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疟 疾
疟疾 PPT课件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 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的传染性疾病。
(二)源流
《素问.疟论篇》 •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 应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 • 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 证型。 • 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 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7、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舌质紫黯, 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转归预后
除瘴疟外,疟疾一般预后良好,目前有• 特效药,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 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可形成劳疟,易 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瘴症则病情严 重,若抢救不及时,可致阴阳极度偏胜, 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
5、冷瘴 •• 症状: • 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 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 •• 症状: • 患疟疾日久,倦怠乏力,短气 懒言, • 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遏 劳则复发,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 人。 2、•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节发病。 3、•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气 分 - 寒 战 、 发 热 、 出 汗 热 不 退、伴气分里热症。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疟疾-教学课件

加
减:
但寒不热者,去黄芩苦寒之品; 寒郁日久化热,心烦口干,去桂枝、草果,加石膏、知母。
【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 】
4.瘴 4.瘴 疟
症 舌
热瘴 状: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 脉: 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3.寒 3.寒 疟
症 舌 状: 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
疲体倦。 脉: 舌苔白腻,脉弦。
病机概要: 素体阳盛,疟邪入侵,寒湿内盛。 病机概要: 治 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 表 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3.寒疟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常 用 药:
三、分类及有关病名
1.正疟: 1.正疟: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正疟 2.类疟: 2.类疟:发作不典型的疟疾。 类疟
【概 述】
2.类 疟
温疟——热多寒少 温疟——热多寒少 瘅疟——但热不寒 瘅疟——但热不寒 牡疟——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牡疟——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疫疟——来势凶险,病情严重 疫疟——来势凶险,病情严重 瘴疟——感受山岚瘴毒 瘴疟——感受山岚瘴毒 劳疟——病久正虚,遇劳即作 劳疟——病久正虚,遇劳即作 疟母——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 疟母——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
常 用 药:
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陈皮——理气和中; 生姜、红枣——调和营卫; 青蒿、常山——祛邪截疟。
加
减:
气虚较著,倦怠自汗者,可加黄芪、浮小麦;偏于阴虚,下
午或夜晚兼见低热,舌质红绛者,加生地、鳖甲、白薇; 如胸闷脘痞,大便稀溏,舌苔浊腻者,去首乌,加姜半夏、 草果芳化湿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疟疾一、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疟疾的病因病机1.病因主要是感受“疟邪",但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2.病机基本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
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脏。
病理因素——疟邪、瘴毒。
病理性质——邪实为主,后期正虚邪恋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三、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四、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1.疟疾与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
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鉴别。
五、疟疾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其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首先瘴疟为疟疾一种,但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其次辨寒热偏盛。
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
瘴疟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障;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中医内科学-疟疾(本科十三五教材)

至明代,张介宾则进一步肯定疟疾乃感受疟邪所致,而 并非痰、食引起,《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曰:“痰 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景岳全 书·疟疾》中曰:“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 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耶。”对“无痰不作疟”“无食不 成疟”的说法进行了批驳,治疗时多用柴胡等和解法, 沿用至今。清·韩善征《疟疾论》对疟疾的脉、因、症、 治等方面内容予以充分描述,明确提出“三阴疟”。
2.风温发热
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无汗或微汗,咳嗽气急等肺经症状;若 邪热壅盛,转入气分,则卫分症状消失,可见壮热有汗不解,兼见咳嗽、口渴、 烦躁、便秘等肺胃两经症状。多见于冬春季节。
3.淋证发热
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畏寒或寒战发热,但多兼腰痛,小便频 涩,滴沥刺痛等症状。
前方兼能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后方偏重化痰散结,理气和中。若口渴甚,可加 葛根、石斛;若胸脘痞闷,苔腻,去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若烦渴,苔 黄,脉弦数,去参、姜、枣,加石膏、花粉。
2.温疟
临床表现: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 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图8-7疟疾病因病机演变图
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少阳,所谓“疟不离少阳”。本病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的正 疟最常见。若素体阳盛,复感疟邪,或暑热内蕴,里热炽盛,见热多寒少,汗出 不畅者即为温疟。若素体阳虚,复感疟邪,或外感寒湿,郁阻中阳,见寒多热少 者即为寒疟。
若感受瘴毒,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内闭外脱者即是瘴疟,因疫 毒热邪内盛,蒙蔽心神则为热瘴,因瘴毒湿浊内盛,蒙蔽心神则为冷瘴。疟邪久 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即为劳疟,疟久不愈日久常兼有气血亏虚之象,以正虚邪实为主。
疟疾课件

