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中简析当代中国社会父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爸爸去哪儿》告诉你父亲的重要性

《爸爸去哪儿》告诉你父亲的重要性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又开始了,相信看完之后,你差不多被里面的小萌娃们圈粉了。
在观看的过程中确信也会对每位小孩以及老爸的带娃表现进行点评。
其中最惹人爱的当属年纪最小的阿拉蕾,她的各种金句以及那首风格奇特的“秋裤之歌”差不多爆红网络。
小孩是一个家庭的缩影,是父母相处方式的镜子。
因此观众在赞颂小小年纪的阿拉蕾的杰出表现之余也对他的家庭充满了好奇。
有如此温顺有礼又可爱的小朋友,背后一定有一个温顺的家庭,爸爸妈妈一定是为她以身作则的好榜样!我们总结下阿拉蕾的杰出表现、情商之高要紧表现在:融入角色快,关于临时爸爸,能够专门靠近专门自然地依靠信任。
找房子途中,把最后一个房子让个哥哥,同时不丧气竞赛赢早餐环节,相信爸爸的实力,不停的给爸爸加油鼓劲搭帐篷终止后,真心给爸爸颂扬。
买秋裤环节,精确明白得并最先完成任务,还买了帽子、包包送给爸爸。
但是什么缘故《爸爸去哪儿》能在那么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什么缘故爸爸带娃会比妈妈带娃更有看头。
父亲在一个家庭以及小孩的教养过程中怎么说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小孩分别是三个角,他是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最脆弱的结构。
——社会学家费孝通假如说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你的家庭又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呢?在一个针对父子交流互动现状的问卷调查中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小孩的时刻不够,30%的爸爸回家后做的最多的情况确实是看电视和上网,父亲在小孩的家庭教育中不明白从什么时候期有由一个“必要者”变成了一个“甩手掌柜”。
父亲对小孩怎么说有什么阻碍:1.阻碍小孩的性别角色的进展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性别角色以及个性特点对小孩的性别角色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男孩会从爸爸那儿观看、仿照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日渐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而关于女孩,父亲的交流和陪伴也能够让她从小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并分清男女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小孩的女性气质,而且也会受爸爸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阻碍。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不同的父子教育模式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不同的父子教育模式作者:李莉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0期李莉(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综艺节目自播出后,迅速蹿红荧屏,刮起了一股亲子风。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其反响都很大。
《爸爸去哪儿》犹如一阵春风,让我们在娱乐的同时去拾掇起那仿佛已经陌生了的亲情与关怀感。
究其原因,节目中的父子教育模式是其最主要的吸引力。
通过对节目中五对父子(女)关系的审视,可将教育模式分为传统式、平等式、友情式及慌张与淡定并存等。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情;关怀感;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10-0011-02《爸爸去哪儿》是一款舶来品,源自于韩国[1],那为什么在国内会如此之火?这当然和节目制作创新宣传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
但真正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对父子的相处。
父亲给我们就是伟岸深沉内敛的形象。
在亲子问题上,父亲往往处于空缺位置,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
2009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在陪伴、情感、尊重还是在解决问题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帮助与支持远远不够,这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2]。
在这样一个父教缺失的大背景下,《爸爸去哪儿》的问世,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节目中五个父亲传达出的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思。
1传统式——郭涛和石头在传统式的教育模式中,父亲代表着权威,一般是父亲说一,儿子不能说二。
在这种父子关系中,父亲一般是以一个比较高大的形象出现,比较大男子主义,不太擅长去表露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孩子很严苛,有一种“父命不能违”的意味在里头[3]。
现代社会中父亲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现代社会中父亲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近年来,父亲这一角色对子女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2011年,就有对“狼爸”这种教育模式的讨论;2013年,电视剧《小爸爸》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父亲的角色以及其教育模式的探讨;而《爸爸去哪儿》更是把对父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中角色的讨论推向高潮。
