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常见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固体变气体、气体变液体、液体变固体等。
固体变液体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融化成水,这就是固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冰块内部的分子开始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冰块逐渐变软,最终融化成水。
液体变气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烧开,水中的分子开始运动加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水逐渐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液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种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洗澡时,热水蒸气会弥漫在浴室中。
固体变气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物态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
比如,当我们将干冰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变成白色的气体,这就是固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干冰的温度非常低,它内部的分子运动非常缓慢,但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干冰逐渐变成气体。
气体变液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汽车里的空调打开,车内的空气会逐渐变凉,最终变成水滴,这就是气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到冷空气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滴。
液体变固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水会逐渐变成冰块,这就是液体变固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降低,水中的分子开始减速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逐渐凝固成冰块。
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最近刚好学完六种物态变化,找了一些有关这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的现象和例子,供大家查阅,如果有没有收录进去了,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丰富这些实例,谢谢了,呵呵。
1、熔化现象:⑴、冰激凌变软。
⑵、蜡烛点燃,蜡块变成蜡水。
⑶、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
⑷、用冰棍或雪糕等解暑。
⑸、用冰袋降温或为高热病人降温。
⑹、冰或雪慢慢化成水。
⑺、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
⑻、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2、凝固现象:⑴、冬天菜窖里放一桶水,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
⑵、医院里用石膏在凝固放热过程中,扩张皮肤血管,增强抗炎作用,对患面部痤疮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⑶、冬天手接触到冰冷的铁制东西会感到“粘”手。
⑷、在冰箱里冷冻食物,保证食物的新鲜。
⑸、冬天水结成冰。
⑹、燃烧的蜡烛蜡油滴到手上,会马上凝固,释放热量会烫到手。
3、既有熔化又有凝固的现象:⑴、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的时候要注意保暖)⑵、用铝锻造铝锅,用铜块制造铜像。
4、汽化现象:⑴、把衣服晾在太阳下、通风并摊开,干得更快。
⑵、吐鲁番的坎儿井。
⑶、中暑或高烧病人利用酒精降温。
⑷、夏天下雨后,地上的水逐渐变干。
⑸、水或其他液体烧开了。
⑹、利用湿度计测空气湿度。
⑺、盘子里的水时间长了变干了。
⑻、夏天天热的时候,狗经常把舌头伸出来。
5、液化现象:⑴、口中呼出的“白气”、揭开锅盖冒出的“白气”等。
⑵、夏天冰棍冒的“白气”向下。
⑶、下雨、夏天的露水、雾气、高空的云层。
⑷、洗澡时卫生间里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⑸、洗完澡从浴室出来或从水里出来感觉到凉爽。
⑹、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容易感冒。
⑺、天热时扇扇子时感觉到凉快。
⑻、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⑼、舞台上的白雾和人工降雨。
6、既有汽化又有液化的现象:⑴、戴的眼镜从低温处到高温处镜片变模糊,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
7、升华现象:⑴、卫生球或樟脑丸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⑵、人工降雨。
⑶、舞台上用干冰制作烟雾效果。
第一章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1 .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 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 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 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 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 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现象。
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这就是物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意义。
一、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完全分散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混合物。
常见的例子是将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溶解是一种快速而普遍的物态变化现象,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溶解的原理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力或排斥力。
当这种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解就会发生。
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凝固体和气体之间发生反复转化的过程。
当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能量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当液体内部的蒸气压等于外部气压时,液体就会发生沸腾。
沸腾时,液体内部会产生气泡,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沸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烧开时发生的沸腾现象。
沸腾的过程中,液体内部的分子与气体相互转化,这种相变过程对于烹饪、发酵等过程至关重要。
三、冻结冻结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变为固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液体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液体内部的分子的热能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
这导致液体分子逐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固体。
冻结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水在零度以下凝固成冰。
冻结不仅对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在工业生产、自然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从表面向空气中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液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中,有的分子能量较高,逃离液面,形成气体的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蒸发。
蒸发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比如水洗完衣服晾晒时,水分逐渐蒸发。
蒸发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所以蒸发是一种具有降温作用的物理过程。
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

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四种基本状态。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界环境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十四个物态变化的概念。