●
(四)流行特征
与生态环境及媒介因素关系密切。 疟疾分布广泛,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海 拔2771米高至海平面以下396米广大区域均有疟疾 发生。一般北纬32°以北(长江以北)为低疟区; 北纬25°~32°间(长江以南,台北、桂林,昆 明连线以北)为中疟区;北纬25°以南为高疟区。 1.地区分布:热带,亚热带多见,温带次之。我 国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间日虐﹥恶性虐﹥三日虐 ﹥卵形虐。恶性疟主要见于南方。 2.季节分布:夏秋季较多。
的 血 液 后 发 病 。 ●母婴传播 :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 过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 在围产期通过羊水、产道损伤 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 早产、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 疾。
(三)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 维持时间不长,可反复感染,再感染后症状轻,各 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 高疟区,成人发病率较低,一般高疟区25岁以 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 疫) 。 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初生儿可自母 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而易感, 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 先天疟疾和婴儿疟疾少见:婴儿血中胎儿 血红蛋白不适于疟原虫发育。
病 原 学
疟原虫生活史
●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间日疟、三日疟、 恶性疟、 卵形疟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 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 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在人 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原 虫的中间宿主。
●
无性繁殖期(人体内)
1.肝细胞内 蚊虫叮人吸血 感染性子孢子 随蚊虫唾液腺分泌物 人血循 环 进入肝脏 裂殖体 裂殖 子 血循环 侵犯红细胞
发 病 机 制
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红细胞内繁殖 →红细胞成批破裂→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 缓解。 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并不引起症 状。当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后,大量裂殖子、疟色 素和代谢产物及变性血红蛋白进入血液,引起临床 发作,进入血液中的裂殖子部分可再侵入其他红细 胞又进行新一轮裂体增殖,不断如此循环,引起本 病间歇性的临床发作。 病理变化:主要是引起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金匮翼-疟疾

金匮翼-疟疾疟疾统论少阳胆为风木之府,疟家寒热之邪,必归少阳,是以疟脉多弦。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其气从阳则热,从阴则寒也。
疟者金火交诊,故其病寒热并作也。
气分受邪,发于六阳时;血分受邪,发于六阴时。
浅者每日一发,深者间日一发,极深者三日发也。
浅者属阳,阳性易动,故日行之气,触着便发。
深者属阴,阴性常静,故日行之气,屡触而始发也。
疟发时,虽大热大渴,必以淡生姜汤适寒温饮之。
若恣饮冷水瓜果,脾胃转伤,邪气不达,绵延难愈。
凡疟疾多热,久而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当归、鳖甲、制首乌、牛膝之属,不能除也。
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疟邪在阳者,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
其留藏不去者,惟阴邪耳,阴邪不能作汗,虽以汗药发之亦不得,惟甘润和阴,如当归、牛膝之属,多服久服,自能出汗而解也。
伤寒往来寒热,劳瘵寒热如疟,伤食劳役,香港脚疝气,肿毒初起,俱有寒热。
阴虚证,每日午后发热恶寒,至晚亦得微汗而解。
脉弦而数,但不大弦为辨耳,俱不可误认为疟也。
凡病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
自早而渐迟,自阳而渐阴者,由轻而重也。
凡感邪极深,发愈晏而作愈迟者,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
故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疟邪必从汗出,邪在阴者,必汗出至足乃佳,然非麻、葛辈可发,但开郁通经,其邪热即散,而为汗矣。
其虚者,非参、、归、地,则终不能得汗也。
古称风寒暑湿,皆能成疟,然必客于营卫之舍,然后成疟,不尔不成疟也。
夫营之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
营卫之气,日行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必其舍有邪,与日行之卫气相遇则病作;离则病休,故发作有时,与伤寒大异也。
俗有伤寒变疟、疟变伤寒之说,愚谓伤寒变疟者,本是疟邪,因其气特甚,故一发而不止,迨汗出气衰,乃复返于舍而后日作,非伤寒能变疟也。
疟变伤寒者,本是伤寒,因邪气先中少阳,故寒热如疟,其邪递引递出,遍满三阳之界,因而发热不止,设不解,则又转而之三阴,非疟邪能变伤寒也。
疟 疾

