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_鲁迅之后的一位作家

合集下载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故事梗概
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儿,我的披着红 霞的、眸子黑黑的姑娘,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你„„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索米娅。那个梳着羊犄角小辫 和我同骑一牛的小女孩,那个紧束着腰带朝我奔 来的少女,那个红霞中的姑娘,还有那个赶车人 泥屋里的主妇,都闪电般地从我眼前掠过,我似 乎已经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 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奇迹出现:
初春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过后,一匹漆黑漆黑的 马驹子站在我们的包门外。白发额吉说,这是神送 给白音宝力格的。
《黑骏马》故事梗概
“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 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黑骏马! 我要骑着它走遍整个草原! ” “巴帕,等你真的走遍草原以后,你会骑着 你的钢嘎·哈拉回来看我吗?” “当然!”
张承志简历
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 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2年发表《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 1984年发表《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蒙古古歌《钢嘎·哈拉》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 ※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朝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他以一个人的存在平衡了中国文坛。”
张承志代表作
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 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聋子

张承志关于鲁迅和_史记_的读书札记_程光炜

张承志关于鲁迅和_史记_的读书札记_程光炜

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今天下午我们安排了“东吴讲堂”第三十五讲。

“东吴讲堂”是一个名人的讲堂,它是一棵小的禾苗,但是现在一点一点,一个月一个月地长大了。

长得有点看得见,摸得着了。

培育它的是很多名家。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著名的学者,著名的批评家。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程老师的到来。

学文学的人,特别学现当代文学的人,对程老师的名字不应该是陌生的。

他在当代文学的批评、当代文学的研究方面,跟他的名字一样,他名字叫光炜,炜是光明的、光辉的意思。

程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文艺思潮研究所的所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主编。

程老师老早就读博士了,在武汉大学师从陆耀东先生。

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八年,差不多十五年,是一段人生中非常美好的年华,程老师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批评和诗歌史的研究,曾经是八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主要批评家。

一九九八年以后,到现在也是十五年,他的研究领域大大地拓展了,转向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化、重要的小说家以及文学史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重返八十年代”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文化的再讨论,清理文学史上已有的重要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艾青传》、《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今天程老师讲演的题目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既有宽度、关联度,更有深度。

我想我的闲话少说一些,下面我们再一次以掌声欢迎程老师给大家作学术报告,大家欢迎。

常熟距鲁迅老家绍兴不远,这里风俗文化与那里相似之处很多。

来常熟谈张承志读鲁迅的札记,别有风味。

我这个题目,主要想谈的是:当代小说家的读书,对他性格、写作和文章的风格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他们的读书,有时候是在开始创作前,有时候是在其文学世界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

