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合集下载

地名档案成果开发利用工作探讨

地名档案成果开发利用工作探讨

Compilation and Utilization 编研与利用地名档案成果开发利用工作探讨■陈国辉北京市城建档案馆摘要:本文主要以金融街消失的胡同为例,探讨地名档案 成果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关键词: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地名档案是在地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 值的记载各个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及其他相关信息的 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

地名普查工作中,收集、整理、 保管、统计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地名档案信息资源, 是城建档案馆作为国家专门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地名档案的特点(一)地名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

地名档案是地 名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地名管理的专业档案,是 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地名管理、推行地 名标准化、开展地名研究的基础。

地名档案是在行使 地名管理职责、处理地名事务、地名调查活动中形成 的真实记录,再现了地名普查收集资料、内页录入、 实地采集、现场测量、地名审定、监理、验收全过程, 具有档案的根本属性一一原始记录性。

(二)地名档案具有多样性。

地名档案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也有其独有的特征。

地名档案以图、表、 卡、录等形式存在,有文字、图表、声像等多种载体, 形成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

地名档案的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地名的地 理信息、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文化典故、 风土人情、人工建筑、名胜古迹、山川河湖、公路、 林场、水库、桥梁等多方面的信息。

档案的类型也呈 现多样化,包括文书类、业务成果类、编译出版类等。

(三)地名档案具有地域性。

地名档案是某一区 域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产生的直接、原始的记录, 反映某一区域地名的变更及其在各个时期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真实面貌。

老北京的地名有些具有皇家 大气的特点,如天安门、地安门、长安街、王府井、 公主坟:有些地名带有政治军事色彩,如官园、王府 仓胡同、学院胡同、武定侯胡同、藤牌营胡同;有些地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如烟袋斜街、沙果胡同、盆 儿胡同、水车胡同、友爱巷等。

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几点思考

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几点思考

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几点思考摘要:历经30年,自2015年起,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地名基本情况的调查;规范地理实体名称;设置地名标志;开发、应用普查成果;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本文从明确基层地名普查面邻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做好这次普查进行了全面系统解析。

关键词:地名普查;困难;对策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6)004-000094-01地名普查同其它统计工作一样,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因此基层如何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

从一个基层普查员的角度,本人就如何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有以下几点考虑:首先要明确基层地名普查面邻的重点和难点,基层普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困难:1.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在镇村两级没有专门从事地名管理的的人才队伍。

县级一般只在民政部门设地名科,而长期从事各类普查工作的统计部门则一般没有专门的地名普查科室。

并且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人员配备不齐,运行资金不到位。

由于本次地名普查类别主要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实体进行普查,工作量大,任务分散,因此单靠有限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完成这么一项浩大的一项工程的。

2.经验缺乏。

由于本次地名普查是时隔30年后进行的一次全面普查,时间间隔长,很多新增要求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即使是上次普查过的内容,现在较上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难有现实的成果可复制。

本次普查只有立足本地实际,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才能真正达到任务目标要求。

3.所需的文献资料缺乏。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仅进行过一次专业地名普查,而且是在30年前,鉴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所编撰的地名志比较简单,参考价值不大,而一般情况,在基层,普遍不重视历史资料的归集整理,没有其他的相关图、录、典、志等文献资料可供借鉴和参考,尤其是缺乏记载名称由来、含义、历史沿革以及相关属性信息的文献和资料。

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其成果应用设想

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其成果应用设想

现代经济信息自2007 年7 月1 日起,第二次土地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其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意义就在于应用。

因此,本文拟就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提出可行性的应用设想。

1. 第二次土地调查简介1.1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最终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土地宏观调控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次土地调查利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在原来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落实《土地管理法》关于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的需要,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成果在土地登记发证、权属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原来土地调查调查距今已有十几年,土地调查、土地统计现势性,实用性较差。

其次,原来土地调查注重土地权属,缺少基础设施、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三是原来土地调查成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信息化程度低,限制了成果共享和应用[1]。

1.2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特点本次调查的技术特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利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IS 技术、GPS 技术和数字化及网络化技术等先进技术,使得本次调查快速、准确的完成。

1.2.1 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对正射影像图进行室内判读分析,参考最新的变更资料,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套合对比,提取变化信息,对近几年土地利用状况变化较大的地区或影像不清晰的地区可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对每一块土地的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有效推动地名成果转化

