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呢?(学生回答)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作为对角线,F1和F2作为两邻边。
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力的分解图,并表达出两分力的大小。
【学生演练】(展示学生结果)一个力,以它为对角线,可以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无数个。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条件的限制,会有无数对分力,无数个解导致无法求解。
对一个已知的合力,该怎样进行分解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或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
活动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创设情景】引桥、水滑梯【抽象模型】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3、讨论:增大斜面的倾角,观察木板和弹簧的形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重力的两分力大小如何变化?(学生回答)我们还根据表达式进行理论分析,说明倾角增大,两分力的变化情况,有请数学课代表。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含解析

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学点(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已知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体验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2)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把欣赏科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分享实验体验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根据等效替代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求出分力;2、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解决办法:细致分析具体情况,通过演示实验、问题引领来学习力的分解。
四、教学器材塑料板、砝码、细绳、米尺、小车、头发丝、多媒体图片、视频、Powerpoint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案

3-5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2、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难点:1、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2、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晾衣服图片,能拉直吗?试一试就知道了【实验:两男同学拉绳子】没拉直提问:为什么拉不直?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学习了今天的课后才能解释二、进行新课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四个问题):1什么叫力的分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3力应该怎样分解?4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力的分解?展示拖地图片——简化成物理模型——学生分析(斜向下的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用等效思想总结得出分力的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用几个分力来等效替代一个力类比力的合成,分析两者关系,得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二个问题:力为什么要进行分解?分析拖拉机对犁的拉力。
提问,为什么非要把力分解呢?力变多了,不是变复杂了么?假如某同学既想在教室里学习,又想在外面打球,要是能把身体分成两个,多方便啊。
一个力产生两个效果,要研究这个力产生的两个效果,以一对二。
很复杂。
把力分成两个力后,一个力对应一个效果,力与效果一一对应,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三个问题:力应该怎样分解?前面学习力的合成的时候,通过两个已知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求对角线,答案是唯一的。
反过来,力的分解应该是根据一条已知的对角线做平行四边形求两个。
下面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以F为对角线做平行四边形。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涉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以及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投影幻灯片23、24、25
体会前面同学所提供方案
的优越性,并这种方法求解合
力的步骤
学习力的正交
分解法,为学生熟练
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能否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找准分力方向,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再由几何关系求解合力。
2、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依据题目要求可作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判断有几个解。
3、求合力时能依据题目所给的几个力建立最佳直角坐标系,正确分解求解不在坐轴上的
力沿轴方向的分力,为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打好基础。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 教案 含解析

