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卷答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班级姓名分数一.填空题(40分)1.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2.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3.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5.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6.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某个阶段,还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整体)以及(发展趋势)。

要在确认世界客观存在、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前提下,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7.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是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8.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判断对错(10分)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2.本质包含着现象,现象通过本质表现出来。

()3.创新很神秘,很高深复杂,只有少数杰出的科学人才才会做出来。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灭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5.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三.分析简答题(40分)1.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带回不久就死了。

大的约8岁,女孩,取名卡马拉。

由于卡马拉自幼生长在狼窝里,在回到人类社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难改变狼的习性。

她怕强光,只吃肉,夜里嚎叫,四肢爬行。

经辛格悉心照料与教育,她两年才学会站立,6年才学会行走,7年才学会45个词,到17岁临死时,其智力水平才相当于4岁的正常儿童。

哲学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

哲学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

哲学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1.试题问题1:什么是哲学?问题2: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问题3:什么是道德?问题4: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区别是什么?问题5: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观点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2.答案问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研究一切存在和人类认识的学科,是对世界和人类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它探讨一切存在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问题,同时也探索人类认识的方式、界限和方法等问题。

问题2: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哲学与宗教是两个相互关联又互相独立的领域。

宗教关注的是超越人类经验的信仰和灵性问题,强调的是宗教神圣文本的教义和信仰体系。

而哲学则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探索存在和认识的问题,以及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

问题3: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的规范,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某种伦理标准的追求。

道德关注的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内部的良知和责任等因素。

道德行为是基于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旨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问题4: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区别是什么?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于个体、文化和社会而言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没有普遍的标准来评判某种行为的对错。

而道德普遍主义认为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可以作为衡量行为的准则,不受文化和社会差异的影响。

问题5: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观点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自由意志主张人类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决策能力,可以自由选择和决定行为。

决定论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到因果力的支配,人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没有真正的自由选择。

这两种观点存在着矛盾,自由意志主张人的行为是自主决策的结果,而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先前因果关系所决定的,无法自主选择。

总结:哲学是研究存在和人类认识的学科,与宗教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论。

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关注个体和社会的伦理规范。

《哲学与人生》 课程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 课程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复习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复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5分)--抽35题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物质和意识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单选题] *A.有没有神的问题B.物质是否运动的问题C.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正确答案)D.对主观和客观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3、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答案)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单选题]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正确答案)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5、齐恒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了()①看问题做事情要实事求是②要客观和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③只要是专家说的我们都要接受④任何事物都只能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单选题] *A、①②(正确答案)B、②③C、③④D、①④6、“纸上谈兵”的故事对我们人生行动的启发是 ( )。

[单选题] *A、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正确答案)B、要重视量的积累C、要重视内因的作用D、要从运动中认识事物7、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应该() [单选题] *A、自己想怎样选就怎样选B、客观地认识自己,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答案)C、由父母或家中亲人决定D、顺应时代,紧跟成功者的脚步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 [单选题]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9、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单选题]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正确答案)10、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单选题] *A、运动(正确答案)B、静止C、时间D、空间11、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哲学期末卷答案

哲学期末卷答案

一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选1.A2.D3.B4.A5.C6.C7.C8.A9.A 10.A 11.D 12.C13.C 14.B 5.A 16.D 17.A 18.B 19.B 20.B二.多选1.BD2.ABC3.ABCD4.ACD5.BCD6.ABCD7.ACD8.AD9.AC 10.ABCD三.判断1.√2.√3.√4.√5.╳6.√7.╳ 8√9.╳10.╳11.╳12√13.√14.√15.√四.简答1.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及其集体的努力。

3.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

第三.反对损人利己。

五.材料分析1.(1)不同意。

(2分)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4分)(2)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4分)2.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强调一点;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4分)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2分)。

只要答案与问题题干相符,不需拘泥于标准答案,都可以赋分。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卷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卷答案

《哲学与人生》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复习卷答案适用班级:信息商贸系13511 13512 1352 1353一、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前括号内)( A )1、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得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

下列关于“天问”得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得就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 万物都就是“绝对精神”得产物D “天为阳,地为阴”( C )2、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得哲理相同得就是A“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B行百里者半九十C 庄稼施肥有技巧,瞧天瞧地又瞧苗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3、物质世界得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得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 发展道路 D 现实依据( A )4、下列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世界出发进行人生选择得成语就是A 量力而行B 好高骛远C 不自量力D 妄自菲薄( B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得运动B 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与固有属性 C物质就是运动得内在动力 D 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D )6、对个性自由理解准确得就是A 个性自由就就是绝对自由 B个性自由就就是书本上得,现实中不存在C 个性自由就就是没有自由D 个性自由就是相对得而不就是绝对得( A )7、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A就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得表现 B 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D 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 D 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D )8.拔苗助长得故事就是在批评A没有实际行动者 B 不善于与敢于行动者C 没有发挥自觉能动性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C )9、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得启示就是A 现象就是规律得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就是无能为力得C尊重规律就是取得成功得基础 D解放思想就是取得成功得条件( D )10、自觉能动性就是人特有得能力。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有人研究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C.相互排斥的关系D.不可分割的关系XXX.师生二人看到池塘中漂浮的树叶。