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有效推动地名成果转化

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有效推动地名成果转化作者:杨金平来源:《卷宗》2020年第01期摘要:地名普查档案作为一种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在了解当前城市建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地名普查档案的内容,结合近年来其展现出的积极作用,分析如何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有效推动成果转化,以此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名普查档案;成果转化;地名档案;信息服务;组织领导简单来讲,地名档案是指在地名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具体包含一个地名的材料,如卡片、文字概况、考证材料、故事传说、命名更名材料等。

在实际管理中,它们会集中存放,以便后续利用。

由于档案中记录了城市历史发展相关内容,所以在发展中全面掌控不仅能了解过去,掌控当前,而且可以准确预测未来。

地名档案作为我国档案管理的专业档案,是以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处理及地名命名更名等实践活动为依据构成的历史记录。

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原则与有效措施进行管控,及时向城市提供与地名有关的档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应有作用,促进管理成果的转化利用,以此为我国建设各项事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下面对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有效推动成果转化进行研究。

1 背景介绍2016年6月23日,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6〕104号)(以下简称《办法》)。

为了深入贯彻《办法》精神,沟通各地地名普查档案管理经验,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区要按照统一标准,结合预定计划全面落实,扎实开展地名普查文件归档工作。

针对当前发展情况分析,地名普查档案工作内容包含:1)地名普查档案详细记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全过程,且包含了普查的最终结果。

因此,建好、管好和用好地名普查档案,对推广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强化地名管理水平及有效推动成果转化等都有积极作用;2)在认真学习与深层领悟中,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国家要求上。

浅谈第二次地名普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浅谈第二次地名普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信 息 技 术DOI:10.16661/ki.1672-3791.2007-5042-0358浅谈第二次地名普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方法①高远 范咪娜(山东正元数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670)摘 要:地名是地理实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区域内地理实体的地名属性信息、图形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准确掌握区域地名的基础数据,为社会发展提供完备的地名地址信息,实现数字化的地名信息管理。

该文以某地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项目为例,通过3S技术辅助实现地理基础数据与地名信息的一体化调查与管理,形成一种快速的地名普查方法。

关键词:地名普查 3S技术 地理数据 地名数据库中图分类号:P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c)-0012-04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the Second NationalCensus Place NamesGAO yuan FAn Mina(Shan dong zheng yua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Co.,ltd.,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264670 China) Abstract: Place name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geographical entities,the purpose of the census is to find out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geographical entities graphic informati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etc.,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basic data of regional names, provide complete place name address informa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digital place nam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econd national census of place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3S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 data and geographical name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to form a quick method of census of place names.Key Words: Census place names; 3S technology; Geographic data; names database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并称为3S技术,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的导航定位,以及对地实测和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国防、气象、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能源、交通、土地资源勘察等领域应用广泛,将3S 技术应用于地名普查中,可以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提高工作效率[1]。

浅谈第二次地名普查方法与注意事项

浅谈第二次地名普查方法与注意事项

( 6 ) 居 民点( 城镇点 、 农村点、 农、 林场点) 名称 ;
( 7 )交通运输设施 [ 公路、 街、 巷、 车站、 渡 口、 停
车场 、 桥梁 、 隧道 、 码头] 名称; ( 8 ) 水利 、 电力设施( 水库 、 河道 、 涵闸 、 山塘、 堤 堰、 变电所) 名称 ;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0 9 7 ( 2 0 1 3 ) 0 4 —0 0 5 7 —0 3 中图分类号 : P 2 8 1 文献标识码 : B
1 普查的 目的意义
地名是十分重要 的基础地理信息 , 地名普查是 加强地名管理 和服务 的基础 性工作 。地名普查工 作对于维护 国家 主权和领 土完 整 , 巩 固国防建设 ,

已经废止、 消失的现象 。地名普查不仅要调查从历 史上没用至今 的地名 , 在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新增地名 , 也要调查历史 上 曾经 出现, 但 当前 已 经消失的地名 , 更将每个地名 的起源 , 演变过程作 为调查 的重 点 内容 。
1 . 3 调查 的指 标特 别 多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 方便人 民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与人 口普查 、 经济 普查 、 土地调 查、 文 物普查 、
( 9 )纪 念地 、 旅 游景 点 [ 纪念地( 人物 纪 念 地 、 事
件纪念地、 宗教纪念地) 、 遗址、 公 园、 风景区] 名称 ; ( 1 O )建筑 物 [ 房屋 ( 有 地 名 意 义 的 以及 大 型建 筑物、 建筑群 和 8 层 以上高层建筑 物) 、 亭、 台、 碑、 塔、 广场、 体育场] 名称 ; ( 1 1 )单位( 党政机关 、 事业单位 、 具有地名意义 的民间组织 、 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业单位 、 军事单位)

