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总结

物态变化总结1. 引言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熔化与凝固、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汽化与液化等。
本文将对物态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总结和探讨。
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1 固体固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固体之间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共价键等力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位置。
常见的固体有金属、岩石、冰等。
2.2 液体液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间距较大,能够自由流动。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汽油等。
2.3 气体气体是物质在常温常压下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的状态。
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间距很大,能够自由运动。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物态变化的规律3.1 熔化和凝固当固体受到热量作用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被削弱,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开始振动、摆动,最终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
而当液体受到降温作用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最终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称为凝固。
3.2 蒸发和凝结当液体受热时,液体表面的分子动能增大,部分分子获得足够的动能克服表面张力而跃入气态,形成气体的过程称为蒸发。
而当水蒸气遇冷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最终水蒸气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凝结。
3.3 液化和气化当气体受到压力增加、温度降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分子运动减弱,相互作用力增强,最终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
而当液体受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液体分子的运动加快,分子运动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而进入气体状态,形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4. 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空调工作原理:空调通过压缩机将气体制冷剂压缩成液体状态,然后通过蒸发器使液体制冷剂蒸发成气体,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降温。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7.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8.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1.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2.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3.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4.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5.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6.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并且皮肤感觉很凉爽(汽化——蒸发)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5.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6.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7.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3.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4.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5.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6.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8.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什么是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凝固点。
3.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自然界现象的形成:(1)云: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后,一部分液化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逐
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2)雨: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
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雪: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小冰晶增大
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4)冰雹:小冰晶越聚越多,小水珠凝固成冰珠,从天而降。
(5)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飘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6)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7)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干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物理物态变化

物理物态变化
物理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压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物理形态上的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加热、降温、升高或降低压强等方式来实现。
首先,当物质被加热时,其温度上升,其分子或原子内部的动能增加,因此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大,相互之间的引力减弱。
这样,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由液态转化为气态。
反之,当物质降温时,其分子或原子内部的动能降低,相互之间的引力增强,物质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由液态转化为固态。
其次,当物质的压强增加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增强,因此物质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
反之,当物质的压强减小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或气态。
最后,等离子态是指物质在高温或高压的条件下,分子或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成为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的物质状态。
等离子态在宇宙空间和恒星物理中常见,也在工业上使用。
总之,物理物态变化是物质在温度、压强、外界条件的改变下所表现出来的物理形态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由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变化所引起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
一、物态的种类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冰块、石头等。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大,相互作用力较弱。
像水、油等就是液态。
气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能够充满整个容器。
常见的有氧气、氮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1、熔化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受热时会熔化成水。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并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这个温度被称为熔点。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
2、凝固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与熔化相反。
水冷却到一定温度会凝固成冰。
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同样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这个温度就是凝固点。
对于同一种物质,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
4、液化液化是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比如,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就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升华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常见的例子有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6、凝华凝华则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霜的形成、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都是凝华现象。
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以下三种: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以及气体变成液体。
固体变成液体,称为熔化。
当固体受热时,其分子振动加强,分子间距离变大,导致物质的体积膨胀。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振动和运动足以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固体就开始熔化成液体。
液体变成气体,称为汽化。
液体受热后,分子振动加强,分子间距离变大,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逐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了液体表面张力和气体的压力,蒸发成气体。
气体变成液体,称为凝结。
当气体冷却时,分子的振动减弱,分子间距离减小,气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逐渐增强。
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慢,无法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气体就开始凝结成液体。
以上三种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的自然变化,它们是物质的基本变化形式和热学基础。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物态变化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知识结构
1.温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摄氏温度的规定:(0℃和100℃)
温度计: 使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特点也要知道)
2.物态变化:
熔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需要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液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需要__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升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去年年初,我省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冰灾。
在无雨、无雪的冰冻天气里,由于水蒸气不断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冰,使得包裹在输电线上的冰柱逐渐加厚,致使输电线的拉力逐渐______,输电线、输电塔架因不堪重负而断裂、倒塌。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
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
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
度 。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
夜,门窗玻璃 侧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地 而来的。
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
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
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
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一共性是 。
二、选择题
14.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
A .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5.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明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12-7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水的质量有关 16.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
因是( )
A .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 .泥沙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剧烈
C .植被破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地荒漠化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7.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
A .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B .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 .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 .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18.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
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 .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 .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9.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
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
A .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 .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 .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 .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20.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
A .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 .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 .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 .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2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图12-7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如图2-5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
口喷出。
(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
蒸气发生了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过一会儿手会
感到玻璃片变热;(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
是.
23.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2)这种合金是物质(填“晶体”或“非晶体”);
(3)合金的熔点是℃;
(4)图中BC段表示合金处于状态。
24.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12-3所示,过一段时间
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
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发
现,冰变成水后,塑料袋向四周鼓起来,这是因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_
__。
2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文中句子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
晶莹的露
凝华
26.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认清它的_____,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
温度(℃)92 94 96 97 98 98 98 98 ……
从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_____。
27.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入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成小冰晶或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
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28.如图2-8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
根据图象可知: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其熔点是,液态名称是,加
热2分钟物体处于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状
态,加热8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此时进行的物态变
化是,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分钟。
29.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人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
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下面事例与(1)中属同种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汽”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30.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
12-9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