从很早开始,就有很多机构针对父亲这一角色展开过调查。
早在2003年,广州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家教中父亲角色缺位问题突出。
根据调查结果,在“每天与孩子交谈沟通的时间”问题上,母亲“没时间、无法交谈”的有29%,而父亲则高达56%;2005年,青岛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打造父爱这一节链条”的文章。
文章中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学生的父亲每周与孩子相处时间少于20小时;而在2012年,黑龙江绥化地区关于“绥化地区父亲参与早期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63%以上的父亲从不参与孩子的学习事务,而有56%以上的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冷淡”。
类似的调查还有很多,但我想所有这些调查恐怕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现代中国社会中,父亲这一角色在子女教育中缺位的问题十分严峻。
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度,自古以来都是远远不够的。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家庭关系。
男女生理结构、性格上的差别和力量的不平衡,使得男人主要负责养家糊口,而相夫教子则是女人应该做的事。
现代社会中,尽管女性绝大多数也都参与工作,而且更有甚者比男性工作更出色,但是在抚养子女、教育子女上的不平衡仍然没有被打破。
正如毕淑敏所说:“现代社会,大家的工作、生活节奏特别快,很多父亲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习惯性地认为照顾孩子是妈妈的事情。
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要在外面打拼、挣钱,用比较好的经济条件回馈孩子,以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给孩子一个体面的背景,是爸爸的首要工作。
”也有很多父亲抱怨道,现在他们必须比以前更努力、赚更多的钱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条件。
但实际上,这样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爸爸去哪儿》热播呼唤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回归

2014年第5期楚天教论定招生范围和来源,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等方面的权力。
然而,在大陆高考的历史上,高校几乎没有招生的自主权。
近年来,教育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是大陆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迈出的历史性步伐,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台湾大学多元入学制度体现的“四适”精神———“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学生,进入适切的院校,达成适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三)坚持统一考试,开辟多元化招生入学途径大陆自1952年建立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来,全国基本都是实行统一招考。
统考公平、公正,同时具有经济高效的巨大优势,但统考评价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长,阻碍高校招收适合自己的学生、妨碍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目前在大陆,高考改革如火如荼,却难以找到一个明显优于高考并能取代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
笔者认为,坚持统一高考的主导地位,同时开辟出更多的招生入学途径,逐步建立起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辅以多元化的招生制度是高考改革的应有之举。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的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入学渠道多元化,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建立起适合大陆的统一考试与多元入学相结合的大学入学制度。
(四)建立多元评价的招生制度,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多元价值观大陆地区大学招生录取的原则是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基本只看高考成绩,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利于特长生的选拔,也不利于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学科专业特点、学校类型等个性要求去选拔学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能反映考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在文化考试基础上高校多样化择优录取的办法。
台湾地区多元入学方案兼顾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性向、能力和兴趣等多个方面,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考试的方式。
如果学生有特殊兴趣,并有优异的表现,可以参加甄选入学,只需要参加学科能力测验即可,其余的时间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专长。
探析《爸爸去哪儿》的“父职参与”

唱 、老板等各种角色 于一身 的 “ 不老 童
郭涛, “ 跳水王子”田亮 , 导演王岳伦 以及 混 搭模特界 和厨艺 界的 “ 平 民偶像 ” 张 亮, 他们都是各领域 的 “ 佼佼者”, 节 目组