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应用分析

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应用分析

发挥新 技术在土地 调查 中的应 用是
本农 田及 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成果 和专 项 统计 成果 。二次土地调查 是一次全 面彻
二次 土地调 查的一次革新 。正是新 技术
的应用形成 了科学完善 的土地调查 成果
未批先用 、 越 位 系统 和数 据 库及 网络 通讯 等 先 进技 地方 出现的土地少 批多用 、 权批地 的违法 行为 ,及时纠正土 地使 用 术 。在先进 技术 的支撑下 形成 了基础控
制测量成果 、 土地利 用数据成果 、 土地权 过程 中暴露 出的问题 。随着卫 星技术的 属数据成果 、 各类影 像数据成果 、 基本农 不断发展 ,我国 已经成功发射 了专门用 田数据成果 、 耕地后备 资源数据成果 、 土 于土地资源调查用 的卫星 。借助各种 新 结合二次土地调查 的成果 , 实现国 地权属争议数 据成果及其 集成 的数据库 技术 ,
关键 词 : 土地调查 ; 土地管理 ; 分析
第 一次 土地调查 开始 于 1 9 8 4年 5
及地籍信息系统等成果 。
3 . 全 国 二 次 土 地调 查成 果精 确
内土地管理 “ 天上看 、 网上管 、 地 上查” 的
月, 到1 9 9 7年年底结束 。此次整个土地 调查用 了 1 3年的时间。第一 次土地调查
还实现了数据库 的互联 共享 。可 以说 二 会发展有重 要指导意 义。重视二次 土地 量 和分布等等 。二次土地调查成 果对政 次土地调查取得 了具有 历史意义 的重 要 调查成果 的应用是实 现土地调查意 义的 府做 出科 学决 策 ,及时调整供地 方向和 政策有重要 意义。 当前 的很 多土地发展 成果 。 关键所在 。 本人结合 自己的工作经验 , 对 规 划 都是 基 于 二次 土 地调 查 成果 开 展 1 . 全 国二 次 土 地 调 查 成 果 范 围 广 二 次 土 地调 查 成果 的应 用 提 出 以下 建 的 ,政府 出台的各项土地开发政 策也是 二次土地调查不仅 调查 了农村 土地 议 : 基 于二次 土地调查成果数据 开展 的。宏 还对 城镇土地资源情况 进行 了详尽 的调 查 。对农 村土地资源 中的基本农 田做 了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第一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以下简称“地名普查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规范地名普查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名普查档案是指各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名普查办”)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下简称“地名普查”)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及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记录。

第三条地名普查档案工作由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统一领导。

各级地名普查办分级管理,同时接受上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各级地名普查办应当根据国家档案法规和本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地名普查档案工作制度,认真履行档案工作职责,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普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收集、整理与归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五条各级地名普查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地名普查经费预算,统筹解决。

第六条地名普查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一)业务类(类别代码:2DPY)。

1.地名登记表;2.同一地名的地名标志登记表;3.同一地名的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4.地名标准化处理表;5.搜集的地名相关史料、考证材料、实地调查的记录;6.其它相关材料。

(二)成果类(类别代码:2DPC)。

1.地名目录(子类别代码:2DPCA);2.地名成果表(子类别代码:2DPCB);3.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子类别代码:2DPCC);4.地名普查成果图(子类别代码:2DPCD);5.地名标志登记表(子类别代码:2DPCE);6.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子类别代码:2DPCF);7.本级国家区划地名数据库数据(子类别代码:2DPCG)。

(三)其它类(类别代码:2DPQ)。

1.地名调查目录(子类别代码:2DPQA);2.地名普查工作图(子类别代码:2DPQB);3.其它材料(子类别代码:2DPQ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景雪
来源:《档案天地》2017年第12期
地名普查所形成的地名资料,是地名档案的原始素材,地名档案作为地名信息的载体,需要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经进入验收阶段,普查成果正在陆续移交入馆,地名档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为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档案,使之转化为服务现实社会的产品,是地名档案工作目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完成了地名概况、地名卡片、地名表、地名图等四项成果汇总,形成了非常珍贵的地名档案资料,图、文、表、卡成为了地名档案的综合形式。