张承志鲁迅之后最伟大理想主义作家

张承志鲁迅之后最伟大理想主义作家

张承志:鲁迅以后最伟大的理想主义作家我身上的某种气质让我难以融入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难以融入势利的文人学士们中间去一九八九年我进入北京大学这座最高学府的时候有人说我是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理解张承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堪的难题多少年来我向来抗拒着他一直回避着他在张承志全力要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我向来在追求成为一个弱者也有人读出了我的文字中间迥异于张承志的不卑不亢的反讽二〇〇五年当我忽然面对可怕的处境面对知识、道德和智慧的破产身体和精神完全崩溃的时候我终于理解我向来在回避和拒绝的其实是与我自己有关的某些元素在很多年此后我终于开始正视张承志开拓的文学道路张承志和鲁迅是二十世纪两位交相辉映的文学大师和真的猛士不单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上并且在社会时代的处境上他们两人都极为相像更重要的是他们最后相同由于直面暗淡的人生而放弃了虚假性的文学创作张承志是新期间文学中性格最鲜亮、立场最坚定、风格最极端的作家他既不停地追求打破又一直坚韧不拔他在《语言向往》中说我是一位从未向潮流投诚的作家我是一名至多两年就超越一次自己的作家我是一名没法控制自己渴求创建的血性的作家张承志在《生命如流》中以前自述他人创建的是一些作品我创建的是一个作家张承志组成了新期间文学中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以一个人均衡了整个时代我们谁都不会想到张承志是一位北京作家老舍以前说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北京接受全部张承志却与他生长的这座城市以及今世文坛组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对这座一代又一代被征服和耍贫嘴的城市没有丝毫的亲密和气感从一九七八年发布的《骑手为何歌唱母亲》一开始张承志便以一种激烈的理想精神鲜亮地域别于当时伤痕文学的时髦王蒙称他是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安忆在《孤旅的形式》中指出张承志的写作是表达心灵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吉北方河流金牧场疲倦的摇滚歌手哲合忍耶都是他心灵的代替物朱伟指出张承志的梦幻离不开两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一个是骏马一个是大坂这两个意象都连结着英豪骏马和大坂联合在一起是一条英豪的道路中国古代有夸父每日的神话传说而张承志的创作一直包含着一个找寻的模式《黑骏马》表现了张承志典型的找寻的主题和叙事模式小说表达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找寻往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由奶奶抚育成人他们两小无猜产生了自然、单纯、漂亮的爱情白音宝力格出门学习时索米娅受到了黄毛希拉的奸污白音宝力格没法忍耐索米娅和奶奶对于这件事情忍气吞声的态度愤而出走当九年此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的时候奶奶已经逝世索米娅也远嫁异乡白音宝力格骑着当年他和索米娅养大的黑骏马四周找寻索米娅古歌《黑骏马》所吟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漂亮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行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找寻他的妹妹的故事循环往复、低回不尽的蒙古古歌《钢嘎· 哈拉》控制着表达和抒怀的节奏给予小说独到的乐感小说中美好的理想与残忍的现实之间组成了尖利的矛盾现代的爱情惨剧与古老的歌谣遥相响应古歌用不是来结束找寻铸成了无量的感慨境界充满了复杂的人生感悟一九八七年长篇小说《金牧场》第一版张承志在《说明的序言思想重复的含义》中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以下说明《金牧场》一书的构造是用七十年月初的口吻描绘一次知识青年和牧民的大迁移同时描绘知识青年的各种在这个部分里插入对红卫兵时代长征的回想和思虑全书的这一半用表示蒙古草原的M为标号另一半是用八十年月的在外国求学的青年的口吻描绘一个解古文件的研究程以及异国感觉;同插入西方国家六十年月学生运、前的思虑和中国疆的心情的一半用表示日本的 J 号的两半两条始并行照两和此中的回独白归纳了从六十年月到八十年月的各种最重要的事件及其思虑内容波及知青年的插、兵运的自察、青年走社会底的征与史上由工的征、崇奉和疆河山人的教育、世界的不和正、国家和革命、与形、理想主与青春精神⋯⋯ 