学生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

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震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上述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用处D.现象和本质密切接洽,不可支解5.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选择在了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这表明()。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C.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要求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哲学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研究经验要区别现象和表象B.要正视理论对实践的指点作用C.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D.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创新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基础知识读本》期末测试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20分)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19、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指(纯粹的个人修养与发展),更是指(一种社会理想)。

二、单选题(12分)1、“一叶知秋”是运用(C)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复习卷答案适用班级:信息商贸系13511 13512 1352 1353一、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前括号内)( A )1.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

下列关于“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 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 “天为阳,地为阴”( C )2. 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B行百里者半九十C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3.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 发展道路 D 现实依据( A )4. 下列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世界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成语是A 量力而行B 好高骛远C 不自量力D 妄自菲薄( B )5.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C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6. 对个性自由理解准确的是A 个性自由就是绝对自由 B个性自由就是书本上的,现实中不存在C 个性自由就是没有自由D 个性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A )7. 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A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B 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D 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 D 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D )8.拔苗助长的故事是在批评A没有实际行动者 B 不善于和敢于行动者C 没有发挥自觉能动性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C )9.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 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D )10.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下列不属于自觉能动性的是A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B 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C 以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D蜜蜂建造的蜂巢巧夺天工(D )11. 理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是A 社会制度B 经济条件C 自身优势D 艰苦奋斗( C )12.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告诉我们 A 遇事要有主见 B 有了坚强意志就一定能成功C 成功需要坚强意志D 善于约束自己( B )13.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C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D 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D )14.专家指出,人们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 )15. “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A 适度B 互惠互利C 因人而异D 主动热情( D )16. 下列成语、俗语中,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C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C )17.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的这段话说明:A 顺境对于人的成长是不利的B 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发展C 逆境也有积极的一面,逆境能使人变得坚强D 遭遇逆境的人肯定能有所成就( C )18. “严师出高徒”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哲学上分别强调了: A 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B 变化和发展的作用C 外因和内因的作用D 量变和质变的作用( D )19.下列说法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 )20.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 一概而论B 三人成虎C 百感交集D 千虑一得( B )21. “知人知面不知心”、“刀子嘴豆腐心”“笑里藏刀”,这表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A 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B 透过现象抓住对本质的认识C 透过本质抓住对事物假象的认识D 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D )22.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A 比较分析法B 类比法C 分析综合法D 矛盾分析法( A )23. 下列关于人生目标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只要符合个人实际就行B 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C 人生目标的确立关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D 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A )24. 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启示我们A 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B 人生目标是社会意识的内容C 人生目标越高越有动力D 只有崇高人生目标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 )25.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说明A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C 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D 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B )26.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产属性D.多样的属性( C ) 27.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这些寓意是A.人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B.人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D )28.中职生要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必须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②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③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④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C )29.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D)30.央视的一段公益广告把FAMILY(家)解读为:小时候父母(Fsther And Mather)为我(I)操劳……长大后,父母渐渐衰老,该我承担起责任、为父母遮风挡雨了。

FAMILY(家Y就是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这段温馨的公益广告对我们建立和谐家庭的这些哲学启示是①父母与子女在责任面前的角色是相互转化的②父母与子女只是统一没有对立③父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一切听从父母④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与被爱是相互促进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判断题(√)1.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

(√)2.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依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 假象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4. 静止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5. 敢于行动并善于行动,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掌握行动的方法,才能使行动获得成功。

(√)6.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7. 追求人生成功必须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8.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 9. 自觉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高,人自身潜能挖掘和发挥的也就越大,人生就越有意义。

(√)10.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外力的帮助都是第二位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金鈅匙。

(√)11. 中职生只要发挥自觉能动性,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2.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

唯有如此,方能做到事倍功半。

(√)13.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承认差异和多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彼此的尊重和诚信。

(√)14.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人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计较与猜疑,生活就会更美好。

(√)15. “万物生歇皆自然”,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随意干预自然界的发展。

(√) 16.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杨利伟、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感动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以偶像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17.“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18.要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必须做到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关系(√)19.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

三、理解说明题1.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

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

就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叫。

属下去了回来报告说是一只秃鹰不知道为什么在叫。

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了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运用物质世界多样统一性的知识,说明上述寓言对我们人生选择的启迪。

答:事物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人生的客观情况,对各种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取舍。

2. 对于成语“心想事成”的理解,有人认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因此,心想不一定能事成。

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此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心想”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去努力,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

3.据传,清朝有位做官的人叫张英,他的家人在安徽桐城故乡修建府宅时,与邻居发生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