目前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在收录地名目录、地名普查成果图表、地名标志登记表等纸质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通过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对地名数据进行数字化、地图化处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地名数据库,将地名普查的成果进行存储管理。

因此,要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档案的开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打造档案开发利用精品
第二次地名普查,作为政府组织的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所形成的档案是地名标准化的结晶,也是全社会使用地名的权威凭证和实际准绳。

在普查过程中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通过专业技术措施加以纠正,形成了标准化地名信息载体。

目前,我馆协助区划地名处正在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河北部分。

该书以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经反复考订和更新,力求资料翔实,将向全社会提供系统的地名信息。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国家级新区设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河北政区和聚落地名日趋减少,在一些政区和聚落撤销合并之前,将其历史和现状系统、完整、真实地记述下来,为大众了解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提供可靠的地名信息,是地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馆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编辑出版的《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由来大典》已被《燕赵文库》收录,成为河北省从古至今学术水平最高的700部专著之一。

该书全面反映了我省区划地名的发展历程,是我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最新成果,作为地名档案编研工作者应该充分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编纂各类具有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用文字画面描述地名信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出地名档案的社会价值。

二、改善馆藏档案结构,重视地名文化属性
1.重视地名档案资源建设
地名档案资源不足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会严重影响档案部门的功能发挥。

地名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地名档案资源建设,确保地名档案分类齐全和有效整合。

2016年河北省地名区划档案资料馆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属性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对我省和京津两市的区划地名图书进行了收集。

共收集清末民国初期我省原版地图7幅,地名区划、县志、村史、地方文化传说、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资料、京津冀历代建置沿革等图书资料500余册,极大的丰富了馆藏。

同时我馆以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为抓手,积极开展地名区划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编印“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参考资料系列丛书”,其中编辑印制的《河北省沿革图稿增补》图集是在陈铁卿先生编辑的《河北省沿革图稿》基础上,增加了从民国到2016年我省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编辑出版的省图,总计收录地图125幅,详实地记录了我省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填补了我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历史图集的空白。

该图集在刚刚召开的2016年河北省档案开发利用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

2.保护地名文化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是保护地名文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们对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面临消亡的古镇、古村落、城市老地名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薄弱,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回家的路,文化的根,更是历史文化的向导和路标。

我们应该加强普查成果转化,充分挖掘地名普查成果,建设地名文化研究、考证和发布平台,加大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力度,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随着时代的巨变,记忆的缺失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划、整合、开发地名档案已成为守护记忆的主要手段,目前我馆正在组织编写的《河北省地名文化传说》一书,将成为挖掘、研究、整合、传播河北地域文化和河北记忆的窗口,也将进一步促进河北地名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地名文化的记忆。

三、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平台
1.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
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之一,与社会公共管理和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都需要地名信息的支持。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过渡到以利用信息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地名信息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的核心要素,是一切与空间相关的信息的最基本载体,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国家信息化体系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和桥梁,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名管理和服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要求在对外业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审核后,每条地名的有关信息按照地名分类,录入地名数据库。

在日常管理中要将新采集的地名数据或更新的地名数据通过数据更新和维护模块存储进地名数据库以实现地名数据库数据的完备性。

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加强对地名的科学管理,使地名档案利用者可以借助数据库的检索系统、检索软件和操作系统自主地了解档案资源环境的构
成,通过自助行为对远程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联机浏览、检索,实现档案利用异地化、远程化。

2.创新地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探索建设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实现地名日常管理和命名更名等申报审批政务的全流程网络化管理;探索地名与基层政权、救灾等其他民政业务之间数据共享;探索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军队之间地名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地名信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防军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深化地名公共服务
在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阶段,在抓紧完成普查成果数据的完善、汇总和上报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应用电子信息新技术开发具有电子定位和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地名标志,推进地名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应用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仿真等技术手段,提供地名信息查询和地图定位服务;探索融合国内一流免费地图导航产品,借助其领先的技术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拓展地名公共服务领域;尝试提供触摸屏、问路热线等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名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设,让民众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对不准确或过时的地名进行标注,及时更新地名数据资料,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加权威、便捷的地名导向和信息服务。

加强对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及发展与创新,就要认真做好二普成果转化,保护地名信息资源,创新地名档案应用。

这既是发展地名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名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名区划档案资料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