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络时代的舆论浪潮
互联网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 ——从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引发的舆情乱象谈起

互联网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从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引发的舆情乱象谈起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度的增高,网络民粹主义也应运而生。
以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为首的一系列舆情乱象反映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多向度冲击,同时也是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明证。
作为新兴大众文化的一种,网络民粹主义到底给民众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厘清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并将其背景原因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巴黎圣母院失火互联网网络文化社会焦虑一、应运而生的网络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
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民粹主义对应于直接民主,其特征是民主的极端主义。
【1】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激进的民主理想。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发展,更是网络文化的一个分支。
它是由社会转型和媒体变革所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论中,以中青年网民为代表的,具有平等、公平、反抗等价值诉求,但在根本上带有反精英、反权威、反智倾向的情绪宣泄,是一种底层立场的表达和群体极化的行为方式,所以网络民粹主义并没有鲜明的价值诉求和行动纲领。
“网络民粹主义是传统民粹主义在网络时代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民粹主义承继与衍化的结果。
”【2】二、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特点及表现形式纵观这场舆论浪潮,不难发现在这些网络声讨当中体现的网络民粹主义特点:(一)激化的非理性。
参与身份的模糊性激发了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
网络民粹主义者经常会发表一些极端化、偏激化甚至暴力性的非理性话语来博得更多网民关注,获得支配性地位,形成网民意愿集聚,出现一种群体极化现象。
巴黎圣母院“活该被焚”的评论在微博热搜当中竟汇聚了数以万计的赞同,这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意愿集聚”的典型表现,极大地体现了非理性的特征。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与引导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与引导策略第一篇范文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成因技术进步的推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社会变革的映射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内部的舆情也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
青年群体的特性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关注社会热点、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和态度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特征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舆论主体多元化在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舆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舆情波动性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波动较大,网络舆情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大的特征。
舆论引导难度增加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导致舆论引导难度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引导工作更加困难。
引导策略强化主流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形成理性、文明的言论氛围。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避免谣言滋生。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结合新媒体特点,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舆论引导。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引导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范文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高校网络舆情就像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它由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出发,运用3W1H和BROKE模型,剖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流转和引导,旨在揭示这股潮流背后的规律和应对之道。
What - 什么是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指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群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讨论和表达的态度。
浅析舆论反转现象中网民的离场介入者角色

( 河北 大学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摘 要: 近来 , 随着 自媒体 的不断友 展 , 舆 论反转现 象层 出不 穷, 受众对事件 的态度不断转换 。“ 人 肉搜 索”等侵犯 隐私的行 为不断 出现 , 网民作为 离场介入 者在 舆论事件 中往 往表现 出较 多的 网络暴 力行 为。本文探 讨 了网络 新闻事件 报 道 中的舆论反 转现 象 , 分析 网民以 离场介入 者的 角色在 新媒体 中所展现 的集体非理性 行为和媒 介暴 力行 为 , 以及最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信息获得的渠道网络平台又为受众的发声提供了场所受众以离场介入者的身份对可以获知的一切事件进行讨论但是在集体非理性的心理机制作用下舆论的浪潮通常朝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网民的过度离场介入触犯了法律法规的道德底线导致了媒介暴力现象的发生
