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 课程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复习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复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5分)--抽35题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物质和意识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单选题] *A.有没有神的问题B.物质是否运动的问题C.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正确答案)D.对主观和客观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3、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答案)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单选题]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正确答案)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5、齐恒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了()①看问题做事情要实事求是②要客观和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③只要是专家说的我们都要接受④任何事物都只能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单选题] *A、①②(正确答案)B、②③C、③④D、①④6、“纸上谈兵”的故事对我们人生行动的启发是 ( )。
[单选题] *A、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正确答案)B、要重视量的积累C、要重视内因的作用D、要从运动中认识事物7、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应该() [单选题] *A、自己想怎样选就怎样选B、客观地认识自己,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答案)C、由父母或家中亲人决定D、顺应时代,紧跟成功者的脚步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 [单选题]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9、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单选题]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正确答案)10、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单选题] *A、运动(正确答案)B、静止C、时间D、空间11、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6、联系:P44D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1、内因:P76D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认识:P84D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现象:P97D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是被感知2、“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命题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的是()A世界统一于“元气”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 888即发发发 D天行有常4、宗教是信仰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宗教信仰的神,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
这一事实说明 ( )A神是头脑中自生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B神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C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D神是客观实在的东西5、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6、近年来,无论是中日关系的发展,还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关系的发展会是行一步,停一停,不会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般全速前进。
”这表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会一蹴而就7、200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专家提醒,“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
水域生态荒漠化,罪魁是污染。
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人们过渡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的影响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8、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答题纸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A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C )。
A.好的领导B.好的职业C.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D.好的岗位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有好的品行就行B.要正确对待金钱的两面性C.要有正确的道德观D.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下列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通过人的“想”和“做”来实现B.自觉能动性就是主观能动性C.是人特有的能力D.不能反映客观世界6、制约自觉能动性的因素不包括(B )。
A.客观规律B.先天条件C.已形成的观念D.身心健康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 )。
A.事物具有两面性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8、哲学是所说的对立是指(C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上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B )。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C.有时候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重要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
中医 2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中医 2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或观点属于哲学上讲的规律的是() [单选题] *A.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B.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遗传与变异,万有引力(正确答案)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外出旅游成为潮流。
某市旅游局根据这一变化,充分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海岸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该旅游局的做法体现了()。
[单选题] *A.想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B.想问题做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答案)C.主观能动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D.客观因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3、小江原来只凭经验打球,入选学校篮球队后,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练球,比如使用抛物线原理找到最佳投篮角度,根据力学原理快速运球,小江的球技突飞猛进。
小江练球的事例启示我们()。
[单选题] *A.规律是人们经过经验积累创造的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理论学习为前提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做好D.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正确答案)4、“有理想的人总是火热的”“志当存高远”“人有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这些话共同强调的是() [单选题] *A.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C.理想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D.理想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正确答案)5、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体现知行合一的是() [单选题] *A.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B.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正确答案)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蒲)6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青年时曾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志愿。
他们的做法告诉我们()。
[单选题] *A.社会理想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B.有了社会理想就能实现个人理想C.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D.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正确答案)7、下列关于联系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所有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D.任何事物之间无条件地相互联系(正确答案)8、下列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C.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确答案)D.要注重系统结构的优化,把各个部分有机组合成整体9、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比旧事物后出现B.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C.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答案)10、下列说法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单选题]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确答案)C.牵牛要牵牛鼻子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单选题] *A.运动B.可知性C.主观能动性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12、关于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正确答案)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A. 柏拉图B. 柏罗丁C. 普罗泰戈拉斯D. 赫拉克利特答案:C2.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存在主义答案:C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A. 培根B. 笛卡尔C. 休谟D. 康德答案:A4. 以下哪个流派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主张悲观主义?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C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存在先于本质”?A. 海德格尔B. 萨特C. 尼采D. 卡尔·马克思答案:B6.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道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A. 伦理学B. 道德哲学C. 相对主义D. 绝对主义答案:C7.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A. 洛克B. 霍布斯C. 卢梭D. 孟德斯鸠答案:C8.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意识决定物质”?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实证主义答案:B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理性是最高贵的品质”?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柏罗丁D. 普罗泰戈拉斯答案:B10.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人是自由的,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A. 存在主义B. 人文主义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期末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2.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3.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C)。
