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合集下载

喹啉化合物

喹啉化合物

喹啉类生物碱抗疟疾研究进展[摘要]喹啉类药物自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抗疟原虫药物,本文主要讨论了喹啉类化合物母环的形成及其抗疟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喹啉类、疟疾、抗疟作用机制引言疟疾被WHO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

全球20多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3亿~5亿人发病,死亡200多万人。

喹啉类生物碱被发现具有抗疟原虫的功效从而成为主要的抗疟药物。

正文喹啉类生物碱是以喹啉环为基本母核衍生而成,来源于邻氨基甲苯酸途径。

主要分布在芸香科、珙桐科、茜草科金鸡纳属等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主要包括具有抗疟疾活性的奎宁类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类。

奎宁类生物碱最初是从茜草科金鸡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又称为金鸡纳生物碱,如奎宁、辛可宁;喜树碱类生物碱是从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喹啉类成分,如喜树碱为DNA拓扑异构酶I的特异性抑制剂,其结构改造产物有许多已经成药,如依立替康用于治疗直肠癌已于1994年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结肠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羟喜树碱也已在我国上市。

另外,来源于茵芋叶中的茵芋碱及来源于白鲜根中的白鲜碱等均属于喹啉类生物碱。

1 喹啉类化合物母环的形成喹啉类药物的合成一般以喹诺酮环为基础,喹诺酮环合主要有 2 种方法,一是苯胺甲叉丙二酸二酯在加热或酸催化下发生 Gould-Jacobs 环化反应[1-2]; 二是2-( 2-卤代苯甲酰基) -3-氨基丙烯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分子内亲核取代而环合,如图 1 所示。

1. 1 由取代芳胺为原料取代苯胺与甲叉基丙二酸二酯( EMME) 在 120 ~130 ℃反应得到取代苯胺基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不经分离在高温下发生环合反应。

环合条件通常有 2 种,一种是在惰性高沸点溶剂中( 如二苯醚、石腊油、柴油等) 加热环合,另一种是在 Lewis 酸或 PPA、PPE、Ac2O-H2SO4、P2O5等中可完成环化反应[3-6],生成的 4-氧代喹啉在氯化剂作用下得4-氯喹啉,4-氯喹啉可进一步衍生为不同的喹啉化合物,如图 2 所示。

第十二章 喹啉与青

第十二章 喹啉与青

(二)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磷酸咯萘啶溶解性:水中溶解、乙醇或乙醚中几 乎不溶 1、酸度
目的:检查控制药物中的酸性物质,主要为成盐 过程中引入。如pH小于2.4,刺激性较大 方法: 用酸度计测定, pH应大于2.4
2、水中不溶物 原理:加水溶解后,稍放置有黄色不溶物产生 方法: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放置30分钟,过滤、 洗涤、干燥,精密称定遗留残渣的重量。
硫酸奎宁片 ——反应摩尔比1∶4
H
4HClO 4
ClO4
NaOH
H
ClO4
H
ClO4
H
ClO4
第二节
青蒿素类药物的分析
一、青蒿素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一)典型药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二)主要化学性质
1、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氧化 性
方法:取本品,加水溶解,加5%碳酸钠溶液,搅 拌、滤过、滤液加新制的亚硝基铁氢化钠乙醛, 摇匀、5分钟内不得显蓝色
四、含量测定
(一)硫酸奎宁的含量测定
硫酸为二元酸,水溶液中二级电离,但在 非水介质中只显示一元酸,解离为HSO4-。含量 测定时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判断化学计量摩尔 关系
结构中 喹核碱的碱性较强,可以与硫酸成盐
+QH 2+· 2CLO42
1摩尔的硫酸奎宁可消耗3摩尔的高氯酸。
每lml的高氯酸滴定液(0.lmol/L)相当于 24.90mg的(C20H24N2O2)2· 2SO4)。 H
硫酸奎宁片的含量测定 考虑到片剂中共存物的干扰(也需消耗高氯
酸滴定液), 把硫酸奎宁片粉经强碱溶液碱化,
生成奎宁游离碱,用氯仿提取后,再与高氯酸 反应: (QH+)2· 42+ + 2NaOH → 2Q + Na2SO4 + 2H2O SO 2Q + 4HCLO4 →2[(QH22+)· (CLO4-)2] 因此,1摩尔的硫酸奎宁可消耗4摩尔的高氯酸。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青蒿素作为重要的抗疟药物,因其抗疟作用效率高、速度快、毒性低并且与大部分其他类别的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优点,成为目前全球抗疟的主要药物,虽然在泰柬边境地区已出现了青蒿素耐药性,但就目前全球各地使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疗效来看仍能达到90%以上,因此必须对刚刚出现的青蒿素耐药性现象迅速采取遏制行动。

