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4. 电冰箱压缩机是用 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
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
关闭
压缩气体体积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5.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的时候, 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 温度可达到 几千摄氏度, 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 和汽化, 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 , 使火箭头部的温度不致过 高。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2. 下列自然现象中(如图所示), 由液化形成的是
(
)
关闭
C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3. 关于雨、 露、 霜、 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雨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 露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关闭
互动课堂理解
露、霜、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第一, 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 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 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 时, 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 这些很微小的颗 粒, 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 形成浮云, 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 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第二, 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 达到一定程度时, 上升 气流无法支持, 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 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 水滴一起落到地面, 就形成了雨。 第三,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地面上, 由于草、木、石 块等固体辐射热量, 因此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 当草、 木、 石块等物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 则有 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露。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固体变气体、气体变液体、液体变固体等。
固体变液体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融化成水,这就是固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冰块内部的分子开始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冰块逐渐变软,最终融化成水。
液体变气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烧开,水中的分子开始运动加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水逐渐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液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种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洗澡时,热水蒸气会弥漫在浴室中。
固体变气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物态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
比如,当我们将干冰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变成白色的气体,这就是固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干冰的温度非常低,它内部的分子运动非常缓慢,但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干冰逐渐变成气体。
气体变液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汽车里的空调打开,车内的空气会逐渐变凉,最终变成水滴,这就是气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到冷空气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滴。
液体变固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水会逐渐变成冰块,这就是液体变固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降低,水中的分子开始减速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逐渐凝固成冰块。
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最近刚好学完六种物态变化,找了一些有关这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的现象和例子,供大家查阅,如果有没有收录进去了,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丰富这些实例,谢谢了,呵呵。
1、熔化现象:⑴、冰激凌变软。
⑵、蜡烛点燃,蜡块变成蜡水。
⑶、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
⑷、用冰棍或雪糕等解暑。
⑸、用冰袋降温或为高热病人降温。
⑹、冰或雪慢慢化成水。
⑺、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
⑻、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2、凝固现象:⑴、冬天菜窖里放一桶水,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
⑵、医院里用石膏在凝固放热过程中,扩张皮肤血管,增强抗炎作用,对患面部痤疮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⑶、冬天手接触到冰冷的铁制东西会感到“粘”手。
⑷、在冰箱里冷冻食物,保证食物的新鲜。
⑸、冬天水结成冰。
⑹、燃烧的蜡烛蜡油滴到手上,会马上凝固,释放热量会烫到手。
3、既有熔化又有凝固的现象:⑴、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的时候要注意保暖)⑵、用铝锻造铝锅,用铜块制造铜像。
4、汽化现象:⑴、把衣服晾在太阳下、通风并摊开,干得更快。
⑵、吐鲁番的坎儿井。
⑶、中暑或高烧病人利用酒精降温。
⑷、夏天下雨后,地上的水逐渐变干。
⑸、水或其他液体烧开了。
⑹、利用湿度计测空气湿度。
⑺、盘子里的水时间长了变干了。
⑻、夏天天热的时候,狗经常把舌头伸出来。
5、液化现象:⑴、口中呼出的“白气”、揭开锅盖冒出的“白气”等。
⑵、夏天冰棍冒的“白气”向下。
⑶、下雨、夏天的露水、雾气、高空的云层。
⑷、洗澡时卫生间里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⑸、洗完澡从浴室出来或从水里出来感觉到凉爽。
⑹、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容易感冒。
⑺、天热时扇扇子时感觉到凉快。
⑻、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⑼、舞台上的白雾和人工降雨。
6、既有汽化又有液化的现象:⑴、戴的眼镜从低温处到高温处镜片变模糊,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
7、升华现象:⑴、卫生球或樟脑丸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⑵、人工降雨。
⑶、舞台上用干冰制作烟雾效果。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子都已经熔化了。
这有什么奥秘呢?解析:当水中含有杂质,如糖水、盐水等,其凝固点不在为0℃而是低很多。
柿子的含糖量很高,冻柿子的温度要低于0℃。
将其用凉水泡一会,水就会把热量传给柿子,从而使柿子的温度升高,而外面的水温将会下降。
又因为柿果液的熔点低于0℃,所以温度还没上升到0℃就会熔化,此时外面的水的温度虽然已降到0℃,但由于其温度仍高于柿子里的温度,故还会继续向柿子传热,这样与柿子表层接触的一层水就会结成冰。
这一过程要持续到柿子的温度上升到0℃为止,这时冻柿子就被一层薄冰包住了。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现象。
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这就是物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意义。
一、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完全分散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混合物。
常见的例子是将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溶解是一种快速而普遍的物态变化现象,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溶解的原理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力或排斥力。
当这种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解就会发生。
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凝固体和气体之间发生反复转化的过程。
当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能量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当液体内部的蒸气压等于外部气压时,液体就会发生沸腾。
沸腾时,液体内部会产生气泡,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沸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烧开时发生的沸腾现象。
沸腾的过程中,液体内部的分子与气体相互转化,这种相变过程对于烹饪、发酵等过程至关重要。
三、冻结冻结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变为固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液体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液体内部的分子的热能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
这导致液体分子逐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固体。
冻结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水在零度以下凝固成冰。
冻结不仅对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在工业生产、自然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从表面向空气中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液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中,有的分子能量较高,逃离液面,形成气体的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蒸发。
蒸发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比如水洗完衣服晾晒时,水分逐渐蒸发。