A.物质 B.意识C.社会 D.精神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B)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联系B运动C静止D发展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自觉性 B 能动性 C意识性 D 主动性7.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味着(A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被动无为的C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变不利为有利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B )。
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10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11.“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这是用(B )A.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客观性看问题12.下列关于顺境或逆境的论述中,能够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 )A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力,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逆境对青年人的成长最有利C顺境绝不能造就强者D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与人的成长都无关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D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所以二者是根本对立的B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所以二者是完全统一的C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二者是毫不相干的D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14.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D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B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该同学( D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C.客观总结了教训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16.下列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D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C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D认识决定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17.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C )。
A.行为习惯B.工作方法C. 思维方法D. 认知态度18.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B )。
比较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综合法 D. 类比法19. ( B ) 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A.学会生存B.学会思考C.学会做人D.学会做事20下列关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D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21.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 A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爱国主义 D遵纪守法22.人的本质属性是( D )A阶级性 B自然性 C时代性 D社会性23.我国著名作家丁玲曾经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这些话主要说明了( A )A.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B.理想是人生的前进的方向C.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动力D.理想源于现实24.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C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实事求是④学而不思则罔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C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6.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个人素质包括:( D )①思想道德素质②科学文化素质③专业素质④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7.下列选项哪些是新事物?( A )①.邓小平理论②.股份制③.电脑算命④法轮功A.①②B. ①③C. ②④D.③④28.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 D )①平等相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9.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B )。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④祸兮福之所倚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①②30、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是(D )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③人与自然的矛盾④人与社会的矛盾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31.宋代王安石读到一首诗中写了“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诗句,心想“明月”怎会当空叫,“黄犬”岂能卧花心?于是挥毫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自以为改得高明,却闹出笑话。
原来作者笔下的“明月”是其家乡的小鸟,“黄犬”是在花间爬来爬去的小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C )A意识有时也能决定物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与物质无关3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B)A运动和静止B运动C静止D发展33.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C )A人的这种特殊本领 B人的意识的作用C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D人会使用工具34. 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C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实事求是④学而不思则罔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5.“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动性3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因为(A )A他尊重客观规律,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性,认识了一切规律C他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规律的客观性D“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他的工作积极性37.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C.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38.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C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世上没有脱离其他事物孤立存在的事物C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D认识和处理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39.《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一观点表明( D)。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40.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这表明( D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脱离不了旧事物的束缚C新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4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D )。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C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42.发展是( D )A事物的循环往复B事物倒退和下降的的变化C事物位置的变化 D事物前进和上升的变化43.关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C )A循环往复的 B原地踏步的 C前进和上升的 D有进有退的44.事物发展道路是( A )A曲折的 B直线的 C跳跃的 D循环往复的45.“不是冤家不聚头”说明对立的双方是(C )A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B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C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D以上都对46.人的认识来自于( C)A头脑 B书本 C实践 D以上都对47.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A )。
A. 形式逻辑B. 概念C. 判断D. 推理48.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B )和学习提高能力。
A.实验B.实践C.工作D. 体验4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B )。
A.动力B.灵魂C.基础D.支柱50.科学的本质是(A )。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5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这意味着( D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5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C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3.诚实劳动是指( D )①.自觉守法,不搞歪门邪道②.热爱本职岗位,不见异思迁③.踏实肯干,不虚荣浮躁④.锐意创新,不固步自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4.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D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55.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位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坚信“君权神授”,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随意征税,他几次解散议会,甚至长期不理睬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