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张瑞芳(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才能从容得体地跨越文化沟壑。

成功交际。

本文就社交礼仪、体态语及比喻用语三个方面简单谈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社交礼仪体态语比喻用i l-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民族性。

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它包括能代表一个地区、民族或者国家特色的艺术、信仰、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政治制度等。

(辞海。

1989年版,173l页)因此文化可以有许多分支。

比如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于具体到茶文化、京剧文化。

这当中有些文化形式是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可能会接受的。

比如科技文化.只要你有先进的科技。

没有哪个国家会拒绝接受。

所以中国的四大发明很早就传入欧洲.而现代西方先进的科技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学习。

但有些文化形式大家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于滑稽可笑.从而有意无意地排斥。

殊不知这些东西是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

不懂得往往就会闹笑话甚至于冒犯他人。

下面本文就社交礼仪、体态语及比喻用语的差异.以中西方为例,谈谈如何从容跨越文化沟壑。

一、社交礼仪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

各国人民在进行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

近代历史上有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

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

双方见面后。

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

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 her e?W her 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

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概括 。而在实际 的生 活当 中, 英语 国家 的人 互相打招 呼更 为随 便 , 往直 呼其 名 , 至连长 幼称 谓都 省 了 , 往 甚 兄弟姐 妹 之 间更
体 。” 言和文化相互传承。有些社会学家认为 , 语 语言是文化 的基 是 直 呼其 名 。 石——文化靠语言得 以传播 , 没有语 言就 没有 文化 ; 而从另一个 三 、 于 价值 取 向 的差 异 基 方 面看 , 语言又受文化 的影响 , 反映文化 。 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是文 中国人在对待金钱 与物质 的问题 上 , 显得 温和 、 委婉 , 他们 化发展 的必要前 提, 同时 , 文化 的发展也推动和促进 了语言 的发 展 。语言反映一个 民族的特征 , 它不仅包含着该 民族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 , 而且蕴藏着该 民族对人生 的看法 、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更重视的是感情 , 较少争辩和对抗。若就某问题存 在异 议 , 往往
不同于西方人的直来 直去 , 不直接说否定 , 通常使用沉默 以表示 礼貌和尊重 。而西 方人对金钱 的态 度很坦然 , 讨价还价 时注重 对依照逻辑进 行的争辩 , 惯于对抗 , 说话 口气断然 。
中西方价值观对待 “ 的态度差别也是截然不 同的 。一般 老” 中 国人 认 为 “ ” 示 经 验 、 熟 和 社 会 地 位 , 国人 对 “ ” 往 老 表 成 中 老 往 直言不讳 , 汉语 中往往会见到“ 老前辈 ”老首长 ”老教授 ” , “ “ 等 这 是 中国人尊老 、 敬老 的体现 。而西方的文化模 式追 求创 新 , 忌讳
学 1 8 羁0年 期 2 第 1
刘 晓枫 ( 东省 东莞职 业技 术 学院公 共教 学部 53 0 ) 广 2 8 8
摘 要 : 同的 民族 文化 凝 聚 着 一 个 民 族 世 代 相 传 的 社 会 意 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048文化纵横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比较中西文化,首先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文化的含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看得见的主导文化;精神文化,特别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学术思想、文艺艺术、科技、制度等,其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

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价值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文化以社会优越性和集体主义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义为特征。

社会价值观首先是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而非个人的文化价值观。

婚姻、家庭、教育。

婚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结婚和离婚都是他们的私事,所以离婚率非常高。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和睦相处,有责任感。

大部分东方国家都认为,离婚对子女不负责任。

尽管一些夫妻彼此不爱,但他们仍有名义上的婚姻。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祝福、善良、无私奉献、父母作风、过多干预;在西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童年开始,西方父母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的孩子在16岁时搬走,18岁时工作,为自己筹学费。

假如他付不起学费,他父母就会提前付款,工作之后多数家长还会要求子女将钱归还给父母。

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和生活。

国外小学强调从简约到简约的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则坚持“个人主义”,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对外方面:引入学分制,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向西方人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和宗教信仰是不礼貌的。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注意孩子和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西方学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会亲自把试卷交给每个学生。

此外,他们每次分发论文时,都会把分数放在页面上,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

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

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

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

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作者:陈宁来源:《卷宗》2020年第24期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社会意识和历史文化的差异,这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若要在交际活动当中,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适应跨文化背景之下的各种交际活动。

本文围绕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人们对西方文化底蕴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能够熟练的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使用外语和西方文化的思维去思考交际当中相关的问题,能够顺利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

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把握文化差异,消除思维障碍,把握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意识形态。

随着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际活动频率不断增多。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用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辅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1 存在于语言表达当中的文化差异性1)对动物含义的理解不同。

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动物的不同理解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种动物的印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最经典的就是“龙”,中国人有对龙的原始崇拜,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图腾,表达至高无上的尊贵之意,在古代,只有君主才可用龙作为装饰[1]。

在现代,龙在我国文化中表达吉祥、活力,龙马奔腾、生龙活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偏好和喜爱。

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概念中,“龙”并不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反而是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代表着黑暗和嗜血,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要特别注意两国对龙的理解差异,避免因为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交际活动中产生误会。