本文主要通过描述青蒿素的抗疟机制,讨论其耐药性机制,以及对青蒿素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标签:青蒿素;抗疟药;作用机制;耐药性机制疟疾(Malaria)是经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plasmodium,spp)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不同的疟原虫可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恶性疟原虫是东南亚和非洲流行疟疾的主要病原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杀手,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等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年温热潮湿,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因此有效的防治疟疾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可以为全球根除疟疾奠定基础。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研人员1972年首次从一种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由于青蒿素结构特殊,具有抗疟作用效率高、速度快、毒性低并且与大部分其他类别的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的抗疟疾药物,是抗疟药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并且为抗疟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WHO 已经将青蒿素类药物的7 d疗程给药方案作为治疗恶性疟疾和体内敏感测定的标准方案[1-2]。

本文根据文献报道,对全球近年来有关于青蒿素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的机制、耐药性的产生及该药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1 抗瘧作用的机制1.1 自由基的抗疟作用青蒿素类药物属于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新型抗疟药,对各种疟原虫有效。

药物化学抗寄生虫药

药物化学抗寄生虫药
概述
★寄生虫病是动物性寄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引起的常见病 ★抗寄生虫药可杀灭或驱除寄生虫,在防治疾病的综合
治理措置中必不可少 ★常见寄生虫:肠虫、血吸虫、疟原虫、阿米巴、滴虫
等,其中血吸虫病、疟疾、钩虫病最常见 ★理想的药物是既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或寄生
虫,又对宿主体作用小,安全
抗血吸药
驱肠虫药 分类
(一)按结构分类
按 喹 啉 类:奎宁(Quinine)
结 构
氯喹(Chloroquine)
分 青蒿素类:蒿甲醚(Artemether)
类 嘧 啶 类: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二)喹啉类抗疟药物
喹啉类抗疟药物历史悠久,种类较多 在抗疟药物中举足轻重 按结构进一步分为
4-喹啉甲醇类:奎宁(Quinine) 4-氨基喹啉类:氯喹(Chloroquine) 8-氨基喹啉类:伯氨喹(Primaquine)
(三)奎宁结构改造
CH3O
H HO
新药研究
N
H CH CH2
N
奎宁
合成4位或8位含碱性脂肪链的喹啉衍生物,得到 4-氨基喹啉衍生物氯喹 C H 3O
8-氨基喹啉衍生物伯胺喹
N
N HC HC 3H6N H2
C H3
★以氯喹为先导物,保留7-氯喹啉部分,改造发现
咯萘啶和哌喹,临床用H3PO4盐,P343 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特点,是我国自创药
(二)分类:
锑剂:酒石酸锑钾,1918年发现,疗效确切; 后开发三价葡萄糖酸锑钾、没石子酸锑 钾等均因毒性大,被淘汰
非锑剂:1962年我国合成的呋喃丙胺用于治疗 日本血吸虫病
德国研发的吡喹酮为广谱的驱虫药,对日本血 吸虫作用最强
呋喃丙胺