企包含的太多了小主人公是一位身在异国的史学者在物高度达的日本京与境水火不容他正在一部着一个少量民族的英豪以生命和牲代价去找理想的天国的古代文件《黄金牧地》他曾作兵凭着一腔血、理想、崇奉和激情重走征路此后又写血上山下《金牧》采纳了构主方式以巨大广的空以多声部的形式组成了承志作品频频表的找主小把不一样代、民族找理想天国的程合雄煌的交响表达了他于自由、正、理想、青春和反叛的著追乞降深情礼正如作者所言部作品波及了兵运等多重要事件和是承志一部有性的作品是他于青春、浪漫的最后同也是他入哲合忍耶世界的关隘在《心灵史》代序言《走大西北以前》中承志将自己一九八四年冬入大西北一种神意他同西海固的遭受所致的脱胎骨的改一期他先后作了《残月》、《黄泥小屋》、《西省暗考》、《心灵史》等一批反应回族史、生活的作品他震撼于黄土高原劣的生计境以及个民族精神崇奉所付出的沉重牲一九九一年第一版的《心灵史》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奇和空前的巨著部是叙事和抒怀、启迪和篇、史和抒怀的一和交融它本上是但采纳的是一种史的形式它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它既是叙事又是抒怀既是史又是文学同也是哲学和宗教承志自己宣称部是我文学的最顶峰承志无写作的全部畛域他的写作打破了同也交流了不一样的域他以此从头面什么是文学一从头思虑形式和的含从头成立写作与者的关系他在一种写作和思虑取把全部推到根本上承志是一个回族作家同是中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儿子他在《美生失美死》的中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的儿子他所代表是一种崇奉的中国人他用自己的牲母献了新血液只需种崇奉精神持于回民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他在《末》中宣布我然每每以反叛中国式的文化荣但在列及它的帮凶要不地消中国我单独中国不这样用胡的一个来他的写作是与中国当下的社会和文化境的格斗他于回族和哲合忍耶史的关注是他一以之的抗争和关弱者的原的体在抗争外国帝国主的同他没有忽视内部各样迫关系哲合忍耶于承志来是一种启迪一种依赖一种源一种力量他在《撕名片的方法》中写道今日我重自己的特别性背靠着‘ 哲合忍耶’——我开始急速地自尊是我要求中国文化接受的一个外来措只管它生于中国母体之中⋯⋯ 我入的是一种烈性的血是一种是一种信是一种反叛的和守的素他哲合忍耶和回族史的写高出了狭小的族群意而上涨一种广泛的自由、人道和正的追承志在《雨声》的中曾《心灵史》它描绘的和它受的全部都是最中国式的至于我不过是接受了百姓的拜托他笔写了他的一部史不过示了我的气和道路——我作一个知分子必定要找到与底公众合的方式承志将整个写作程看做是于自由的理想于真实的人道的找我以我的形式向来企找一种真实的人道主(《心灵史· 圣徙出世了》)我将告你哲合忍耶的故事其正是你追求理想、追求人道主和心灵自由的一种启迪他把哲合忍耶看做是种人道主的体哲合忍耶是中国苦底是一个牲者集是守心灵的人民是一种人宗教是从人民中提出来的基来源理里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世界和包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里有一片会使你感的、人的光(《心灵史· 走大西北》)在中国只有在里才有对于心灵和人道的学理(《心灵史· 十八儿出云南》)他指出人人性人道人心全部在中国当通此外的途径去我不相信代中国的知界太重要太本的起码要在相的天地中形成真知灼永不会是下浅薄的老叫它需要一片土、一种史、一群真实能我启发的老需要克麦提我降才能被我掘出来(《心灵史· 天下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承志的人道主是与被迫、被戮的底人民的合是被迫者的心灵史的同是于迫者、治者和官方史的大损坏和英勇挑我懂了我是一种异端的美而吸引他把宗教的麦里感成了朝着代治的示威哲合忍耶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最底的异端是不行折服的自由和煌的美(《心灵史· 礼》)(《心灵史· 光明》)哲合忍耶教派在与制国家在与国家种巨型怪物种恐惧机器的抗中爆出来了最大的力量和最烈的美感全部宗教的和人道的火花都被他打出来了(《心灵史·追随者》)承志通于史的从头写通靠近底通于被迫者的心灵的史的追踪找着真实的人道他在送中《老》一写了以下宣言史就把重上肩吧我要颠覆一种史我就把自己赶向辛吧辛中会有煌的意从根本上来承志的《心灵史》和少功的《典》当放在根文学的脉上来加以理解承志和少功沿着根文学的迹与化代的主流价分道一步一步地走向和深入底承志表了于治烈的不相信治和御用文人没法真正理解史他缺少于人的心灵力量的想象力所以也不可以得奥密而史素来不过秘史;于那些缺少人道和低能的文人墨客世界不会他实情(《心灵史·黑野》)入上世九十年月以后承志主要了散文种放方式他现在我小形式已几近放弃⋯⋯我更喜追求思想及其朴实的表达;喜摒弃迂回和造喜把和、文和学都直接写入为所欲为的散文之中朱在《分享承志》一文中描绘承志的作格他的多篇章既是猛又是美文在奇特境界和感中簇涌着采自傲地的野草般思想他的作品个性极度是刃是刃常戳得人心灵不宁痛字当快在此中承志的散文反应了九十年月中国文的急崩溃和分裂个代急的堕落提了承志同在某种意上也付出极端、和疲的代价承志意到迅以笔旗的的难过他在《美生失美死》中流露当同代的文学家写出一部部文学性的篇巨制他不得不以一篇篇文投匕首入斗其我是迅先生憾的然那也是他的必定他在《以笔旗》中无情无的文学界及其所文学行了剧烈的抨承志生了一种自进而与中国文底分裂依照他在《离西海固》中的表达早在一九八四年他便与中国文学的主流分道扬镳完全分裂了在一九八四年冬日的西海固深处我远远地走开了中国文化人的团伙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一九九三年他发布有名的《洁净的精神》抗议今日泛滥的不义、俗气和无耻经过古代许由等人追求正义和洁净的故事找寻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他不停地从历史中去找寻抵抗的力量这类资源包含哲合忍耶教派、《史记·刺客传记》、鲁迅、屈原等等他要找寻自己的类自己的参照自己的血统鲁迅成为他思想和抗争的重要资源成为他反回信写和礼赞的对象他在《静夜功课》中说墨书者我冥冥中相信的只有鲁迅他在《洁净的精神》中这样勾画了鲁迅的形象所谓鲁迅就是被腐败的权利特别是被他即便死也‘ 