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和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什么是物态变化

什么是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凝固点。

3.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自然界现象的形成:(1)云: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后,一部分液化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逐
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2)雨: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
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雪: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小冰晶增大
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4)冰雹:小冰晶越聚越多,小水珠凝固成冰珠,从天而降。

(5)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飘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6)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7)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干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物态变化。

一、固态1.物体的形状在固态下保持不变。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固体的微观颗粒呈紧密有序排列。

4.固体的密度比液态和气态大。

5.固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二、液态1.液体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态变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液体的微观颗粒呈无规则排列。

4.液体的密度比气态大。

5.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

三、气态1.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完全填满容器。

2.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3.气体的微观颗粒混乱无序排列。

4.气体的密度较小,可压缩性大。

5.气体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四、物态变化1.溶解:把一个物质加入到另一个物质中,使其分子散开。

2.融化:当物质受热后,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逐渐变为液体。

3.凝固:当物质受冷后,液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逐渐变为固体。

4.沸腾:液体受热后,液态分子的运动加剧,溶液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蒸汽迅速逸出。

5.浸润:液体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并扩展分布。

6.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得到足够能量,从液体逸出,形成气体状态。

7.冷凝: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8.升华:固体受热后,固态分子的能量增加,摆脱相互吸引,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

9.凝结: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固体。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2.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3.其他因素:如溶质浓度、溶解度等因素。

六、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1.吸热:物质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物态及物态变化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本段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蒸发和沸腾):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在物理中的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图1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物态及其变化

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一、晶体和非晶体⒈晶体:石英、云母、食盐、硫酸铜、味精、蔗糖等。

⑴单晶体:Ⅰ有天然形成的的几何外形;Ⅱ在物理性质上,晶体具有性;Ⅲ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这样的晶体叫单晶体。

⑵多晶体:Ⅰ多晶体是许多单晶体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成的;Ⅱ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性;Ⅲ无规则的几何外形。

⑶单晶体和多晶体都的熔点。

⒉晶体各向异性:指的是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性质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例如:云母)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

而非晶体和多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液体也表现为性)⒊非晶体:玻璃、蜂腊、松香、橡胶、沥青等。

⑴无规则的几何外形;⑵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性;⑶无确定的熔点。

⒋同一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晶体。

⒌晶体的微观结构⑴组成晶体的微粒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所以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⑵有的物质的微粒能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钢石。

⒍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看其是否有确定的;区分单晶体和多晶体要看其物理性质是还是性。

例题:一块密度和厚度都均匀分布的矩形被测样品,长AB是宽AC的两倍,如图所示。

若用多用电表沿两对称轴O1O1ˊ和O2O2ˊ测其电阻阻值均为R,则这块样品可能是()A.单晶体B.多晶体C.非晶体D.金属二、液体的表面层⒈定义: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⒉特点: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力。

⒊表面张力⑴定义: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⑵作用效果: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的趋势。

说明: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表面积最小,故液滴成球形。

三、液体的附着层⒈定义:当液体和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⒉浸润和不浸润⑴定义: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固体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

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

(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

2。

3。

4. 晶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6。

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7. 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