.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四、教学难点1.了解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过程;2.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展示物质的物态变化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因;2.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或观察真实的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物质的物态变化实验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

2. 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并使用Markdown编写相应的内容。

Markdown文本格式示例:•固体的特征: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颗粒密集排列;•液体的特征:无固定形状,具有一定体积,颗粒间距较大;•气体的特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颗粒间距很大。

3.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0分钟)在学生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包括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通过Markdown编写相应的内容。

Markdown文本格式示例:•溶解:固体或液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完全混合;•蒸发:液体表面部分液体分子脱离液体独立运动成为气体;•沸腾:液体沸腾温度下液体表面全部液体分子脱离液体独立运动成为气体;•凝固:液体或气体变成固体。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一、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重点难点:温度计的读数三、教学过程:我们常说今天真冷或者真热,水很烫,天寒地冻,寒气逼人,滴水成冰,春暖花开,烈日炎炎。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_________。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温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是0摄氏度,的温度是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代表1℃。

人的正常体温是℃左右(口腔温度),读作。

2、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即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范围,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然后看清它的,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3、体温计是测量范围是℃到℃;分度值是℃。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为了使体温计在从腋下或者口腔中拿出时读数不降,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管做的很细。

这一特点决定了体温计可以读数;也决定了体温计每次测量之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

(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温度与温度计练习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B C二.填空题(共8小题)1.(2011•绵阳)如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_________(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2.(2010•广东)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___.3.(2010•百色)2009年底,为了预防甲型流感,某校要求学生每天早上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_℃.4.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如右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值.(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2)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_________;(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5.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_________.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左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右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温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_℃,温水的温度是_________℃.第2节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度
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绝对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了解温度计的一些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上面的玻璃管做均匀且细的目的是:
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以及,体温计玻璃泡上方设计细小的缩口的目的是: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融化、溶化、熔华)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各种金属;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松香、玻璃、沥青、蜡、食盐。

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图象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非晶体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图像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③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现象举例:加冰块;地窖存水。

④试说明用铜浇铸一尊铜像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2、汽化和液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气化、汽华)
a、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沸腾的条件:温度必须达到沸点;需要不断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气压与沸腾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b、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另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请举例)。

③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现象举例:烧开水、擦酒精、“简易冰箱”、洗完澡冷、出汗保护、狗伸舌头;“呼出白气”、露珠、水蒸气烫伤。

④氟利昂是一种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的物质,是电冰箱的热“搬运工”。

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

传统冰箱采用氟利昂R12作为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较大。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是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制冷剂。

能效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

⑤试说明电冰箱中的氟利昂在正常工作时的物态变化?
3、升华和凝华
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化)
一般在常温和常压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

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

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③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樟脑片变小、结冰衣服慢慢变干、干冰防腐;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冰块加盐的易拉罐,温度低于0度。

④“用久的白炽灯变黑”和“加热固态碘”的过程是先发生了升华,再发生凝华的。

三、使用“三步法”解决物态变化的分析问题
“三步”法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及在变化之前的状态。

(2)比较在变化过程中研究对象与周围物质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等)。

(3)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由吸放热情况分析物态变化的过程。

试分析,夏天,刚从游泳池中出来,让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
错误分析:空气流动带走了人身的热量;吹来的是冷风;
正确分析: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如图,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a、b、c肯定都是晶体
B、a、b、c的熔点相同
C、a比c熔化的快
D、a比b的熔点高
5、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图4所示。

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6、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
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 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 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二、填空题:
1、在1标准大气压下,摄氏温度是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的温度规定为100℃。

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2、饺子在水中煮,怎么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一现象说明。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通常每1000 g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盐类约35 g,所以海水是咸水,但可能变成淡水“跑”到地球上来。

海水“跑”到陆地上变成淡水形成天然水循环,这个过程包含了水的和两种物态变化。

4、物理课上,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理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

5、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态,-39℃时呈态,-38℃时呈态。

6、指出下列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名称及热放或吸热。

(1)在40℃时打开乙醚的瓶盖子(乙醚的沸点为35℃):、;
(2)阴雨天,水缸穿裙(即在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3)人体出汗则能降温:、;
(4)铜块放入铁水里不一会儿不见了:、。

三、实验探究题: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现象。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热,但温度。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可能原因是:(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a是水的情况,图b是水的情况。

(填“沸腾前”、“沸腾时”)
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

小峰却不以为然,为此与小芳发生激烈的争辩。

小峰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遮阳伞,人在遮阳伞下与大树下同样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一样凉爽;小芳认为,遮阳伞下比树下炎热。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上述两人的观点,你支持的观点。

请设计一个实验,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1、
2、
3、
实验感想:
3、在水里放些糖或盐,制成糖水或盐水。

糖水、盐水的凝固点和纯水一样吗?请设计实验来寻找答案。

猜想结论: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四、分析题:
1、利用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物理现象。

2、据《北京晚报》报道,2005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使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很惊讶,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你的猜想。

(2)简单分析和解释你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