蒸发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所以蒸发是一种具有降温作用的物理过程。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①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③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④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⑤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1、吃饭时明明帮妈妈盛汤,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掀开热汤锅的锅盖,有水从锅盖上滴下,明明想知道锅盖上的水是哪来的,你能帮忙吗?这一过程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答:我能帮忙;发生了物态变化,锅盖上的水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
2、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时候这样做?答;向水中撒盐能降低水的凝固点。
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为防止由于气温低,水凝固成冰,常用食盐防止水凝固成冰。
3、医用体温计能当寒暑表使用吗?用它能准确测出气温吗?答:医用体温计不能当寒暑表用。
因为寒暑表的测量范围-30℃--50 ℃,超过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 ℃ ~42 ℃。
另外体温计有缩口,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不能下,当气温降低时,不能反应此时的气温。
4、佳佳学完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后想到: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又多又便宜,也是液体,为什么不能用水作为温度计液泡内的液体呢?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法进行了解,看看谁能知道这是为什么?答: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在0 ℃ ~4 ℃时是热缩冷胀的,所以不能用做液泡内的液体。
5、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或者0 ℃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为什么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水烫伤更厉害?答:0 ℃冰好一些;0 ℃的水和0 ℃的冰的温度相同,但冷却效果却不同,因为0 ℃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水温度相同但100 ℃的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烫伤更厉害。
6、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答: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把正在熔化0 ℃的冰放在0 ℃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7、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答:吃冰棒是熔化吸热,而扇扇子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来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来吸收人体的热量8、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答:在酒精灯上烧一烧是为了提高镜面的温度,避免由于镜面的温度低,使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镜面模糊不清。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你在厨房忙活时,水煮开了,哗啦啦的声音就像是在说:“嘿,快来看看我变成蒸汽啦!”这热气腾腾的场面,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要给它一个赞。
记得有次,我做了个煮汤的实验,结果水开得太猛,锅盖都快飞起来,像是在跟我打招呼。
哈哈,气态的水蒸气总是那么轻盈,飘飘荡荡,似乎在天空中开了一场派对。
然后说到冰淇淋,哇,夏天的救星。
那冰冷的口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可是,如果不小心放在阳光下,嘿嘿,几分钟后就会变成一滩甜蜜的水,像是你心头的“甜蜜负担”,让人心疼不已。
冰淇淋的变化就像生活中的琐事,谁能想到,一不小心就会让一切变得如此复杂呢?还有说到冬天的雪花,简直美得不可方物。
那时候,雪花飘落,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装点得如梦似幻。
可是等到太阳一出来,雪慢慢化成水,瞬间变得湿漉漉,像是打了个小喷嚏,真让人哭笑不得。
雪的变化总是让我想起人生的无常,刚刚还在欢笑,转眼间却又变得那么平淡。
还有水果,比如西瓜,切开后那汁水横流,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吃的时候,心里想的可不是它的形态变化,而是那一口的清爽。
可没吃完的西瓜放在外面,等它慢慢变得软绵绵,最后就成了那一滩令人作呕的液体。
生活中这些小细节,常常让人感慨万千,变化真是无处不在。
再说说我们平时喝的饮料,听说过“气泡水”吗?那一泡泡的气体,就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喝一口,瞬间清爽无比。
但如果放久了,那泡泡就会慢慢消失,变得毫无生气,像是人生中的某些瞬间,曾经热闹非凡,后来却变得无趣。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高峰低谷,酸甜苦辣。
还有果冻,哎呀,别提了!做果冻的时候,明明是一团液体,等冷却后就变得像个小孩一样,咕噜噜的,摇摇晃晃。
那样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可一捏就变得不成样子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太过于追求完美,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本的乐趣。
哎,天气变化也很有意思。
前几天还在穿短袖,结果一转身就开始下雪,这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惊讶,仿佛是在玩捉迷藏。
而这变化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让人捉摸不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露雾雹冰雪霜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雾淞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七、其它1、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
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
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4、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什么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请说出其中的物态变化。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答案)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
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
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
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
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5、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6、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而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霜前的气温要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放热而凝华形成霜;下雪后,在雪的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下雪后,室外的气温会很低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3、烧水时,水沸腾后保持沸点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只能达到100℃,而锡的熔点是213.9℃,达不到锡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不装水时,壶的温度一直升高,很快便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4、凉水碰到热馒头时迅速汽化,在手和馒头间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5、油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6、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
7、 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程。
8、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9、烧开的油烫得更厉害,因为油的沸点比不的沸点高得多。
10、锅热得发红温度过高,滴入的水迅速蒸发,水蒸气将水滴托起,使水滴与锅接触的面积减小,蒸发减慢;而滴入热锅里的水在流动,与锅接触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加快,所以先干。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加热,只是暂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停止加热,是彻底止沸。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雨: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水蒸气先凝华(放热)后熔化(放热)形成。
露: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雾: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雹: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小水珠遇冷凝固(放热)成小冰球,小冰球受热熔化成水再与小冰球结合,如此多次循环而形成的。
冰:水凝固放热形成雪: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内表面):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雾淞:水蒸气直接凝华(凝固)放热形成。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水壶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升华(吸热)2、汽化(吸热)3、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4、蒸发(吸热)5、钨丝先升华(吸热)后凝华(放热)6、钨丝升华(吸热)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8、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9、升华(吸热)10、蒸发(吸热)11、为了防止冷的镜面放入人口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使镜面变得模糊不清。
12、升华(吸热)13、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七、其它1、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白玉做的圆锥体表面,并沿表面下滑至杯中。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用完水后及时关闭水笼头;淘米水浇花等(答案合理即可)4、加盐是为了除低雪的熔点,使雪能在低于0℃的环境下熔化。
5、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放热)冰粒变成雨滴——熔化(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