学带探讨
瓤豫 龋 中 网 民的 离 场 介 入 者 角 色
常 使 用 的人 肉搜 索手 段 。 关键词 : 舆论反转 ; 媒 介暴力 ; 离场介入 者 ; 媒介 素养 ; 键盘侠 中 图 分 类 号 :G 2 0 6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0 4 — 0 0 9 2 一 O 1 自媒 体 时 代 的 舆 论 反 转 现 象 微博 的开放性和低 门槛性为 公众提供 了信息交 流互通 的 平台。网友 可以针对某一事件 自由地发 表评论 , 但其观点通 常 不理性 , 并且具 有攻击性 。在从众 心理 的驱使 下 , 其 通常会 失 去 自我判 断能力 , 在不 了解情 况时 总是先 于情 况发 出 自己的 声音 , 并且 以作为大部 分的声音 之一对少数 质疑者发 动攻击 , 此时, 少数人 群会 因为惧怕群体谴 责而 隐藏 内心真 实 的想 法 , 甚 至屈从 于群 体压力 而改 变 自己 的观点 , 在群 体给 予 的安 全 感 中肆 意妄 言。例如 ,2 0 1 5 年5 月初 , 成都 女 司机 变道遭 殴打 事件经过 四次反转 , 成 为年度话题 。在事件 的四次反转 中我们 不难 看到 , 在 网络信 息时代 , 眼睛看 到 的不 一定就是 真相 。媒 体 在报道 中的不求真 、 不全 面是新 闻舆 论反转 的首 因, 不 明真 相 的公 众在媒 体构 建 的拟态环 境 中接收 所谓 的真相 , 发表所 谓 的正义之声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 , 网民 以极大 的优势介入 了 事 件 的发展 和传播过 程 , 借 助 网络这个 平 台 , 其在 事件 围观 中 扮 演着 “ 离场介入者”的角色 。 二、 被赋权的网民 : 离场介入者与 “ 键盘侠” 离场介 入者 , 换个说法 , 即不在场 的在场者 。离场介入 者 的概念取 自于社会学领 域的离线 介入 一词, 指的是社会 斗争 中网民通过 网络进行介入 的行 为。“ 键盘侠 ” , 则是 指基 于法不 责众 的群体心理借 助 网络 的虚拟性在 公共事件 中 以 “ 道 德卫 士 ”的身份 自居 , 对社会公共事件评 头论 足 。 离 场介入 者是 基 于新媒 体技 术 的发展 而产 生 的新概念 。 受众角 色 、 地位和权力 的变迁 与媒 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 网络空 间 中基 于个 体 的平 等性 , 受 众对权 利 的主体 意识 被 唤 醒, 信息 的生 产与传 播 中, 受众参 与信息讨论 决策 的主动性不 断增强。公众借 助便捷 的网络传 播工具 打破 了传统媒 体构 建 的信息壁 垒 , 在 网络平 台中参 与议题设 置 , 并 在传播 过程 中表 达 自己的观点 和态度 , 从 而获 得 自我满足感 。 “ 生产型受 众 ” 在 新 的信 息环境下 , 不仅仅 是信息 的接收者 , 更参 与了信息 的 传 播。 离场 介入 者是 一个 中性 的名词 , 其 本 身并不 代表 受众 的 好坏 。正 面分析离 场介 入者 通过 知情权 、 表达权 来行 使监 督 权, 这为政府 提供 了掌握 民情 的渠 道 , 受 众 的心理诉求通 过对 事件 的评 论而被 获知 , 公 众与政府 通过 网络拉近 了距离 , 这有 利于 传受 双方 的信息 互通 , 改 善交 流方 式 , 达到 和谐 的状态 。 从负 面来 看 , 离 场介 入者 通常会 在利 益 的驱使 下利 用 网络把 关性 弱 、 准人 标准低 的特点 , 在 网络平 台发表 不实且具 有轰动 性 的不 当言论 , 基 于 网 络传 播 的迅 速 , 不 当言 论极 易 干扰 受 众, 由此 很 可 能 导 致 网络 暴 力 、 违 法 和 侵 权 问题 的 发 生 。 “ 离 场介入 ”本 身无 对错 , 但 凡事 应有 度 , 跨过 了界 限则 是危 害社会 的行为 。“ 离场介 入” 的守 则是不 能触犯法 律 、 法 规 和道德底线 , 否则 就容易导 致 网络暴 力 、 侵 犯 隐私或触犯法 律 。在事件 中网友 的反应往 往不是理性思考 的结果 , 而是情绪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20201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舆论是由多种新闻传播方式引导的,可以更直观反映特定社会背景下民意民情。
新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途径增多,可以充分发表自身对社会的意见,一改往日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主动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这也为舆论监督与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引导的内涵与意义浅谈新闻媒体因其在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一直有无冕之王的称号。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作为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在新闻媒体工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会深刻影响到社会发展进程,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一定要为大局着想,充分发挥喉舌作用,有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有效的新闻舆论引导效应,就是新闻舆论传播后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的程度,它主要体现在对受众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
新闻报道质量高低受多重因素影响,除了应当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还应考虑地域性及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等因素,做全方位科学判定。
鉴于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引导的社会效益,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引起重视,最大程度发挥新闻传播对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1]。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环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由过去传统媒体一枝独秀,改为大众媒体和社会各个群体的同步并行,每个人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完成新闻的拍摄发布,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新闻传播的参与度。
而且在“互联网+”视域下,新闻传播的速度相较过去也有了大幅提升,较传统媒体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趋势,不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也促进了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发展,使新闻媒体影响力空前加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区别界限逐渐模糊,传统媒体也会吸收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经验,学习新媒体传播方式,两者呈现出交互相融的发展趋势,使过去只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的舆论,产生了线下舆论浪潮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网络舆论影响下,议程将打破小众决断的限制,意见领袖对舆论引导也会产生新的形势,在参与舆论方面有所创新。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怎样把握舆论导向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怎样把握舆论导向【摘要】在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以及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自媒体对主流媒体的影响,主流媒体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并且运用数据分析和调查,与受众互动和沟通,保持客观公正与自律。
