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习题(含答案)打印版

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固液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1. 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又称为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化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转化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1 固态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固定在一个位置,只有极小的振动,形态不易改变。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2 液态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距也增大,因此能够相互滑动,呈现定形态和流动形态。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2.3 气态在气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运动、振动,并且保持着不断的碰撞,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具有无定形的形状和无定量的体积。
3. 物态变化的类型3.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3.1.1 熔化熔化指的是将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分子可以相互滑动而变得流动。
3.1.2 凝固凝固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从而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使分子逐渐变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2 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2.1 汽化汽化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再相互吸引,不断地向外运动,以变成气态。
3.2.2 液态凝馏液态凝馏指的是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液态凝馏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反而会引起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变成液态。
3.3 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3.1 升华升华指的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断地向外移动,逐渐变得无定形,直接变成气态。
3.3.2 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不断地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直接变成固态。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作为一名物理初二老师,你知道如何写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初二物理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

总结归纳,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物态变化定义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常见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物态变化与热量关系
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物态变化条件
物态变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例如,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水凝固成冰需要放出热量。
利用凝固放热
利用熔化吸热
汽化与液化
汽化现象及条件
汽化条件
需要吸热,且温度必须达到物质的沸点。
汽化现象
水烧开后水壶口的“白气”就是汽化现象的一种表现。
汽化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现象及条件
03
液化现象
早晨草叶上的露珠、冬天呼出的“白气”都是液化现象的表现。
01
液化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CATALOGUE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物态变化基本概念
物质三态及特点
物质分子排列紧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易被压缩。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易被压缩。 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大,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极易被压缩。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现象 升华需要吸热,通常在高温或低压条件下进行。 升华条件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直接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例子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人教版 八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共40张PPT)

0 和100 ℃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 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
请你写在黑板上,并读出来。
份代表1 ℃ 。 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测气温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煤油
水银
酒精
红外线体温计
其他种类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 金属?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 2.温度计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
液体、刻度及符号
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
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
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A.初春),薄雾缥缈D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D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5、某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
1、测量温度前: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温度计所能
测量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一个小格 代表的值
最高温度值?
°C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分度值?
40
30
20
10
0
-10
-20
-30
最低温度值?
想想议议
温度计里的液 体可能将温度 计胀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件(共22张PPT)

巩固练习
• 1. 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它的温度随时 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则该图象是(D)
• A. 冰的熔化图象 • B. 松香的熔化图象 • C. 玻璃的凝固图象 • D. 铁水的凝固图象
0
2、(2006,江西南昌)通过观察下图所示的三幅晾 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表__面__积___、液体的___温__度____和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问题设置 (阅读考点2 ,完成填空)
固 吸
液 放
液
固
不变 不变
相同
升高 降低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曲线
温度/°C
温度/°C
熔化过程 D 凝固过程
固态
凝固点 熔点 B
C 液态
A (固液共存)
同种
物质 晶体
时间
非晶体
时间
熔点
AB:固态物质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固态)
和凝 BC: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混合态)
•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下午12时25分22.4.1312:25April 13, 2022 •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12时25分9秒12:25:0913 April 2022 •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拓展训练
【例】(2010 年天津)图 4-7 是水循环的示意图.图中过 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蒸__发___,同时伴随着____吸____热;过 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___液__化___,同时伴随着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检测姓名 得分一.请你来选择(每选3分,共36分)1. 如图1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2. 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B .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C .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D .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3.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 .液化B .汽化C .凝华D .升华4.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2所示,上方分别盖有一块玻璃A 和B , 过一会看到( )A .A 、B 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 .A 、B 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C .A 玻璃外侧、B 玻璃内侧有小水珠D .A 玻璃内侧、B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5.我国为了积极响应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节能减排”,建造楼房时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6. 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 ) A .冰全部熔化 B .冰有少部分熔化 C .水有少部分凝固 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春天里冰雪消融AB C D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B .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C .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D .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9. 如图4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D .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10.如图5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 .这是一种晶体物质B .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 .物质的初温是40℃D .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11.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如图6所示,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企鹅:妈妈,这么冷,我都没温度了B .企鹅妈妈:是呀,是我们的羽毛不能产生温度了C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了吧D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是有的,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12.如图7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在第2min 时是固态 B .甲在ab 段不吸热C .甲的熔点是48℃D .乙是石蜡二.请你来填空(每空1分,共28分)13.雨、露、霜、雪、雹、雾、水蒸气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属于固态的有 , 属于液态的有 .14.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变凉爽,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 现象,吸收皮肤周围的热量.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图8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 15.如图9所示的试管中盛有热水,将它放在盛有沸水并正在不断加热的烧杯中.根据右表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热水的最终温度将 (大于/等于/小于)100℃,试管中的热水 (会/不会)沸腾;若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则酒精 (会/不会)沸腾.16.我过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雪 需要 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17.如图10所示,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19.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 20.如图13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这种晶体的熔点是 ℃;图中AB 段的状态为 态.21.电冰箱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用电器,电冰箱在工作的过程中制冷剂起到了“搬运工”的作用,它会把冰箱内部的热量搬运出来.在电冰箱的一条封闭管道内的不同位置,制冷剂的状态不一样.在冷冻室内液态的制冷剂会迅速的 ,同时会 热量;在压缩机位置会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同时 热量.22.自然界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 成小水珠,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小水珠又 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三.请你来探究(每空1分,共22分)23.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明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14—(a )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是 (正确/不正确)的.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14—(b )所示.据此,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是 (正确/不正确)的.24.海南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如图15—(a )所示.(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A 、B 两铁圈中的 铁圈.(2)小华所在的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如图15—(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下表是小华所在的组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min 时的数据是错误的,温度应改为 .②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 热,但温度 .各种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液体的 .(4)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方温度 ,水蒸气较多,所以看到的“白气”并不明显,停止加热后,水面上方温度 ,大量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5)小明所在组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25.用如图16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除图16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A .水蒸汽B .小水珠(4)图17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像可知:萘是 (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四.请你来阅读(每空1分,共14分)26.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小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了一种方案.他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设想可用凝固的方法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的电冰箱冷冻室做了如下的实验: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液放入冷冻室中,并用说明:所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是—8℃.记录的现象,小明同学 (能/不能)把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2)在水中加酒精使得水的凝固点 (升高/不变/降低);(3)说出第(2)小题中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 (4)聪明的你一定有办法把水和酒精分离开来,说出你的办法: . 27.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小明解决心中的疑问:(1)夏天,小明去商店买冰糕:当售货员从冰柜中拿出冰糕时, 发现包装纸上结满了“白霜”,这是 现象;当他剥开冰糕包装纸,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 现象;他把冰糕放在杯子里,一会儿杯子的外壁“出汗”,这是 现象;不一会儿,杯子里的冰糕全部成了液体,这是 现象.(2)冬天,小明在厨房里烧开水: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 ,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 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 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报纸曾经报道: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cm ~10cm 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 后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雪为什么不见了?(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