1. 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在常温下,一般的物质呈现出固态,如冰、木材等。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短,分子的运动呈现振动状况。
2. 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状态。
在常温下,一些物质会呈现出液态,如水、酒等。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固态要大,分子的运动呈现流动状态。
3. 溶解:溶解是指固态或液态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体或离子溶解体。
4. 汽化: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态分子在受热后能量增加,部分分子克服液体表面张力从而脱离液体,形成气体。
5. 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液态物质的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减缓并逐渐定位,形成具有规则排列结构的固态。
6. 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温度和压力,某些物质的固态会直接转变为气态,而无需通过液态。
7. 熔化: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固态物质受热后,分子的热振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8. 凝结:凝结是指气态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
当气态物质受冷却或压力增大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相互作用力增强,使气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9. 冰冻:冰冻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特指水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当水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弱,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形成冰。
10. 融化: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融化发生在冰点以上的温度,当固态物质受热后,分子的能量增加,分子的热振动逐渐增强,使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雨、露、雾、霜、雪、“白气”的生成,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小水滴和水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所以云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或凝华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和原来的水滴再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所以一部分雨滴是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露、雾:白天气温高,地球外表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或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低矮物体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假设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 液化)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所以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
霜、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生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而液化成的无数小水珠,“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只是由于水珠很小并悬浮在空中,好似是气,所以“白气”二字应加引号.。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①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③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④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⑤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第四章现象过关
一、熔化物体状态物态变化
1、夏天吃冰棒解热,是冰棒在口腔或体内熔化吸热
2、冰雪融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3、铁变成铁水
4、蜡变成蜡油
二、凝固
1、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
2、铁水变成铁件(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3、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
4、铜水浇注铜像
三、汽化
1、拖地后,地面变干
2、夏天晒湿衣服
3、摸在手臂上的酒精不见了(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4、晒粮食
5、大旱时,河底干裂
6、湿头发变干
7、非洲人,使用的土冰箱
四、液化
1、雾露
2、冰糕周围的“白气”
3、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
4、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眼镜模糊不清
6、照镜子时,对着镜子哈气,变的模糊不清
7、夏天自来水管出现水珠(流汗)
8、冬天,门把手流汗
五、升华
1、冰冻衣服变干
2、樟脑球变小
3、雪人在严寒的冬天变小(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4、灯丝变细
5、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
6、人工降雨
7、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
六、凝华
1、灯壁变黑
2、雾凇(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3、窗花
4、霜雪
达标练习一、下列实例对应的物态变化都有错,请改正
1、晒粮食(液化)
2、雾凇(凝固)
3、灯丝变细(汽化)
4、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模糊不清。
(凝华)
5、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液化)
6、雪霜(凝固)
7、湿头发变干(升华)8、大旱时,河底干裂(凝固)
9、人工降雨(熔化)10、铜水浇注铜像(液化)
11、樟脑球变小(熔化)12、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汽化)13、铁变成铁水(液化) 14、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凝华)
达标练习二、
1、把水滴到炽热的炉盖上,听到“滋滋”声并看到冒出“白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__后________。
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发现它变湿,马上用抹布擦拭却擦不干,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后________。
3、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的“白气”,而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其中“白气”产生的过程是,先_______成水蒸气后_______成液态的小水珠。
4、家庭使用的冰箱,在冷凝室内:液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在冷冻室内,气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______热,从而使冷冻室内温度比较低。
5、“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说明了,霜由于气温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觉到冷。
6、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
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室一种_____(晶体或是非晶体)
7、“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使停止水的沸腾,他们分别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方法停止水的沸腾的。
8、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棒时,会看到硬邦邦的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出“烟”;把这支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