强调了主流媒体应当认识自己的责任,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模式,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挑战。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导向、影响、数据分析、调查、受众互动、客观公正、自律、责任、舆论导向模式、挑战。
1. 引言1.1 自媒体时代的兴起在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和信息传播。
自媒体的形式多样,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主流媒体,但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普通人也有了更多的发声空间,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多样化。
自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增长,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得更多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也更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误导。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众多信息源中准确、及时地把握舆论导向,成为主流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1.2 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性在自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主流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影响力,可以对舆论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扮演着舵手的角色,引领着公众的思想和情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其报道和评论往往能够代表社会舆论的主流声音。
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流媒体作为公共平台,承担着监督权力和传播价值观念的责任。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公众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和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公众舆论监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于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政府和权力机构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
然而,新媒体时代也给公众舆论监督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监督和批评政府和权力机构的行为。
并且,这些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
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谣言泛滥和滥用舆论的问题,需要舆论监督机构和公众自律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面临着信息操纵和虚假新闻的威胁。
网络上的信息不受限制,各种利益集团和个人可以利用虚假新闻和造谣来误导公众,甚至操纵舆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舆论监督需要强化事实核查和真相追求的能力,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要面对隐私和个人权利保护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公众可以轻松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并进行公开批评和曝光。
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因此,公众舆论监督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人隐私和权利,确保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需要增强对网络黑客和网络攻击的防范能力。
网络空间的不安全性和连通性使得公众舆论容易遭受网络黑客和网络攻击的威胁。
这可能导致信息泄漏,造成公众恐慌,干扰正常的舆论监督机制。
因此,公众舆论监督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和技术防护,确保公众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监督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
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中,公众舆论监督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我们需要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和审视,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保障公众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体系的实践路径——试论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趋势与对策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体系的实践路径*——试论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趋势与对策□文│刘鹏飞 曲晓程 何睿敏*本文系201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建构研究”(16JZD006)子课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与大数据策略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这是我国领导人对国际传播、特别是对外宣传工作做出的重要指导,对国际舆论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媒体、企业、驻外机构和数亿网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群体和推动者,国际新闻中的中国身影以及中国新闻的国际反馈则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热点。