一个都不想宽怒’的智识阶级、即中国知识分子的前一辈们逼得一步步达成自我并濒临无助的绝境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在《再致先生书》中指出鲁迅象征着一种不签署和约的、与权利的不休止争斗他对鲁迅的阅读和理解形成了唯一无二的鲁迅研究他用最文学的方式靠近鲁迅这是用文学的巫术招魂理解张承志有几个重要的词美、正义、自由、人民特别是在今日被臭名化了的恐惧主义恐惧主义这个被今世西方意识形态极尽污辱之能事的词经过张承志的书写和磨洗从头恢复和焕发了原始正义的光辉和惊心动魄的美他在《洁净的精神》中夸赞司马迁的《史记· 刺客传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之最美得魅人他夸赞《史记· 刺客传记》提炼了中国的烈士精神他誓词我要用我的篇章频频地为烈士传统招魂为美的精神制造哪怕是轻微的回声他将荆轲刺秦的故事称为古代中国英勇行为和洁净精神的集大成是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一种失败者的最后抵挡形式所以没有什么恐惧主义只有无助的人无望的战斗恐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政治是一种极其纯粹的伦理的美学的抗争张承志和张艺谋是艺术上的两个王者当张艺谋对权利和体系全面认可与臣服愈来愈作为中国形象大红大紫地走向全世界化的商业舞台的中心的时候那个从头期间一起出发的张承志旌旗鲜亮地走向了边沿和基层走向了没有历史的历史走向了人民的文学张承志在《心灵史· 穷人宗教》中宣称我偏执地坚持中国的全部都应当记住穷人记住贫苦的人民张承志的偏执和极端从根本上来自于红卫兵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拥有激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乌托邦激动是对于令人窒息的现代性的激动抗议表现为极端的反体系精神他在《三份没有印在书的序言》中宣称他在《红卫兵时代》一书中为六十年月为他自己所创建的红卫兵这个词为红卫兵运动的青春和反叛性质为红卫兵的反体系形象进行了果断的颂扬他指出官对于人道来说是最下流的存在(《心灵史·人民的暴力主义》)哲合忍耶可以放弃暴力但绝不放弃自己对于官府的异端感永不近官永不信官这类思绪此后成了哲合忍耶的一种气质(《心灵史· 进兰州》)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宣称人民造反人民反叛的暴力是统治者的天罚的形式(《心灵史·入海口》)张承志向来颂扬和赞誉拥有激烈的道德乌托邦偏向的密谋和暗害以及另一个极端——道德感动他颂扬牺牲之美(《心灵史·入海口》)牺牲是最美的事情(《心灵史·董志塬》)张承志在《南国探望》中预知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怪异的时代豪富和赤贫餍足和饥馑大腹便便和骨瘦如柴摩天楼和穷人窟——总之全部对峙和差异、正义和背义都将在这个隆隆到临的时代并立共存他在《中原迷惑》中指出我们需要面对着辱没的历史残暴的权利苦难的人民卑污的智识阶级大张旗鼓的脱轨的漫长的二十世纪在一九七九年急忙结束了张承志向来心仪于六十年月这个反体系的极端年月这个激情的年年、脱轨的年月这组成了理解张承志的核心造反反特权反体系反对全部的压迫和不义张承志在《风雨念书声》的访谈中讨论《心灵史》的精神谱系的时候说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我对六十年月的懊悔与坚持对体系和异化的高声抗议六十年月的红卫兵以及西方的造反运动都是与青春和反叛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的不会是红色或许是天蓝色的旌旗上我希望有一开始就有人心、人道对人的尊敬;一开始就有基层、穷人、正义一开始就有反叛、选择、青春、反体系的底色张承志以一个人填写了巨大的空白张承志的写作令人民、革命、基层这些词语获得了平反和挽救同时也使自由、人道和美以及民间等观点的内涵获得了真实确实认他以拥有广阔深沉的历史空间的大西北为依据地以中国最广大的基层人民为依照背对着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城市繁荣张承志背对着中国知识界背对着盛世写作面对着全世界化和日趋野蛮化的世界写作当有人责问张承志是反智主义的时候我们应当辨正作为一位英勇的学者和作家张承志只可是是拒绝在今世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的知识他可是是在组织另一种奥密的知识挖掘地下的历史;同时他在指示另一种人性建立另一种社会理想他在呼喊美的人性、人心、人道和真的和公正如《心灵史》中船厂太爷马达天石破天惊的话语你已经有了知识了——你千万不要把你的知识的光辉熄灭而使你自己坠回黑暗在外国作家中张承志频频提起梅里美和三岛由纪夫他一直是一个极端的带有唯美主义偏向的浪漫主义作家产资本主义以贸易将地球变为世界将整个世界简化为互换价值归入到自擅自利的互换的时候浪漫主义最早建立起了抗争现代文明的叛帜它以文学的武器以审美的盘据对互换价值和商业文明进行无望的抗争这类无望的抗争产生了纯艺术以致唯美主义当资本主义对互换价值进行神化的时候它对审美进行神化当资本主义对商品进行神化的时候它对艺术进行神化当资本主义进行全世界征服的时候浪漫主义起义和独立在自己的艺术王国上空高高地飞扬起美的旌旗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是反工业化、反世俗化、反现代性的第一声鸣镝而张承志则是中国浪漫主义一个悲壮的奇观。