小 有名气 的演 员 “ 石 头爸 ” 向社会 , 越来越多的女性承担起了各种各 话 ”林 志颖 ,
参与成为该节 目热议 的焦点 。
一
专访 等环节 , 在满 足观众窥 视欲 、 好 奇心 的情况下 , 真实表现 了明星老爸的父位 回 系和谐 的活教材 。
二、 明 星 双 重 角 色 的反 转 与 融 合
、
《 爸 爸 去 哪 儿 》的社 会 诘 问
现实生活中 , “ 男 主外 、 女主内”的传 归 , 同时也 是观众学 做父亲 、 促 进亲子 关 统观念被逐渐建构并获得 了合理实践 , 女
为 问题 的处 理 ” “ 学 校 相 关 活 动 ”四个 主
《 爸爸去I I I UL 》 是五位明星老爸职业 角色和家庭 角色有效融合 的典 型代表 。 节
目中的五位 星光 熠熠的明星老爸 :集演 、
参 与照顾 、 教育孩 子的积极 性 。 但是 随着
要方面的直接参与。 本文将父 职参 与定义 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 大量女性 走出家门走
N E W S W O R L D l 声屏世界
探析 《 爸爸 去 哪儿 》的 “ 父职 参 与
。韩 东梅
. , ,
【 摘
要】 湖 南卫视 在 2 0 1 3 年第 四季度重磅推 出了一档 明星 亲子 互动真人 秀节 目 ( 《 爸爸 去哪儿 , 这档 节 目以五对 星爸 萌娃 为
一
《 爸爸 ! 我们去I I I U L ? 》 的版权 和模 式而重 儿 了? 这一诘问传递 了家庭育儿父亲不宜 续 关注 , 节 目产 生强烈反 响的还要 是明星
警示教育片《爸爸去哪儿了》观后感

《爸爸,您去哪儿了》观后感廉政警示教育片《爸爸,您去哪儿了》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因为受贿被纪委调查、10岁的双胞胎儿子大宝小宝寻找爸爸的故事,电影从亲情着手,以孩子探寻“爸爸去哪儿”为主线,揭示了贪腐给家庭、亲情、孩子的成长带来的打击与伤。
影片案例选取典型,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层层递进,发人深思,为全体党员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敲响了警钟。
在工作中,本人只是公务员队伍中最普通的一名,我经常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领导干部才能有腐败的机会,腐败话题离我遥不可及,影片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在领导岗位上的人物。
然而在近几年中,我周围事实却证明,腐败堕落并非只属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不注重世界观改造,同样会走向罪恶的深渊。
诚然,影片主人公在生活中是一位好父亲、好儿子,也许他会认为,只要孝顺父母,照顾好家庭,就是对家人负责,其实这只是片面的,正是由于他在工作中没有抵挡住利益的诱惑,把自己送进了监狱,造成上不能孝顺父母,下不能照顾孩子,这其实是最不负责任的,最终害了家庭也害了自己。
看过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本人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爱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通过影片,我认识到,这种爱是建立在我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工作人员以及合法公民的基础上的,失去了这些,这种爱将是极其脆弱。
因此,作为一名幸福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更要加强警示教育,在人生中,始终要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屏障。
由此,通过观看这部令人深思的警示教育影片,本人决心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大力弘扬正能量,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自重自省,使自身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真正做到在内心深处牢固筑起反腐倡廉的堤防,在思想上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实际行动上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在工作上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在生活中当一个好父亲。
《爸爸去哪儿》带给我们的“父教”思考——摒弃“父亲”角色误区

著名 家庭教育专家孙 云晓曾说过 ,既严格要 求
孩 子又充满关爱 的 “ 权威 型”父 亲才是孩子最 需要 的。可是 , 当下一些父亲 仍会陷入误 区 , 他们 在家庭 香 港作家梁凤仪说 : “ 恐惧 时 ,父 亲是一块踏脚 中充 当的是 “ 刽子 手 ” 的身份 , 给予孩 子 的从 来都 是 石; 黑暗时 , 父亲是一盏 照明的灯 ; 枯竭时 , 父 亲是一 打骂和批 评 , 没有温情 的爱意表达 , 孩子感受 不到一 湾生命 的水 ; 努力时 , 父 亲是精 神上的支柱 ; 成 功时 , 丝家庭 的温暖 。 药家鑫的父 亲就是这样 。 出身军人 的 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 。” 然而 , “ 父 亲” 角色在现实 中 药 家鑫父 亲对药家鑫要求极其严 苛 , 动辄打 骂 , 从没 却陷入 了诸多误 区。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靖江市 季市镇 中心小学 )
教育似农业。 阳光 水、 空气 、 肥料等缺一不 町。父教就是这其中的缺一不可, 是平衡着孩 子成长的跷跷板。
心理 学 家格塞 尔 尖锐 地 指 出 : “ 失去 父 爱是 人 后 , 他回到家里时 , 吃惊地看到儿子举止古怪 , 性格
类感情发展的 种缺陷和不平衡 。” 美 国有位 叫乔治 孤 僻 , 自卑 感很 强 , 看 不 到一点 天 真 活泼 的孩 童形 曼斯尔 的海员 , 在儿子 刚出生不久便 出海远航 。3 年 象 。
2 0 1 4年 4月 A
/ 4 4
一
个真 正的父 亲 , 应是 真正 清楚 “ 父亲 ” 角 色地
能够 陪伴 在孩子身边 的父 亲 ,仍会 陷入 这样 的 位 的人 。这样 的地位决定它应是 与“ 事业 ” 并驾 齐驱 误区: 教育孩子是妈妈 的责任 。这些父亲从 而成为了 的, 甚至要高于“ 事业 ” 。 孩子 身边的隐形人 。《 三字经 》 说“ 养不教 , 父之过 ” ,