第十二章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第十二章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 SO2 4
CH2
CH(OH)
N+ .HSO4
-
H N + .ClO4 H
-
+3HClO4
+
CH CH2 CH(OH) CH3O N + .ClO4 H
-
N+ .ClO4 H
-
用HClO4直接滴定硫酸喹宁时,摩尔比是1∶3
CH2 N
2
H
*
H3CO HO H
N
H H2SO4


2H2O
CH2 N
2
二、化学性质

1.碱性:奎宁环上脂环氮碱性强,与强酸形 成稳定的盐;喹啉环芳环氮碱性较弱,不能 与酸成盐。 2.旋光性:硫酸奎宁为左旋体;硫酸奎尼丁 为右旋体 3.荧光特性:硫酸奎宁和硫酸奎尼丁在稀硫 酸溶液中显蓝色荧光。

第十二章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一、结构分析
奎核碱
H H N HO
H
*

H3CO
H2SO4

2H2O
CH2 N
2
喹啉环
硫酸奎尼丁(右旋体)
奎核碱
H
*
H3CO HO H
N
H H2SO4


2H2O
CH2 N
2
喹啉环
硫酸奎宁(左旋体)
H
H N
H
H3CO
HO
*

不对称中心:旋光性H2SO4●2 Nhomakorabea2O
奎宁与硫酸结合时,一分子的硫酸能与 两分子的奎宁结合,即:
CH CH2 CH(OH) CH3O N CH CH2 CH(OH) CH3O N N+ H N+ H

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抗疟疾活性

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抗疟疾活性

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抗疟疾活性石宏杰;张姝【摘要】以青蒿素(ART)为主的联合疗法(ACT)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途径,是WHO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然而,ART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复发率高、溶解性差、价格昂贵等缺点,且耐ART疟原虫已然出现,故研发新的抗疟药势在必行.喹啉类药物具有优秀的抗疟疾活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疟药.研究显示,内过氧化物单元是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故将过氧化物与喹啉杂合或许可得到活性更高的抗疟疾候选物.药物化学家有针对性的设计合成并筛选了众多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体外抗疟原虫和体内抗疟疾活性,并得到了若干有苗头的候选物.本文将介绍近年来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期为更合理的设计抗疟新药提供支持.【期刊名称】《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6页(P后插35-后插40)【关键词】疟疾;疟原虫;过氧化物;青蒿素;喹啉;杂合体;构-效关系【作者】石宏杰;张姝【作者单位】武汉谱尼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014;武汉谱尼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6青蒿素(ART)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是继乙氨嘧啶、氯喹(CQ)、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疾特效药,具有见效快、活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誉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本品属倍半萜内酯,最重要的结构特征在于含有一个内过氧化物-缩酮-乙缩醛-内脂结构单元。