论张承志的小说

论张承志的小说

论张承志的小说张承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新时期的鲁迅”。

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张承志的小说展开论述,探讨其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思想和成就。

一、张承志的小说创作特点1.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生动景象张承志的小说关注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分化、道德沦丧等,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景象。

例如《大明宫》就描绘了一个历史名胜古迹大明宫被摧毁的惨状,反映了现代社会建设中的历史遗忘和文化破坏。

2.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张承志的小说中有很多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比如流浪儿童、贫民窟居民等。

他们通常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面临重重的困难。

例如《像少年花粉般飞扬》就以流浪儿童为题材,展现了这些孩子艰苦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3.注重深入人物心理描写张承志的小说注重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探索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细腻的叙述手法和真实的情感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具有鲜明性格和感染力。

例如《冬天里的一只鹿》中的男主角阿信就是一个富有思想深度和内心挣扎的典型形象。

二、张承志小说的主要思想1.批判社会现实张承志通过小说批判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出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弊端。

其作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

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直接、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特征。

2.倡导人性反思张承志小说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是倡导人性反思。

他的小说展现了许多内心挣扎、思想的深度和矛盾,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通过人士形象塑造和情节表现,探索人性的真谛,呼吁人类关注自身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三、张承志小说的文学成就张承志小说的创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例如,张承志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当代优秀青年作家奖等多项荣誉,他的作品也多次被翻译成其他语言面世,受到了国际上读者的欢迎。

马作文之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的自我皈依

马作文之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的自我皈依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的自我皈依摘要:张承志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回族作家,所以笔者从他最初的蒙古文化开始,追踪他的母族皈依历程,不忘汉文化的恩典这三方面来解读一个真正的他。

关键词:蒙古草原;追逐信仰;自我皈依[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一、内蒙插队的生活谱成蒙古族的圣曲《黑骏马》当城市中的青年学生还在文化大革命中举着红旗游街时,清华附中的张承志已经和同伴们瞒着父母决然地写下血书,偷偷地扒着火车到了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

然而眼前的景象并不像从书上所看到的描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给人更多的是荒凉和孤寂,等待他们的除了真正的大草原,还有严寒干旱的气候、狂暴粗粝的风雪和沙土、无边无际的戈壁滩、陌生的人与生存环境……奔赴于千里之外的异乡,远离自己温暖熟悉的家乡,和同伴们品尝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是何等的无奈。

“我所以感到这样巨大的痛苦,还因为我意识到我们的乌珠穆沁母亲在他们(知青)心目中原来是那幺低贱和疏远。

我懂了:住在我们的草原,这本身就是他们的痛苦”。

也许当初他应该放弃这幺冲动的做法,可是并没有。

四年的蒙古插队放牧生活,让张承志成长与成熟许多,从一开始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单调乏味的枯燥生活到现在成为草原忠诚的义子,他自己也说“哪怕穷困潦倒,哪怕走投无路,我永远也不会放弃一个走牧马人的形象了。

”是的,四年的草原生活让其他的知青成为了生活中的诉苦者和抱怨者,可对于张承志来说,他却感恩这里的一切。

这片神奇的疆土,让他记住了生活在最底层人们的艰辛与悲哀,同时又对他们的坚韧与沉默报以最大的敬重和真切的怀念,这里的经历让他有了实质性的超越。

草原上古老的马头琴、悠长深沉的蒙古调、神奇美丽的传说……启发着他,心里的一丝丝灵性慢慢地生长起来。

他骑着马儿在这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奔腾,哼着蒙古族最古老的曲子,身心自由的徜徉,他在想心爱的姑娘。

《骑手为什幺歌唱母亲》是他的处女作,但是《黑骏马》更能够代表他、代表草原、代表着人性、代表一切生长的生灵。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 1.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6.矛盾7.巴金8.叶圣陶9.郭沫若10.舒婷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梁羽生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白桦50.沙汀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李季60.周立波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篇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第50名】张炜张炜(1956—),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代表作品:《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

【第49名】铁凝女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

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

高中语文人物思想感情总结

高中语文人物思想感情总结

高中语文人物思想感情总结高中语文人物思想感情总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们不仅有丰富的内在世界,还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使人们在阅读中对人类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一些高中语文人物思想感情的总结。