除了龙之外,例如“狗”和“狼”,在中外文化之中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普遍认为狗代表忠诚,而狼却是勇敢的象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这些词语深刻的反映出狗和狼并不为传统文化所喜。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目的,更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催化剂。

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愈加复杂化,想要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

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把文化因素分别与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便中西跨文化交际者深入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减少交际障碍。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语言因素;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具有生命力和推动力的新生学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不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还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佳希,2016)。

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语言、非言语行为等)的客观存在,当前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语言不通、理解偏差、交际障碍、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文化误读。

鉴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读事件屡屡发生,交际者必须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失误,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就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首先,从交际者自身方面来说,交际者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研究跨文化交际方法、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等来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跨文化交际者要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并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当中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经验,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积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表现:称谓用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上的差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彼此了解对方的差异和文化特点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

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消除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称谓用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价值观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表现
1、称谓用语文化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确运用称呼语,关系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

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

而且英美命名文化还有一种习俗,用祖父母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以表记念。

西方人中还有少数人用名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也不会引起麻烦,反而引以为豪。

而在中国,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而且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谐音字也不行。

这样起名,会被认为是不尊敬长辈的行为。

至于使用伟人、名人的名字的更为少见,人们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西方,公司里,不论你的职务高低,都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

只有少数官衔可作称呼语,不像汉语用头衔称呼那样的普遍。

例如:president (总统)、governor(州长、总督)、ambassador(大使)、minister (部长)、mayor(市长)等。

但是在中国,,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下属称呼上司时,通常要带上官衔。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人重视个性与平等,不太重视等级和权威。

西方哲学家也讲究个体本位文化。

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观点是和他们的经济特点相关的。

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称呼对方时,就直呼其名。

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情况正好相悖。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这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和集体精神,崇尚相互依存,而非相互独立。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里,“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等传统礼仪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称呼有着严格的区别。

如果把西方的称呼模式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合乎情理,没有教养的。

2、问候语文化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彼此问候语通常为:“hello, how are you?“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见面问候语通常为:“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中国人的问候语让西方人觉得很诧异。

而在中国文化中的问候语“你去哪里?”,这只是中国人见面彼此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是一个表示友好和礼貌的问候。

并不期待着一个相应真实的回答。

但在西方人看来,“你去哪里?中国人有干涉别人行动自由之嫌疑。

“你吃饭了吗?”误解为是想请对方吃饭才说这样的话。

同样,西方人用:“how are you?”作为问候语,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你的近况很关心,也只是一种表示礼貌的问候的方式。

中西问候方式的功能是一样的,但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

所以问候语的使用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3、社交礼仪上的差异
在做客的礼节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会产生理解失误和文化碰撞。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是热情好客的。

古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就能说明这一点。

主人们常常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却先谦虚的说:“不好意思,没有什么菜,请多见谅。

”西方人听到这话,会不太高兴,既然没什么好菜,还请我干啥。

餐桌上,主人会不停地向客人劝酒加菜,让客人多吃,以显示自己热情,根据中方的礼节,通常客人们宁可
吃不饱,也要剩下一些饭菜,以表示自己已经吃饱喝足。

当我们去朋友家做客时,可以预约,也可以不邀而至,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去,带上准备的礼物。

但是去西方人家里做客时,一定要提前预约好时间才去。

冒然前去,这是很不礼貌的,受访者甚至会拒绝会晤。

去做客时,在到达的时间上也有讲究。

一般要准时到达或迟五分钟到达比较合适,比规定的时间早去或是晚去都是不礼貌的。

若有事会耽搁一会到达,一定要电话通知主人。

在邀请西方人做客时,准备食物的量一般以够吃为准,简简单单几道菜就可以,不需要菜肴满桌。

也不要给客人强塞食物,劝酒夹菜的。

另外,根据西方的礼节,客人应尽量吃完自己盘子里的食物,还要赞美主人准备的佳肴。

如果客人送你礼物。

应该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中西各自特定文化的影响,在称赞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西方人乐于称赞别人,当受到别人称赞时,通常非常高兴,很乐意得到赞美,并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自谦被看做一种很好的美德。

对待称赞一般会说:“过奖或不敢当,做的还不够”。

当别人夸奖:“you are very beautiful”时,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对这句话的反应反差很大。

西方女性通常会变现的很高兴,并热情致谢,遵循了交际原则中的一致原则;而东方女性表现的非常含蓄,谦虚推辞,遵循了谦虚和谐的原则。

4、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

西方翻译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意思是去一个地方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禁忌。

否则冒犯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东、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这些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在遵循礼貌原则基础上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学习外语者不能忽略它们。

比如东、西方的文化中,一个“老”字可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中国,“老”代表着一种尊重和认可,表示此人很有经验、资历深厚或德高望重。

比如“老师,老师傅,老医生,老先生,张老”等。

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较忌讳说的词,西方老人都忌讳“老”、怕“老”。

美国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称为old people。

人们常用委婉语senior people(年长的公民)来称呼他们。

三、结论
文化一词,虽然释义一样。

但在中西方国家里,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因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着本国文化的制约。

所以,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得体的运用语言,彼此了解对方的差异和文化特点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嘉祖,陆晟.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