构-效关系(SAR)研究结果表明,内过氧化物单元是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

这类化合物主要通过疟原虫体内的血红素或者铁离子催化结构中的过氧键均裂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络合形成共价键,进而破坏疟原虫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导致线粒体肿胀、内外膜脱落,最终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功能造成破坏使疟原虫凋亡。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1.TLC法 法
采用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 照并用法
2.HPLC法 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检测灵敏性好,可 法
以准确的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分为外标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不加 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面积归一法。
有关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薄层扫描法、HPLC等。 薄层扫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测定实际样品时,色谱柱易被污染, 并且对前处理要求严格,分析时间长;毛细管电泳法测 定青蒿素的应用较少,且都为紫外吸收检测。由于青蒿 素没有紫外吸收,需要对青蒿素进行一定的处理。
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的方法
方法:以索氏提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对照,采用超声 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进行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 结果:得出现场快速检测青蒿素的含量关系式为: MRD(mg / g)=(AXVX2.2984)/(As×3)+1.2067。结论:超 声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测定青蒿质量,简化了操作程 序,缩短了提取时间,在1.5h内就可完成青蒿素的含量 测定,是目前快检速测青蒿药材质量较理想的方法。
(三)色谱法
利用比较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tR)是否一致或比 较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的 位置和颜色是否相同进行鉴别。 青蒿素类抗疟原料药在ChP2010中均采用HPLC法进行鉴 别,但部分制剂中也采用TLC进行鉴别。 HPLC法一般都规定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 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碘量法、滴定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HPLC—ELSD法、 SFE—HPLC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以Tris-H3BO3(H3BO3,浓度为1.5 mmol/L) 为电泳介 质,乙醇为有机添加剂,在15 kV高压,pH 9 .0的碱性条 件下柱端电导法检测了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着重探讨了 缓冲溶液种类、浓度、酸碱度及其操作电压、进样时间对 检测的影响。该法的线性范围为 20~280 mg/L,检出限 为3.2 mg/L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历程
01
喹啉是最早发现的抗疟药物之一,其抗疟作用在20世纪40 年代被发现。
02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历程,中国科学家 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从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
03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为全球抗疟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疟疾,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生产成本
喹啉类药物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有助于提高其在一些资 源有限地区的可及性。然而,青蒿素类药物的生产过程较为 复杂,成本较高,但全球卫生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援助, 以提高其可及性。
可及性
由于生产成本和供应情况的不同,喹啉类药物在某些地区可 能更容易获得,特别是在非洲和其他资源有限的地方。然而 ,随着全球卫生组织和制药公司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推广和捐 赠,其可及性也在逐步提高。
提高药物疗效与降低毒性的研究
优化给药方案
通过临床试验和药效学研究,优 化喹啉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给 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深入了解喹啉和青蒿素类抗疟药 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临 床用药提供安全依据。
毒副作用监测
加强抗疟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的 毒副作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现状
青蒿素类药物已成为全球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尤其在非洲地区,大大降低了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挑战
随着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强,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抗疟药物;同时,由于青蒿素类药物的生产成本较 高,也需要寻找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方法。
04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橙红色结晶性粉未,无臭,味苦。 在水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1. 酸 度 . 2. 有关 物质 ( TLC ) .3. 残留溶剂 . 4.干燥失重
非水滴定 (电位法)
(二)主要化学性质
1. 碱性
奎宁为二元生物碱,其中奎宁环上的氮原子的碱性较强
(pKa 8.8),与强酸形成稳定的盐,
奎宁和奎尼丁均与二元酸成盐,如与硫酸成盐;

(一) 硫酸奎宁的检查
1. 酸度 主要是在成盐过程中引入。 检查法:取本品 0.20g ,加水 20ml 溶解后,用酸度 计进行测定,pH值应为5.7~6.6。 2. 三氯甲烷-乙醇中不溶物质 本项检查主要控制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的醇中不溶性杂 质或无机盐类等。 检查法: 取本品 2.0g ,加三氯甲烷 - 无水乙醇 (2:1) 混合溶液 15ml,在50℃ 加热10分钟后,用称定重量的垂熔坩埚滤过, 滤渣用上述混合溶液分 5次洗涤,每次 10ml,在 105℃干燥至 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2mg。
(三) 无机酸盐
1. 硫酸盐的鉴别反应
取供试品溶液,滴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 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利用硫酸奎宁的硫酸根,显硫酸盐的鉴别反应进行鉴别。
取供试品溶液,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醋 酸铵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取供试品溶液,加盐酸,不生成白色沉淀(与硫代硫酸盐区别)。

(三) 无机酸盐
3. 磷酸盐的鉴别反应
磷酸氯喹、磷酸哌喹、磷酸咯萘啶和磷酸伯氨喹都 具有磷酸根,显磷酸盐反应进行鉴别。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浅黄色沉淀;分离, 沉淀在氨试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