1. 范进中:范进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他不择手段地嫁女儿、谄媚权贵,甚至不惜出卖朋友。

他的思想深受封建社会阶级观念的影响,他认为金钱和权力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忽视了人性的真正价值。

2.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个高贵而矛盾的人物。

她内心深处有着自由和敏感的灵魂,她渴望真爱和纯粹的情感,却生活在一个充满虚伪和权谋的封建社会中。

她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反叛,使她不断陷入痛苦和自我毁灭的境地,展示了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3. 张承志:《红岩》中的张承志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信念的人物。

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他坚持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为了信仰和理想,他甘愿舍身忘死。

张承志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母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精神力量和勇气激励着无数的青年。

4. 曹雪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思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通过描绘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他的作品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珍惜人类的情感体验。

5.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思想性。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阿Q 等,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道德倾向,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人性扭曲的关切和愤怒。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文学作品,也学习了其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写鲁迅的文章有哪些

写鲁迅的文章有哪些

写鲁迅的文章有哪些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写鲁迅的文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写鲁迅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写鲁迅的文章篇1: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

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

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

最为奇特的是,鲁迅身为南方人,却对河南菜情有独钟。

《鲁迅日记》曾提到在北京“厚德福”宴饮的细节。

鲁迅在北京的时候,非常喜欢厚德福的菜,尤其是“糖醋软熘鲤鱼”“铁锅烤蛋”“酸辣肚丝汤”“炸核桃腰”这四道菜,后来,有长垣厨师为纪念鲁迅,将这四道菜合称为“鲁公筵”。

1927年,鲁迅移居上海。

知味观杭菜馆是鲁迅在上海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

而知味观的“叫化鸡”和“西湖醋鱼”等菜肴也因鲁迅而名扬日本。

1933年10月23日,鲁迅在知味观宴请日本福民医院院长和内山君等好友,亲自点了“叫化鸡”“西湖莼菜汤”“西湖醋鱼”等佳肴。

席间,鲁迅特别向客人介绍了“叫化鸡”的来历和做法。

谁知,鲁迅的这个无意的举动,使得知味观及其“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肴在日本出了名。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和“日本主妇之友”成员到上海访问时,还指名要到知味观品尝“叫化鸡”和“西湖醋鱼”。

鲁迅在上海期间,除了知味观,豫菜馆“梁园”也深得他的喜爱。

他还曾产生过雇一个豫菜厨子的想法,后因对方要求的工资太高而放弃。

鲁迅曾在梁园多次宴请朋友,或“属梁园豫菜馆定菜”,还时常请该馆厨师“来寓治馔”。

不得不提的是,1934年12月9日,鲁迅在梁园宴请了刚到上海的萧军、萧红夫妇,及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作家。

席间,鲁迅点了平日最爱吃的豫菜“糖醋软熘鲤鱼”“铁锅烤蛋”“酸辣肚丝汤”“炸核桃腰”等。

在梁园,鲁迅最喜欢的菜却是扒猴头,这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身上的某种气质让我难以融入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难以融入势利的文人学士们中间去。

一九八九年我进入北京大学这座“最高学府”的时候,有人说我是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

理解张承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尴尬的难题。

多少年来,我一直抗拒着他,始终回避着他。

在张承志极力要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个“弱者”。

也有人读出了我的文字中间迥异于张承志的“不屈不挠的反讽”。

二○○五年,当我突然面对可怕的处境,面对知识、道德和智慧的破产,身体和精神彻底崩溃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一直在回避和拒绝的,实际上是与我自己相关的某些元素。

在许多年以后,我终于开始正视张承志开辟的文学道路。

张承志和鲁迅是二十世纪两位交相辉映的文学大师和“真的勇士”,不仅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上,而且在社会时代的处境上,他们两人都极为相似。

更重要的是,他们最终同样因为“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放弃了虚构性的文学创作。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性格最鲜明、立场最坚定、风格最极端的作家。

他既不断地寻求突破,又始终坚定不移。

他在《语言憧憬》中说:“我是一位从未向潮流投降的作家。

我是一名至多两年就超越一次自己的作家。

我是一名无法克制自己渴求创造的血性的作家。

”张承志在《生命如流》中曾经自述:“别人创造的是一些作品,我创造的是一个作家。

”张承志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以一个人平衡了整个时代。

我们谁都不会想到张承志是一位北京作家。

老舍曾经说,“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

北京接受一切。

张承志却与他生长的这座城市以及当代文坛构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对这座一代又一代被征服和“耍贫嘴”的城市没有丝毫的亲近和好感。