o
G
进行
G (甲)
G (乙)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 3.矢量相加的法则(如何统一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⑴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位移矢量相加时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次位移的始端重合,来观察。 ⑵什么是三角形定则? 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⑶什么叫做矢量?什么叫做标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 量叫做矢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⑷阅读说一说,画出表示速度变化量 v 的有向线段。
v2
v
教学反思
v1
教学过程(设计) 1.力的分解 ⑴阅读教材第一、二段体会为什么说可以用力 F1 和力 F2 代替拉力 F 的作用? 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研究耙的运动情况和它在泥土中陷入的深 度,就要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讨论。就可以用水平方向 的作用力 F1 和竖直方向的作用力 F2 来代替拉力 F 的作用。 (等效思想) ⑵什么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什么关系? 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⑶讨论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当合力一定的情况下,两个分力夹角越大,分力越大。故越锋利。 2.如何进行力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多少个 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无数个。 ⑵已知一个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 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⑶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为 G,方 向竖直向下,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对物 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该如何建立坐标系, 重力 G 的分解?两个分力 G1 和 G2 各是多少? 沿斜面: G1 G sin 垂直斜面: G2 G cos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为什么一座大桥要造很长的引桥? 一座大桥的引桥就是一个斜面。上桥时,车辆所受重力的分力 G1 与运 动方向相反,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分力 G1 与运动方向相同,使车辆 运动加快,为了便于行车,造引桥,减小斜面的倾角。 ⑷如图所示,图甲中挡板与斜面垂 直,图乙中挡板与水平面垂直。在 图甲、乙两种情景中,重力为 G 的 光滑球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和挡板之间,思考两图中球所受的重力产 生了什么作用效果,并将甲、乙两图中光滑球所受重力按照力的作用 效果进行分解,并求出每个分力的大小。 (5)常用的力的分解的思路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夯实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且成一定夹角,分解是唯一的
B.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的
C.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D.此合力有可能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
答案:ABD
解析: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分解是唯一的,故A、B正确;如果将合力分解时两个分力夹角为120°且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则两个分力与合力等大,故D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设F2与F夹角为θ,若F1<F sinθ,则无解,若F1=F sinθ,有惟一解,若F sinθ<F1<F,有两解,故C错误。
2.(北京西城区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斜面的倾角,是为了减小汽车重力沿桥面向下的分力,达到行车方便和安全的目的
B.幼儿园的滑梯很陡,是为了增加小孩滑梯时受到的重力,使小孩下滑得更快
C.运动员做引体向上(缓慢上升)动作时,双臂张开很大的角度时要比双臂竖直平行时觉得手臂用力大,是因为张开时手臂产生的合力增大的缘故
D.帆船能逆风行驶,说明风力一定能分解出沿船前进方向的分力
答案:AD
3.(潍坊临朐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木匠用直角斧子劈木材时,采用A、B、C三种方式。
当木匠用力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B.B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C.C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D.无论哪种方式斧子的左面比右面受到的压力大
答案:AD
解析:
将F 沿垂直劈两侧面分解,如图所示,则 tan α=F F 1,sin α=F
F 2
所以F 1=F tan α=F ·cot α,F 2=F sin α
由此可判AD 选项正确。
4.(上海交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所示,物块所受重力为10N ,放在光滑斜面上由一弹簧秤沿斜面拉住,使它静止。
已知弹簧秤读数为6N ,则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大小为( )
A .4N
B .8N
C .10N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G ·sin α=6N ,∴sin α=35,F =G ·cos α=10×4
5N =8N 。
5.
已知力F 的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角,F 1大小未知,如图所示,则另一个分力F 2的最小值为( )
A.F 2
B.3F 3
C .F
D .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由力的三角形知识可知,当F 2与力F 1垂直时,F 2为最小值,故F 2=F sin30°=F
2
6.
在一次森林探险活动中,某探险队员在两棵树之间搭建一吊床用于晚间休息,如图所示,若两根绳子间的夹角为120°,探险队员和吊床总质量为80kg ,则每根绳对树的拉力大小是多少?(取g =10N/kg)
答案:均为800N 解析:
将重力沿两绳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则由数学知识可知F 1=F 2
=G =800N 。
7.(深圳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图中氢气球重力为10N,空气对它的浮力为16N。
由于受到水平向左的风力的作用,使系
气球的绳子与地面成60°,试求:
(1)绳子的拉力;
(2)水平风力的大小。
答案:(1)43N(2)23N
解析:对氢气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将绳子的拉力正交分解
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F风=F cos60°
竖直方向F浮=F sin60°+mg
由(1)(2)联立得:F=43N
F风=23N
能力提升
1.假期里,一位同学在厨房里协助妈妈做菜,对菜刀发生了兴趣。
他发现菜刀的刀刃前部和后部的厚薄不一样,刀刃前部的顶角小,后部的顶角大(如图所示),他先后做出过几个猜想,其中合理的是()
A.刀刃前部和后部厚薄不匀,仅是为了打造方便,外形美观,跟使用功能无关
B.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力时,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刀刃厚薄无关
C.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大,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D.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小,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答案:D
2.
(寿光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检测)图为节日里悬挂灯笼的一种方式,A、B点等高,O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拉力分别为F A、F B。
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一定小于G
B.F A与F B大小相等
C.F A与F B是一对平衡力
D.F A与F B大小之和等于G
答案:B
解析:由A、B两点等高,AO、BO等长可知,AO绳与BO绳的拉力对称,B选项正确;若两绳间的夹角θ=120°时,F A=F B=G;当θ<120°时:F A=F B<G;当θ>120°时:F A=F B>G,A选项错误;这两个力的矢量和与重力是平衡力,C选项错误,这两个力不是大小之和而是矢量之和等于G,D选项错误。
3.(江苏启东中学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的人,用绳子通过滑轮拉质量为M的物体。
不计绳的质量和滑轮摩擦力,当人拉绳子向右走过一步,系统仍保持平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少
B.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增加
C.人对地面的正压力增加
D.绳子的拉力变大
答案:BC
4.(惠安一中、养正中学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为了测量两张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在长木板A的上表面和木块B的下表面贴上待测牛皮纸,调整木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使B在A上做匀速运动。
(重力加速度g为已知)在一次实验中,该同学使B在A上匀速下滑,测量出θ=30°,则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答案:
3 3
解析:
将重力mg正交分解如图所示,
则F f=F1=mg sinθ
F f=μF N=μF2=μmg cosθ
将θ=30°代入得μ=3
3
5.
如图所示为一攀崖运动员,正在竖直崖壁上攀登,由于身背很重的行装,重心上移至肩部的O点,总质量为75kg,此时手臂与身体垂直。
手臂与崖壁夹角θ为60°,求此时手受到的拉力和脚受到的作用力。
(设手受到的拉力和脚受到的作用力均通过重心O,g取10m/s2)。
答案:375N3753N
解析:
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正交分解得:
F sin60°=F N sin30°
F cos60°+F N cos30°=mg
解得F=1
2mg=375N
F N=3753N
6.(北京西城区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为30kg的小孩坐在10kg的雪橇上,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sin37°=0.6,cos37°=0.8),求: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2)雪橇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答案:(1)340N(2)0.24
解析:(1)经对小孩和雪橇整体受力分析得:
竖直方向:F sinθ+F N=mg
解得F N=mg-F sinθ=340N
雪橇对地面压力F′N是地面对雪橇支持力F N的反作用力,所以雪橇对地面压力:
F N′=F N=340N
(2)水平方向:F cosθ-F f=0
F f=μF N
由上式解得:μ=4/17=0.24
7.
如图所示,楔形物体倾角为θ=30°,放在水平地面上,轻质硬杆下端带有滑轮,上端顶有重1000N的物体,硬杆只能沿滑槽上下滑动。
不计一切摩擦,求作用于楔形物体上的水平推力至少多大才能将重物顶起?
答案:10003
3N
解析:
水平推力F有两个效果,垂直于斜面向上支持滑轮和垂直于水
平面压地面,如图所示,斜面对杆的支持力大小为
F N =F sin θ
,方向垂直于斜面斜向上。
要使轻杆顶起重物,则应使F N cos θ≥G ,即F sin θ
·cos θ≥G , F ≥G tan θ=10003
3N 。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