取供试品溶液,加氯化铵镁试液,即生成白色结晶性沉淀。
取供试品溶液,加钼酸铵试液与硝酸后,加热即生成黄色沉淀;
磷酸咯萘啶 Malaridine Phosphate
磷酸哌喹 Piperaquine Phosphate
喹啉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吡啶与苯稠合而成的喹啉杂环,环上杂原子 的反应性能基本与吡啶相同。
(一)典型药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喹啉类药物的物理性质、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
药物名称 硫酸奎宁 Quinine Sulfate 物理性质 白色细微的针状结晶,轻柔,易压缩;无臭,味极苦;遇光 渐变色;水溶液显中性反应。 在三氯甲烷 -无水乙醇 (2:1)中易溶,在水、乙醇、三氯甲烷 或乙醚中微溶。 []D(0.1mol/L HCl溶液) -237o~-244o。 鉴别 1.荧光反应 2.绿奎宁反应 3.氯化钡反应 4.IR 检查 1.酸度 2. 三氯甲烷 - 无水乙醇 不溶物. 3.其他金鸡纳 碱 (TLC). 4.干燥失重 . 5.炽灼残渣 含量 非水滴定
(二) 光谱特征
1.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由于喹啉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吡啶与苯稠合而成 的喹啉杂环,具有共轭体系,可用紫外吸收光谱的特 征鉴别该类药物。
ChP2010采用本法鉴别磷酸氯喹、磷酸哌喹、磷酸咯 萘啶和磷酸伯氨喹。
(二) 光谱特征
2. 荧光光谱特征
利用硫酸奎宁和二盐酸奎宁在稀硫酸溶液中均显 蓝色荧光。 ChP2010 硫酸奎宁的荧光鉴别:取本品约 20mg ,加 水 20ml 溶解后,分取溶液 10ml ,加稀硫酸使成酸性, 即显蓝色荧光。
(三) 无机酸盐
2. 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二盐酸奎宁中具有盐酸根,即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进行鉴别。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硝酸使成酸性后 ,滴加硝酸银试液,即 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稀 硝酸酸化后,沉淀复生成。如供试品为生物碱或其他有机碱 的盐酸盐,须先加氨试液使成碱性,将析出的沉淀滤过除去, 取滤液进行试验。 取供试品少量,置试管中,加等量的二氧化锰,混匀,加 硫酸湿润,缓缓加热,即发生氯气,能使用水湿润的碘化钾 淀粉试纸显蓝色。
3.其他金鸡纳碱
BP7 HPLC检查法:
金鸡纳生物碱的HPLC分析系统适 用性试验示意图 1-cinchonine; 2-cinchonidine; 3-dihydrocinchonine; 4-dihydrocinchonidine; 5-quinidine; 6-quinine; 7-diydroquinidine; 8-dihydroquinine; 9-epiquinidine; 10-epiquinine
奎宁为 6- 位含氧喹啉衍生物,可以发生绿奎宁反应 (Thalleioquin reaction) 。反应基本机制是 6- 位含氧喹啉, 经氯水 ( 或溴水 ) 氧化氯化,再以氨水处理缩合,生成绿 色的二醌基亚胺的铵盐。
Cl CH 3O 2 N HO Cl2 N ONH 4 NH 3 N N O + N O Cl Cl
2. 水中不溶物 本品加水溶解后,稍放置即有黄色不溶物产生,影响质量。 故质量标准按给药途径不同,规定其不同限量以控制质量。
检查法:取本品 2.0g ,加水 25ml 振摇使溶解,放置 30 分 钟,用置105℃恒重的4号垂熔玻璃坩埚滤过,沉淀用水15ml 分次洗涤,在105℃干燥4小时,遗留残渣不得过4mg(供注射 用)或7mg(供口服用)。

ChP2010磷酸咯萘啶进行酸度、水中不溶物、 氯化物、 甲 醛、四氢吡咯、 干燥失重的检查。

(二) 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1. 酸度 主要是在成盐过程中引入。本品水溶液的pH值如小于 2.4,刺激性较大。 检查法: 取本品1.0g,加水25ml溶解后,用酸度计进 行测定,pH值应大于2.4。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如乙胺嘧啶、磺胺类等 )。