从一九七八年发表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一开始,张承志便以一种强烈的理想精神鲜明地区别于当时“伤痕文学”的时尚。

王蒙称他是“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

王安忆在《孤旅的形式》中指出,张承志的写作是表达心灵,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吉,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哲合忍耶,都是他心灵的替代物。

朱伟指出,张承志的梦境离不开两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一个是骏马,一个是大坂,这两个意象都连接着英雄。

骏马和大坂结合在一起,是一条英雄的道路。

中国古代有“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而张承志的创作始终包含着一个“寻找”的模式。

《黑骏马》体现了张承志典型的“寻找”的主题和叙事模式。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由奶奶抚养成人。

他们青梅竹马,产生了自然、纯真、美丽的爱情。

白音宝力格外出学习时,索米娅遭到了黄毛希拉的奸污。

白音宝力格无法忍受索米娅和奶奶对于这件事情逆来顺受的态度,愤而出走。

当九年以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的时候,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

白音宝力格骑着当年他和索米娅养大的黑骏马四处寻找索米娅。

古歌《黑骏马》所吟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

周而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古歌《钢嘎・哈拉》控制着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乐感。

小说中美好的理想与残忍的现实之间构成了尖锐的冲突,现代的爱情悲剧与古老的歌谣遥相呼应。

古歌用“不是”来结束寻找,铸成了无穷的感伤意境,充满了复杂的人生感悟。

一九八二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大坂》和一九八三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都表达了同样的征服和崇高的主题。

妻子流产与“他”去征服大坂构成小说故事的内核,小说通过对于极限的挑战实现自我的确证。

对于苍莽壮阔的北方的河的征服和礼赞是张承志抒情小说的一个高峰。

北方的河成为张承志强大的生命力量和青春激情的一个象征:“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他对大河的征服是青春的赞颂,是一种成人的仪式。

小说表现了对于大地、历史和人生的沉思,以及知青一代的奋斗、挫折、思索和选择。

王蒙当时在《大地和青春的礼赞》中感叹:“在看完《北方的河》以后,我想,完啦,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流啦,至少三十年,您写不过他啦。

”一九八七年,长篇小说《金牧场》出版。

张承志在《注释的前言:思想“重复”的含义》中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如下说明:《金牧场》一书的结构是,用七十年代初的口吻,描写一次知识青年和牧民的大迁徙,同时描写知识青年的种种。

在这个部分里插入对红卫兵时代长征的回忆和思考。

全书的这一半,用表示蒙古草原的M为标号。

另一半是用八十年代的在国外求学的青年的口吻,描写一个解读古文献的研究过程以及异国感受;同时插入对西方国家六十年代学生运动、前卫艺术的思考和对中国边疆的心情。

书的这一半用表示日本的J为标号。

书的两半两条线,始终并行对照。

这样,两条线和其中的回忆独白,概括了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种种最重大的事件及其思考。

内容涉及知识青年的插队、红卫兵运动的内省、青年走进社会底层的长征与历史上由工农红军实现的长征、信仰和边疆山河给人的教育、世界的不义和正义、国家和革命、艺术与变形、理想主义与青春精神……企图包含的太多了。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身在异国的历史学者,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日本东京,与环境格格不入。

他正在译释一部记载着一个少数民族的英雄们以生命和牺牲为代价去寻找理想的天国的古代文献《黄金牧地》。

他曾经作为红卫兵,凭着一腔热血、理想、信仰和激情,重走长征路,后来又写血书上山下乡。

《金牧场》采用了结构主义方式,以巨大广阔的时空,以多声部的形式,构成了张承志作品反复表现的“寻找”主题。

小说把不同时代、民族寻找理想天国的历程结合为雄浑辉煌的交响,表达了他对于自由、正义、理想、青春和反叛的执著追求和深情礼赞。

正如作者所言,这部作品涉及了红卫兵运动等许多重大事件和问题,是张承志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作品,是他对于青春、浪漫的最后倾诉,同时也是他进入哲合忍耶世界的关口。

在《心灵史》代前言《走进大西北之前》中,张承志将自己一九八四年冬进入大西北视为一种神意。

他强调同西海固的遭遇所导致的脱胎换骨的改变。

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残月》、《黄泥小屋》、《西省暗杀考》、《心灵史》等一批反映回族历史、生活的作品。

他震惊于黄土高原恶劣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这个民族为精神信仰所付出的惨重牺牲。

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心灵史》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奇书和空前的巨著。