2016年2月19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我们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工作目标与方向更加明确。
今天,国内、国外舆论相互渗透的现象愈发明显。
新媒体不仅扩展了国际舆论信息流通的带宽,也在不断开拓了新的传播路径。
“向世界传播中国”“向中国报道世界”已经不仅是通讯社以及传统媒体承担的任务,新媒体在扩展国际舆论信息流通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播中国、报道世界”的责任。
回顾近年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发展,国内网民在关注国际新闻的同时,不仅更加关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同时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变化即将给中国带来的诸多影响。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李天一案”为例

和媒体发表 的评论后 , 不难发现 除了涉案 本身和被拘 留是事 实外 ,其他 多是传 闻。
先是 盛传李 天一改 名 ,又 广传其 年龄造 假, 然后 又传 出李 双江被 气病住 院 , 随后 又传实际他还在上班 , 以后又传被害人撤 诉, 说是 因为落 实了北京 户 口 , 有 了工作
媒体也竞相报道 , 但是仔细 阅读相关新 闻 网络 信息在 网民之 间呈现立 体交互 式 的 流动, 并 在不断 的议 程设 置 、 筛选、 过滤 、
发舆论关 注 , 使 事态 扩大 , 导致事 实信息
的走 向偏 移 , 酿成舆 论浪潮 。 在 网络社会
的舆论生态圈 中, 意见流 与信息流汇聚后
足够吸引受众的眼球 。 在信息传播高速发 力, 网民很容易跟风。 二、 网 民个体 责任意识淡薄 , 媒 体舆 论引导不当, 导致网络舆论暴 力
和房产 , 所 以达成 和解 , 但转 眼 间又被否 认 。这些真真假假导致 民众 的激愤情 绪 , 网民在这些 虚实真 假 的信 息 中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 了亢
道,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 的异化影响着舆论 监督 的力度 。这些事初始多是一桩小事 , 但 由于当事人 的特殊身 份或特殊 行为 引
声铺天盖地袭来 。李 天一继无证 驾驶 、 暴 提 出建议 的行 为 。 ”在移 动媒 体 、 门户 网 力伤 人被 劳教 后又 涉案一事 成 为近一个 站 、 微博 客 、 论坛共 同参 与的新媒体 时代 , 月来 的国内 “ 要 闻”, 不但 网络炒作 , 纸质
评论都是不负责任 的。近些年 , 在 部 门开 办 培 训 班 , 开设法律 、 舆论学 、 新 闻 学等课程 。 随着 电脑 的普 及 , 网 民呈现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网络时代的舆论浪潮——论“人肉搜索”现象的网民心理【摘要】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公开数据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本文阐述当下流行的“人肉搜索”事件,分析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的心理,进而得出“人肉搜索”是否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人肉搜索舆论广场效应从众心理角色扮演The tide of public new network times-theory "of human flesh search" phenomenon of netizens’ psychology(HU DIE 080501021113)abstract Human flesh search, is a kind of to the Internet as a medium, partly based on artificial way to the search engin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authenticity, and based on the part of the public data by anonymous insider way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to find characters of the truth of the mass movement or ev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pular "of human flesh search" event, analysis to participate in "human flesh search," the users of psychology, and a conclusion that the "human flesh search" whether reasonable conclusion.Key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public opinion ; Square effect; group psychology; roll play一.“人肉搜索”理论解释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公开数据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①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的行为,甚至只是一个不合常理的事件的主角。
事件发生后,相关人或对事情真相好奇者,往往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帖子,列出已掌握的人物资料,号召网民帮助查出该人的身份和详细的个人资料。
而响应者通过互联网,人际关系等手段,寻找到更多的资料,并以总结形式再次发布网上。
总的来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这样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模式。
二.“人肉搜索”事件分析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通过猫扑论坛进入中国,然后历经“虐猫女”事件,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辽宁女”事件,在百度论坛上红火的“贾君鹏”事件,还有近期的杭州“70码”事件,“华南虎”事件等等,“人肉搜索”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人肉搜索”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监督手段外,也逐渐衍生各种网络暴力。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上出现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
随后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网民开始震怒。
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
QQ密码被网友攻破,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
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共安全专家局苏家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后将其拘留。