一、喹啉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HO H H3CO N
N H
H HC CH2
HO
N H
H HC CH2
H3CO
· H2SO4 · 2H2O
H H3CO N
H N N CH3
· 2HCl
NH2
· 2H3PO
硫酸奎宁 Quinine Sulfate

(二) 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3.氯化物
系生产工艺中带入。检查时为了避免溶液颜色的干扰, 先加碱使咯萘啶沉淀析出,然后再对滤液进行检查。

检查法 取本品0.10g,加水4ml使溶解,加20%碳酸钠 溶液 5ml ,摇匀,使沉淀完全,用 5 号垂熔玻璃漏斗滤 过,容器用水 15ml 分次洗涤、滤过,合并滤液,加水 使成25ml,依氯化物法检查,与标准氯化钠溶液 3.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3%)。
(二)主要化学性质
3. 荧光特性
硫酸奎宁和二盐酸奎尼在稀硫酸溶液中均显蓝色荧光。
4.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由于喹啉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吡啶与苯稠合而成的喹 啉杂环,具有共轭体系,可用紫外吸收光谱的特征鉴
别该类药物。
二、鉴别试验
(一) 绿奎宁反应 (二) 光谱特征 (三) 无机酸盐
(一) 绿奎宁反应
二盐酸奎宁 Quinine Dihydrochloride
N
磷酸伯氨喹 Primaquine Phosphate
Cl
N
OH N
N N N N Cl N Cl N
· 2H3PO4
HN CH3 N CH3 CH3
Cl
HN N N OCH 3
4H3PO4
· 4H3PO4 · 4H2
磷酸氯喹 Chloroquine Phosphate
(二) 光谱特征
3.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硫酸奎宁、二盐酸奎宁、磷酸氯喹、磷酸哌喹、磷酸 咯萘啶和磷酸伯氨喹在ChP2010中均采用红外光谱的方法 进行鉴别。
ChP2010 磷酸氯喹的 IR 鉴别:取本品约 0.5g ,置分液 漏斗中,加水 25ml 溶解后,加氢氧化钠试液 5ml 、乙醚 50ml 振摇提取,醚层用水洗涤后通过置有无水硫酸钠的 漏斗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用五氧化二磷为干 燥剂减压干燥至析出结晶,其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氯喹 的对照图谱一致。
(二) 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磷酸咯萘啶 ( 疟乃停 ) 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 用。与氯喹无交叉抗药性,临床上用于治疗抗氯喹株恶性疟 和抢救脑型疟等凶险型疟疾。

磷酸咯萘啶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有关物质,通过溶 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等项目的检查进行控制。

磷酸咯萘啶为黄色至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具 引湿性。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
三、纯度检查
(一) 硫酸奎宁的检查
理化特性: 硫酸奎宁为白色细微的针状结晶,轻柔,易压缩;无 臭,味极苦;遇光渐变色;水溶液显中性反应。在氯仿 无水乙醇 (2:1) 的混合液中易溶,在水、乙醇、氯仿或乙 醚中微溶。

有关物质 根据硫酸奎宁的制备工艺,产品中有关物质主要是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以及副反应产物。通过检查以下 项加以控制: •酸度 •三氯甲烷-乙醇中不溶物质 •其他金鸡纳碱等
(一) 硫酸奎宁的检查
3.其他金鸡纳碱
本项检查主要控制硫酸奎宁中的其他生物碱,采用HPLC 或TLC中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杂质对照品对照法进行检 查。
TLC检查法:取本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 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加稀乙醇稀释制成每 1ml中约含50g的溶液,作 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 三氯甲烷-丙酮-二乙胺(5:4:1.25)为展开剂,展开后,微热使展开剂挥散, 喷以碘铂酸钾试液使显色。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的主斑 点比较,不得更深。
喹啉环上的氮原子碱性较弱(pKa 4.2),不能与硫酸成盐。 磷酸氯喹和磷酸伯氨喹为三元生物碱;磷酸咯萘啶为五 元生物碱;磷酸哌喹为六元生物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