这部书是叙事和抒情、启示录和诗篇、史诗和抒情诗的统一和融合。

它本质上是诗,但采取的是一种历史的形式。

它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

它既是叙事,又是抒情,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同时也是哲学和宗教。

张承志自己宣称:“这部书是我文学的最高峰。

”张承志无视写作的一切传统畛域,他的写作打破了同时也沟通了不同的领域。

他以此重新面对“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形式”和“书”的含义,重新建立写作与读者的关系。

他在这样一种写作和思考中把一切问题推到根本上。

张承志是一个回族作家,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儿子。

他在《美则生,失美则死》的访谈中说:“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贫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母亲贡献了新鲜血液。

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回民,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

”他在《岁末总结》中宣告:“我虽然屡屡以反叛中国式的文化为荣,但在列强及它们的帮凶要不义地消灭中国时,我独自为中国应战。

”不仅如此,用胡风的一个词来说,他的写作是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处境的搏斗。

他对于回族和哲合忍耶历史的关注是他一以贯之的反抗强权和关怀弱者的原则的体现。

在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同时,他没有忽略内部各种压迫关系。

哲合忍耶对于张承志来说是一种启示,一种依靠,一种资源,一种力量。

他在《撕名片的方法》中写道:“今天我重视自己的特殊性。

背靠着‘哲合忍耶’——我开始急速地自尊。

这是我要求中国文化接受的一个外来语措词,尽管它诞生于中国母体之中。

……我输入的是一种烈性的血,是一种义,是一种信,是一种叛逆的和坚守的素质。

”他对哲合忍耶和回族历史的书写超出了狭隘的族群意义,而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自由、人道和正义的追寻。

张承志在《风雨读书声》的访谈中曾经这样谈论《心灵史》:“它描写的和它经受的,一切都是最中国式的。

至于我,无非是接受了百姓的委托,为他们执笔,写了他们的一部历史。

这无非显示了我的气质和道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找到与底层民众结合的方式。

”张承志将整个写作过程看做是对于自由的理想,对于真正的人道的寻找。

“我以我的形式,一直企图寻找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

”(《心灵史・圣徒出世了》)“我将告诉你们的哲合忍耶的故事,其实正是你们追求理想、追求人道主义和心灵自由的一种启示。

”他把哲合忍耶看做是这种人道主义的载体。

“哲合忍耶是中国劳苦底层”,是一个“牺牲者集团”,是“坚守心灵的人民”,是一种“穷人宗教”,是从人民中间提炼出来的基本原理。

“这里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世界和包围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

这里有一片会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

”(《心灵史・走进大西北》)“在中国,只有在这里才有关于心灵和人道的学理。

”(《心灵史・十八鸟儿出云南》)他指出:“人,人性,人道,人心,这一切在中国应当通过另外的途径去发现。

我不信任现代中国的知识界。

太重要太本质的认识,至少要在相应的天地中形成。

真知灼见永远不会是下贱肤浅的老鸦叫。

它需要一片风土、一种历史、一群真正能为我启蒙的老师,还需要克麦提为我降临,才能够被我发掘出来。

”(《心灵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张承志的人道主义是与被压迫、被杀戮的底层人民的结合,这是对被压迫者的心灵历史的认同,是对于压迫者、统治者和官方历史的大举破坏和大胆挑战。

“我渐渐懂了,我是为一种异端的美而吸引。

”他“把宗教的尔麦里感觉成了朝着历代统治的示威”。

哲合忍耶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最彻底的异端”,是不可屈服的自由和辉煌的美。

(《心灵史・仪礼》)(《心灵史・光阴》)哲合忍耶教派在与专制国家,在与国家这种巨型怪物,“一切这种恐怖机器的对抗中爆发出来了最强大的力量和最强烈的美感。

宗教的和人道的火花都被他们击打出来了。

”(《心灵史・追随者》)张承志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书写,通过接近底层,通过对于被压迫者的心灵的历史的追踪,寻找着真正的人道。

他在赠送给杨怀中《老桥》一书时题写了如下宣言:“让历史就这样把重负压上肩吧!我们要推翻一种伪历史,让我们就这样把自己赶向艰辛吧!这艰辛中会有辉煌的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张承志的《心灵史》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应当放在“寻根文学”的脉络上来加以理解。

张承志和韩少功沿着“寻根文学”的轨迹与“现代化”的主流价值分道扬镳,一步一步地走向边缘和深入底层。

张承志表现了对于统治阶级强烈的不信任。

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无法真正理解历史。

“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心灵力量的想象力,因此也不能获得秘密。

而历史从来只是秘史;对于那些缺乏人道和低能的文人墨客,世界不会让他们窥见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