“辽宁女”事件使我们看到“人肉搜索”的一个积极的方面,即有效规范网民言行。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任何一言一行都有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每个人都是组建网络世界的一份子,网络世界的匿名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言行负责。
另外一个非常又代表性的“人肉搜索”事件则是“死亡博客”事件,这是“人肉搜索”史上的网络暴力典型。
2008年1月9日,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岩的MSN空间后,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帖子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关于被小三逼到走投无路的博文。
网友在漫骂谴责之后,动用了所谓的“人肉搜索”。
公布了事件主角和第三者的详细资料,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他们,对其生活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事件主角王菲请求法院判令天涯社区、北飞的候鸟3家网站停止侵害自己的名誉权、消除不良影响,公开赔礼道歉。
“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公众对道德的捍卫,也确实迅速而有效的揭示并遏制了许多不道德的事件,但是在“死亡博客”事件中我们无法否认这个问题,即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对当事人隐私毫无保留的暴露,虽然当事人有道德上的错误,但是人肉搜索使当事人不仅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更波及至生活中,当“人肉搜索”不加遏制的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仅是侵犯公民隐私权,更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由此可以看出,“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掌握的好可以有效的限制网络言行,不加控制会严重危害网络隐私安全,使人对于这个毫无隐私的虚拟世界产生恐惧与退缩。
三.“人肉搜索”背后的网民心理探析1.广场效应下的匿名狂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无意识统治下的群众心理问题,就是“广场效应”。
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分析说,因某一现象或目的而被吸引在一起的群众,心理会发生畸变,有意识的个体很容易丧失,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众,即所谓“无名群众”。
“无名群众”的集体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非机构性三个特征。
他们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与观念,情绪冲动、急躁,易接受暗示。
②而网络社区是一种有此种特点的公共平台,网民可以在这个广场上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绪。
由于广场上人数众多, 所以可以迅速制造出广场效应。
面对着有失道德公允的网络事件,网络中“无名群众”的极端的感情得以爆发,对“人肉搜索”当事人采取极端的方式,在道德旗帜的遮掩下,宣泄自己的情绪,产生一种类似于在广场上狂欢的感觉。
这种情况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一边倒,偏激并且难以接受不同观念,继而产生网络暴力。
2.从众心理下的随波逐流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实际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有时候,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
③在网络世界中,虽然匿名性使人对于来自群体的压力减小,但是这种压力依旧存在,在我经常逛论坛的经验下,一般攻击性很强的帖子里面与原帖本意相背离的意见很少很少,有少数不同的声音冒出来要么没人理睬,要么被群起而攻之,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网友愿意去经历的,人们普遍有着追求别人认可的愿望,即使在网络世界中,这种渴望依旧存在,于是便造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失的情况。
随着一个“人肉搜索”事件的启动,越来越多的人随大流参与到人肉中,就是为了与网络群体产生一致性,造成网络舆论范围的不断扩大,进而达到想要搜索的结果。
这也是“人肉搜索”得以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3.角色扮演下的庶民舞台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
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
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
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
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他人认可,展示自身价值的愿望,这个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实现,但在网络世界中,这种心理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在“人肉搜索”中, 网民通过扮演审判者来体现自身的英雄情结。
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他们以社会道德和公正心理为依据, 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甚至作出裁决。
这种决策与指挥行为也许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人肉搜索”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角色扮演的舞台让他们满足自身心理需求。
这也是“人肉搜索”现象越来越壮大的因素。
四.总结在我看来,“人肉搜索”是一个很好的规范公民言行的方式,不仅在网络中,也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有效控制,则是一个比道德规范,法律准则更有效的约束手段。
但是假如不加控制,任由“人肉搜索”的蔓延,则会使公民的隐私权造成很大的损害,由居心不良者利用,这样一来则扭曲了“人肉搜索”的本质目的。
所以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下,网络信息庞大且复杂,亟待有效的网络法律法规对这一现象进行控制,在确定事情是否属实及其性质后,才能进行人肉搜索,这将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注释:①维基百科——人肉搜索:/zh/%E4%BA%BA%E8%82%89%E6%90%9C%E7%B4%A2②百度百科——广场效应/view/5078722.htm③《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五讲,从众行为④《广告心理学》黄合水著,110页参考文献:1.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03月版2.《广告心理学》黄合水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版3.维基百科——人肉搜索:/zh/%E4%BA%BA%E8%82%89%E6%90%9C%E7%B4%A24.百度百科——广场效应/view/5078722.htm。