辨证论治
寒疟 主症: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 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可和用截疟 七宝饮。
辨证论治
热瘴 主症: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 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 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 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表除瘴,消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加减。 可和用青蒿素。
概述
陈无择《三因方》首先提出疫疟病名,指 明其特点为“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 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金元 张子和纠正了因食治疟的错误说法。并认 为常山有致吐的副作用,非治疟均需吐出。否 定了“无痰不成疟”的说法。还记载了公元 1206 年一次疟疾大流行情况。 明清:对疟疾的临床表现、类证鉴别、预 防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病因病机
病以时作机理: 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 疟气之深浅,其行之迟速, 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 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 正如《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 邪气内藏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 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 间日乃作也。”
三、类证鉴别 1、疟疾与风温发热 2、疟疾与淋证发热
概述
汉代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有治 疟功效。 《金匮疟病脉证治》提出白虎加桂枝汤 治疗温疟。并将疟疾日久不愈,在胁下结为 癥瘕的证候称为疟母,以鳖甲煎丸治之。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瘴疟、劳疟 病名。在治疗上除用常山外,最早记载单独 应用青蒿以及砒霜入丸药治疟。
概述
隋唐 《诸病源候论》对多种疟病证候的病因病 机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间日疟病名,还指出 瘴疟多发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其 病比一般疟疾为重。 《千金要方》单独应用马鞭草治疟。 宋代 《太平圣惠方》记载丰富的治疟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分析 疟疾日久,气血耗伤,又因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故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 自汗心悸。正气亏虚,而疟邪末除,若过度劳累,耗 伤正气,则易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若久疟不愈,气 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胁下,形成痞块, 则为疟母。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 治法 调补气血,破瘀散结。以督脉、足太阴 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脾俞 章门 痞根 足三里 三阴交 太 冲 陶道 随证配穴 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胁肋 疼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方义 脾俞、太冲,一俞一原,健脾疏肝, 益气养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补中益气,活血散换。 痞根、章门为局部近取,可软坚化积,消痞散结。陶 道以祛
1.邪郁少阳 症状和体征 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苔薄白或黄腻,脉 弦或弦数。 证候分析 疟疾乃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 之间而发。邪入与阴争则恶寒,邪出与阳搏则发热, 正邪交争则寒热往来。若正邪相离,邪气藏伏,不与 营卫相争,则寒热休止。邪居少阳则循经上逆,出现 头痛面赤、口苦、恶心呕吐。初邪在外,苔多薄白, 化热入里则苔黄;脉弦乃邪居少阳半表半里之象。 治法 和解少阳,截疟祛邪。以督脉、手少阳 三焦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中沼 间使 后溪 随证配穴 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可点刺出血。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是感受“疟邪”所致,凡饮食所伤、 劳倦太过等,均能使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而罹患本病。 1.邪郁少阳 疟邪乘气候突变,或情志、劳逸 失调,痰食内滞,起居不慎之机侵入人体,伏于半表 半里,出入营卫之间。 2.暑热内郁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 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 3 .暑湿内蕴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 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 疟而发。 4.正虚邪恋 久疟不愈,由实转虚,气血亏耗, 正虚邪恋,甚则血癌痰凝,胁下结块,形成疟母。 [辨证治疗]
治法 温宣少阳,祛寒截疟。以督脉、足阳明胃 经穴为主。 处方 大推 至阳 足三里 脾俞 中脘 间使 气 海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 关。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 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 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 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 4.正虚邪恋 症状和体征 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 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 悸,舌谈苔少,脉细弱。
第六节 疟
疾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所致的传染病。以 寒战壮热、汗后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据休 伸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根据发作 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又可有不同名称。发作时, 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牧 疟”;但热不寒的称“瘴疟”;热多寒少的称 “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 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邪治疟而去寒热。 [其他疗法] 耳针 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脾、肝。取双 侧,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 [医案举例I 张××,男,34岁,农民。思间日疟已发一场, 末服抗疟药。就诊时已发作,恶寒抖颠,口唇指甲色 青,头痛,0.5h后高热达39.8℃,渴喜热饮,面 赤,烦躁,舌尖红,苔白腻,脉弦数。血液检查疟原 虫数甚多。针刺大推、陶道、间使透支沟,十宣放血。 20min后出汗,体温渐降至正常。复诊疟原虫明显减 少,于发作前2h针大椎、间使两穴,留针30min,遂 未发作。每日针足 三里、血海,补法。复查血中未 找到疟原虫,符合痊愈标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病历) [按语] 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
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推、陶道、委中可用 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 大惟、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 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 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3.暑湿内蕴 症状和体征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 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 白腻, 脉弦紧。 证候分析 本证乃素体阳虚,复感夏令水寒之 气而发。发病后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寒多热少,或 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 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脉为阴寒抉湿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