《爸爸去哪儿》读后感

《爸爸去哪儿》读后感
《爸爸去哪儿》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这本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情。
父亲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父爱是无私的,是坚定的,是永恒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父爱如一座坚固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孩子对父亲的依赖和信任。
孩子们在父亲的怀抱里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他们愿意跟随父亲的脚步,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
父亲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是他们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榜样。
在这个多事之秋,孩子们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关爱,需要父亲的指引和支持。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父亲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伙伴。
他们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父亲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阅读《爸爸去哪儿》,我深深地被父爱所感动。
父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坚定的支持,是一种永恒的陪伴。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父爱的力量,更需要父亲的关怀和关爱。
让我们珍惜父亲,感恩父爱,让父爱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爸爸去哪儿》中简析当代中国社会父亲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最近很火的《爸爸去哪儿》,幼儿园的广播里也经常播放这节目的主题曲,十月份开播以来,成为了中国最热门的节目之一。
为什么这档节目会如此成功?
我们又从这节目里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
成功之一:打破传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亲是严肃的,而母亲是和蔼的,但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甚至是温柔,也是很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成功之二:这档节目的部分吸引力,还在于让我们窥视到大众名人及其孩子的生活。
观众很爱看这些明星们,做饭不成功,编头发不成功,以及教育孩子不成功。
在现今中国,社会上对父亲的期望,依然是挣钱养家,只要能给家人提供足够的温饱,子女的教育则不必参与,这便使得父亲们失去了与孩子交往,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读过一篇报导,讲的是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调查人员,调查了日本、美国、中国1000多名高中生,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最尊敬的人是谁?”日本高中生的第一个选择是父亲,第二选择是母亲;美国高中生的第一选择是父亲,第二选择是某个球星,第三选择是母亲。
而在中国的高中生呢,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连第十名都没有排上。
当然,这样的调查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恐怕就是中国的父亲们在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关系。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男人出去挣钱养家,女人在家打点家务与照看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的角色是严父慈母,母亲呵护孩子,父亲管教孩子。
从这种分工来看,男性多半具备工具型牲,动手能力强,加上体格健壮,所以更适合到外面去谋生,而女人具备的是情感型特征,他们感情细腻,对孩子有耐心,所以更适于抚养孩子。
中国是一个以母教为主的国家。
母教是指主要施教者是女性,在家里是妈妈、奶奶、姥姥,在学校是女性教师。
由于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
由此,母亲大包大揽,而这些母亲又大多数不懂科学教子,一味地对孩子娇惯溺爱。
结果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自私自利、柔弱脆弱、害羞胆怯、缺乏自信、过分内向、感情冷漠、急躁冲动、害怕失败……而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却正在日渐丧失。
科学家们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
因此,必须重视父亲教育。
为了培养出好孩子,我们必须做个好爸爸。
好孩子的标准,在此就不赘述了,大家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
而好爸爸则不同了,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算是一个好爸爸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惑。
随着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00后”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
总之,笔者认为,给孩子一个乐观的性格,等于给他买了一份终生的精神保
险。
社会转型中的困惑和迷茫是有的,最后,用《爸爸去哪儿》的歌词结束,“宝贝我愿做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